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内涵、难点与实施路径
2022-11-13高红艳单文慧
高红艳 单文慧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100070)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专业教师“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想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占80%,学生主要任务是专业理论学习与操作技能的提升。在深度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关键,是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时期,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对高质量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内涵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培养一大批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职责和担当。因此,职业院校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技术技能型优秀人才,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与时代价值,“育才”与“育人”统一,“立德”与“树人”有机结合,共同建设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课程思政体现了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诉求
专业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技能培养、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等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意识。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延伸,本质是立德树人。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处于教育首位,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把着眼点确定在学生德才兼备的培养上,按照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强化职业品格与精神的塑造,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民族精神的涵养、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增强学生理想信念“软实力”,助长学生安身立命 “硬功夫”,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能力强,具有良好品德,有一技或多技之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人才。
(二)专业课程思政彰显了职业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
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开展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就是要立足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专业与课程为基本载体,围绕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探索,解构剖析专业知识体系,深度提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自然、创新的方式纳入课程教学,学生学习并即时转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赋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内涵,将个人理想价值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紧密联系起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育才与育人的统一目标。因此,专业课程思政是职业院校教学向教育转变的过程,彰显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
二、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
职业院校通过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实质,通过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重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协同育人意识有待加强
职业院校育人主体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等多元主体组成,思政课教师主要负责通识课,班容量大,课程与专业连接不够深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思政建设内容不足,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还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实践导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尚未健全。各育人主体工作职责不同,工作领域相对独立,工作交集较少,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程度不同,缺乏有效协作机制。因此,转变教师意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还需不断加强。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科学化有待提升
按照专业知识的逻辑结构机械性的开展课程思政,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常态。专业课程思政不仅要根据专业知识挖掘思政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还要求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体系科学化。首先要求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化,知识内容之间必须具有关联性、层次性、整合性,再借助教学策略,融入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件、课堂教学。但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还处于探索期,职业院校专业教与学聚焦于知识本身与技能操作流程,使得课程思政融合难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探索尝试“润物细无声”的科学化融入还需不断提升。
(三)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优化
专业课程思政偏向隐性教育,教学评价指标选取难、育人效果评价周期长、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成为推动与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当前课程思政评价缺少分类指导与辐射示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缺乏多元化、科学化的课程思政评价思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要探索从专业知识体系维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过程性与结果性多方面构建,使评价效果能够服务于教学过程与育人目标。
三、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探索
基于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示范课程建设思路,探索出适合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整体规划课程思政目标、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转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锻造课程思政师资队伍五个重要方面。
(一)整体规划,定位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首要问题是构建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整体规划,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协同局面。宏观层面,学校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需体现职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将“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立足国家和地区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二是中观层面,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科发展的要求,凝练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思政的主题。主题的凝练要坚持国家对职业院校学生的意识形态要求,同时突出专业或职业对从业人员特殊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体现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专业教师要形成思想共识,在行动上自觉地履行育人职责。三是微观层面,确定具有课程和学情特点的具体目标,明确行动主线和着力点,依据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将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目标进行分解,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组成的三维目标,形成三位一体的融合性专业课思政目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学情特点,进行动态调整,课程目标既保持与专业目标的整体性,也要形成课程特色目标,使专业课程教师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找到着力点,从而提升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二)深度挖掘,重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的要义在于育人和育才的同向同行和辩证统一,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应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内核,以育人为灵魂。课程思政建设一要对标《纲要》文件,领会吃透文件内涵,严格遵循文件精神内涵,确保课程体系改革方向正确。二是要解构专业课程,进行整体重构,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以专业“共创”的方式规划搭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要考虑课程知识体系在学科与专业内的位置,以及与专业前导课、后续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支撑作用。以专业或专业群为设计整体,理顺各门课程的关系,厘清各门课程的内容边界,按照课程的职业特性与岗位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三是要挖掘专业课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深度挖掘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运行特点与规律,还要从整体上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关联性,建构系统连贯的课程思政元素分布体系和互动互促的生成性关系。教师要寻找专业课程知识传递与德育价值塑造的“触点”,对课程蕴含的思政理念与元素进行深度开发要着重从“四”融展开。一要融“爱”,就是指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定政治立场,透过专业,链接学科与行业发展,挖掘中国复兴故事,引导学生爱党、爱国;以专业特色为切入点,从地方资源、校史资源、校风校训方面增强学生对学校、专业的热爱与认同,增强学生价值理解力与价值认同力。二要融“情”,就是情感精神,从专业体系中凝练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挖掘情怀精神,旨在涵育学生的精神文化;挖掘人文素养,塑造独立人格;挖掘科学方法,锻炼应对未来变化发展的能力;挖掘职业品格,培养就业中的职业道德规范与职业操守。三要融“哲”,就是方法论,从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唯物史观三个不同视角,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方法论解决与处理实践问题,特别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四要融“史”,就是讲“四史”与学科发展史。任何学科史,都是探索史与励志史,有的学科发展史也蕴含国家民族历史,特别是学科中的红色基因以及学科为国家、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要结合“四史”理论有机嵌入专业学习,充分发挥鲜活历史的作用,鉴古知今,接续传承,融汇贯通,以“史”育人。在挖掘中要注意的是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教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能够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三)分类创新,转变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要想实现“如盐融水”的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实现从单一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到促进高阶思维形成的多元教学方法转变。选择教学方法可按照课程思政内容体系进行主题分类,如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型、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型、职业能力规约与问题应对型等。针对每一类型主题可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对于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型主题,采用思维导引法与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思维导引式授课是根据学生课前自学测试结果构建问题链,进行层层递进的问题解析,引导学生思考与内化,进行互动交流,融知识建构与思维训练于一体,提升创新意识和高阶思维。同时,采用案例法将学生带入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精神与情感的共振互融。对于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型主题,可采用情景渗透法,有意识地创造带有情感色彩的情境,通过熏陶、体验、感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无意识教育”,使学生在自然流畅的学习中达到“知情合一”,并形成自我激励机制,如责任感、敬畏感等行为。针对职业能力规约与问题应对型主题,可以采用融合法。融合法是指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技能之间的契合点,形成生成性的契合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与无缝对接。
(四)三维协同,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成效在学生,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成长发展性评价两大原则。首先,在评价主体上要坚持多元化。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主体应以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为主,辅导员、思政教师、学生、企业评价为辅,不同主体评价的侧重内容和方式不同。其次,评价指标选取要类型丰富,从 “学”“用”“创”多维度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在“学”维度,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终受益者,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直观的评价标准,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对融入价值理念、启发思考、方法应用等思政内容的专业理论逻辑知识体系进行在线测试与随堂测试,以平台数据进行定量评价,增强课程评价的针对性,体现学生知识的获得感。“用”维度的教学评价要体现职业院校的实践性与职业性,一是要检验学生技能实践水平,从学生实践应用中评价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等,是基于学生整体知识理念与价值成长的结合程度的考量。二是针对课程综合性实践项目需要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企业导师评价、教师评价多元互补评价方式,涵盖“诚信 、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等元素,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潜心学习、关注成长,获得自我全面发展;“创”维度的评价,根据学生创新发明、开发创新项目或参加各类竞赛等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该维度以辅助性为主,评价要开放性与鼓励性结合。专业课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要体现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突出专业课与思政的关键契合点。
(五)多措并举,锻造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的思政水平与专业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职业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必须要培养一支政治站位高、思想品格高、道德情怀深、知识思维新、教学能力强的专业课程思政队伍,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教师要想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一要转变教书育人理念,提高政治站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对各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重认识,承担起既传授知识又引领价值的责任使命担当。学校要组织学习 《纲要》,通过文件学习、宣讲、培训、研讨等方式,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改革的责任担当,强化育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教师只有内化课程思政理念,不断修炼个人的政治意识与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才能在专业教学讲授中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二是要全面提升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是教师能够对所讲授的专业课进行内容解构,深入梳理专业课程的逻辑结构与岗位能力体系,深入挖掘和提炼专业知识图谱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并对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重构,找准知识与育人的契合点,进而有机融入课堂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要求教师除了关注专业知识与理论发展,还要拓展视野,主动修练自身内涵,掌握历史、哲学、国家与社会发展、人文素养等一系列能影响学生思想情感、价值形成的要素,不断积淀自身的理论学识。三是要强化实践。专业课教师要以专业课为载体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组织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典型示范课堂展示、教学研讨活动等,将探索的结果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观摩—实践—改进修正—再实践,以一种螺旋上升的精进模式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是一项目长期艰巨的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新支点与新理念,学校与教师必须坚持高点站位、整体规划,多元共建,深度链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形成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才能彰显职业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