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建构策略

2022-11-13王樱洁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类型化

王樱洁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类型电影作为完善的商业社会中自觉发展起来的现象,具有其共识性的经典元素,包括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大团圆式的完满结局、使观众沉浸其中的造梦效果等。而主旋律电影也具有这些特征,或者说主旋律电影从开始之时就已具备类型电影的某些特质,甚至有发展成为类型电影的潜质。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趋势,应着眼于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找寻其类型化的特质与表征。无论是《巍巍昆仑》中共产党与国民党最高统帅之间的相互周旋,还是《湄公河行动》中中国与糯康的不解之仇,抑或是《任长霞》中任局长与牛东黑恶势力之间的对抗,都体现出二元对立的特征,善与恶、党派之间、国家之间的较量与对决往往贯穿其中,最终的结果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种完满结局的设定也符合中国自古以来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儒家本土思想。观众也会在观赏此类电影中得到满足与鼓舞,在电影营造的梦幻效果中得到情感共鸣与精神支撑。

一、国家政策:主旋律电影的主动探索

主旋律电影作为中国独有的电影形式,自身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类型化的发展与建构也同样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在文化转型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对电影娱乐性的追求必然会成为电影创作的重点。对娱乐性的强调是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80 年代随着娱乐片创作热潮的兴起,类型片也被学术界与创作界重提。1986 年2 月7 日,《电影信息报》发消息报道,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的一次讨论中提出要“重新认识好莱坞”“要研究类型电影”,也有许多人撰文参与讨论。这也是类型理论首次在学界与业界引起讨论与关注。在娱乐片创作兴起之时,对类型理论的重提也无异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0 年10 月11 日,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自此,中国电影的发展更加尊重其内在产业规律,在文艺政策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中,中国电影也逐渐被提升到文化产业的战略高度。自中国电影开始进入产业化的轨道之后,中国电影更是在运用类型理论进行摸索与实践,努力赢回电影市场。2003 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发挥电影的内容产业功能,探索电影的类型化策略”,并对类型化策略研究作出指导与号召。这也是最高电影管理当局对类型电影的首次正面评价与高度重视。2003 年7 月2 日,广电总局委托央视索福瑞媒介有限公司,进行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电影市场调查。广电总局重视观众对电影产业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出类型策略对于电影来说是有力的言说方式。其次从政治视角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国际形象建构”,“建国70 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等,都为主旋律电影创作素材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

二、市场化运作:主旋律电影的转型

市场化运作也是类型电影必要的生存土壤,类型电影是成熟的商业和市场体系中自觉发展起来的产物。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是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可以从电影生产机制中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产业化改革也是发展类型电影的必经之路,需要多方部门合力进行。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苏联电影模式的影响,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电影的功能定位从文艺的政治宣传功能向文化产业认识有着巨大转变。事实上,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自改革开放就已经开始了,类型化的实践也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主旋律电影也不例外,也在类型化实践中找到了有效的言说方式。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经济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电影制片厂也开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改革。但国家也未曾放松对电影的监督与管控,提出了“弘扬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在此期间也真正拍摄出《毛泽东的故事》《巍巍昆仑》《重庆谈判》《长征》《孔繁森》等优秀的主旋律电影。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主旋律电影的生产机制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完全由政府出资,协助拍摄,优先发行,扶持放映。90 年代起,由于电影市场更加开放,资金充足使电影业蓬勃发展。电影业在1993 年鼓励社会投资人与制片厂合作投资拍片。1994 年起,好莱坞影片的引进也为中国电影市场找到了明确的市场方向。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如《红樱桃》,创造了4000 万的票房神话,同时也使主旋律电影朝着多样化深入发展。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电影生产呈现出了全新的面貌。民营和境外资本成为中国电影在制作方面的有力支持。无论是制片投资还是发行,国有资本都慢慢呈现式微状态。主旋律影片在新时期也逐渐被推向市场而呈现出新特征,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成为一大特色,制作、发行、放映也开始遵循商业片的策略。据统计,2007 至2021 年,十年间有票房数据的主旋律影片超200部,累计总票房约157 亿元,累计总票房525 亿,包括《战狼2》《红海行动》《夺冠》《金刚川》等影片也成为主旋律影片和商业片结合的典范。无论是在电影的生产机制上还是在电影的营销宣传以及从票房反映出的观众口碑上,主旋律影片既肩负了自身使命,也顺应了市场变化,原本只注重社会效益,旨在为政治宣传服务的主旋律影片,顺应电影产业化潮流并注重与商业化运作积极结合,在影片数量、投资资金、观众口碑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主旋律影片类型化的显著表现。

三、话语分析:主旋律电影对话体系的建立

罗兰·巴特提出了“可读文本”(readerly text)与“可写文本”(writerly text)的区别。在区分上,可读文本中的读者角色是被动消费的,而可写文本注重意义的多重性、空间的开放性与语言活动的无限性,读者可以介入文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受此理论的启发,我们可以这样分析: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的文本是一种可读文本,文本本身是以执政党的趣味为中心,并形成了一套稳定且独特的话语系统,是具有强烈的执政党属性的作品;而新世纪以来的主旋律电影文本,是以读者趣味为中心的可写文本,在商业化潮流中以类型化的手法迎合大众口味。所以,主旋律电影也经历着从可读文本向可写文本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主旋律电影更加注重类型化策略,添加类型元素、注重意识形态的缝合。在娱乐当道、商业化进程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以类型化策略重视电影娱乐功能的开发,注重观众观赏心理的群体性变化,从追求单纯的政治宣传到注重思想性、娱乐性、艺术性的统一理应是中国电影人的集体化选择。

中国电影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后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娱乐性的追求,主旋律电影也不例外,在影片中添加了类型元素来增强影片的娱乐性。例如1999 年上映的《黄河绝恋》在传统的战争片中添加了爱情元素,将美国飞行员与中国八路军女战士的爱情放置于中国近代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中,用类型元素的外壳使观众感受人性的魅力、正义与邪恶的对抗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旋律电影《紧急迫降》也在影片中添加了灾难片元素,民航飞机在起飞时,机长发现飞机起落架无法收起,面临突如其来的考验,机长和乘务人员最终决定紧急迫降。在谋划降落方案与构想可能面临的危险时,影片用电脑特技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了模拟与展现,用精湛的艺术画面给观众感觉的冲击和情感上的体验。影片中出现了长达9 分45 秒共37 个数字特技镜头,这是中国数字电影特技的银幕首秀。同样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军事动作片《冲出亚马逊》,其类型化的尝试也能满足多样化的观赏需求。特种兵极端的训练方式、超乎寻常的心理极限挑战都给观众带来新奇感与视觉冲击。场面调度、剪辑技巧、音响音乐的相互配合都更符合好莱坞电影所培养起的观众观影习惯。此外还有《太行山上》《集结号》《百团大战》《血战湘江》等战争片类型,《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建军大业》等军事片类型,《红色恋人》《红河谷》《云水谣》《秋之白华》等爱情片类型。尽管这些影片从类型片的角度判断,在叙事规则、视觉符号系统等方面还需做出进一步探索,但主旋律电影在坚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弘扬外还能包裹在商业化的外壳之下,对大众趣味与审美作出一定的让渡,这种探索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从建国三部曲开始,主旋律电影开始异军突起,成为电影界备受瞩目的璀璨新星,主旋律电影在类型化的道路上逐渐深入。三部曲中从特型演员的使用到邀请人气明星,演员的更迭也使票房更加具有号召力。《湄公河行动》塑造了孤胆英雄高刚,也添加了国际犯罪、娃娃兵、飞车、特种兵作战等元素,节奏感强,事件还原程度高,将弘扬国威、热血报国的理念塑造得十分成功。《红海行动》延续了《战狼2》异国撤侨的叙事模式,更是把主旋律军事片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守护国民的安全也在守护世界的和平。影片彰显了中国形象也燃起了民族自豪感。《中国机长》《夺冠》《烈火英雄》《中国医生》《我的父亲焦裕禄》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使主旋律电影不仅拘泥于宏大题材,转而挖掘真实事件、平民英雄,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更加真实、具有烟火气地讲述内化于中国人集体情感中的中国故事。在类型元素的包装,细节的丰富处理,市场化的运作下,主旋律电影能够更加生动、丰富,其类型化的道路越走越宽。

四、期待视野:从主旋律电影到大众电影

诚如巴赞所说“类型电影是大众心理密码的显现”,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趋势也必然受到观众期待视野和审美取向的影响。从左翼电影到十七年和抗战电影,主旋律电影始终是中国电影格局中重要的一脉。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变得更加多元,人们的阶层开始分化,观众对主旋律电影的观赏品味、审美标准也必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对主旋律电影审美需求的高涨,也会导致主旋律电影根据市场走向,迎合观众审美,并出现大批高质量的类型化主旋律影片。而主旋律电影能够引起大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于该电影能够塑造由社会公众集体所期待的人物,从而使电影产生轰动效应。例如《我和我的祖国》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预售票房过亿,预告片仅仅在微博渠道播放量就超过12.9 亿次,3.2 万人表示想看,无论在票房还是口碑上都引起了足够的反响,唤起了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又迎来一个爆发期,在摸索中前进的主旋律电影无疑是最大的看点,具有现实关怀、符合观众期待视野、具有常态化生命力与市场化运作的主旋律电影将会具有更高的商业竞争力。

五、结语

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探索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方向,但主旋律电影必须尊重市场发展规律、电影艺术的自身发展规律与观众审美变化。类型化与主旋律影片的相互交融,虽然在某种程度弱化了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性,但也为主旋律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达寻求到了有效的言说方式。主旋律电影一直以来承担着弘扬意识形态的使命,其变化也反映着时代最强音。想要适应观众审美趣味的流变,那么类型化之路是主旋律电影在电影产业化改革中的必然选择。现阶段主旋律电影也在逐渐适应市场,并且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反馈,试图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求到良好的平衡。在精准地审视自身发展后,主旋律电影必然在类型化表达的路上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类型化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企业形态法定主义与类型化标准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
透过电影《八万里》浅谈西藏电影类型化思考
论“凶宅”买卖纠纷的法律适用——基于类型化方法的运用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论商号纠纷的类型化与司法裁判方法
新都市爱情电影的类型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