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电影台词的留白艺术
——以电影《风声》为例
2022-11-13沈清楠
沈清楠
(暨南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电影《风声》改编自麦家的同名小说,于2009 年上映,无论是视听语言,还是剧作文本,电影《风声》都对之后中国同类型电影的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借鉴意义。片中一直围绕的核心悬念是“谁是老鬼?”,影片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运用了大量视听语言上的留白进行叙事。留白思想始于中国画,其内涵逐渐丰富,并运用到了文学、舞蹈、音乐、建筑、戏剧、影视等领域。“‘留白’的本质意在用无诠释有,以空来营造满,而其本源则在于无,在于空”。本文以电影《风声》的台词为例,分析谍战电影台词的留白艺术。
一、有答无问的节奏
留白在国画中讲究笔法简练,在电影中这个功能则充分体现在叙事的省略上,将交织的叙事元素稍加修剪枝蔓,削减无关的冗杂的情节,集中调度表现重要情节与重要人物。在五人初次单独被审讯时,顺序分别为金生火、白小年、顾晓梦、吴志国、李宁玉。这个部分影片在画面剪辑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用王田香(王志文饰)的个人镜头和被审问者的回答镜头进行交替剪辑,而王田香的提问在前两者的审讯过程中,并没有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呈现。这样的台词留白方式在展现五个人不同身份和性格的功能上,起到了直观的展览效果。以下为电影《风声》中金生火和白小年的台词:
金火生:“我整不了这个,我哪儿干得了间谍啊!我连杀鸡都不敢,我有胆子当共产党?老王,你知道我啊!我这个军机处长,说穿了就是个屁!裙带关系呗,我们家里的跟司令夫人那不是堂姐妹嘛……”
白小年:“再明白不过了,你就朝金生火下手,肯定能问出点蹊跷!凭什么这么说?他有个侄子,十五岁就投了共军,听说在延安干参谋长了都!像老金这种骑墙派,肯定暗中有联系……我像开玩笑吗?我那儿谁的黑料都有,包括你(王田香)的!”
此处电影台词的解说节奏和时机很重要,“节奏指呈现故事的频率,而时机指在准确的场景中以准确的语言揭露特定的事实”。在影片开端的传递密电部分,金生火就用挑逗的语气说:“独守空房呢?”,没有留心的观众可能就因此忽略了二人开篇的一句玩笑话,但金生火以此调侃白小年和司令的非比寻常的关系,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具有强烈的侮辱性。也正因如此,白小年将矛头指向金生火时也显得顺理成章。金生火和白小年的性格特点在这段审讯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二人都属于在司令部里通过裙带关系获利的人,都急于摆脱和“老鬼”的关系,但语言特点各有不同。金生火胆小怕事,处处表示出自己和司令部上级的亲戚关系,称呼上也是五人中和王田香最为亲近的,通过这几句台词将他的“骑墙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小年虽与金生火同属趋炎附势之人,但他善于利用自己的小道消息来搅乱人心。他看似阴柔,在撇清关系的同时,却不断使用消息来源强调自己和司令非同小可的关系,进而暗示王田香,自己不惧怕被审查,从而也达到陷害金生火的目的。
这段两人的回答在剪辑处理上从始至终没有王田香的问话,两人都急于解释和撇清自己的“老鬼”身份,将王田香的问话信息隐藏了起来,使回答的两人的信息变得可靠,利用冲突迷惑观众,从而使观众获得应知的信息,将王田香的“无声”和金生火、白小年的“有声”形成了留白的效果,角色性格不言而喻。
同样是这段审问过程的对话段落,影片中王田香虽然开始进行问话,但影片始终以三人的回答开始。这样在电影台词上留白的处理,既将重复的问话进行恰到好处省略,同时又直入主题,将各角色的身份、性格进行最高效展示。
顾晓梦:“不知道,不清楚,没法确定。那你让我说什么?害人啊……吴大队长看过电文……照理说,他不应该犯这种错误,但是说穿了也没什么。”
吴志国:“本人追随汪主席这些年,流了多少血汗?光枪伤就有三回!倒是像你这样的人得了势,朝秦暮楚的,谁知道你靠哪边啊?”
“人的本质可有效地分为两大块:外表(这个人可能是什么样的人)vs 真实(这个人真正是什么样的人)。所以,作家设计角色就朝角色塑造(characterization)和性格真相(true character)两个方向进行”。影片中作为五人之中唯二的共产党员,在这个密室逃脱的困局中的角色塑造十分具有技巧性。顾晓梦看似一个大家闺秀、无所畏惧,嘴上满不在乎调查,但是为了隐藏身份,她有意指出了吴志国的一个细微动作,借此作为洗脱嫌疑的方式。与此同时,顾晓梦虽已通过一曲《空城计》知晓吴志国的友军身份,但为了保证二人有一方顺利逃脱传递信息,顾晓梦还是若有似无地栽赃了吴志国,以此避免计划的失败。虽然这段反转在影片末尾才展现,但也正是叙事中大量地展现了顾晓梦的“疯言疯语”,才和她的牺牲产生了令人恍然大悟的震撼效果。吴志国属于典型的军人硬汉形象,为了之后他的共产党员身份进行戏剧性地揭露,他的台词在没有旁人询问的情况下多次强调了他的忠心和战绩,这样大量的人物台词既在有限的时空内交代了吴志国的人物前史,进一步让观众的注意力从他身上暂时转移。
最后一位被审问者李宁玉的对话是最为简短的。
李宁玉:“您尽管问,但我就一句话,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样的“略”和先前其他四人的“详”,起到了非常强的留白效果。在此处对于李宁玉的回答会给人很强烈的好奇感,对于她的身份也会有更多猜疑。尽管最后结局揭露的答案并非观众先前猜测那般,但也正是因为对她的角色进行适当省略性描述,从而迷惑观众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当谜底揭开之时,我们才会发现,先前的铺垫都是为了掩盖那些台词解说最多的角色身份。
二、有声无画的反转
留白的创作思想源于中国的书画艺术,该理论则要追溯到“虚实论”的哲学渊源。在电影《风声》中,为了给已铺垫好的吴志国和顾晓梦角色进行身份上的反转,大量的对手戏都是通过交叉蒙太奇来进行留白的。这一点表现在吴志国两次和顾晓梦起冲突上,第一次吴志国假借道歉的理由上门“骚扰”了顾晓梦,在观众面前建立了二人的对立面关系;第二次则是两人被困于停尸房中,吴志国为了掉烟被诬陷一事欲掐死顾晓梦,从而更加确立二人并非友军的关系。这不仅是一种叙事上的悬置,同时也完成了视听上的留白。这两段的视听处理始终都是以监听室里的画面进行时空叙事,而展示二人争斗的方式仅仅是从断断续续的监听设备中缝合了吴、顾二人的对话。
悬置是剧本创作者在将故事文本加工成叙事文本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方法,“即在事件叙述中将观众急于知晓的事实和细节搁置起来,留待后面适当的时机再加以展现,从而拓宽叙事的审美空间,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期待感。同时悬置也可以看作是对情绪时间的有意延长,让观众的注意力长久地停留在故事关键点上,将审美期待拉长并且绷紧,创造最强烈的接受效果”。在电影《风声》中,就很好地处理了叙事空间上的悬置,如吴志国上门第一次“骚扰”顾晓梦,我们始终都是通过窃听方完成对剧情上的填空,当影片尾声通过声画同步还原了当时屋内的场景后,结合吴志国的身份,在剧情的推理上给人一种强烈的恍然大悟的效果。“悬置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其故事情节中有多种可能性,每一处留白都是对绝对性的推后和拒绝,这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虚实”论有相通之处,强调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由“虚”阐发出新的审美境界”。
电影艺术以视听的方式呈现时犹如作画一般,国画讲究虚实相生,制造虚和实的矛盾不仅能体现一位画家的技法和功力,还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底蕴。当然,电影作为后生虽没有山水墨画般行云流水,但由于电影艺术的多方位综合调度,我们总是能在许多优秀国产影视作品中看到中国传统哲学思维。顾晓梦在影片尾声的独白是声画对立的,这也是电影创作中的一种留白手法,电影无需再还原顾晓梦如何咏诵爱国情怀,我们听到的是她的余音,看到的是活下去的人对于失去她的无限悲痛。
顾晓梦:“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我身在炼狱留下这份记录,是希望家人和玉姐原谅我此刻的决定,但我坚信,你们终会明白我的心情。我亲爱的人,我对你们如此无情,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顾晓梦的独白就像作画时的笔触,在悬念揭开之前对于她的描绘是虚实丝丝相扣,但此时的她为国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无怨无悔,她的独白是浓墨重彩的。这样化空为境的方式,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虚实相生的底蕴之美。
三、结语
与中国传统绘画相比,电影略显稚嫩,并且作为同时具有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的艺术,在叙事上难免会为吸引观众落入俗套。电影《风声》当然也有着这样的双重属性,但作为一部优秀的谍战片,影片成功地将中国传统留白美学思想融入其中。电影《风声》从台词剪辑处理到演员的台词表演,从叙事时空表达到叙事策略实施,都通过留白艺术的形式将台词发挥韵味。在中国电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影视创作思维中,提升中国的电影品质、打造具有中国风韵的优质电影,是电影制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