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海南纪录片的传播内容研究

2022-11-13

电影文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黎族纪录片跨文化

任 磊

(1.祥明大学电影影像学院,韩国 天安 330010;2.海口经济学院传媒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在社会成员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性交往活动中,跨文化交往活动经常性地出现,伴随着信息、物质的互通与交换,还有着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意义交流,为社会活动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与跨文化交往活动的特质密切相关,跨文化交往是来自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所展开的交往活动。越过了文化界限所进行的超越文化归属性的成员互动行为,在交往之中能够在已有文化基础之上创造出变形文化,也可以被称为新文化。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概念并不局限于国家、地区、民族意义的文化,而是交往成员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内容。由于成员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因而就某事展开讨论、行为等活动时,常因为缺乏共通的意义空间而导致跨文化交往活动的出现文化折扣等问题,增大了交往的难度,从而使得传播内容无法有效落地,无法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跨文化进行内容传播需要考虑到差异文化群体之间的传播问题,不同的文化代码区隔中的个体,对其他文化代码区隔内部事物的理解需要对传播内容进行有效化的处理。以城市、国家为主体进行的各类跨文化传播活动,都需要将活动放置于跨文化视域下,充分考虑到差异化文化代码区隔对传播内容的要求。海南以影视作品为依托展开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同样需要在这一框架之下,在呈现海南的风土人情之时注重观众可能存在的共通意义空间缺乏问题,为观众提供便于认识与理解的内容,在跨文化交流之中创造出新的认同。本研究将以展现海南风貌的纪录片作为主要对象,分析在跨文化视域下传播内容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并从中挖掘出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之中的可借鉴参考。

一、以事实为基础展现自然文化之美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纪录片虽然是具有表意功能的艺术形式,能够在现实事物之中增添许多抽象化的意蕴内涵,并且善于利用现实力量的精神感染力进一步引发人的思考,但是纪录片在表形上具有较高的要求与标准,甚至能够直接决定纪录片的类别归属。真实性被列为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与最高要求,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物、事为主要表现对象,严格真实地对目标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在影像空间内向观众展现最接近真实本质的内容,从而有效发挥真实的生命力。真实性这一基本性质也决定了纪录片呈现内容的基本风格,在社会现实中汲取力量,发挥事实的自然之美,增强影像内容的接近性与可信性。

纪录片对真实性的严格要求也为跨文化的内容传播打下了坚实的真实性基础,给予身处文化代码区隔之中的观众更多的主体性判断空间,增强对纪录片影像空间中所呈现内容的理解。以某一国家、地区或者城市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对象的传播内容在进行跨文化传播过程之中,纪录片凭借其真实性的特殊性质,更能够打破观众的文化隔阂,降低对抗性解读的可能,在事物的真实呈现中加大对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意愿。海南在塑造地区形象并借传播增强地区影响力之时,也善于选择在跨文化传播之中具有优势的纪录片形式。除具备市场意识外还注重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差异,发挥纪录片真实性特质的巨大说服力,真实呈现海南得天独厚的海岛风光,将自然之美作为海南形象的主基调,也将这种海岛的自然文化以真实的样貌传递给其他文化背景的观众,以现实具象承载跨文化传播的想象。其中,海南的海洋景色与绿色生态自然风光都占据了极大的比重。

海洋作为海南的第一代名词,也是跨文化传播中观众对海南的第一认知,碧海蓝天下漫长的海岸线自然也成为纪录片作品中的首要展示内容,运用大量镜头来调动不同文化区隔的观众对海南的已有记忆,并以真实之景增强吸引力。央视纪录片《印象海南》(2010)中,影片开头便从沙滩视角出发眺望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微荡涟漪的海面上游客悠闲地划着船,温柔的海风从海面吹来,轻抚着沙滩上玩耍的游客;在游客的笑容之中镜头再次转到清澈见底的海面,透过荡漾的海水能够清楚地看到礁石与沙砾,镜头逐渐拉远呈现出伫立在海中的巨大礁石。剧集纪录片《望海南》(2012)虽侧重于讲述海南人文之景,但其画面却多选用海洋景色,在对海南的历史与人文的细细讲解之中,翻涌的海浪、漫长的海岸线、成片的礁石以及细软的沙滩,无不展示着海洋的独特魅力,并且影片中还有中国最南端曾母暗沙的水下影像,更显海南之海的珍贵。《海之南》(2013)系列纪录片第一集《天堂鸟》中澄亮的蓝色海水中生活着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与绚丽多彩的珊瑚,珊瑚礁形成的珊瑚岛构成了亮丽的风景,也支撑着海岸线免受海浪的侵蚀,海洋中各种动植物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向观众展示了包裹着海南岛的美丽海洋。纪录片中对海南之海的多纬度真实呈现,满足了观众对海南的第一印象,以提供了跨文化传播中抽象意涵交流的具象依托,真实的内容呈现也增强了纪录片对观众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除了海洋景色之外,海南岛上的绿色生态风光也在海南相关的纪录片中占据着重要的部分,以真实的勃勃生机景象展现海南的绿色生态魅力,在蓝色海洋环绕的海岛之中点亮一抹绿色。纪录片《走遍中国》(2011)系列的海南篇章之中,镜头对准了海南珍贵的热带雨林,观众在让人身临其境的画面中跟随摄制组的脚步走进层层叠叠的乔木与灌木所包裹的雨林深处,除了各种稀有的海洋树种以外,还记录了多种典型的雨林现象,真实地展现出海南被遮盖的绿色景象。《海之南》(2013)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集《沉香》在对沉香浓郁馨香的追寻中将观众视野带进万千榛莽,郁郁葱葱的森林中依稀能听见若有若无的鸟叫虫鸣,加上远景、近景、特写等镜头的多次切换,带给观众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真实的景色为森林场景增添了许多沉浸质感。《航拍中国》(2017)(第一季)中以航拍的形式呈现出海南岛的绿色生态之景,从高空视角俯瞰而下展现海南岛广阔而茂密的绿色森林,被植被覆盖的马鞍岭火山、海风吹拂下成片摆动的椰林、抵御风浪保卫农田的红树林……纪录片的高清画质将海南绿色的生态风光更加真实地呈现出来,其自然之美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现,真实可见的绿意盎然之景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意涵共通基础,以事实说话,以实景交流。

二、以人文为纽带呈现民俗文化之美

归属于不同文化代码的成员展开跨文化交流之时,在具象的感知之上较少存在分歧与争论,对于事实性存在的内容具有较高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度,如物品、景色等,由文化折扣带来的误解误读与说服无力的可能性较低,对事实性内容进行真实呈现的纪录片也同样如此,即便是生存于差异文化代码区隔中的不同个体,也多能在纪录片的真实性说服之下实现关于真实景与物的跨文化认识统一,在真实性的引导下优先式解读纪录片中的各类符码,为纪录片更进一步地表达与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而言,纪录片并不局限于单纯的物品与景色呈现,还善于在具象化的实物之中展开对习俗、文明、历史等内容的回顾与记录,发挥文化书写的功能,从真实之中发掘出深厚的意蕴内涵、折射出人民的生存发展状态、长时间积淀的认知和体验等内容,从而实现引发观众对事实的思考,跨越文化区隔实现文化感知的深层交流。

差异化的文化在其独特的历史进程、自然环境、社会氛围、价值逻辑等的影响之下,会将其文化内涵凝结成具有民族或者区域特征的民俗艺术形式、以人文为纽带的独特民俗艺术。在以国家、地区、城市等作为主题的纪录片作品中,除了对具象化实物的真实呈现之外,还会兼顾展现与物、景共存的人文部分,从而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色魅力,民俗艺术自然也成为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拍摄元素和题材。在以海南为主题的纪录片作品之中,通过展示海南岛独特的热带风景带给观众极致的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紧密围绕人展开,呈现与人相关的衣、食、住、行的各类民俗艺术,将海南的独特地域景象与风情结合起来。并且将人放置在中心地位,进行讲述或者演绎,在跨文化传播中突破观众的主体差异,确认观众观看时,代入的想象主体身份,以人文为纽带将观众联系到民俗艺术之中,以共同体身份增强内容认同。

纪录片《拾遗·保护》(2011)中海南琼剧讲解部分,在海南方言演唱声中开启琼剧的讲解与发展的回顾。影片中人即是琼剧的主体,琼剧的演唱者、讲述者、观看者,都是琼剧的载体,承载着独特的琼剧民俗艺术,在琼剧曲调之中成长、享受、沉醉,人与琼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高高的戏台上演员身姿曼妙、歌声婉转,台下人头攒动,老老少少紧密地坐在一起,观赏这一场传承已久的民俗文化盛宴。还具体化到民族艺术中的传承人角色,从国家级传承人王英蓉的第一视角出发进行讲述,在以《红叶题诗》为代表的琼剧作品中融入艺人匠心与深厚情感。除了琼剧之外,海南的木偶戏、临剧、黎族民歌、十番音乐等凝聚了海南人美好向往、区域审美的重要音乐内容都在人的展示之下,为海南民俗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着重要的身份代入渠道。

在海南主题的相关纪录片中,作为与人联系紧密的生活类民俗艺术的建筑文化与饮食文化也占据着重要的部分。纪录片《遇见海南人》(2014)中,人文纽带连接特性更为突出,以英国旅行家伊恩莱特为影片的主要视角,跟随伊恩莱特的环岛骑行之旅展现他所遇到的海南人、见证的海南的景、品尝的海南美食,深入到海南的民俗艺术之中,为不同文化区隔的观众提供了更加直观的代入角色视角。在伊恩莱特经过海口、澄迈、三亚、琼海、文昌等11个县市中向观众展示了南粤港、妈祖庙、骑楼老街等极具海南地域性色彩的民俗建筑,从外来游客的观赏视角呈现建筑物外部、内部及细节,并且深入到生活艺术内部,体验者伊恩莱特又扮演着美食鉴赏者的身份,品味代表着海南饮食文化的各类美食:文昌鸡、海南鸡饭、椰子饭、椰子糕……观众能在伊恩莱特所带领呈现的立体式海南生活景象中,跨越文化的区隔,寻找到认识海南的正确答案。

此外,纪录片对海南民俗文化的探索还深入到海南现存的民族文化之中,尤以海南岛独有的少数民族黎族为最,展示黎族人在与海南的各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民俗文化。早在《海南红山之外》(1937)中便有大量的镜头介绍海南黎族民俗,以人为主要的拍摄主体,在阿公洗脚、阿婆抽长烟袋、小孩戏水、姑娘晒谷舂米、妇女编织黎锦等日常生活状态中展示黎族人独特的生活习惯,如妇女文身、捕猎捕鱼、抽长烟袋等。纪录片《望海南》(2012)中,以黎族人的生活为中心展现黎族的民俗风貌。观众跟随镜头步入黎族的原始村寨,黎族独特的船形屋讲述着古代黎族先民乘船越洋到海南岛定居的过往,在与黎族人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展现黎族织锦艺术、制陶手艺与独木器打造工艺。以人文关怀为主线,深入到黎族人的生活中,又在以人为主体的沉浸式体验中带领观众感知理解黎族人的生活,既能够真正彰显海南自身本土化特色,也能为观众跨文化理解海南独特地域景象风情提供重要的路径。

三、以历史发展脉络凸显地方精神之美

在传播学视域下的传播实践活动,具有多层级的特征,根据传播活动的实际操作可以划分为信息传播、情感传播与态度传播三个层次,传播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也多根据这三个层次逻辑逐步深入,从而实现传播活动对受众现实行为的影响目标。跨文化传播活动同样不局限于信息内容层面,而是具有多层级的特征和深纬度的目标指向,可以分为浅层的物质性符号、信息文本与深层的精神内涵、价值观念。在实际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之中,深层意涵的传播多通过浅层符号的交流来实现,通过对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与传播技术的调整提高跨文化受众对浅层内容的兴趣与认识意愿,从而将融入传播内容之中的高层次价值认同、精神内涵跨越跨文化区隔的文化折扣,传递到受众群体的意识层面,发挥文化精神强大且持久的影响力,将跨文化行动深入到抽象精神层面,增加对其他文化价值的认同。

在以国家、地区、城市等作为主题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过程之中,也注重跨文化传播的多层级特征,通过对物质性符号的多维度展示来吸引跨文化群体对其深度精神价值的关注。以海南为主题或背景的纪录片,也注重对浅层与深层内容的兼顾,在展现海南岛特有的海洋景色与绿色生态自然风光,带领观众体验与海南人民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各类民俗艺术的同时,以具象化的符号、物质性的内容为载体,承载与海南人民生活态度相关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意志,表里兼顾地塑造海南立体的文化形象,发挥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精神感染力。从已有的海南主题纪录片来看,多在浅层文化传播的支撑下,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回顾海南发展的历史,展现海南人民在摸索与自然、时代和谐共处路径之中的精神面貌、凝结的意志成果与价值内涵,以积极正面的精神力量来引导跨文化受众群体对其精神之美的正向理解与认同。

纪录片《见证海南》(2008)在回顾开拓者的风雨历程中讲述了闯海人和海商的历史故事,重回1988年“海南建省”的政令与号召下各地各行业的人才精英奔赴海南、闯荡海南、建设海南的故事,继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之后,闯海南成为新兴的探索,克服地理环境、自然灾难、经济落后、教育缺乏等困难,带领海南一改落后、贫困状态走向繁荣发展的现代化,在海南变迁的见证与推动之中展现闯海人不畏艰苦、勇敢拼搏的闯海精神。

在纪录片《望海南》(2012)独特的历史叙事视角之中,回顾了海南历史发展之中的人文情怀、诗意之美与精神品格。大海赋予了海南人民正直、勇敢的冒险精神,涌现出如海瑞、丘浚、邢宥、唐胄等众多面对权势压迫依旧刚正不阿的名人贤士,他们是海南精神的代表,也以个人力量不断丰富着海南的精神文明;与此同时,海南的精神文明中还蕴含着海纳百川的特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并将其本土化,尊重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普及儒学成为“海外邹鲁之地”,海南华侨带回海外文化与思想等,不断增强海南文明的丰富性;并且将历史发展联系到今日,在回望海南的历史之中,将现今的发展成果也展现出来,以此来确定海南开拓进取精神所获得的丰硕现实成果,进一步肯定海南精神的价值意义。

纪录片《大海记忆》(2015)挖掘并利用大量史料,结合对多位历史见证者的采访回顾了海南解放65年来的绚烂历史,在解放之中获得新生,坚守最南国防线,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建省办特区,探索改革发展之路,保护绿色资源,全身心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65年的历史发展成果离不开海南人民的精神支持,不忘怀先烈、继承遗志、团结奋进的发展精神在海南谱写“中国梦”的征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在海南变迁的激情岁月之中凸显出海南的精神之美。一个地区的精神特征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人民的生活态度与文明的特质,从某种程度而言,其精神特征凝练了一个地区的价值内涵,后续影响着该地区多系统的发展,是跨文化传播活动中交流的本质与核心。海南纪录片,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的反思,展现出海南人在不断进取与发展之中所特有的精神价值,借此推动海南在跨文化传播中走向更深层的纬度,实现价值认可的精神交流效果。

结 语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真实记录与呈现性质,为跨文化视域下文化的交流与精神的理解提供了优质支撑基础,将影像空间之中的画面、景象与抽象内容延伸到其他文化区隔空间之中,不仅有本国的其他文化区隔,还有国外的其他文化区隔。城市主体借助纪录片展现城市风貌、扩大城市影响力、反映城市精神、增强其他文化成员的认同之时,需要与纪录片本身的特质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保证纪录片真实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创作,进一步发挥纪录片思辨性、高内涵的特质,从而拓展共通的意义空间,增进其他文化成员对城市的理解,确定为城市立传的脉络与方向。

猜你喜欢

黎族纪录片跨文化
黎族小伙闯“深海”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56个民族56枝花 黎族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