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西方经典
——以黄梅戏《无事生非》为例
2022-11-13吴婷婷谢良铨
吴婷婷,谢良铨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 安庆 246000)
中国戏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独具色彩的一页。黄梅戏是较为年轻的戏曲剧种,其艺术特性饱含了民间泥土的芬芳,它的语言通俗易懂,主要是以抒情的方式讲述百姓身边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充斥着年轻人的生活,使得传统的戏曲艺术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如何能让当下的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戏曲文化发展十分重要。
一、黄梅戏《无事生非》与西方戏剧的文化融合
(一)文化融合的样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采茶戏”,是安徽省历史上的一个民间小戏,它用安庆地方方言唱念,唱腔淳朴流畅,色彩明快、抒情悠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被西方音乐家誉为“中国的乡村音乐”。它在剧本选材上,重在写意,多以大团圆为结尾,给观众以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音乐唱腔上,它采用的是板腔体,旋律朗朗上口贴近观众。西方戏剧作品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结合,必不可少的是要走过“中国化”的过程,融入中国的背景、当地的语言和本地的特色。这也是中西方戏剧文化融合的基础。
首先,从黄梅戏的艺术特征来看,黄梅戏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在文本内容的表达上更加贴合百姓。以黄梅戏《无事生非》为例,它是以中国古代的边关为背景,以战事前方获捷唐侯大军凯旋为开头,叙述两位年轻的将军与小姐的爱情故事,充分融合了中国的环境特色,也更容易让中国观众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除此之外,由于中西方地理文化特征的不同,剧本将西方诗意化的语言改编成黄梅戏地方性语言,如此一来,就更能符合观众的审美方式。
其次,从西方戏剧文化来看,黄梅戏与其融合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和主题思想。黄梅戏《无事生非》,结合了中国文化进行改编,但是在主题思想上仍然是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于主人公自然人性流露的刻画,并没有改变原作的意趣,使观众们被剧中主人公的美好爱情所吸引,同时也为可憎的善恶斗争而动容,剧本关目奇巧巧而不谬入情入理。整个剧本的主题思想真正做到了又姓“莎”又姓“黄”,这是戏剧艺术融合所需要的。
第三,从两者的融合来看,剧本融合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戏曲艺术与戏剧艺术,两者存在着艺术表达的差异性,正如上述所说戏剧求真戏曲求美,那么两者融合在剧本设置上就需要将一些“真”的东西表现为戏曲中“美”的存在。例如在黄梅戏《无事生非》中,它并没有改变原剧洋溢着的喜剧的氛围,在人物塑造上也并非单一。青年将军白立荻善良率真,李侯的侄女碧翠聪明活泼,说话时又有些尖刻风趣,两人在最初相遇时针锋相对,谁也看不上谁,经过唐侯等人的一系列撮合后,两人互相了解到了对方的心思,又羞答答地互表情愫,让人看来忍俊不禁,给全剧定下了一个喜剧的情感基调,使观众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了黄梅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西方人文主义的风格。与此同时,黄梅戏将原作诗意化的语言改编成戏曲唱段,在一些台词的设置上它根据唱腔的变化和旋律押韵脚,同时唱词的语言运用上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在改编剧中活泼开朗的碧翠,她的唱词就与温柔可爱的海萝有所不同,所作的唱词跳跃感很强给人以生动活泼的感觉,语言也合乎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教养。
(二)艺术表达的形式
《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处于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富有人文主义特点,而黄梅戏《无事生非》是由蒋维国、孙怀仁导演,马兰、吴琼、王少舫等主演,讲述的是在中国古代边关战争年代前方喜迎胜仗,唐候大军凯旋归来的背景下,一边是唐候帐下的青年将军娄地鳌与李候女儿海萝二人互相爱慕,虽然中途受到了唐候同父异母兄弟的阴谋算计但好在最终在众人的撮合下喜成连理;一边也是唐候帐下的青年将军——白立荻与李候侄女碧翠,他们二人是不打不骂不相爱最终也在众人的撮合下互生爱慕。本剧就是以这两对新人的爱情为主线讲述故事的发展。与原著不同的是,此剧在关注原作主题立意的基础上对于原著“中国化”的改编,虽说是根据原著改编但黄梅戏《无事生非》的剧情内容和表演也注入了很多戏曲的元素。
在舞台表达形式上来看,黄梅戏《无事生非》加入了戏曲的基本元素唱念做打,以唱为主,剧本把原作中诗意化的语言改编成唱的形式,体现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特征,这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听感受同时也让西方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在语言上,黄梅戏演绎西方经典的成功案例没有拘泥于原著的一字一句,而是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如《无事生非》的编剧金芝就把原剧中英伦风格的话语改编成中国大众化的民间谚语和中国特色的唱词,如“他比我身材高一分/哎呀呀还是一根三寸钉/他比我脸蛋白一分/不过是驴屎蛋上撒了一层粉/他比我武艺强一分/还是只能拍拍小苍蝇/他比我容貌美一分/哎呀呀还是一个猪八戒还魂”。这种唱词,既脱胎于原著意境,又具有原创性,可以说是既有“莎味”,又有“黄梅味”,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除此之外,黄梅戏《无事生非》采用了优美抒情的舞美形式,不仅如此它还巧妙地将其与戏曲的虚拟性、程式性相结合。剧中有许多躲藏、偷昕、寻找、摸索的场面,布景树丛的漏透,并没有妨碍演员表演,更没有阻挡观众视线,反而增强了舞台的层次感和节奏感。树丛对虚拟的程式来讲,不但不是一种障碍,反而大大丰富了演员的舞台调度,既有立体感,又适应了现代观赏的需要。这样的融合方式加上马兰、吴琼、王少舫等多位演员灵动的表演以及对地道的黄梅戏本土化的方言的运用使得此剧至今也在黄梅戏历史中享有盛名。它的成功为我们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融合带来了借鉴,同时它的成功也是我们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融合的模本,是中西方戏剧文化融合成功的实践运用。
二、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结合的进步意义
从戏剧、戏曲艺术的融合来说,这不仅是艺术表达形式的创新而且还可以使两者在无形之中在对方和自己的领域中得到了发展。
从“引进来”的角度分析,两者的融合是对双方艺术形式的宣传,同时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的宣传。中国戏曲剧目对于西方经典剧目的改编,不仅可以让中国的观众了解到西方戏剧的艺术文化,还可以让中国的观众们感受到中西方艺术融合所带来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观众对于西方戏剧文化还没有太多了解的时候,通过观看和欣赏《无声生非》这样一个文化融合性的剧目,我们在全剧浓浓的喜剧氛围中看到了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伟大的戏剧家所塑造的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善于塑造多面性的人物,善于关注人物内心的自然情感。当我们识百家之长短时这无疑也是对于我们戏曲艺术的剧本创作的一种促进。不仅如此,莎士比亚代表的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思想体现了西方文化在中世纪以前给人们带来的深厚的思想情感上的束缚,以至于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渴望人性的复苏。黄梅戏《无事生非》中保留了原著人文主义关怀,全剧洋溢着热情和活力,在人物描写上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聪明活泼的碧翠小姐、温柔可爱的海萝小姐、性格直率的白立荻等等所构成的人物故事奠定了作品的戏剧主题,表明了剧作者对人间真情的崇尚。
从戏曲“走出去”的角度来看,一个具有融合性的剧目的出现,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戏曲艺术发展的可能性。很多人对于戏曲的第一认知便是程式化的表演,一招一式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但是殊不知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包容性,早在近代艺术史上洋务运动带来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传统戏曲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思想,创造出了时装新戏、古装新戏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前人与当代戏曲艺术家的探索,如今的戏曲剧目中出现了多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优秀作品。当然,中国戏曲对于西方戏剧作品的改编不仅是在中国上演,与此同时,这些剧目还会走出国门,进行国外的演出交流,进一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艺术融合。
三、结语
面对中西方戏剧文化发展问题,文化的融合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今中国戏曲舞台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些中西方戏剧的融合剧目。在黄梅戏发展史上,《无事生非》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之一,它的出现不仅在国内外带来了一定影响,而且为我们戏曲文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它在故事背景、剧作语言、舞台表达形式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创新,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方戏剧文化的交流,使得更多的观众可以在了解西方经典剧目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