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路径
2022-11-13叶颖
叶 颖
(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一、各省市“一带一路”音乐创作
由于地理位置、人文历史等原因,我国“一带一路”途经的省市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沿海地区。各个地区都有其风格迥异的音乐文化,对外传播也有一定的区域倾向性。以此为依据对各省市关于“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创作进行划分,并对重点地区创作的乐舞精品或开展的音乐活动进行分析。
(一)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自丝绸之路开始就是与西方交流的必经之地,其地区音乐文化也广受西方之影响,多民族音乐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产生了浓厚的民族音乐积淀。
古丝绸之路的始发地西安与途经城市敦煌对继承发扬丝路文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自2014 年开始,陕西省每年都会举办“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到第六届已有116 个国家及地区的艺术家们加入,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2019年的艺术节上,一部名为《乐动敦煌》的大型沉浸式音乐剧格外吸人眼球。观众跟随剧中男主白歆从西域来到敦煌,与他一同聆听敦煌古乐、感受中西文化的交融与互鉴;流连于莫高窟,为它的瑰丽与深邃所叹服。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艺术诞生于公元14-16 世纪,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新疆艺术剧院于2016 年创作的《木卡姆印象》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参与,使遥远的木卡姆艺术在保留原生态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美学的理念及现代音乐技术的创作手法,展示了古老的木卡姆所独有的音乐艺术特色,充分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舞台表现空间,真正做到了锦上添花。
(二)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对外传播以云贵两省为主,云贵高原地区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绝妙宝地。而且这里少数民族众多,清丽隽雅的民族音乐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在此交流。
自2012 年发展至今的“中国-东盟音乐周”可与上海当代音乐周、北京现代音乐节等专业音乐周和音乐节相媲美。该音乐周由广西党委宣传部以及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目的在于与东南亚国家进行音乐文化的交流,呈现出别出心裁的音乐文化诗学意义以及“一带一路”战略中国际交流的作用。参与音乐周的嘉宾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周的特色有高峰论坛、音乐评论比赛、大师班讲座等,这些作为每年的固定节目,可以展示出“中国-东盟音乐周”深邃而又广博的学术氛围,彰显了名家荟萃的音乐等内容和互通共享、交流共赢的理念。
(三)沿海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萌于春秋、形于汉、兴于宋明,作为最古老的海上航线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的重任,带动着沿海城市的发展与交流。继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明,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深化我国与东盟、南亚、西亚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命运共同体。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省份,福建省依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文化,借助妈祖艺术形象的影响力,以音乐为载体开展文化交流之旅。近年来,福建省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将较为成功的有关妈祖文化的作品,着重打造成妈祖文化的音乐精品。与沿线国家的社会机构、艺术组织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把与妈祖文化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设立海外“巡演交流计划”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行传播,形成文艺界“海上丝绸之路”的公共外交,体现出妈祖音乐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相结合的价值。
二、作品寻古与创新
纵观上述音乐创作的主题或是内容,可见描绘“一带一路”沿线风土人情的作品绵延不断,作曲家运用历史的声音将古代丝路音乐汇入“一带一路”音乐中,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中的一部分。对于当代有关“一带一路”的音乐创作而言,丝路与西域、长安、敦煌、新疆,以及沿线诸历史胜地、文化遗存等,为其提供了相当庞大的素材宝库。
(一)追寻历史的声音——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丝路上的长安、敦煌、新疆及汉时三十六国故城遗址,都是中国境内丝路的鲜活记忆,无时不在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与畅想。于是众多音乐家假“敦煌”“新疆”“长安”之名,来表现传统和精神家园,营造出了一种梦回西域、梦回丝路的感觉。
作曲家叶小纲先生所创作的交响组曲《敦煌》在思想内容与音响美学上做了新的尝试,有较为明显的打破自己以前惯用模式的意愿。纵观全曲,音响冷静而又坚定有力,具有肖斯塔科维奇式的现实主义风格特征,也含有大量的西域元素。通过“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用中国古典与民族声韵的结合表达现代音乐创作的思想内涵,这是中国风格与现代音乐语言结合的最好方式,用极具东方声韵的音乐语汇向世界传达中国的精神面貌。而以“长安”为名的作品也不在少数,它们或细腻描绘,或极具渲染性,多层次、多侧面地表达了古城长安这一展示中华文明的历史古都的经典形象,以及兼具古朴与时代感的宫阙风貌与恢弘气势。例如,赵季平主导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安社火》、谭盾的《新丝绸之路——长安》等作品,呈现给受众一个古老而又入梦的长安。
(二)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西域音乐到现代音乐
“一带一路”音乐遵从“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语境,通过小历史的事实写大历史的华彩,以古鉴今。这就需要大量运用古代史籍中西域音乐与舞蹈的素材。作曲家对西域的民歌进行提炼升华,如前文提到的《木卡姆印象》,将古老的西域音乐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展示了古老的木卡姆所独有的音乐艺术特色、演奏方法。再配合上全息影像、三维全景观演模式等多媒体艺术手段的运用,极大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舞台表现空间,加深了欣赏者对音乐的联觉反应,从而达到跨越民族、国籍的共鸣。
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为使演出效果展现出恢弘磅礴的气势,将民族音乐改编成交响乐,或是借鉴西洋管弦乐结构叙事,结合中国音乐实践,在技术层面生成具有当代文化特征的感知经验,最终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呈现。譬如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的《敦煌》以及广东民族乐团呈现的《丝路粤韵》等等,这些无不体现着音乐创作者对音响效果的严格要求和音乐技术的进步。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音乐创作者们以时间、空间作为线索,向观众叙说历史事件。对宏大且宽泛的题材,用标题性构思,从传统音乐遗产中寻找音调素材和创作灵感,以创新的观念琢磨乐曲的写法,注重发挥乐队的丰富表现力;以高科技设备拉近观众与音乐的距离,在挖掘新色彩和探索新音响组合中强化作品的可听性和可理解性,真正做到全方位的体大虑周。
三、走出去、引进来、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大力提倡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不仅有我国的优秀音乐对外传播,也有国外音乐的对内输入,更有多国之间的音乐合作,使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得到交流与发展,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与平台,为进一步推动各国、各民族音乐的传播、衍生与发展提供了无限空间。
不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当今的“一带一路”,本土文化对外输出实际上都是向外传播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人文思想,进而得到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在“一带一路”大环境的影响下,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频繁地登上国际舞台,2019 年3 月,由5 位国家一级演奏家组成的中国丝路乐队,在首届沙姆沙伊赫亚洲国际电影节上展示了中国京剧选段和埃及等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音乐。演奏家们充分运用琵琶、二胡等传统民族乐器的悦耳音效,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也向全球人民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民族精神中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中国不仅对外输出优秀的本土音乐,还积极探索如何与其他国家优秀的传统音乐进行结合衍生,诞生新的音乐形式。2017 年5 月,一部名为《浮士德》的实验性京剧在德国进行了首演,这部作品是由中国、意大利、德国三国艺术家联合创排而成。作品改编自歌德名作《浮士德》中的《悲剧第一部》,运用中国京剧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诠释欧洲的艺术作品。在作品的音乐编排上,京剧《浮士德》不仅保留了京剧艺术中锣鼓、京胡、月琴等传统的伴奏乐器,还加入了大提琴、低音贝斯等西方乐器;在唱腔上虽以京剧皮黄为基调,加入昆曲的表现形式,但也会根据剧情的需要,在人物塑造与气氛渲染的唱段中融合西洋调式。这种中西合璧的表演形式,不但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而且还打破了欧洲观众在文化上的隔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友人关注中国京剧这个传统又富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形式,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翻开新的篇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音乐传播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利用好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之间的民心相通。有了“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传统音乐便能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光大,在历经大时代的浪淘以及国外优秀音乐的撞击后,中国传统音乐必定会剔除与时代不相契合的部分,留下的都是精髓。
四、总结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总是在不同时代文化的相互影响、碰撞与交织中进行的,民族音乐也不再故步自封。应汲取外来音乐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与新时代更相契合的部分,提升音乐的表现力,使本土音乐既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可以展现多元的民族魅力。在人类文明相互碰撞的当下,这是人类文化交汇融合的壮丽前景,也是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文明交融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艺术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