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现状及改革探索
2022-11-13牟灵芝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牟灵芝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实现稳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严格的政府监管,加之受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同化产品的影响,造成银行相互间的竞争越发激烈。管理会计是银行管理与会计工作的有机结合,它是以财务及其他重要资料,应用财务统计和会计的计算方法,并以大数据为依托利用信息技术而实现的多维度会计计量,继而完成对银行经营过程的多面性评价,银行管理会计突破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单一化分析及评价模式,超出了财务与经营的局限,促使银行业绩与其运营价值得到多层次、全面性、真实化的体现,这正好契合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升级的发展所需。而为更好地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管理水平,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陆续向国际先进化银行借鉴实践及管理经验,致力于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会计系统,为商业银行的运营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一、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困境
(一)多变的外部环境影响
1.宏观环境。在全球经济发展态势下,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受到较大影响,在速度放缓、增长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市场经济增长动力逐步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服务型发展及创新型驱动方向改变,市场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下才能实现再度平衡,这给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投资方向、投资结构以及资产质量带来巨大影响,而商业银行自身只有不断加快对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及市场价值导向才能实现稳定健康地发展。
2.市场环境。当前在银行存贷利差大幅收窄之下,加之直接性融资发展步伐加快,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资产与负债两项去中介化,利差收入被迫不断下降,这些都对商业银行造成很大程度的抗风险及盈利压力。
3.监管环境。2013年起国家银监会以《巴塞尔协议》为基础制定并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该办法其中包括了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以及流动性四大监管工具,深入强化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使得银行依赖于高资本消费的业务拓展方式受到很大阻碍,倒逼着银行自身不得不加强内部资本管理,加快对高资本消耗业务的摒弃。
4.竞争环境。当前市场上同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而同时产品创新速度加快、客户需求差异化转变、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这些无不对商业银行提高精细化管理以及决策信息化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进一步整合自身的经营管理信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市场及客户响应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占领先机取得绝对优势。
(二)提升内部管理所引发的挑战
1.战略导向。当前市场形势越来越多变复杂,商业银行自身要加快市场响应能力以及银行各组织和环节的战略导向能力,然而鉴于商业银行内部组织和运营结构的复杂特征,对银行内部战略导向的有效落实构成较大的阻碍和影响,银行总部的运营战略在逐级分层的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层级影响而产生变形。
2.经营转型。当前商业银行迫切期望尽快实现转型升级,这也就对财务精细化核算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不管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还是针对客户、收入以及业务等结构的优化,均需要商业银行自身提高对产品以及客户等精细化管理能力,寻求最优化的价值增长点,继而有效实现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
3.创新营销。商业银行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要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这也就对当前银行运营管理在灵活性、业务联动性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在市场新形势之下,跨区域、领域的营销合作,形成产业链营销等经营模式层出不穷,然而商业银行自身还在沿用之前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银行资源配置、人员绩效考核、运营筹备计划等方面未能做出相应转变,这使得银行内部前后台环节形成管理上的脱离,难以达到高效的联动合作,继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管理有效性。
二、当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现状
综上可知,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主动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当前,商业银行都充分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意义,努力探究管理会计的应用途径。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尚无法建设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管理会计系统,各大商业银行仅是在内部管理的个别领域应用到管理会计的技术及方法。此时或许会有人提出直接引入国外管理会计系统,然而这也是不切实际的。首先,国内商业银行处于市场化的前期阶段,并未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管理的层次,国外一些先进应用软件所遵循的管理模式也不是国内银行短期内可以接受和采纳的。其次,国外管理会计系统软件的应用需要先行录入数据,然而国内银行的数据质量不高则必然会限制系统的应用效果,这些都是国内商业银行不能走“拿来主义”的客观原因。还有就是国外会计核算制度与国内存在很大差别,这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我国银行目前还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内部管理机制存在大的转变,系统开发单位也就无法依照个别银行的变化而改动产品。因此,国内商业银行惯用项目开发模式来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根据自身运营管理需要,开发属于本体性的系统软件,而在运营管理有所改变时则对系统进行适应性改进。除此之外,国内银行会计电算化方面还普遍存在“重核算轻管理”的现象,从会计电算化程度来看,主要用于财务记账算账层面,被应用到财务管理方面甚少。管理会计的应用采用了十分复杂的数学方法,比如投入产出模型、线性规划等,人工计算耗时耗力,但通过计算机则可精准快速的处理大量信息数据,所以要达到管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建设全面的管理会计系统必然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而要建设高效化的管理会计系统,我们不仅要数据技术的支撑,还要优化数据质量,这样才可发挥管理会计系统的最大优势,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好地管理服务。
三、商业银行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数据基础不足的影响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的数据基础由财务数据及其他非财务数据组合而成,非财务数据通常指的是银行内部部门的业务数据或是管理层信息。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财务数据主要以传统财务会计流程、会计原理等对各结构和层级会计科目开展分析、整理以及汇总,继而轻视了其他管理信息、业务交易信息,无法达到财务收支划分到产品及客户,继而难以建立起以业务条线、内部部门、客户、产品或是行业为主的多维度评价。
(二)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制约
从国内商业银行运营模式来看,依旧采用的是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从总行—省分行—市分行—支行—网点的逐级机构,这种垂直化组织结构与西方先进国家的扁平化管理截然不同。在西方国家,银行业务是根据产品以及渠道来实施运作,根据业务条线划分类别核算,不但可掌握到各个总分支银行的资产负债、经营损益情况,还可获取各业务条线产品、客户等多维度的贡献数据。鉴于传统银行管理模式和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核算方式差异明显,所以国内商业银行要达到以业绩价值为主的管理会计评价模式较为困难。
(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难以确定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确定是开展管理会计核算的根本基础,只有合理化确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才可准确无误地反映出各责任部门的经营成果。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资源培养及业绩评价的核心杠杆工具,在此确定环节中不但要全面考虑银行产品种类及产品审批权限,还要注意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可以说每一个流程和环节都极为重要且棘手,所涉不仅限于系统技术层面,也关乎到人员的因素、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性问题。
(四)以“权责利”为主的评价体系缺失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普推应用是否可对银行管理决策起到效用,其主要还是在于它是否能与银行各责任部门形成利益的相互性,继而全面调动所有部门及人员的积极性。然而长久以来,国内商业银行针对本级部门、各层级管理分行的绩效评价和权责利相统一的要求始终有很大距离,部门及个人的收入分配难以与自身实际业绩产生直接挂钩,人力资源的配置率较低问题依旧非常普遍。
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依旧需要适当借鉴西方先进国家银行管理会计系统的运作模式,同时充分结合国内实际需求,在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时主动以财务及业务数据作为根本基础,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作为考量标准,以作业成本法作为具体办法,以盈利性测算系统作为核心的信息化系统,并实现各个系统的有机通融,根据科学的代码设置达到各项业务交易信息的全面体现,通过代码汇总获取相对应的多维度信息数据,为商业银行开展科学合理预测、真实化业绩考核奠定条件和基础。
(一)设定以产品限期划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1.拟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一般性原则
国内商业银行要合理借鉴西方先进商业银行对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制定及实践经验,在确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时可遵从三个原则:第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要通过银行资产负债部门专门负责制定;第二,要为各项资产负债表下的会计科目制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第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应确保银行各业务部门不受缺口风险的损害及影响。
2.拟定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本方法
商业银行应采取多重资金池定价的方法,以产品与期限作为主要分类设置定价规则: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基准利率+政策导向溢价+利率风险溢价,以此确保可合理转移并归总银行利率风险政策目标的达成,根据产品期限、货币结构、主要存款比例、外部基准率等要素来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通常银行外部基准利率包括货币市场利率、人民银行法定利率两大类型。在拟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同时,还应以操作成本为前提,尽可能就不同业务以及定价特征分别设置不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在完善的货币市场条件下,银行资产业务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通常就是商业银行在市场可融资金的边际成本;但负债业务的内部资金定价则是以商业银行在市场可拆分资金的边际收益为结果。此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还可附带加入银行资产负债委员会决议的其他政策性溢价,借此有效传输管理决策层信息,进一步指导银行各业务部门的相关经营行为。
(二)构建本量利分析法为主的网点机构评价
网点机构是国内商业银行提供客户金融服务及产品的重要经营场所,是银行汇集资金、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与责任主体会计而言,任何一独立网点机构即为一个责任中心,故此构建银行网点机构的评价模型极其重要,这将是实现资源合理配备、确保运营效应及收益回报的必要前提。
根据本量利分析法相关原则,将商业银行筹资总数作为一个变量,根据不同贷款比例、投资比例、同业存款比例等参数构建模型。网点机构总收入=金融业务收入+投资收入+贷款利息收入,即为筹资总数*贷款百分比*贷款平均利率+筹资总数*投资百分比*平均收益利率+筹资总数*存放同业或央行百分比*同业存款平均利率。总成本=存款利息支出+贷款利息收入增值税+固定成本+其他税费。变动成本包括业务费用、营业税收、利息支出项目,再将变动成本总量转为单位变动成本率,将总收入转为单位收入率,即得出单位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量/筹资总数,单位收入率=总收入/筹资总数,计算得出商业银行本量力模型为:利润=总收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量,即为利润=筹资总数*(单位收入率-单位变动成本率)-固定成本=筹资总数*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
针对以上计算模型加以变化,即可获得筹资总数=(利润+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固定成本=筹资总数*边际贡献率-利润=总收入-利润-变动成本总量。通过以上模型则可测算出在既定利润目标及人事、固定资产折旧费不变的前提下银行网点机构的总筹资数;相应的在筹资总数、利润目标、边际贡献率都既定之下,得出银行网点机构相应的投资上限,获取其网点的经营杠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后期计划开展科学预测。
(三)借助作业成本法归纳产品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将商业银行各项经营费用分配到各个产品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旨在把一些复杂化成本匹配到各项作业中,以此判断作业成本原因,寻求成本支出的根源,继而能为合理化的成本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将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二者进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成本法是通过会计科目来归纳成本,比如人员薪资成本、资产折旧成本等;但作业成本法是以每单位作业所需耗费的成本以获得成本动因,比如银行开户、银行汇款、信用卡办理、客户咨询等。银行管理人员主要以开展作业管理来计算成本,并同时就业务流程开展设计与分析,继而为银行业务流程再造提供合理支持。可以说作业成本法为银行产品及服务的重新定价指明了方向,可较精准的拟定内部服务转移价格,在针对产品绩效、资源耗费进行充分分析之后,借此提高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确保其所供给市场的任一产品与服务都可实现最大获利。
(四)通过经济资本预测客户风险成本
商业银行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业务所构成的风险资产、资本性占用等提供对应资本,然而资本不可能免费获取,银行还需要向股东给予资本回报,此种资本回报应分解到每个客户,即为经济资本。商业银行可按照自身运营特点及内部管理需要,设定相对应的经济资本回报计算方式。
(五)通过责任会计原理构建部门核算评价
部门核算即将银行各部门作为各个独立的核算单位,对部门资金存差、收益划分、成本分摊等方面予以调整,为各个分行机构管理人员提供准确性高、动态化强的部门会计信息,促使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各部门运营实际状况,为银行内部人员考核、经营预测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1.构建责任中心,明确区分银行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部门,这是实施部门核算的前提工作。按照部门是否直接构成经营收益为准,我们可将银行所有部门归纳为两大责任中心,一是利润中心,二是成本中心。
2.按照部门所经营业务的范围及员工职责划分,遵循使用者为承担者的原则,将账户作为单位,明确每项资产、负债以及损益账户所应归属的管理部门,合理对资金进行划分。第一,把资产负债账户归总到使用及管理该账户的有关部门;第二,把损益类账户预期相对应的生息资产、付息账户归总到相同部门;第三,把资产类账户按照其一定比例提取到呆账准备金账户的相同部门;第四,把存款账户按照其一定比例计算并存入存款准备金账户的相同部门。
3.明确资金存差关系,计算出各部门资金往来差额明细。在每日营业日终,应按照账户信息中的相关数据将各个表中账户余额分别归纳到不同部门。待资金划分后,系统分部门、分货币到各个账户余额累加到借贷各方,同时把借贷双方的合计余额进行轧差,继而明确各部门所占用或提供的资金数量,以此为基础处理各部门往来资金账项,形成分部门的资产负债表。
4.分摊损益。在商业银行运营中所产生的直接性收入与支出以资金划拨为基础,将其纳入相关部门损益账户之中,比如利息收支、手续费收支等科目,其业务费用按照科目性质予以分摊,针对非直接对口产生服务的成本中心其成本分摊的标准则按照成本中心性质来确定。
(六)构建分机构、部门、产品以及客户的盈利体系
通过上述方法的应用帮助商业银行获得分机构、部门、产品以及客户的多维度贡献数据,而和产品、客户有关的收益贡献则应被划分为利差收入与非利差收入两大部分,此处所指的非利差收入主要为中间业务收入部分,产品及客户所带来的利差收入是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并按照作业成本、经济资本所获。将以上这些方面构建起关联性,其起始点都是预算目标,是对总预算的一个详细分解;而从另一方面而言,他们所侧重点都有不同,即为责任主体的不一样,所以在计量方式上也会存在不同。
五、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的构建探索
(一)提高信息数据的质量
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与业绩考核体系密切相关,应进一步提高信息数据的质量以确保系统可发挥其应用优势和作用。要针对所有现存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将有用的保留、无用的删减,不完善的信息数据要根据管理会计系统需求进一步填补完整。此外,新增加数据要做好源头上的严格把关,保障这些数据的高质量,严禁垃圾数据的再次形成。
(二)强化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管理会计本身属于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经济管理学科,它将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理论、决策、预算、会计学、行为学等进行了有机结合,它的存在和应用必定会倒逼商业银行相关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金融、经济以及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水平及能力,所以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及工作人员,理应接受全面性专业化的学习和培训,以确保自身可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要客观性评价管理会计的功能
伴随国内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地位越发显得举足轻重,但说到底它终归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具体内容,我们还应客观理性的去看待它,而不该过分扩大其功能,或是对管理会计持一种不屑的做法,这样走两个相反的极端都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商业银行需要以公正客观的姿态对管理会计进行评价,正确合理性应用管理会计系统,并在整个银行机构中向所有员工推广普及,促使员工都可自觉厉行。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对于管理会计系统的投入应用尽管起步较晚,然而其发展速度还是较为明显的。当然要切实发挥管理会计系统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优势性,还亟须逐步完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增强系统的应用实践功能,促使管理会计系统的建设能够为商业银行调整工作业务、细化各项考核、提升管理价值做出持续有效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