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鬼妈妈》中哥特元素的运用

2022-11-13

戏剧之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卡洛琳哥特世界

梁 静

(武汉工程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一、哥特风格

(一)从民族风格到艺术美学

哥特原指居住在北欧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条顿民族在向南迁徙的民族大融合中,和罗马人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征战,最后骁勇善战的条顿民族在5 世纪战胜了罗马人,摧毁了强大的西罗马帝国。哥特人也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国。像所有的民族大融合一样,经过几世纪的同化,哥特部落很快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性,最后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哥特人带给罗马人的历史性创伤并没有随之消失,罗马人带着对哥特人的恐惧和害怕,对其“哥特”一词产生了极为复杂的情感。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以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家又用“哥特”一词形容中世纪的建筑风格——高耸的尖顶,阴森的古堡,恐怖的教堂,黑暗的地下室。相对应地,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文主义”充满了古典主义的人性美。在艺术领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出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饱含思想和人性的光芒,更利于被世人接受。因而哥特风格带给人的距离感使人望而生畏,此后,“哥特”这一原本形容民族的词语,渐渐变成了黑暗、神秘、阴森、恐怖、野蛮、僵硬、中世纪的代名词。

(二)哥特风格动画的普遍特征

虽然哥特风格代表着恐怖、黑暗、神秘、诡异,但其电影总是披着哥特的外皮,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亨利·塞利克执导的电影《圣诞夜惊魂》中,男主角杰克是一个骷髅头,他拥有着为人们带来快乐的美好愿望。于是杰克带着这个愿望去圣诞节城绑架了圣诞老人,希望万圣节城的万圣节变为圣诞节。但杰克和他的手下只会生产各种吓人的玩具,万圣节依旧是万圣节,没有给人带来快乐,依旧充斥着恐怖与惊叫。杰克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将圣诞老人还给了圣诞节城,圣诞老人还给万圣节城带来了一场温暖的雪,影片在快乐和温馨中迎来了结束。

《鬼妈妈》与《圣诞夜惊魂》最大的不同,是《鬼妈妈》摒弃了传统的哥特元素,人物设定不再是传统的骷髅、吸血鬼,也不再充斥着城堡、十字架,而是将哥特元素用来营造电影的氛围——电影开头昏暗的场景,黑色的枯树林,灰暗、阴沉的粉殿公寓。这些场景都带有浓郁的哥特气息。这样的形式是对哥特艺术的提升与概括,在无形中将哥特精神贯穿始终。

二、哥特元素的运用

电影《鬼妈妈》改编自尼尔·盖曼的同名小说。这既是一本写给孩子的童话,又是一本写给大人的幻想小说。故事中尖尖的公寓,反复出现的黑猫,真实世界和门后面世界的反复穿插,这些都饱含哥特式小说元素。

电影讲述了一个十几岁大的不受父母关注但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类女孩卡洛琳因为经济原因,和父母搬家到一个叫做粉殿公寓的地方。忙于工作的父母,一对怪异的姐妹邻居,房东家的无趣孙子和流浪的小黑猫,都让卡洛琳对生活感到失望。直到卡洛琳发现家里有一个被砖头堵上的小门。一个夜晚,被小老鼠吵醒的卡洛琳,在小门后,发现一条秘密通道,于是她顺着那条通道慢慢地爬了过去。她发现通道另一边是一个和现实完全相同但又不同的世界,一切现实都似乎在这里得到了复制。但是自己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未能实现的梦想却又在这里得到了实现,由此展开了卡洛琳对真实世界和门后面世界的奇妙探索。

《鬼妈妈》乍一听名字像是一部恐怖电影,但实际上整部电影的故事内涵远比名字听起来更加奇幻,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结尾令人动容。导演用独特的哥特式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奇妙而又现实的世界。

(一)场景构建

《鬼妈妈》电影中,导演创造了一个真实世界(表世界)和一个门后的世界(里世界)。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粉殿公寓的地方,在这里一切都是冷灰色的,看起来十分阴森恐怖。公寓孤独地矗立在一片森林中,高耸的尖顶,老旧的木门,淅淅沥沥的小雨,神秘的房东,仿佛都在为故事里“鬼”的产生提供优越的条件。相对应地,里世界色彩明亮温馨,一片生机盎然——鬼妈妈在厨房里烹饪晚餐,爸爸在起居室弹钢琴。晚饭时,餐桌上随叫随到的酱汁火车,美味的烤鸭,不同口味的奶昔饮料,一切都像是被倾注了美妙的魔法,而这些魔法只是为了卡洛琳随时待命。这一切的一切都像极了糖果屋的故事,当然结局也会像糖果屋一样令人唏嘘。

当真相被揭露,所有美好化为泡影,美丽的骗局就会像糖果屋一样坍塌,里世界中原本的明亮温馨瞬间变成象征一切毁灭的灰白色,这种视觉上的反差都是为了贴合剧情而有意设计,给人无限回味的虚幻遐想。

(二)人物形象

一部优秀的影片,只具有优秀的剧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拥有优秀的角色设定。优秀的角色设定,要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令人过目不忘;同时还要在剧情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对主人公的衣着进行调整(但同时也要做到前后一致,相互呼应)。对于一些经典的动画片而言,例如《海绵宝宝》《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虽然时移世易,时过境迁,或许观众们或多或少都记不清剧情,但只要一看到这些经典的动画形象,就立刻能反应出该形象出自哪部动画。

哥特式的人物一般都生活在阴森灰暗的环境中,行为怪异,性格孤僻,心理处于一种变态扭曲的状态,所以常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也因此被看作是邪恶的化身,从而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鬼妈妈》中的女主人公卡洛琳,拥有着夸张的大头、修长又纤细的四肢,这种夸张又不对称的设计更加强化了卡洛琳哥特少女的形象。卡洛琳出场时顶着一头亮蓝色的头发,身着明黄色雨衣雨鞋,这种撞色穿搭,不仅在暗灰色的场景中突出了卡洛琳的主角身份,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更凸显出卡洛琳的内心性格——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从卡洛琳家中的合照可以看出她以前是棕色头发,后来才染的蓝色)。卡洛琳的母亲穿着款式简单又舒适的米色毛衣,但母亲微微卷翘的头发说明她没有时间打扮自己;父亲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和大大的眼镜也反映出工作忙碌,父母顾不上处于青春期的卡洛琳,这也和卡洛琳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相互呼应。

而在里世界里,鬼妈妈有三个阶段的造型。第一阶段,造型精致、华丽——偏分的短发整整齐齐,还涂着红色的口红,给观众一种不够真实的美丽感,让人恍若置身梦境。在这个阶段,鬼妈妈的造型令人感觉十分舒适、安心。但在这种舒适、安心的背后是鬼妈妈想要卡洛琳留在异世界的恐怖内心。第二阶段,鬼妈妈在和卡洛琳的交易失败后,她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匀称又富有美感的身体变成了高大而又病态瘦弱的躯干。这一明显的哥特式人物形象与欧洲中世纪的妇女形象相似。这一阶段的鬼妈妈,穿着黑色深V 的立领上衣,长长的裙摆和尖尖的高跟鞋,这些都是典型的哥特式服装的特点。第三阶段的鬼妈妈是在和卡洛琳搏斗时,愤怒的鬼妈妈暴露了其本身的形态——蜘蛛。

角色设计师设计的这些角色,都拥有着与现实世界的人物截然不同的大眼睛和夸张的修长四肢。这些元素,具有独特的哥特式的夸张意味,让观众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如果仅从角色的外貌、着装来给一个角色定性,那是远远不够的。角色的动作行为、肢体语言,也在不断丰富着角色本身,使得角色具有多维性、丰富性。只有统筹全局把握角色,才能使得观众产生强烈共鸣。《鬼妈妈》中,角色动作设计和现实生活高度契合——在父亲工作时反复开关会发出声音的老旧木门;在有雾气的窗户上画画,好奇小门背后有什么;对着相框思念朋友,和母亲分享趣事却被母亲冷漠回应。这些事情都反映着卡洛琳内心世界的孤单和落寞,但她又具有十三四岁孩童的童真。

尽管配角的分量必须小于主人公,但他们也可以是复杂的。鬼妈妈作为次要人物,她诡计多端,施展各种伎俩想要留下卡洛琳;她伪善、虚假、巧言令色。但同时,她在面对想要逃离的卡洛琳时,她说:“即使最骄傲的人也会被爱所伤。”这短短的一句话,凸显鬼妈妈的自尊、骄傲,但又具有极强的控制欲。

(三)细节隐喻

在《鬼妈妈》中,隐喻被巧妙地用在影片的叙事策略中。连接表世界和里世界的“门”,是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卡洛琳乔迁新居后来到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中,面对忙于工作的父母、老朋友的分离,她渴望得到“重生”。这扇小门背后,是一个蓝紫色的短小隧道,象征着卡洛琳爬过隧道就能得到重生,得到关心她的父母、友善的邻居和完美的朋友。纽扣作为另一重要元素,贯穿电影始终,也作为区分表世界和里世界的主要标志。在电影《千与千寻》中,汤婆婆要求千寻用姓名来交换留在汤屋的权利,电影《鬼妈妈》在这一情节上也做了类似的处理——卡洛琳要用眼睛作为交换,换取留在里世界的权利。黑猫作为常见的哥特元素,也出现在了电影当中。影片中的黑猫和卡洛琳一样,都是里世界中无法复制的存在。在影片中黑猫多次向卡洛琳伸出援手,最后关头也帮助卡洛琳逃出里世界,它象征着敏捷的思维和不向黑恶势力低头的美好品质。在黑猫的多次提醒下,卡洛琳逐渐意识到其实父母在生活中还是非常关心她的,同时也引领着卡洛琳一步步揭开鬼妈妈设下的美好骗局。

三、结语

《鬼妈妈》这一电影将哥特风格和动画元素相结合,角色设计师运用哥特元素讲述了一个惊悚恐怖外壳下的温暖故事。影片中的哥特元素不断颠覆着人们对传统哥特风格的刻板印象,导演在警醒我们不要相信别人设下的虚妄又美好的骗局的同时,将家庭和睦温馨的美好愿望贯穿其中,用隐喻的手法表达着爱是互相付出的双向奔赴。在影片的最后,笼罩着粉殿公寓的雾霾也终将散去,就像消失了的鬼妈妈,和横在卡洛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猜你喜欢

卡洛琳哥特世界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感受不同
行行出状元,服务也光荣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