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建构
2022-11-12于洋航郗春嫒李冬妍
于洋航 郗春嫒 李冬妍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召开的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指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开展的重要引领导向,同样也成为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集中思想体现。随后,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0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和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美好生活愿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系统性工程。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内在感知、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家园的认同和激发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有目标的主动行为,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的理论进路和方法机制。
目前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多集中于讨论其概念内涵、形成发展和铸牢路径。概念内涵方面,有学者将其看作是个体的一种心理互动[1],也有学者将其视为一种民族观念[2]。形成发展方面,有学者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论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3][4],也有学者讨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5]。铸牢路径方面,众多学者分别从各自研究视角,提出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方案[6][7]。现有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层面的讨论和历史维度的剖析,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但实践层面的测量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缺失意味着迄今为止我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貌还缺乏最基础的测量,这也制约了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比较、评估、考核及动态优化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只有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准确测量和全面把握,方可以有效了解目前我国民族工作开展的实践情况,从而为未来民族工作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重要的参考支持。因此,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建构的意义和原则出发,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体悟—情感信仰—行为倾向三维结构,结合内隐层次—外显层次两层框架,尝试提出符合中国发展新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评指标体系,以期丰富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并且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在民族地区形成消除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是国家边疆治理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内在支撑,一方面为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合作解决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因自然条件因素、资源占有因素、经济发展基础因素而导致的发展弱势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发展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国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实现各民族平等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因此,只有科学合理的考察并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结构及指标维度,方能够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实践进路。
(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有助于全面把握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状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结构的内涵复杂的个体内在主观感知体验。然而就目前而言,有关研究仍旧处于理论层面的论述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构特征、测量维度、影响因素、结果变量和实现路径等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目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状况是检验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政策实施的效果需要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因此,构建基于现阶段民族工作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全面测评和准确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进展,科学考察目前民族工作的成效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民族工作有关政策的实际效果。
(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有助于为未来我国民族政策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支持。
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考察内容对现阶段民族工作进行综合评估,不仅是对目前民族工作开展状况的合理评估和时段总结,更重要的是通过发现工作短板与不足、分析政策失效的内在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改善以弥补现有实践短板和提升政策效果。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分析对象,需要构建科学合理且易于实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评指标体系,从而为新形势下解决民族问题、维护民族和谐、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繁荣、实现民族发展探寻出更有针对性的新路径。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性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微观层面的主观心理感知,具有多维结构且内涵复杂,因此需要结合多元理论,从概念深度和涵盖幅度两个维度进行挖掘,从而能够全面科学地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全貌。实践性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科学把握,更重要的是实践层面的转化与应用,只有将其运用于实践工作中,才能够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更多的现实价值。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
(二)全面性与代表性相结合
全面性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多维、内涵深刻,只有将其结构内涵的多向维度进行深度挖掘与充分展示,才能够全面地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体系结构。代表性方面,指标的选取决定了评估结果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指标体系构建需要选择与评估对象关联性强、代表度高的维度条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实状况才能被准确地予以呈现。因此,需要从全面性和代表性出发,不仅要全方位地选取能够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条目,而且要注重选取那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联系密切的代表性指标。
(三)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稳定性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设计需反映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指标体系的大致稳定有助于民族工作的横向地域维度和纵向时间维度的比较和评价。动态性方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社会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指标体系的具体维度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因此,一方面需要保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局势发展变化,确保指标体系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构建
中外诸多学者都强调民族所具有的建构性属性[1][8],近代中华民族的建构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必然结果,在历史发展过程的推动中最终形成了实体意义上的完整的民族共同体。因此,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需要从具体维度内涵进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各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实体的感知和认识,及对其产生的内心情感,即中华民族各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关具体维度的认同[6]。从心理认同研究的角度出发,阿皮亚认为集体认同由三个重要因素组成:指认归属、内化信仰与行为模式[9]。阿尔蒙德也认为政治文化的概念应包含认知维度、评价维度和情感维度[10]。延续这一理论框架,青觉等人也认为共同体意识应该包含辨识归属要素、同一延续要素和行为期许要素,并论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体现为国内各民族成员的中国认知体验、中国价值信念和中国行为意愿[11]。态度存在内隐和外显的区分,有研究发现族群认同可以分为内隐族群认同和外显族群认同,内隐认同主要包含族群的情感和认知,而外显认同则意指族群的行为和活动[12]。由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共同特性的集体意识,因此,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基于认知体悟—情感信仰—行为倾向三维结构,结合内隐层次—外显层次两层框架,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
图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两层框架和三维结构
(一)认知体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体悟是指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感知。这既是一种经历描述,也是一种体验领悟,前者意味着民族成员在既有中华民族历史中了解的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描述性经历和印象,后者代表着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真实感知和自身主观评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体悟包含历史认知、文化认知、国家认知、民族认知和发展认知。
1.历史认知
由自发到自觉,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其内在历史逻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演变过程中所经历的共同故事和积淀的共同意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各族人民的主观认知和内心体验。无论是古代“天下观”“大一统”思想的延续,抑或是近代“中华民族”概念的演化,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所建构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无一不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背景下中华民族这一聚合性民族实体所展示出的不同表现状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外在时间演变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内在历史逻辑。无论是在封建王朝朝代更迭的过程中,还是在共御外辱的艰苦抗争过程中,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意识始终岿然不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形成之初就逐渐发展凝聚,不断走向巩固和强化。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历史认知维度指标应重点考察中华民族各族成员对自身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经历体验和认知认同。
2.文化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以共同文化价值作为基础而相互连接的民族文化共同体[1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也是一个凝聚各民族思想的文化范畴。从族群的角度分析,文化是族群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族群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标志和准则,文化差异是族群身份差异的内在反映。从共同体的角度分析,文化是共同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存在连结,共同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成为了追求共同目标理想的基础。由于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源泉,独有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重要自信与力量。因此,文化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知体悟维度的重要组成构面,重点考察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的认知认同。
3.国家认知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在于增强国家认同[14]。民族与国家二者无法割裂,民族发展是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和社会资源,国家制度稳定和社会繁荣亦是民族维系和建设的重要保障和物质基础。“民族乃一国国民的统称”[15],中华民族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因而讨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必然无法摆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场域限定性。从共同体意义上而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聚合关系的以国民为主体的实体存在,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具有平等的国民身份,中国国民这一身份属性成为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的同一性基础。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家认知维度指标应考察个体对自身所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归属和对自身所具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身份的身份意识归属。
4.民族认知
各民族成员不仅归属于多元的各自民族,同时归属于一体的中华民族。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认知不仅包含多元的次生民族归属,同时也包含对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各民族成员对其“中华民族”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16]。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土地上所有民族“自觉”共同组成的民族实体。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这个有机的统一体。在历史和现实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满足了各民族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成为了各民族共同存续的基础保障,也成为了各民族融合汇聚的推动力量。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知这一维度中,需要重点考察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性实体的内在认同和主观依赖。
5.发展认知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坚定有力的领导,由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与客观实际执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成效,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坚定领导者。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利益整合、社会协调和制度设计等功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7]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内涵一致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避免地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属性,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性质就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的[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前提下进行的选择,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华各民族根本利益。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所坚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展认知维度需要强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
(二)情感信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信仰是指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真实情感和对民族道德伦理规范的自觉遵守。一方面意味着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依附和内在共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价值和美好生活向往的全心追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信仰包含民族荣誉感、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责任感。
1.民族荣誉感
民族荣誉感是指中华民族各族成员因自身所具有的中华民族身份所产生的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自我肯定性的情感状态和精神存在。民族荣誉感源起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所延伸的给予民族成员个体的荣誉赋予是民族荣誉感产生的客观前提和实践基础。民族荣誉感具有内在维度和外在维度,内在维度强调民族成员追求尊重和成就实现的民族内在本性,是成员个体对所在民族获得肯定的主观诉求。民族荣誉感的外在维度强调民族成员的社会责任属性和对民族发展的义务,即主张通过个体的贡献从而促使所在民族获得肯定性评价。作为一种与个体社会性需要密切联系的积极情感体验,民族荣誉感在当今社会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民族荣誉感的培育可以使民族成员自觉主动服务社会以取得突出成就,进而为民族赢得社会给予的积极评价和肯定赞誉。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信仰指标民族荣誉感维度中,需重点关注个体对自身所属中华民族实体的荣誉情感,一方面考察个体是否能够自觉主动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声誉,另一方面考察个体主动奉献服务社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赢得国际声誉的内在意愿。
2.民族自豪感
当自豪的来源由个体转向自身所属群体时,集体自豪由此产生。集体自豪感是一种由于自身所在群体所取得成就优于其他群体而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19]。由此,民族自豪感则可以界定为认为自身所属民族明显优于其他民族而产生的积极情感状态。当中华民族的成员身份成为我们每一个个体的身份象征时,此时的集体自豪就可以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作用在于对个体民族身份标识的激发,是个体感知自身所属民族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关键因素。具有民族自豪感的个体不仅注重将民族群体赋予个体的意义和价值完整地纳入自我表征,而且往往对自身所属民族具有较为强烈的情感连结和价值依附。民族自豪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群体内偏好的存在会增强民族内部个体间的交流以及增强个体与群体的链接,是推动个体自身与民族整体不断前进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信仰指标民族自豪感维度中,需注重考察个体对自身所属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知体验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群体内偏好。
3.民族归属感
国家层面的民族共同体为民族成员个体的情感归属提供了可能,民族归属感是民族成员个体在情感上认为自身归属于某个民族群体,其核心关键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自觉感知。民族归属有助于个体在与“他者”的对抗中破除“他者”的歪曲性解读,从而形塑真实的民族形象,进而强化自身对所属民族的认知评价。同时,民族归属感有助于形成与延续基于集体的情感符号的认同[20],通过对各种归属符号的排列组合,可以使个体自觉产生相应的认同体验和归属行为,将符合价值理性的情感和信仰奉献于所属的民族共同体。牢固存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中华民族全体成员内在的一种稳定的依托感和安全感。因此,民族归属感注重考察个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4.民族责任感
民族责任感将个人发展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使责任的内涵逐步由对个人自由选择负责逐步上升为对整个民族的强烈关怀和责任担当,从而形成成员个体与中华民族荣辱与共的重要关联。因此,民族成员担当民族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体奉献行为,同样也为个人奋斗和民族发展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民族责任的担当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决定的,更是社会现实的重要时代召唤。尤其是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有民族成员都应该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重担,将个人成长置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使命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都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主动担当和亲自践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因此,在民族责任感维度中,需注重考察民族成员个体对自身所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责任感知,考察其主动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认知和意愿。
(三)行为倾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倾向是指各民族成员自觉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而表现出的积极的主观能动实践和自然行为表现。一方面蕴含于各民族成员的能动意识中,成为实践行为的指引意愿,另一方面外显于行为动作的实在表现,成为产生效力结果的客观现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倾向包含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维护民族团结。
1.传承中华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的特点,文化的民族性构成了文化演进的内在驱动,文化的时代性体现了文化发展的阶段差异,文化的世界性实现了文化交流的深度融合。中华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同样也是世界的,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内涵要义。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的具有特色的集体智慧结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标识。通过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涵盖的精神体系和价值概念进行持续的内化与发展,从而有助于个体形成一种共同的关键性符号,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存续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倾向指标传承中华文化维度中,重点考察各民族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自觉主动学习并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2.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的众多民族共同特质的集合,是推动和指导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和思想底蕴,体现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核心内涵包括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中已经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创造出了流传至今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就,奋斗出了中华民族所有成员的共有幸福,体现在团结一心共同面对一切困难险阻和执着于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程中。将民族精神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转化为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积极行动,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体现。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倾向指标弘扬民族精神维度中,全面考察民族成员弘扬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与梦想精神的行为倾向。
3.维护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应对发展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保障。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为民族团结的实现提供了客观基础。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各民族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维护祖国统一,彼此深度的交流交往交融为民族团结的实现提供了历史源流。无论是处于历史时代还是当今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具有的内在优势使得各民族都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对自身发展和国家富强的推动作用和保障功能。然而,当前西方社会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对世界民族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民族分裂主义思想也对中华民族团结稳定产生了巨大危害。因此,在维护民族团结维度中,需重点考察民族成员个体自觉抵抗民族分裂、自觉学习和遵循党的民族政策的行为意愿。
图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标体系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和关键路径。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测量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弥补现有研究过于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而忽略其具体实际构面的不足,同时也为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将指标体系与民族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机结合,将指标评价结果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同时,注重发挥指标体系的引导作用,通过对指标构成进行动态调整以及进行地域间的横向纵向比较从而引导基层政府在地方治理实践中提升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