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2-11-13胡启立

对外经贸 2022年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时代大学生

温 鑫 胡启立

(1.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宁夏大学,宁夏 银川 750021)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持并孕育着最深厚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信的力量,催化并激励着青年一代以奋发有为的“小我”梦,共圆伟大复兴的“大我”梦。党的十九大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要求进一步因势而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应运而出,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锚定了方向。大学生是广大青年中最富有青春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党和国家的未来,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大学生人生“三观”和道德品质的塑造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因此,青年一代大学生必须遵循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在多方合力教育之下,自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融合在一起,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潜力股”和生力军。新时代对大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正在塑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各种非主流思潮影响能守正不偏,“出淤泥而不染”。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的新人之所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实现宏伟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全体有志国人心驰神往的共同殷切期盼,诸多有为青年为了圆梦而前赴后继,精进不休,甚至不惜献出生命。从历史上看,“戊戌六君子”以变法革新试图挽救国家,不吝以流血明志;秋瑾在国家危难时刻不让须眉、挺身而出,毅然举出近代民主革命的大旗,为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权而无悔就义;杨开慧为共产主义革命理想舍弃英年生命,“砍头只像风吹过”的生前豪言彰显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张思德在长征过草地途中勇尝“百草”,冒着生命危险为所在部队战胜饥饿而试吃鉴毒等。历史有力地证明,青年一代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和顶梁柱,没有青年的觉醒和奋斗,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前途可言。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艰巨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其青春自觉,从而更好地强化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二)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之根本要求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高等学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首先,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为本质要求,从这一层面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助推器”,有利于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更加充分、全面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不二选择,是新中国诞生的先决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者。其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部份大学生的“精致利己主义”“佛系青年”等现象令人堪忧。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通过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巩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一项重要而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四史”学习教育之灵魂所在

当前,全国高校正在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进入大学生课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借助历史资政育人,运用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奋斗不渝的崇高品格,以引人入胜、令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史实照亮大学生前进的道路,是尤为关键的。在爱国主义的指引下,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能够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红色政权从哪里来、新中国何以成立、改革开放成果来之不易、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光明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自觉意识,成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有志青年。因此,“四史”学习教育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必不可少的环节,爱国主义精神是“四史”学习教育的灵魂,二者是有机统一、互为表里的。

二、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教育目标针对性有待加强、教育主体单一性凸出、教育内容丰富性不够、教育方法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只有直面问题,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得更好。

(一)爱国主义教育目标针对性有待加强

教育目标是教育的总旨归。当前我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目标设定的针对性上有待加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能完全结合当代“95 后”“00 后”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即新一代的大学生想的是什么、关注点在哪儿、乐见怎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二是未能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学习阶段,即大学生和中学生、小学生相比教育目标的设置有何特殊性,怎样分学段特点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二)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单一性凸出

教育主体肩负着教育职能和教育任务,在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并不是“独行快”,而是“众行远”,不是“独角戏”,而是“众角戏”。目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大多由高校承担,教育主体呈现单一化,致使一方发力效果不强,不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需要,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缺位未能使其形成“各尽所能”的合力,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性不足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成效。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见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且上述内容的学习大多只限于大一、大二两个学年的公共必修课,对于爱国主义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不多、供选择性不足。

(四)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创新性缺乏

教育方法是教育的试金石,是确保教育取得实效性的抓手。在目前一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大多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譬如以灌输讲授为主、以互动参与为辅,以显性教育为主、以隐性教育为辅,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体验为辅;存在以通知落实通知、为举办活动而办活动的现象,这说明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过于循规蹈矩,方式上趋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永恒的课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通过制定科学系统的教育目标、形成多方教育合力、融入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载体、改革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来以期解决。

(一)制定科学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应是一套体系完备的顶层设计,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口号性动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制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根本旨归。

首先,不同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付诸成文,并以制度化的路径自上而下推行,确保有文可依、有据可循、有规可遵,使得这一目标非空洞而有框架系统,进而能够落地生根。其次目标的拟定要接地气、切实可行,这就需要面向广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掘其关注点在哪、兴趣点在哪、对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何建议等。当今的“95 后”“00 后”已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内心活泼而看似成熟,自我实现感强而集体参与度低,喜欢鼓励而厌恶说教,想法单纯而富有主见,因此不能脱离实际谈目标,而要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所谓“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再次,目标的实现要有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加强高校党委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领导。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一项极端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明确高校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是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前进的方向,建立起党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形成稳定的目标格局。此外还要依据新形势、新要求对爱国主义教育子目标进行灵活调整,结合党和国家最新的重要会议精神、讲话精神而合理地增加与时俱进的内容(例如当下的“四史”教育),做到爱国主义教育因时而进、与时偕行。

(二)形成“四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并非学校一家之事,而是要以学校为主力,以家庭为助攻,以社会为载体,以个人为关键,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首先在学校层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基本的依托是教学。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全过程、各环节,不仅发挥好思政课程主渠道的作用,也要发挥好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配齐建强爱国主义教育队伍,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员先锋岗教师、理论宣讲团成员、学生党员及骨干纳入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阵营当中,为广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其次在家庭层面,要发挥好“人生第一课堂”的作用,家长要做好孩子的“首席教师”。爱家是爱国的重要前提,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父母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后代的人格养成和“三观”形成,例如热爱集体、勤勉工作、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践行爱国主义的点滴行动,这些都会在无形中成为言传身教的内容;同时一个温馨和谐、富有正气的家庭环境会育化出端正、良好的家风,这样的环境下也势必会育化出尊敬长辈、爱家荣家的下一代家庭成员,因此家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不可忽视。再次是社会层面,各地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要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互联互通起来,要突出红色文化基地、历史景点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实行高校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点联系制度,确保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平台、有载体。此外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在学思践悟中涵养爱国之心、砥砺强国之志、实践爱国之行,形成“知—信—行”的爱国主义自我教育模式,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做到熟知、真信、笃行。

(三)融入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大学思政课的课堂内容只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不能替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部内容。当前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必修课程,相应的选修课程也相对设置较少,以这一问题为导向,要融入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首先,高校可以结合所在地的人文和历史文化特点,凭借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必、选修课,例如山西省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三大民主抗日根据地的所在地,具备丰富的抗战史资源,那么山西省内高校就可面向学生开设晋绥边区、晋察冀边区抗、晋冀鲁豫边区抗战史的必选修课程;再如高校也可结合自身的校史资源开设选修课、开办宣讲活动或演讲比赛等爱校荣校的系列教育,结合爱校与爱国的紧密联系,进行就地取材,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的“西迁精神”、南开大学的“南开精神”、宁夏大学的“沙枣树精神”等,将爱校教育有机融入到爱国教育之中。其次,灵活优化高校教师开设爱国主义教育选修课制度,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放宽开设选修课的资格,使得开设爱国主义教育课程的标准不唯学科、学历、职称、岗位,让有坚定政治信仰、深厚爱国情怀、丰富实践经历、高度工作热情的教师可根据其兴趣、专业分门别类地申请开设相应的爱国主义选修课。例如有军旅经历的教师讲国防课程,有文学爱好或人文专业的教师就某一爱国诗人或爱国作家展开专题课程等,为广大学生提供喜闻乐见、守正创新、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总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满足其需要,提供充足的精神之“钙”。

(四)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根据现实需要推陈出新,在不变中求变化,不断改革和创新其方式方法,以便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上,要转变固有的单向讲授的灌输方式,融入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情景教学、微课等教学模式,使大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主动参与,激发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硬质量、高水准的爱国主义教育“金课”。其次,注重爱国主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寓爱国主义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之中。构建氛围浓厚的爱国主义校园环境是首要抓手,校园各个角落的橱窗展板、标语、人物雕塑画像、文化墙、校园广播等都是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载体,要加以有效利用;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专业优势是有效渠道,例如人文学科可以举办相关主题的朗诵会、读书会或征文演讲比赛,音乐学科可以举行相关主题的音乐会、文艺展演或红歌比赛,法律学科可以开展宪法法律普及、国家安全等相关的法律宣讲会等;通过大学的资助育人项目、“三下乡”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网络思政等阵地展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系列活动,达到育人目的。再次,抓好“两个关键”,发挥好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骨干带动作用。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两个关键少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其他学生的一举一动,只要“两个关键”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觉的爱国意识,那么其他学生势必会受其感染、见贤思齐,是故要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训,起到“排头兵”作用。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为国家的进步繁荣注入强大的不竭动力,也凝聚着国人勤劳勇敢、为国效力的崇高信念。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的重要使命,正如小树的茁壮成长需要水分和阳光的滋养一般,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之钙”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亦是不可或缺。为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目标、形成合力、丰富内容、创新方法,为大学生铸牢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精神支柱和信念之塔。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时代大学生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