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由教育误导引发的悲剧
——浅谈《包法利夫人》

2022-11-13刘雪珂

戏剧之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老爹

刘雪珂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300)

《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爱玛生性敏感,情感热烈,想象丰富,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浪漫的爱情。为了逃避生活与婚姻的平庸,她始终沉浸在想入非非的浪漫理想之中,从虚幻中获得满足,最终走向毁灭。教育在一个人性格的塑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方面来探讨教育误导对爱玛悲剧人生的影响。

一、学校教育

19 世纪女性教育被提上社会议程,但在教育理念、目标与方法上皆与男性教育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女性的教育中,常把宗教作为驯化女性的重要手段。拿破仑认为,宗教是第一要事,重视宗教的目的是使其变得更加顺从,他指出“我要它造就的不是妩媚的而是贞淑的妇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宗教教育都以培养更加温良忠贞的女性为目标,而男性们更希望通过宗教教育使女性变得更加温驯。17 世纪至19 世纪,教会女子教育常将宗教教育与家政教育结合在一起,除了安排大量宗教活动和学习之外,还教授针线活、家政管理和女工课程等,其教学目的显然是培养出能够更好地迎合家庭生活的贤良妇女。18 世纪的教育学家卢梭曾指出,女性自然地承担着生儿育女、帮助和体贴丈夫的义务,她们学习唱歌、跳舞,学习女工及如何管理调度家庭生活等技能,是为了取悦家人、教育子女,而非参与社会活动。并且他还认为女性没有细密的头脑和集中的注意力去研究科学,卢梭对女子教育的保守倾向无疑将女性束缚于全部的家庭活动之中。关于此种教育思想,费奈龙也做出过专门阐述,他主张将妇女的经济角色专业化,提出“女子需要掌握的知识应该像男子一样,限制在与其职责相关的范围内,职业的不同应该使她们的所学有所不同”,指出女子被教授并学会如何管理家务和无条件地服从丈夫就足够了,他在肯定女性学习工作能力的同时又彻底将女性从社会领域剥离出来。这一观点在沃斯通克拉夫特阐述女性低劣原因中也被证实,她指出女性具有的体态举止的温柔娇弱,性格神态的细腻顺从等这些让男性满意的特质并非自然浑成的,而是受教育灌输、舆论影响和社会压制等形成的,这使得原本是人为塑造的因素反而看上去成了自然形成的品格。由此可看出,男性的喜好和社会环境所界定的,符合社会理想的女性是具有勤俭持家能力、富有责任感的贤妻良母形象。基于现实主义小说写实性的原则,法国19 世纪女性宗教教育的情况无疑为福楼拜在刻画爱玛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情节上提供了真实的社会背景参考。

(一)精神追求与学校教育的冲突

在《包法利夫人》中,同众多少女一样,爱玛在13 岁时就被卢欧老爹送入修道院读书,以期通过接受教育被培养成一位“家庭天使”,来满足社会对于理想女性的要求,以便跻身上流社会。但郑崧认为“宗教就像一把双刃剑……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好,则越不能忍受教会的严格控制”。爱玛所接受的是良好的贵族式教育,她才艺广泛,“懂得跳舞、地理、素描、刺绣和弹琴”等,但她所接受的毕竟是宗教教育,受修道院修女嬷嬷们的严格监督,“一再要她参加日课、静修、九日祈祷”等活动,并告诫她要崇敬圣人,克制欲念,这些活动在思想和行动上对爱玛性格的自然成长形成了无形的压制与束缚。修道院死板的教规和违背常情的禁欲生活与爱玛想象丰富、情感热烈的性格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使她备受压抑的情感更加猛烈地呈现出来。

在宗教学校的枯燥生活中,那位每月来修道院做一周针线活的老姑娘常会给姑娘们讲最近发生的新鲜事,帮她们进城买东西。老姑娘口中充满世俗人情味的轶闻趣事和修道院与世隔绝的生活之间产生了鲜明对比,这进一步激发了爱玛对世俗生活的期望。但仅靠她所听故事和接受修道院脱离实际的教育是不够的,爱玛对世俗世界的整体了解是不完整的,对法国腐朽堕落的社会现实也一无所知。她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迷恋着文学令人心潮澎湃的激情,通过阅读大量的浪漫主义小说构建出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的爱情理想。阅读小说对爱玛的人生观与爱情观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小说多以描写贵妇们的爱情为主,爱玛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人物代入来体验贵妇们的爱情生活,她常幻想自己是一位住在古老庄园的美丽女庄主,期待着那个骑黑马、戴白翎的骑士从远方疾驰而来,深深沉醉于中世纪的幻境与为自己编织的人生故事之中。

涂尔干在论教育功能中指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实现系统的社会化,即教育在于使每个人实现由‘个体我'向‘社会我'的转变”。显然,爱玛并没有完成自我社会化的转变,她通过阅读浪漫小说与接受宗教学校的教育所建立的价值观是不健全、不完整的,浪漫的精神理想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注定了爱玛的悲剧结局。

二、家庭教育

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家庭教育承担着女性内在的塑造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的重要任务,她指出,女性的成长首先始于家庭,正是家庭教育中对女性仪态、装扮等外在形式的偏重使她们忽视了对女性的理性、独立等美好品格的塑造。此外,这种教育还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要求她们对父母意志绝对服从。处在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的背景下,爱玛一家也没能走出大环境的影响,其错误且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也是她走向悲剧的重要原因,下文将从母亲教育和父亲教育两个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爱玛悲剧命运的影响。

(一)母亲教育的缺位

“母亲作为子女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其价值观也会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作用于孩子,并成为他最初的价值判断依据和行为准则”,家庭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引导责任,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母亲离世时爱玛正处于亟待教育和引导的青春期,在受浪漫小说影响下所建立的错误价值观的基础之上,母亲的提前缺席让她失去了生活的导向,更加剧了爱玛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模糊,并且,这种模糊的认知体系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扭转与正确引导。面对生活时,她始终带着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认知,在周遭环境的诱惑中不知所措,最终步入深渊。

(二)父亲教育的失败

对孩子来说,母亲的早逝使父亲的教导变得尤为重要,但卢欧老爹对爱玛的管教也是失败的,主要体现在他对爱玛享乐思想的影响和精神理解的忽视上。

1.纵容物质生活奢靡

老爹卢欧是一位富裕的农民,拥有一个富足的农庄,并且庄园在女儿的料理下井井有条。但他是一个十分讲究生活享受的人,“衣、食、住,样样考究。他喜欢酽苹果酒、带血的烤羊腿、拌匀的光荣酒”,种种做派俨然像个贵族,因此他常常入不敷出,“去年要不是油菜收成好,兴许连地租都交不上”。富足的农民生活让老爹对爱玛的物质生活也过于纵容,甚至她的穿衣打扮都不同于一般农民的女儿,其打扮华丽端庄,甚至去教堂都常“穿一件绸袍子,活像一位伯爵夫人”。

因此,在殷实家境的现实因素、父亲享乐做派的影响和其对女儿物质生活方面的百般纵容等多重作用下,爱玛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纵容自己对物欲的极度追求,即使在婚后也不能有所收敛,如一个月买14 法郎的柠檬来洗指甲,大费周章地写信去卢昂买一件漂亮的衣服等这些奢侈的行为在爱玛看来只不过是花钱买些花哨的小玩意儿寻开心。与包法利先生结婚后,她不甘寂寞多次出轨,为了维持偷情所需和奢侈的日常生活,她不断向高利贷者勒乐赊账,终使自己债台高筑。当勒乐从衣袋里拿出一张高达两千法郎的欠付货单时,爱玛为了弥补这笔巨款,不得不放下尊严四处求助,但看到的却是旧情人的冷眼无情,商人的冷嘲热讽,在绝望之中爱玛吞下砒霜,离开了纷扰的世界。因此可以说,爱玛的悲剧与卢欧老爹消极的榜样作用关系密切。

2.忽视精神理解

卢欧老爹对爱玛精神理解的忽视主要体现在他对爱玛婚事的思考上。爱玛的婚姻是由卢欧老爹全权决定的,他有着农民的精明与算计,当发现查理(包法利先生)倾心于女儿时,便开始盘算他大概不会计较陪嫁。哪怕卢欧老爹心底嫌弃查理貌不出众,认为他并不是理想女婿的人选,但仅凭着周围人评价他品行好、节俭、学问高,就想当然的认为把爱玛嫁给他是不亏的,于是卢欧寻思“他问我要她的话,我就给他”。可见,他对女儿婚姻的思考是独裁的,完全忽略了爱玛的感受。而事实上,爱玛有着超出寻常女性的感性,受幼年时期阅读经验的影响,她对伴侣有着精神层次的需求,即如她所设想的那般理解她的诗情慢调并满足她对生活的浪漫想象。爱玛将爱情看作生命的全部,她真正需要的是一位能够产生精神共鸣的伴侣,而非一位能够处理琐碎事实生活的男主人。而卢欧老爹自始至终都没有理解甚至没有想要理解过女儿,爱玛的婚事被他像交换一件物品似的,轻易地交到另一个男性的手里,虽然在与查理的对话中讲过“总得问问她,才好算数”,但这明显是形式上的说辞。后文也讲到,第二天查理再次来到拜尔托庄园时,他一进来爱玛只是“碍着面子,勉强笑了一笑”,这完全不是一个女性见到心上人的正常表现。卢欧只在意女婿是否满足社会生活对人的评判标准,而未意识到查理没有给予爱玛获得生活幸福的能力,让爱玛与查理结合是卢欧老爹对女儿婚姻做出的潦草的结果,而对婚姻和丈夫的失望也是爱玛走向堕落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卢欧老爹对爱玛在精神上的忽视也是使她走向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

教育专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他指出,“溺爱型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是社会化的人物,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施加任何控制。忽视型的父母……无视子女的独立性”。很明显,卢欧老爹对爱玛的教育是以溺爱型为主,并加之一点忽视型倾向的教育方式。他对女儿在物质上的纵容与在精神上的忽视使爱玛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迹,并走向命运的深渊。

三、总结

从表面上看,爱玛的悲剧是追求不切实际的情欲与物欲的结果,但这无一不与她所接受的教育误导息息相关。在与世隔绝的修道院教育中,她长期被宗教思想所压抑和束缚,没能获得与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反而在宗教教育的压制下,走上过分追求罗曼蒂克思想的歧途,这也为她后来追求不切实际的情欲奠定了思想基础。在缺位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对爱玛管教的缺位以及享乐做派的榜样作用模糊了爱玛对物质生活的认知,为她后来追求过分的物质享受奠定了习惯基础。在教育的误导下,爱玛始终没能探索到正确的、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绝望至死。

注释:

①③郑崧:《国家、教会与学校教育:法国教育制度世俗化研究:从旧制度到1905 年》,学林出版社,2008 年出版。

②Lougee,Carolyn C.Noblesse,Domesticity,and Social Reform:the Education of Girls by Fenelon and Saint-Cyr,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Vol.14,No.1,pp.92-93.

④⑤⑧⑨⑩⑪⑫⑬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年出版。

⑥吴式颖、李明德:《外国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年。

⑦张秀兰,王恒杰:《母亲在家庭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 年12 月。

⑭王敏:《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影响》,现代教育科学,2006 年4 月。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爱玛老爹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保险起见
“老爹风”来了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看青
我们都是于连,我们都是包法利夫人
王老爹和他的马
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