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题材新发展
——论抗战题材到现实题材的探索

2022-11-13曾令东

戏剧之家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族化话剧题材

曾令东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话剧演变过程

清末民国期间,中国的戏剧形式有京剧、昆曲等,由于战时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部分人对西方文化过分崇拜,导致中国本土的话剧文化没办法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鸦片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话剧文化受到了阻碍。即使这样,早期的话剧尤其是战时的话剧,还是对人们抗战救国的民族精神觉醒以及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话剧也成为一种新的抢夺舆论空间、宣传先进思想的方式。话剧本身具有亲民性,容易被不识字、不懂文化的平民所接受,所以能够快速受到百姓喜爱,这为话剧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便利。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伪当局实施文化压制,刚刚兴起的话剧潮又一次退去。仅仅只有一些民间话剧团体还在顽强生存。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逐渐美好而幸福,这种轻松的氛围使得话剧的发展环境也得到了改善,《春风吹到诺敏河》这类话剧也并不少见。直至今日,新时期话剧的探索仍在继续,近年来中国话剧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突破性发展,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优秀作品逐渐崭露头角。

二、抗战题材经典话剧分析

(一)抗战题材话剧的特点

1.以展现军民同心协力共抗敌人为主要内容。抗战时期的话剧主要展现的就是军民同心,面对生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战时情景。很多话剧真实地还原了战争中军人需要支援时,百姓不顾一切为其打掩护,帮助其脱离困境的场景,抑或是军人物资匮乏时,百姓为其提供物质帮助的画面。

2.抗战题材的话剧具有记录意义。当时的话剧中所展现的画面,虽没有现代先进技术的加持,却是最简单朴素地还原当时的情景,能够给人更直观的感受。

3.致力于宣传先进思想。抗战时期人民内部存在一定的矛盾,解放区创作者接受先进思想,具有大胆创作的勇气,在话剧中反映出了当时存在的内部矛盾,尖锐地指出矛盾所在。

(二)抗战题材经典话剧

有很多抗战题材的话剧都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中《我们的指挥部》这部作品是陈荒煤1942 年所创作的,这部话剧篇幅不长,却将战时人民军队的奋勇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展现了民族英雄新的面貌。除了这部作品,洛汀等剧作家的作品《粮食》,丁里的《子弟兵和老百姓》等都是典型的抗战题材话剧。为表现人民群众参军抗战积极踊跃,1939 年莫耶等剧作家创作三幕话剧《丰收》,鼓励广大群众加入到抗战队伍中来。各类话剧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战时统一战线等场景进行了展现。

(三)抗战题材话剧意义所在

抗战题材话剧的意义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在当时对人们的影响和激励,二是对后人的启发。

抗战题材的话剧在当时能够拥有一定的舆论空间,通过演员的演绎、场景布置、接地气的台词,向不识字的百姓传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抗战话剧呼吁百姓加入到抗日统一战线中来,这种情景式的表演更能吸引百姓,并激励他们勇于抗争。话剧文化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抗战时期人们故步自封,需要一种方式向他们灌输先进的思想,而生动形象的话剧正满足了这种需求。

对后人来说,话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更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记录下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让英雄精神继续流传下去。

三、话剧民族化发展新学派

(一)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话剧民族化探索

20 世纪50 年代后期至60 年代初期这段时间中国话剧民族化日益增强,这正源于戏曲与话剧的交融。在“五四”时期,戏曲与话剧就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二者渐渐融合。直到1925 年前后,二者初次尝试融合,继而到30 年代话剧大众化逐渐靠近“旧形式”,40 年代“民族形式”争论中借鉴戏曲艺术。话剧民族化主要源于外国话剧艺术家对中国话剧的批评,从而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开始民族化的探索,创建具有独特民族气息的中国话剧。中国话剧艺术家根据斯坦尼体系和戏曲体系进行分析反思,对于斯坦尼体系,创作家们得出结论要从理论入手,学习方法,结合自身的特色,通过艺术家本身的学识进行艺术层面的提炼,综合运用表演艺术,建立一套自己的表演体系。对于戏曲这种本身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要从表演、导演层面进一步深化。相较于话剧,在表演方面,戏曲演员的基本功、神情、动作以及对情感的流露更胜一筹,身段、步法也都需要话剧演员借鉴学习。戏曲舞台更加成熟,所以话剧舞台需要借鉴戏曲舞台的经验。正因如此,话剧《茶馆》才会成为一部佳作。

(二)李健吾话剧民族化改革

谈及话剧民族化,必不可少的是李健吾的民族化探索。他有着优秀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怀,他的作品中民族性与现代性交织共存,形成他的艺术特色。《贩马记》是他探索话剧民族化的典型作品,其原是《草莽》的上半部,因下半部迟迟未见,则被重新起名为《贩马记》。《贩马记》说是话剧民族化,也独具特色,它采纳了南戏的精神,却抛弃南戏的形式面貌。这部作品被称为传奇剧,又何为传奇?传奇本身是小说的一种概述,而后被用于戏曲,成为一种专有名词,与南戏不同。李健吾在话剧民族化改革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意境的刻画。《贩马记》中的意境令人悲惋又感慨,话剧通过景和情来传达人物心情,揭示人物内心活动。众所周知,利用情与景所制造出来的意境是戏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话剧则是直接继承了这一特点。从语言上来说,南戏通常使用本色语,无需雕琢,最为纯朴。从《贩马记》的台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清新却不落俗的口语表达,亲切的同时也更自然。而形式上,李健吾并没有使用戏曲所独有的唱词风格、角色等,戏曲与话剧侧重不同,话剧注重对话,以对白的形式呈现,而戏曲有音乐、有唱腔、有唱词,所以在这些方面,李健吾的话剧没有拘泥于此,合理利用戏曲特点进行话剧的民族化改革。

(三)焦菊隐对话剧民族化的观点

焦菊隐这位剧作家在话剧民族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致力于追求群众的认可,将群众的审美、群众的喜好放在第一位,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焦菊隐本身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剧作家,他学习欧洲话剧艺术,同时精通戏曲艺术,在研究过二者的特征之后,焦菊隐提出话剧要学习戏曲艺术中的美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手法形式,都需要创新。话剧要让观众感受到真情流露,要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说得上是一部优秀的话剧,人物才算有血有肉。焦菊隐在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中,遵循三个规则:要了解观众想看什么,要让观众看得明白,“欣赏者与创造者共同创造”。

(四)话剧民族化对话剧史的推动作用

我们从众多优秀话剧中可以看到,题材大多出自生活,尤其是落后乡村、山野田间的故事,这说明那里的民族气息更浓郁,话剧所包含的民族风情更深邃。另外,话剧民族化使得话剧被人们所重视,通过看话剧,人们的民族观念得到强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话剧、热爱话剧,加入到话剧行列里。话剧创作、表演等各个部门壮大,话剧逐渐走上了更大的舞台,被全国人民看到,被世界人民看到。

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止步不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话剧民族化改革很好地将话剧融入社会,话剧中的民族文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话剧的历史也在不断推进。从抗战主题到民族化,从引入到成为一种自己的文化,话剧民族化是一个新的节点,也是一种象征。民族话剧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文化实时更新,不断推陈出新,推动话剧历史的前进。

四、现实题材话剧潮流

(一)现实题材与抗战题材之异同

现实题材话剧与抗战题材话剧相互联系又有所不同。之所以说联系,是因为二者都关心当下的问题。现实题材关心社会问题,抗战题材关心战时问题。除此之外,二者都引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现实题材的话剧会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加以改正,抗战题材的话剧让人们意识到民族独立的重要性,激发人们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在政治问题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不同的是,抗战题材的话剧出现较早,通常只关注战时,未涉及社会内部问题,相对不够深层,而现实题材更多从根源上挖掘社会问题所在。

(二)现实题材话剧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现实题材话剧从各个角度讲述社会上发生的大小事,展现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或者民间故事,不仅关注大人物还关注小人物,让平民百姓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自己的问题被重视。例如辽宁人艺演出的《矸子山上的男人女人》,其以工人生活为主要内容,刻画了一个尽心尽力为下岗工人服务,全然不顾自己利益的人物形象。剧中的主人公唠唠叨叨,身份极其普通,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被人瞧不起的人物,在女工们面临下岗危险时,起到了关键作用。现实题材的话剧能够让人们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有时人们置身于社会之中,无法跳出来看到事情的本质和细枝末节,而话剧则给了观众一个上帝视角,以第三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这样人们能够更有效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减少社会问题,使得社会更美好。

五、结语

话剧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深入我们的生活,其历史也更加悠久。从抗战题材到民族化再到现实题材,话剧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但即使在科技相对发达的今天,话剧行业也有很多不足,例如一些作品将艺术简单化,单纯从政治角度谈论问题,并没有上升到艺术层面等等。话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批批优秀的创作家正在崛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正在走进我们的眼帘,话剧有着璀璨而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民族化话剧题材
话剧《坦先生》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话剧《二月》海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