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第十一回》中的文学性表达

2022-11-13崔晓璇山西传媒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电影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红布昆汀梦魇

崔晓璇(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第十一回》讲述了一桩30年前的杀人案被排成话剧的故事。随着剧情的推进,话剧排演被几方人物数次叫停、迂回前进,杀人事件真相随之一步步揭露,直到话剧在马福礼荒诞的梦中以红色雨的形式结束。电影用章回体的形式将电影分为十回,但电影起名为《第十一回》,仅电影的形式和电影名的设置就有浓厚的文学意味。而整部电影到底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呢?陈建斌导演作为一个资历深厚的国家话剧院演员和影视演员,其文学功底深厚。在其导演处女作《一个勺子》中,陈建斌就摒弃浮华的技术手段,而用返璞归真的叙述方式挖掘小事件内在的人物冲突和社会意义。在对本电影的文学性表达中,他延续了这一稳扎稳打的创造风格,专注于打磨剧本,并借助话剧元素和形式,形成小说式的影像表述,模糊了电影事件中虚构与现实的边界,讨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完成了对社会各色人等的角色观察与形象构筑。

日本巨匠导演今村昌平在其自传性随笔中回答了“拍电影究竟有什么意思”的问题,在他看来人本身就很有意思,而仔细观察分析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人,并构筑出其银幕形象,让拍电影这项工作具有无限的乐趣。陈建斌导演的这部电影正是在放大这种乐趣。不同于大部分电影仅局限于对主角人物的立体刻画,这部电影中的人物都有十分饱满的银幕形象,出场的每个人几乎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在对话中,每个人都有其鲜明的议程。电影里出现的人物之间由此形成相互对立的形态,而《第十一回》的文学性表达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外映照

将30年前的案件搬到话剧舞台上,是在用艺术解构生活;将整个话剧排演的前后经过展现在电影中,则是在用生活构建艺术。生活、话剧、电影的糅合,创造出舞台上的舞台。导演如此设置,将电影内外紧密衔接,模糊观众心中虚构和现实的界线,借此说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借角色之口,导演道出了艺术与生活、人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关系。台词中胡昆汀说道:“我的戏不是生活本身,它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时代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如果说故事里的赵凤霞和话剧中的“赵凤霞”分别是赵凤霞的AB面,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和我们在生活中所扮演的样子就分别是我们的AB面。化妆间的镜子就像是在折射胡昆汀和贾梅怡的A、B面,他们虽然出轨,但两人对舞台、戏剧的热爱溢于言表,他们的这一面让胡昆汀推动了话剧《刹车杀人》的排演,贾梅怡则推动了对当年事件真相的揭露。除此二人外,其余人也对此事件有其鲜明的立场和态度。马福礼在30年前为面子谎称自己杀人,30年后却因为女儿的在意,想要话剧团按照真相修改剧本;白律师想借话剧的轰动效应为自己扬名,一次次怂恿马福礼要“有所为”——状告剧团,为自己翻案;面对兄死父病的现状,弟弟屁哥一次次更换“信仰”,想要破除自己的精神困境,但不管事实如何,他坚决要维护已逝兄长的名誉,出资修改话剧团剧本,要马福礼“有所不为”。在这三方之间,马福礼就是一份“豆花”,白律师说它太咸,屁哥说它太淡没盐味。两人拉扯着马福礼左右摇摆,让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豆花,该怎么活。正如团长所言,相比其他人,马福礼根本没有自我。妻女对他颐指气使,旁人让他左右摇摆,自个又并不在乎背负在身上的杀人犯名头。这一人物是全篇中唯一一个“没有自我”的人。

导演借助胡昆汀和贾梅怡的“转词”致敬了许多经典戏剧,同时点出了电影所要传递的信息。其中有一句出自《萨勒姆的女巫》——我已经给了你我的灵魂,就绕过我的名字吧!电影在此之前就借正副团长称呼之争,直白地点出名字和位子的问题。如果说《一个勺子》围绕着“身份确认”的问题,那么《第十一回》则是另一则“罗生门事件”。每个人口中的真相都不尽相同,都在为名字和位子与他人相争。在处理未成年女儿怀孕的事情上,导演在剧本上再一次使用了“AB面”,让母亲肚子塞枕头装作自己怀孕,代替女儿金多多“生下”孩子,即让母亲成为“金多多B”,以保护女儿的名字和位子,保住她的生活。

伴随着舞台上的三幕话剧数次被叫停、修改,30年前的案件真相得以迂回呈现,随之制造出电影的高潮来。围绕着这部话剧,每个人都展现了他的那一面,结合起来形成了社会的多面,每次叫停的背后都是各方人物思想的揪扯,展现了人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时代之间的相互缠绕和影响。马福礼是没有自我的一个人,但随着电影推进,如屁哥、堕胎医生所言,“人生如此短暂,就像梦一样漫长”,太过于纠结一些事情就像是握紧的沙,总会从手中溜走,“再好的东西,到了时候都得说再见”。唯一没有自我的马福礼,反倒是最愚笨的聪明人了。

二、前后呼应

在电影的文学结构上,导演多次运用了内容上的前后呼应。在观影中观众就如同在看一部影像化的小说,可以多次回味其中的妙处,接收导演所要传递的信息。

比如,开场有关于少时梦魇的讨论和电影结束时梦魇中的红色雨形成首尾呼应,少时被人说吃下的种子会在肚子里生根长成大树、口香糖咽下去会黏住肠胃,对这种说法的恐惧感造成了少年的梦魇。而对马福礼来说,他的梦魇则是背负着“刹车杀人”的故事,尽管他知道自己没杀人,但两人的死亡还是让他觉得自己或多或少都应该负责。身在其中,则不明其理。长大后再看,少时的梦魇荒诞且令人发笑,观众可由此对照分析困于事件中心的马福礼,马福礼的梦魇也并不是因为他真的杀人,真相不是卷宗或者他人口中所描述的那样。两个梦魇代表的都是非现实却令人不安的事情,因此这种借助开头梦魇来呼应马福礼的梦魇,其实是电影导演的一种文学性创造,帮助观众认识到马福礼杀人事件的不真实性和荒诞性。

再比如,话剧团成员坐成一排时,唯独话剧导演胡昆廷是赤脚的特写镜头,与后来胡昆汀“搞破鞋”和他留在舞台上的鞋子被成员一脚踢开的镜头相呼应,赤脚与鞋子这一造型元素不仅让人思考,同样是“搞破鞋”,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话剧中胡昆汀与贾梅怡所扮演的是一对30年前被迫分离的男女李建设和赵凤霞,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大多没有追随真爱的勇气,女人在父母之命下嫁给了马福礼,而爱情的驱使让那对真爱情侣选择自杀。30年后同样是追求婚外爱情的胡昆汀与贾梅怡却坦然自若地恋爱,甚至跟其妻子叫嚣。同样的事件使过去与现在的前后呼应形成了历史性的对比,李建设和赵凤霞为爱自杀,而30年后的“李建设”即胡昆汀却为了自己,在众人面前诋毁爱他的“赵凤霞”即贾梅怡。同样的事件和人物,30年前因时代原因难以圆满,30年后脱离时代限制,但反却相形见拙,败在了人性上,令人不胜唏嘘。

此外,还有剧团老同志老苟的前后呼应,只不过这呼应来得太快。酒壮怂人胆,老苟在剧院内大骂败坏剧团风气的胡昆汀,言称“我在,剧院就在”,画面定格在满脸酒气的老苟把胡昆汀踩在脚下的样子,但画外音已经是“检讨书”。这种语言、转场的快节奏,形成了戏剧的风格化言谈,造就了荒诞的黑色幽默效果。接下来的场景,就是胡改乱改的剧本被市领导批评,而唱腔绝佳、看守门房的老苟被提前退休了,颇具讽刺意味。

三、色彩积累

色彩在电影中可作为造型元素、语言元素和剧作元素,构成银幕创作的基础。红色作为一种色彩语言,参与到该电影创作中,并且从开场到结束,完成了对电影主色调的积累。可以说本电影将红色所蕴含的各种意义都充分发挥出来了。

电影从红色毛毯开始,镜头从马福礼夫妻俩身上覆盖着的红色毯子里推进,与其后话剧排演中的红布相呼应,话剧演员们在红布下做表演,红布将舞台上的话剧表演和舞台下的生活区分开来。同样是在红光映衬下,在电影中红毛毯覆盖着的马福礼夫妻也是在做电影上的表演,他们在表演真实的生活。红布和红毛毯在此都是空间造型的一部分,用于划分生活与表演,而演员们表演的正是艺术化的生活,艺术和生活相互缠绕、互相影响;马福礼躲在剧院的红色窗帘下发誓不会把女儿的事告诉妻子,但妻子的怒气通过电话传来时,他迅速屈服,在同一片红窗帘下坦白了女儿怀孕之事。这里的红色窗帘就是一个彰显主体的背景墙,将人物的反转行为印刻其上,在对比中尽显马福礼爱妻畏妻的可爱模样,尽显幽默效果。剧团团长的办公室也垂挂着大红色的窗帘。红色窗帘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红色似火,狂野暴躁,一般人不会使用大面积的红色做装饰,更何况是在办公场所。这样异常的红色引人深思,似是话剧舞台上红布的延伸,代表人们的表演从舞台上延伸到生活中。在红色的窗帘下,团长一改“剧本创作都是为了观众”的职业操守,接受了屁哥对剧团的投资,将剧本改成屁哥满意的样子。不仅是团长,红色窗帘下坐着的还有屁哥,他消灭掉自己内心的声音,只一味强调可以佐证他观点的事情,他也是在表演,在表演自我之外的、维护兄长名声的样子;夜晚讨论剧本时,胡昆汀和贾梅怡躺在铺着红布的剧场舞台上,此处的红色意味着激情和危险;马福礼夫妻前去剧团讨说法时,夫妻俩和团长的巨大影子笼罩着众人,三人把舞台上的红布踩在脚下,此时的红布则代表着贾梅怡和胡昆汀跨越婚姻围墙所追逐的自我,而整个场景中唯有一束红光打在贾梅怡的脸上,是她听着胡昆汀在众人面前诋毁她单相思时,她由昨晚的幸福红晕转而成的羞愤和失望……

全篇的色彩呈现比较平稳,以红色为主,逐渐形成对红色的积累,最终爆发变成一场红色雨。红色虽然蕴含了各种意义,但它一直是现实的生活色彩,直到结尾马福礼梦境中的红色雨,将红色彻底变成了写意的色彩,此时电影色彩在对红色的积累中达到了爆发,所有的红色所包含的情绪都在最终一场戏里化作一场红色雨落下来,一切在此落幕。

《第十一回》剧本经过5年的创作修缮,为其成功转化为影像夯实了基础。它的成功就在于它是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电影的文学性表达。电影似乎融入并讲述了太多东西,但它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混乱,却能让每个角色都鲜活起来。正如电影名《第十一回》那样,观众从电影中的“十回”来到自己现实生活的“第十一回”中,观众在电影里看到了小事件中的众生百态,或许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影视效果正是胡昆汀所说——戏剧的力量,我们在戏剧中看到自我、体悟自我,然后回到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红布昆汀梦魇
《大师镜头 昆汀篇》
血尿的梦魇 横纹肌溶解
第九个“恶人”
《老兵》:目击“韩国昆汀”
静物
爱笑的红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