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式语言的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坝丙老寨景观语汇图式研究

2022-11-12黄云晖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哈尼族村寨图式

黄云晖,张 云

(1.广州软件学院数码媒体系,广东 广州510663;2.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哈尼族源于高原古氏羌族,经过漫长的跨时空南迁活动,最终形成云南省境内历史悠久、分布广、支系繁多的特有少数民族。长期的迁徙及演变发展使哈尼族不断适应云南省境内多样的山地高原地形与亚热带高原季风立体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形成支系风格迥异、地域性特征明显、村寨人文景观独特且完整的山地民族。由于2013年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引发学术界“哈尼热”,学者对哈尼族居住环境的关注有所增加。目前对哈尼族村寨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河州境内[1-3]。西双版纳哈尼族支系是其代表支系之一,其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保持着古老的方式方法,信奉万物皆有灵的原始宗教体系[4]。与此同时,其聚落村寨在景观风貌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州境内本族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文化特色,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哈尼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随着乡村转型的不断深入,哈尼族传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寨景观风貌逐步汉化、同质化,如何在转型发展中有效保存和延续哈尼族传统村落景观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为响应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和云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精神,积极探索并提取富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景观元素,推进村寨人文景观发展,促进景观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图式语言作为一种基于图式和图式逻辑关系的研究方法,能够较准确、全面的反映景观空间布局机理和逻辑关系[5],本文通过图式语言方法系统解读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坝丙老寨三生空间,对把握村寨整体空间结构特点、分析各要素特征、组合及空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能更透彻、更深层次地了解村寨人文景观本质,对新时代背景下哈尼族聚居区域的城镇景观特色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1 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坝丙老寨概况

坝丙老寨在西双版纳勐海县西定乡西部山区(图1),距离乡政府约1 km,面积约0.89 km2,平均海拔1750 m,有耕地面积83.4 hm2,林地面积50.57 hm2,主要以种植甘蔗、玉米、茶叶等产业为主。气候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平均气温在20~25℃之间,气候十分适宜人们的居住。坝丙老寨哈尼族属于鸠为分支[6],旧址在皆松卡(哈尼语为高山梁的意思),在皆松卡分裂之后有13 户搬迁到了胡楼卡,后又搬迁至勾揪塔(哈尼语),即现在的坝丙老寨,搬迁至此至今98年,由搬迁地所延续下来的哈尼族传统人文、村寨景观建设等保留较完整且原始。村寨平面布局形态丰富典型(图2),其周围密林环绕,具有良好的生态边界。寨内街巷道路网络纵横交错形成多个回环型,分割且联系着不同的散点型院落空间。寨内哈尼族文化空间完整,具有3 个寨门、1 个秋千场、1 条水井带空间、1 个寨心空间以及1 个公共活动空间(图3)。

图1 坝丙老寨现状实景

图2 村寨景观现状平面布局

图3 村寨现状道路与文化节点分析

2 图式语言及数据来源

2.1 图式语言

景观“图式语言”理论是在亚历山大[7]的“模式语言”、安妮·斯派恩[8]的“景观的语言”和西蒙·贝尔[9]的“图式方法”这三大思想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之后的产物。“图式语言”在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地方性。以景观空间多样性、单一尺度上的水平拼接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转换和嵌套结构为核心,运用图式形式,探究建立具有尺度、秩序、语法和意义的景观空间整体,揭示形态、功能、意义的空间融合与生成过程以及整体景观的形成机理。

根据图式语言体系,村寨布局的景观空间如同语言中的语汇,景观空间之间的拼接与嵌套的逻辑关系如同语言体系中的语法,本文提取哈尼族村寨坝丙老寨景观并进行图式化,形成村寨景观语汇图式体系。为进一步利用句法、语法分析揭示村寨景观空间结构,从而构成整体空间语言体系、探究村寨保护与发展做准备。

2.2 数据来源

为更深入的探究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景观的细节特征,本课题组于2019年11月25 至12月1日对坝丙老寨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访谈、调查问卷和拍摄影像资料等方法,获取了村寨自然环境、内部空间、景观要素、当地传统文化及习俗等详细资料,并借助google 卫星地图与“两步走”APP,绘制获得了村寨平面布局影像图等。

表1 哈尼族村寨坝丙老寨调查内容

3 坝丙老寨景观图式语言基本框架策略

3.1 坝丙老寨景观图式尺度选取

对于村寨景观的研究,既要放置于大环境之下分析其生存背景,又要能够在全面综合研究村寨景观的基础上分析其元素小尺度下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故本文最佳的尺度研究是以中尺度为主,小尺度为辅进行研究以及图式的绘制,将坝丙老寨三生空间的单元构成与组合所呈现的完整景观图式体系展示出来,由此研究其村寨景观的语言结构,并分析其景观在其功能、景观语法以及场所精神语境的语用,探索坝丙老寨完整的景观图式语言体系。

3.2 坝丙老寨景观图式选取标准

3.2.1 村寨景观元素特征明显

村寨景观元素往往具有地域文化、本民族文化、原始性与传承性等明显特征[10]。而血缘、地缘、村落空间、村落生态、村民宗教信仰、村落组织结构等等这些都可以纳入文化景观特征视野内,成为识别民族村寨景观的标准。坝丙老寨的代表性景观元素与族人的活动息息相关。是西双版纳哈尼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结合自然形成的独特标识,代表了本族的村寨文化,是景观语言中能够透漏准确信息的符号。

3.2.2 村寨空间单元完整性

在景观语言中,空间单元就是村寨景观研究中的基本单位。将村寨景观的研究放在中尺度上,也就是从空间单元入手继续研究,故应保证空间单元的完整性。坝丙老寨空间单元主要由三生空间构成,生活空间单元主要是建筑内外部空间;生产空间单元主要是耕作的土地空间;生态空间单元则是指哈尼族村寨背后的生态林空间。空间单元的完整如同语言中的用词得当,才能使语言表达合乎情理。

4 坝丙老寨景观图式语汇体系

4.1 基本元素字图式

坝丙老寨存在着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单个景观元素,包括生活、生产、生态空间中具有人文气息的事物。这些事物按照与本民族文化的相关程度分为代表民族性、地域性与一般性生活景观的元素。为了更好表现其元素形态,基于二维立面形态特征将坝丙老寨景观元素进行图式化转换,获得字层面图式总共27 种(图7),分为民族性元素字图式、地域性元素字图式、一般元素字图式3 种。

本族元素: 坝丙老寨本族元素主要是哈尼族人参与建寨过程中以及村寨的发展与延续中所形成带有西双版纳地域性特征的人文景观,其中有些景观元素在发展中被简化甚至丢失,这是村寨景观元素动态发展的一个体现,本研究只提取了现有的能体现哈尼族特征的事物。主要有人鬼分界的哈尼族寨门、龙巴门,纪念祖先叶枯扎的秋千、象征本源的水井、上新房仪式中的第一根柱子和仪式中的箩筐、叫魂仪式中的红线、挂的狗皮、老人去世之后制作的棺材等代表本民族传统的独特文化景观元素。

地域文化元素:西双版纳属于热带气候和高山气候,其主要经济作物为竹子、甘蔗、茶等。人们就地取材,利用竹子进行一些建设、祭祀等活动。第一,大量的竹子为坝丙老寨具有地域性的特色村寨居住景观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第二,寨中许多生产工具、祭祀工具都是用竹制成。如祭树神仪式中有一环节需要在男子腰间系一对圆筒,其即是竹子制成的。

一般元素:主要指日常生活生产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普遍性景观元素,包括一般的民居建筑、街巷、围栏、挡墙、公共设施、植物、一般生产工具等。坝丙老寨一般性村寨景观元素有寨内一般性民居建筑类型、庭院围栏及绿化、山地道路挡墙、公共空间的休息座凳及荫蔽大树、健身设施、稻田及普洱茶种植工具等。

4.2 空间单元词图式

词是语言结构中最小的可单独运用的单位,那么村寨空间单元图式是村寨景观语汇中的能够完整表达空间景观的单位。坝丙老寨空间单元主要有生活、生产、生态三生空间,其由上述字图式中代表民族性、地域性与一般性生活景观的文化元素组合形成,每个空间单元内部都有其特定构成,并形成空间单元特性。三生空间单元中共获得图式40 种(图7)。

4.2.1 坝丙老寨寨内祭祀(标识性)空间

哈尼族具有浓厚的安土重迁和祖寨不轻移的观念[11]。基于这种观念,在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中的特有民族文化空间单元贯穿了村寨前后形成文化轴线。主要包括的空间单元有:村口村尾寨门及龙巴门空间单元、祭祀祖先叶枯扎的打秋场空间单元、象征祖先本源的泉水井空间、寨子建立时形成的寨心空间、寨子中叫魂仪式、祭树神谷神仪式中所形成的隐形空间单元等,本文通过对这些标识性空间单元进行解构,然后转化成图式语言,绘制得到图7单元词图式中编码1—9 的图式。

(1)寨门及龙巴门空间单元

哈尼族村落通常建在群山之上,周围森林茂密。寨门是作为进入村寨的第一道景观,同时将寨内与寨外隔绝开来,成为保护整个村寨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寨门与周边道路、植物以及哈尼族人在此举行的活动即构成了其标识性的空间单元,代表了哈尼族人的某种精神文化。哈尼族自古以来所代代相传沿用至今的“立寨门规矩”,即“人鬼各居其界,相安无事”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反映[6]。每个村寨的寨门分别为“坑玛”、“坑止”、“坑丈”三类。坝丙老寨主寨门“坑玛”在距村寨约1 公里处道路上,专供人出入,寨子老人说以前该寨门有一个正门和两个侧门,上面都摆放或者悬挂竹编旦练和木头雕刻成的刀、锄头、弓、弩、箭等各种辟邪之物以及绘画生殖器、猫头鹰、鸽子、蛇、牛、马和老虎等各种图案,如今简化装饰,只留其象征意义。“坑丈”置于村尾道路旁边空地上,是埋病死牲畜、非正常死亡者进出的门,现用三根树干作立柱和横梁,简化门样式。“坑止”置于通往坟山的道路上,现仅用竹篾编扎成手掌大的雪花状象征物表示,在空间上形成一个隐形寨门空间单元。

(2)打秋场空间单元

打秋场空间单元图式是一个不规则的二维平面形态,在坝丙老寨村寨空间单元图式中表现为标识性的秋千放置于村寨制高点的草丛地间,其中心竖立一根磨秋桩,顶端削尖作轴心,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周边树木环绕形成一个安静的空间场所。到8月份叶枯扎节举办时,追玛带着众人庆贺节日,通过摆秋千、拜秋千、荡秋千活动,避灾除害,获得秋千神的保护以及丰收和幸福生活期盼。在这种神圣氛围之下也赋予了秋千场空间单元一种作为连接世俗与神圣纽带的文化符号的价值[12]。

(3)泉水井空间

哈尼族在建寨选址时会寻找水源地作为寨子“本源”,然后凿地开井形成泉水井空间,其中的水代表“源”,是哈尼族迁徙异地不忘族源的象征。泉水井空间主要作用:一是为村寨各种节庆及祭祀活动提供“圣水”,给予村民精神上的寄托;二是作为村寨生活用水,具有打水饮用、浣洗等功能。坝丙老寨的泉水井空间位于村寨中北部靠近水源所在山脉边,其景观图式语言表述呈现一个多点连接的条带状结构,由泉水井出水口及其象征性木门、芭蕉及丛生竹等在哈尼族文化中象征美好事物的植物构成该空间单元,结合周边场地在其周围还营造一个停留空间,为人们在此活动提供可能,成为了坝丙老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象征。

(4)寨心空间

地缘血缘关系的纽带牢固是哈尼族族群的特点,其有浓厚的“安土重迁”观念和祖寨不轻移观念使其在不得不搬迁寨子的时候仍不忘“祖先至上,追玛至尊”的观念。坝丙老寨从皆松卡搬迁过来时采用扔鸡蛋的方式确定新址,鸡蛋扔下破开之地即是新寨寨心空间,也是追玛新房所在地。寨心空间一旦确定便不再更改,除非寨内发生重大变故。在平面二维形态中表现为聚拢型空间单元图式,象征其作为村寨中心,具有聚集、团结之意。

(5)隐形空间单元

场所精神空间构成由路径、边界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构成,五者通过相互穿插组织构成场所空间,不同的穿插组织方式与秩序侧重形成不同的场所环境与氛围[13]。坝丙老寨中还具有一些相对隐形的场所精神空间单元,与村寨一些仪式如叫魂、祭山神树神相关[14],往往具备空间的性质,但其空间构成相对简单。在坝丙老寨东南方向有一颗百年大树(枫),此地是祭树神之地,其与周围道路、节点大树、周围丛林围合边界等一起构成了空间单元,运用图式进行表述,其呈现点状分布于寨中,构成单元图式语言中的组成部分。

4.2.2 坝丙老寨寨内建筑内外部空间

建筑与聚落生活空间的营造能够充分反映人们对自然和社会构建的独特知识体系,并且成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和反映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直接图式[15]。

坝丙老寨哈尼族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吊脚楼作为民居建筑,寨内基本上是一家一院,单门独户,在整体村寨平面形态中呈散点状分布。相较于傣族干栏式吊脚楼民居,“傣化”哈尼族建筑民居有着自身演变规律。西双版纳哈尼族人的民居有拥戈和拥熬2 种[16、17]。坝丙老寨干栏式建筑主要是“拥戈”,呈外向型平面布局,建筑内外部呈现不同空间单元,建筑内部通常用木板或蔑笆把内部一分为二,男女分房,用哈尼语称之为“波老”(Bawvlawv)与“纽妈”(Nymrma),且两房均设火塘,象征祖先“阿培波罗”之火永不灭熄(图4)。建筑外部由篱笆、砖墙等围合成院落空间,并留有足够开阔的空间进行稻谷、玉米、大豆等作物的晾晒。基于二维平面形态通过将建筑内外部空间单元转换成图式结构,获得建筑内部空间单元图式与外部庭院空间单元图式有4 种,对应图7单元词图式中编码10—13 的图式。

图4 建筑内部火塘空间

4.2.3 坝丙老寨寨内公共节点空间、街巷网络空间

哈尼族村寨公共文化活动空间比较少,是其文化主导的结果。寨子老人说哈尼族在迁新址时,举行扔鸡蛋仪式确定寨心后,会选择一个地势平缓且空旷的场地作为唯一的公共文化空间场所,在新寨落成后在此举行欢庆活动,此后的节庆活动都在此举行。坝丙老寨的公共文化活动节点空间是现在的老人活动广场,是村民日常休息娱乐的场所,包括举办一些节日庆典活动,如2020年1月1日的嘎汤帕节庆。此空间单元在二维平面形态中呈长方形状图式,在村寨平面中所占面积较大,显示其多人聚集的公共空间性质。此外,坝丙老寨公共空间单元中,还包括坝丙老寨的街巷网络空间单元,其在二维平面形态上则呈条带状,根据街巷道路的走向分为直线型、转弯型、分叉型、围合型4 种,整理归纳得到9 种空间单元图式结构,对应图7单元词图式中编码14—22 的图式。街巷道路网络是村寨的血管,是传输村寨文化景观的重要符号。由于其既联系又分隔村寨庭院空间,使村寨内部空间单元之间独立存在形成散点型空间的同时彼此沟通共同行使空间功能。

4.2.4 坝丙老寨生产性空间

(1)生产性景观空间单元图式的类型

坝丙老寨的土地利用有农田、茶田、甘蔗及玉米种植、鱼塘养殖等类型共同构成其土地形态图式肌理。结合寨子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选取其典型土地空间,由土地元素字图式合理组合初步构建其生产性空间单元词图式[18]。由于坝丙老寨为起伏山地地形,生产性景观与地形息息相关(图5),旱田、甘蔗、玉米等作物主要在山脚缓坡地带,靠近寨子,而普洱茶的种植分布于农作物种植缓坡周边及寨子上方。通过水平镶嵌和垂直嵌套形成了坝丙老寨生产性空间单元的土地形态图式语言。

图5 村寨生产性景观肌理

(2)生产性景观空间单元图式的特点

哈尼族种植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最早的农耕定居地在大渡河畔,那时的“厥土青黎,厥田下上”指的是哈尼族梯田台地形象。由于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农田的种植形式也发生变化,西双版纳梯田景观不如红河州明显。

坝丙老寨的旱田土地类型,根据特点划分有核型和无核型2 类。有核型主要为单核型,呈现环状,平台边缘线闭合,它围绕中心嵌套类型从高到低发展。根据坡度不同,梯田宽度也会有所不同,有些较宽的梯田会分布有居住群或植被群;多核型则较少,为台地呈圆形,台地边缘线封闭,梯田围绕两个或多个中心筑巢,从高到低发展。根据坡度不同,梯田宽度也不同。较宽的部分与住宅群或植被群一起分布。无核型的边缘线不闭合,通常是平行的且一直延伸到边界。坡地旱田的田埂间较多的分布有成排林地,较宽的田面还会有成排或组团状的居民点。此外,坝丙老寨的生产性景观以肌理呈现,有茶田空间与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空间,有方型、环型、不规则型3 种,绘制成图式语言则对应着图7单元词图式中编码27-36。

坝丙老寨鱼塘景观空间图式为农田型鱼塘类型,可分为树枝型、线型、散点型和指型4 类。坝丙老寨的农田型鱼塘只有散点型一类(图7单元词图式中的23—25),其分散分布于农田中,彼此不相连或距离较近,散点型鱼塘一般单体面积较大且形状规则。

4.2.5 坝丙老寨自然生态空间

在坝丙老寨中,寨神林是神圣空间的代表,通过族人各种各样的象征仪式使环境获得一种超越世俗的感知,创造其成为通往神界的通道。绿色植物作为的村寨主体物质之一,构成的坝丙老寨生态景观空间(图7单元词图式中的37—40),各种植物通过其不同的形状、颜色和内涵,衬托出坝丙老寨的环境氛围,在人们面前呈现出生动的画面。从坝丙老寨所分布的生态空间形态看,总体上还是构成了“一座山梁养一村人”的生境模式和“山林-村寨-梯田-河流”四点一线的空间模式和生态景观。

4.3 组合词组图式

4.3.1 村寨内部空间组合

村寨内部组合图式均由道路、建筑、绿地及多种环境构件(秋千、水井、寨心空间、祭树神空间等)组合而成,形成整体空间要素均衡、网络空间疏密有致、二维平面形态丰富的组合图式语汇。坝丙老寨的村寨内部空间组合主要是通过街巷空间网络进行嵌套组合,依据其平面形态可以划分成入口型、中心型、边界型与复合型4 个类型,总结出23 种组合图式。入口型组合图式指坝丙老寨对外道路连接的3 处入口,其可细分成块状组团型、带状展开型。而中心型组合图式则主要是由内部街巷分割且围合的街巷组合空间,同样的可细分为块状组团型、带状展开型。边界型组合图式则是主要以带状展开型为主,指寨子周边林带环绕并与外环道路形成的组合空间。复合型组合图式就是把其他3 种的开放空间特征集中展示出来,然后再细分成带状展开型、放射型及环绕型3 种。

4.3.2 坝丙老寨村寨垂直空间组合

哈尼族村寨大多是建立在半山间缓坡向阳地上,往往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坝丙老寨寨后环绕一大片丰富茂盛的生态林,是其寨神林,村寨的墓地分布其中;寨前是日常劳作的农作物种植区。这样的高山区森林环境、半山区村寨和山脚处种植区在该地群山立体地貌和立体气候带中形成了富有层次感的分布,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以人为中心、森林为主体、村寨和田地为主要载体的三位一体空间格局(图6),也是哈尼族独有的平衡生态系统[19]。

图6 村寨垂直空间组合立面

图7 坝丙老寨景观语汇图式体系图

4.3.3 坝丙老寨生产空间的生态基底

因经济发展的落后,哈尼族始终以农耕生产作为维持生活的重要方式。农田的形状较为规整,在平坦开阔的地带,呈现出网格状,通过田间的小径分割出不同的地块;在高差起伏的地带,则沿等高线阶梯状布置,由等高线划分出不同高低位置的田地。

5 结论与展望

通过分析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坝丙老寨村寨景观图式语言语汇结构,获得基本元素字图式(27 种)、空间单元词图式(40 种)、组合词组图式(28 种)3 个层级结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形成的语汇图式共95 种,由此建立坝丙老寨语汇图式原型库。

基于建立的坝丙老寨景观图式语言语汇体系,获得以下结论:第一,为进一步分析西双版纳哈尼族村寨坝丙老寨景观空间句法与语法结构提供了图式基础,推动了其村寨景观完整图式语言体系的建立。第二,通过其语汇图式体系能直观呈现坝丙老寨村寨原始景观存在的使用、文化、识别性和旅游资源价值,有效推动哈尼族村寨原始人文景观的保护及更新,从而积极探索村寨发展的措施与途径。第三,图式语言是记录与沟通景观的符号,以图式化绘制强调村寨的标识性文化符号并在景观中凸显,能再现哈尼族村寨景观场所精神,唤起村民对村寨人文景观的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自发参与到村寨建设与保护中,使村寨延续活力。

猜你喜欢

哈尼族村寨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哈尼族“老关工”白文达二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