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的叙事创新
2022-11-13郑德梅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郑德梅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党史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必须破除观众对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审美疲劳,以现代理念和创新意识,在结构形态、叙事语态、呈现技巧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真实记录、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百年奋斗、百年辉煌、百年筑梦伟大历程的大型党史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打破以往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桎梏,在叙事方面进行有效探索与创新,实现了重大历史呈现的核心价值构建、审美空间再造和集体记忆升华。
一、线性叙事与非线性叙事的巧妙杂糅:叙事维度的拓展
为更好地拓展党史呈现的叙事维度,纪录片《山河岁月》在叙述风格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从整体叙事框架的构建来看,《山河岁月》遵循历史文献纪录片的经典叙事逻辑和结构方式,采用线性叙事方式。《山河岁月》旨在书写百年辉煌党史,表现内容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各个时期,历史跨度较长。作品整体架构采用线性叙事方式,按照党史的不同时期分四季播出,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历史的逻辑脉络与时空跨度,把百年党史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讲清楚、讲完整,保证了百年党史讲述的时空统一性和叙事连贯性。依托于整体上的线性叙事,《山河岁月》沿着历史时空延展的有序性,在历史的纵深维度上,以一以贯之的叙事线索串联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创业、百年奋斗、百年辉煌、百年筑梦的影像史诗,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过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到新时代岁月静好、繁华锦绣的伟大跨越。
具体到每一集的叙事呈现,《山河岁月》则打破线性叙事剪辑,创新性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段,多视角、多维度呈现出往昔历史进程中纷繁复杂的时代氛围与人物关系,竭力把百年党史讲深、讲透、讲得有力度。在《山河岁月》的单集内容呈现中,非线性叙事手法的应用明确体现为“以人带史、以人带事”的党史讲述方式,从党的百年历程的某一重要阶段或关键时间节点上,撷取一个个典型人物,以“人的主题”作为切入口,以人物引出事件,展开党史故事讲述,从而勾连起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地域、事件、人物之间的联动效应。在第十五集《生如夏花》中,以“革命的母亲”葛健豪“庇护革命志士、支持子女积极投身革命、远渡重洋勤工俭学、临终依然心系革命”的传奇经历,将秋瑾、向警予、蔡畅三位主要人物及蔡和森、毛泽东、李富春等其他相关人物和历史背景内容串联融合在一起,形成内在的历史讲述逻辑,在短短25分钟片集容量中深度阐释了五四运动后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人物寻求真理的过程,生动讲述了这批杰出女性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感人故事。单集的非线性叙事,以人物串联历史带动叙事,在历史的横向维度上,将一个个个体的生命轨迹、家庭轨迹与党的革命建设轨迹统一在一起,将百年党史的挖掘与呈现进行了有效拓宽。
《山河岁月》将整体线性叙事和单集非线性叙事两种叙事方式进行巧妙杂糅,对党的百年奋斗史、历史深处鲜活的党史人物、关键节点的历史事件展开了“见史、见人、见事”的多维度影像阐释。
二、中国革命历史影像的“矩阵化”叙事:叙事张力的提升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只有把历史变成“有形”的东西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因此,创作者要创新运用多种历史史料和其他相关资料,以历史影像画面的重构和真实历史情境的构建完成叙事。为使百年党史的讲述更加具象化、生动化、立体化,强化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山河岁月》深度挖掘党史资料,不断增强丰富性、权威性和真实性。与此同时,作品在恪守重大历史题材影像呈现应有的历史分寸感基础上,匠心独运,在影像呈现上创新应用多种技巧手段,以“矩阵化”叙事成功为中国革命历史影像创造了“一则流动的典藏的党史‘展览’”。《山河岁月》在进行历史情境营造和意义阐释的过程中,合理调用电影、电视剧、雕塑、动画片、版画、沙画、油画、连环画等多种类型艺术作品场景进行创造性运用,同时穿插音乐、诗词等强化听觉感染力的声音元素,赋予作品音诗画交响乐的美感。这些元素的创造性应用,使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相得益彰,丰富、深化了历史场景和氛围的表现,使历史变得具体可感,推动了作品的叙事,同时“让观众在众多类型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了百年党史的历史印记”,很好地引发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作品中成功化用《风暴》《三家巷》《古田军号》《建党伟业》《大浪淘沙》《向警予》《红星照耀中国》《我们的法兰西岁月》等多部观众熟悉的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场景。比如《法兰西岁月》一集中,在讲述一代先进青年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人在法国艰辛寻求救国之道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故事时,调用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1922年6月18日在法国巴黎布罗尼森林公园18位中国留学生代表召开旅欧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场景,以“替代性”历史场景给观众带来具象化感知。《百年望道》一集中表现陈望道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工夫”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那段峥嵘往事时,化用了动画片《真理的故事》中“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一生动场景,增强了人物故事的生动形象性。
以中国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题材创作的版画、油画、连环画、雕塑等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和震撼力,这些艺术形式在《山河岁月》中的创造性应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渗透力。比如《先生鲁迅》一集中,表现鲁迅邀请陈赓到家中就“红军作战情况、苏区作战情况”进行深入交谈这一历史场景时,运用了版画《鲁迅与陈赓》(谭尚忍,1971年)配合解说词进行共同呈现,有效诱发了观众回想历史的审美想象,同时强化了观众对“鲁迅的心是同中国革命事业相通的”这一历史的认知。《北伐,北伐》一集中,在表现“1928年,朱德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之后,为了传承‘铁军’的传统和作风,首先编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这一历史事件时,使用了油画经典作品《井冈山会师》(林岗,1975年)。镜头以横移拍摄方式全景展示了这幅油画,强化了观众对这一重要事件、背景及人物的认知,同时以镜头技巧和油画展示的双重视觉表现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
在主题、意境、情感、节奏表现方面都具有重要强化作用的音乐和诗词在《山河岁月》中的穿插与融合,同样有力地强化和推动了作品的叙事表达。比如《野火春风》一集中,讲述1937年5月,江西赣州大余县梅岭,面对大批敌人近在咫尺的连续“搜剿”,被困20多天的陈毅抱定必死决心,以诗明志:“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此处诗词的运用,充分彰显了险恶环境下陈毅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强化了人物塑造。在第二十集《两点一存》中,选用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鸡娃子这个叫来狗娃子咬,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哟了”片段,悠长高亢,粗犷奔放的歌声,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表达出了陕甘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拥护与深情。
三、大历史观场域下的“集体群像”叙事:叙事模式的创新
大历史观“着重强调的是放宽历史时空的视野,注重大的历史背景下事件本身与其他因素的互动和共鸣。不是用单一的尺度和个别的因素去限制整个历史事件的分析,而是通过一个全方位的关联信息的联系将事物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体现在《山河岁月》的创作中,一方面要对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进行影像书写,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百年成钢伟大历程,作品必须以宏大视野和磅礴气势才能构建起大时代的脉络与记忆。因此,纪录片《山河岁月》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引入大历史观来呈现百年党史的大场域,选择全知视角,站在历史的高点,以大视野进行宏大叙事。一方面,人是历史的主体,百年党史,英雄辈出,在大历史中讲好人物故事同样是《山河岁月》的创作重点。如何让宏大历史与个体人物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以人为峰,以史为鉴”,《山河岁月》通过叙事模式的创新与突破,采用大历史观场域下的“集体群像”叙事模式,将历史的宏观叙事与人物群组的微观叙事有机交融,沿着历史脉络勾勒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注重在大历史中讲述人物故事,成功构建起了宏大历史叙事体系与人物生命历程的历史经纬。
《山河岁月》用大历史观呈现了长距离、宽聚焦、大写意的百年党史历程,以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脉络勾勒了百年党史的大场域。所选取的党史上的每一个高光时刻、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每一个非凡人物,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具有前后贯通的时空穿越价值。作品的历史观呈现思路与方法,体现在叙事上明确表现为以宏观历史之思,从百年党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人物个体。与此同时,因为历史跨越百年,人物众多,但作品篇幅有限,很难做到单人立传,因此《山河岁月》又创新性地采用“有机串联,团组叙事”方式,将一组人物按照特定事件的内在纽带关联起来,以精美设计的展板形式进行“集体群像”式呈现。比如《百年望道》一集中,将李大钊、陈望道、恽代英等翻译了马克思、列宁著作的先驱者集合在一起,讲述他们“将共产主义的火种带到迷雾中的东方古国,用信仰的星星之火点亮了一代人心中的革命理想”的故事。《去远方》一集中,以“十月革命后,一批不畏艰苦毅然前往苏俄留学的中国有志青年和早期共产党人”为主角,运用精美设计的“展板+人物肖像”方式,生动讲述了俞秀松、张太雷、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陈为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进步青年,为中国寻求革命真理的故事。《古人生死各千秋》一集则“基于地理空间的关联和相似的革命经历,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太雷、恽代英和瞿秋白三人的故事贯通讲述”。《山河岁月》将百年党史上的众多英雄人物以群像出镜方式进行群组叙事,不但没有削弱单个人物的表现力,反而更集中地呈现出了党的组织力量和强大凝聚力,集中表现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共通的精神气质。得益于人物呈现的“集体群像”叙事模式,《山河岁月》成为迄今为止容量最大、展示人物最多的党史纪录片。
《山河岁月》不仅通过全景叙事模式重点呈现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展现了真实动人的人物故事,塑造了党史上的英雄群像,同时也以大情怀、大视野客观讲述了党的百年艰辛历程。以人物的奋斗成长故事带动历史的宏大叙事,既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共情感,也增强了党史叙述的历史纵深感和叙事肌理,赋予了作品饱满的艺术张力和情感势能,以“同山河共命运,同岁月共奋进”的情感张力,让党史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党史文献纪录片《山河岁月》的总撰稿、总导演夏蒙说过:“我们试图以富有激情的讲述向中国百年历史致敬,向先烈致敬。”作品通过精准的叙事手段、精彩的叙事方法和创新的叙事模式,以全新视角将百年党史讲述得鲜活生动、荡气回肠,让历史入脑入心,这是文献纪录片“影像著史”功能的一次成功锚定,为新时期文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