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暖暖的小桔灯

2022-11-12牛兰学

时代报告 2022年9期
关键词:血站干细胞志愿者

■ 牛兰学

灯火如豆。我想象出,一个漫长的冬夜,摇曳的芯火明明暗暗,寂寞的游子,心灵无依,但是星火尚在,就会有希望在前。

于是,我想起豆就是灯,灯就是从“豆”演变而来。回溯历史,有了火就有了灯。人类的祖先用树枝燃起一堆火就是最早的灯。殷商时期,人类使用松脂火把照明。春秋战国时,“豆”成为照明所用的工具。“豆”是小小的、表面坑坑洼洼的碗,依照当时的食器“豆”的形状制成。当时人们是用豆脂作为燃料,将豆脂盛放在“豆”里,放上一根灯芯,点燃照明。“豆”是碗形,而灯也是碗形,但碗底却多了一个小小的尖锥,这个尖锥就叫支钉,支钉成为油脂的支撑。你可以看看繁体的“燈”(古通“镫”)字。《尔雅·释器》记载:灯源于豆,瓦豆谓之登(燈)。支钉成了“豆”与灯的分界线,正式拉开了灯具的历史。

红灯笼有鸿运当头、人丁兴旺、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的寓意,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渗透着特有的底蕴。每当我迎着秋风走进橘园,就会看到绿油油的橘子树上挂得满是金灿灿的小灯笼。即便伸手摘下一个,扒开果皮,把那一瓣瓣黄里透红的果肉送进嘴里,空壳还是一盏小灯笼。咚咚咚,脑海里激起一圈圈涟漪,原来远处漂来盏盏小桔灯……

小桔灯,很容易让人想起冰心散文的意象。仿佛那盏冰心手提的小桔灯,从抗日战争到今天一直都亮着,从山城重庆到冀南平原,跨越时空,接力燃烧,照亮小城路,点燃古邯郸,辉耀燕赵地,温暖着人世间。在你的生命里,是否也有一盏这样的“小桔灯”?温暖我们的内心,感动着彼此,让我们见识人间有大爱。

2021年6月26日小桔灯志愿者集中前去邯郸市捐献血小板 ▲

你看,鲜黄的橘碗儿,火红的橘瓣儿,中间燃起一朵跳动的火苗。橘子瓣的形状幻化为九滴血,“九”是奇数中最大的,也就是极阳之数。既代表全体志愿者竭尽全力献血救人,又寓意爱心参与者众多,终有功德圆满之意……所有血滴向中心攒聚,共同滋养着烛火,也就是生命之光。周围是一圈绿色,绿色代表生机、生命,烛光为中心,照亮生命旅程。上书三个字:小桔灯。这是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文中统一简称为“小桔灯”)的队徽标志(LOGO图)。醒目,巧妙,时尚,现代,在眼前飘起一曲心动。

“小桔灯”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志愿者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共有9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名志愿者成功实现遗愿捐献器官;先后组织300余批次、9100余人次参与集体捐献、宣传和培训活动,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0387小时,捐献血液160余万毫升,相当于30余位普通男性体重,救助患者上千人。已有200余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100余名志愿者申请登记器官捐献。荣登2020年“河北好人”、河北省“爱心组织”、2021年度“河北省先进志愿服务组织”等榜单。

“小桔灯”的事迹多次照亮央视荧屏,长篇报道《点亮“小桔灯”为生命护航》刊登在《中国志愿》杂志2021年第3期,并经常在各大媒体爆闪……

冰墩墩之约定

2022年2月,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一跃成为新晋网红,大街小巷开始传唱“我只是想要一只冰墩墩……”而我们的“小桔灯”,也悄悄点燃了。

2022年2月1日,正是壬寅年正月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早起的人们踏碎稀薄的雾霾,走亲访友开始拜年贺岁。此时,馆陶县“小桔灯”18名志愿者,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和拜年的机会,匆匆赶往邯郸市中心血站,以滚烫的“热血”,助力冬奥会开幕。

和热闹的虎年春年相比,这里是那么忙碌且井然有序。血站捐献现场,志愿者按照献血采集流程,认真填写登记表,体温检测、血压测量、抽血化验……开始采集血小板。一直到当天下午3时,他们才安全返回馆陶。据统计,18名志愿者历时8个小时,共捐献血小板36个治疗量,折合7200毫升。当我们忍不住对捐献者竖起大拇指的时候,殊不知,这已经是“小桔灯”的第二个“献血春节”。

记得那是辛丑年腊月三十,2021年2月11日,馆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一片温馨祥和,家家正在忙活团聚,欢度除夕。下午3时,“小桔灯”突然接到邯郸市中心血站的紧急求助:“春节期间捐献血小板人数减少,全市患者用血需求增加,血站急需备存各类应急血型血小板,希望小桔灯积极发动志愿者,正月初一到血站捐献,以保障临床用血。”“小桔灯”接到求助通知后,立即响应应急机制,迅速通过微信、电话广泛发动,短短20分钟,韩培云、罗坚、宋正红、张巧丽、吴银庭、殷新科、刘兵兵、杲光兴等8名志愿者主动请缨。农历辛丑年正月初一早晨,乘着茫茫夜幕,8名志愿者早早来到集合地点,统一乘车奔赴邯郸,按时到达血站捐献血小板。志愿者受到了副站长琚晓虎,机采科科长王桂玲,副科长张红梅、刘磊等领导热情接待。经过2个多小时紧张有序的采集,8名志愿者如期完成了采集任务。随着热血缓缓地流进一个个储血袋,大家用微笑来为彼此的第一个献血拜年而喝彩。

每一次挽起袖子,捐献400升血液,其实连身体血液总量的1/10都不到,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这样一件“小事”,每年约有600万患者在等待着救命的血液,它关系到600万患者的生命健康,关系到背后600万个家庭的幸福生活。生命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任何价值都无法替代生命的价值。

“抽我的血”“我第一个报名”“这次让我上”……简单而又充满了大义凛然的话语在“小桔灯”微信群里刷屏。1月30日(辛丑年腊月二十八)下午,血站紧急向“小桔灯”发出求助,希望志愿者2月1日到血站捐献血小板。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这一幕。本来,中心血站原定今年的2月1日(大年初一)休息,2月2日开始上班采集血小板。但是基于临床用血需求以及各血型血小板的库存情况,随后,“小桔灯”立即动员征集招募志愿者,放弃假期休息时间,提前启动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机采成分血应急保障机制”。征集通知在“小桔灯”微信群贴上后,短短几分钟就有18名志愿者接龙报名。考虑到血小板储存时间短,每天采集数量有限,“小桔灯”不得不在群内暂停接龙,改为安排111名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机采成分血应急保障队伍志愿者分批次、分时间段到血站陆续进行捐献。

充裕的血源供应和安全,维持冬奥会正常用血,是保障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基石。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人员流动受限,社会献血积极性受挫,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献、长期备献的无偿献血应急保障队伍是必然要求。“小桔灯”发挥专业团队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奉献热血,冬奥有我”的宣传活动,发出“人人献出一袋血、我为冬奥做贡献”的倡议,唤起全社会冬奥社会责任,点燃起百姓奉献冬奥激情。

当2月4日,北京“鸟巢”的“微火雪花”惊艳世界的那一刻,当冰雪和奥运精神完美融合的那一刻,当冰墩墩和雪容融向我们走来的那一刻,“小桔灯”在千里之外同样默默地亮着。“小桔灯”严格按照保障机制规定,非必要不离开邯郸,确需离邯的提前报备,出行保证绝对安全,定期核酸检测,严格自我隔离,高标准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加强身体锻炼,保持电话24小时畅通,确保随时应急献血……

同样的场面,还出现在正月初三、初五、初七以及正月十五元宵节(2月15日),“小桔灯”再次组织40余人赶赴邯郸血站。4月3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邯郸市临床用血再次亮起红灯,“小桔灯”又一次紧急招募6名志愿者集中赴邯郸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小桔灯的第30次集中捐献活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2021年11月15日开始,小桔灯111名志愿者被录用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机采成分血应急保障队伍,人数占比邯郸全市的56%。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累计组织26批次应急采集任务,累计捐献血小板484个治疗量,合计血液96800毫升。进入2022年以来,截至6月30日“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共累计组织42批次600人次集中献血活动,累计无偿献血18万余毫升。这是一条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爱心之路,这是一条用鲜血凝聚成的河流,这是一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暖暖桔灯。

“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墩墩”意喻敦厚、敦实、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象征着冬奥会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头顶有如意环与外围的剪纸图案,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中国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小桔灯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志愿红之逆行

“如果不是馆陶县‘小桔灯’,我们第一批支援石家庄的任务就无法完成了,太感谢他们了。”邯郸市中心血站党委书记、站长孙国栋说。

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新冠肺炎疫情猝不及防地爆发了。它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皇冠状的东西变成了恶魔,祖国各地瞬间被阴霾所笼罩。从2020年那个春天开始,一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总体战、保卫战、阻击战、歼灭战在全国各地打响。“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和全国人民一道,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小桔灯同样奏响了一曲逆行奉献的生命赞歌。

2020年春节期间,因疫情下的交通限制,邯郸血站献血车停止了下县采血,群众正在自我隔离,无偿献血人数骤然减少,而疫情感染人数却逐步增加,医疗用血量急剧增加,血库纷纷告急。疫情为人们外出按下暂停键,但献血却需要启动加速键。于是,“小桔灯”主动站了出来,多次与政府部门协调,与血站协商,搭建起点对点的闭环式献血平台,专用车辆,上门接送,凭证出入,既保障有效有序献血工作,也要落实最严格的防疫措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这么大的雾,你们几点从馆陶来的呀,太感谢你们了。”血站工作人员到单位后,看到馆陶志愿者们比他们到得还早,激动地说。那是2020年1月19日(腊月二十五)早晨6点30,“小桔灯”组织李新明、李清华、张彬彬等第一批8名志愿者,冒着漫天大雾自驾车赴市中心血站集中捐献。他们的事迹在微信朋友圈快速传播,微信网友纷纷点赞。各县市区纷纷效仿,在全市掀起了疫情下献血热潮。2020年1月28日,“小桔灯”5名队员组成小分队再次出发,奔赴血站捐献血小板;2月7日,20多名志愿者登上预约的采血车捐献全血10000余毫升;2月16日、23日,10余名志愿者继续出发,分批赶到血站进行血小板采集,捐出一份热血,传递一份爱……仅仅2020年,小桔灯累计集中组织60余批次,捐献血液26万余毫升。

2021年1月9日、13日、16日……小桔灯连续9次集中组织志愿者赴邯郸市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累计捐献40000余毫升为石家庄助力。一滴一滴红色的鲜血,冲开了疫情笼罩下的冰凉和恐惧,让久违的阳光再次普照。

2021年7月,南京疫情爆发。德尔塔病毒传播速度快,传播力强,迅速向全国多省市蔓延,抗疫形势陡然紧张,防控等级迅速提升,防疫措施更加严密。“小桔灯”一刻也没有停止,在全力确保绝对安全的情况下,决定采取点对点、分散化方式进行捐血活动。8月1日志愿者张秀伟、8月4日志愿者于海林、8月6日志愿者殷新科等,独自驾车到邯郸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8月7日,王春芹、么传朋、白茹雪、吴银庭、井月华在主动完成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专车接送,全程高度防护,与外界零接触,集体来到邯郸血站捐献血小板,受到血站人员连连称赞。

“我们又一次遇到了困难,请问可以得到你们的帮助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2022年1月18日,为了圆满完成支援天津的任务,邯郸血站再次向“小桔灯”求助,19日、20日“小桔灯”连续两天组织志愿者赴邯郸捐献血小板,21日凌晨一袋袋馆陶志愿者的“爱心种子”从邯郸血站发往天津。

桔灯照亮苍穹

晴朗的夜空常常见到一颗流星划过,那最美的瞬间,也许就是它们对世界最后的奉献。最使我感动的还有“小桔灯”的器官捐献。他们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用仅存的最后一丝力气,燃烧自己,努力照亮别人的苍穹。

“小桔灯”公众号的开篇报道就是馆陶县第一例器官捐献志愿者李学彬。李学彬是谁?他是一位普通人,却又极其不凡。2017年11月24日凌晨4时许,当大家正沉睡在梦乡时,他已经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开始了器官捐献延续他人生命的壮举。李学彬生前是邯郸一小区的“保安哥”,时年46岁。他的肝脏和肾脏分别移植给了3名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他的眼角膜让两个人恢复光明,告别了黑暗无助的生活。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我在临死前还能做点事,把我的器官捐献出去,让患重病的人健康起来,别像我一样忍受疼痛,不再像咱们家一样夫妻早早分开。如果能满足我,我死也瞑目了。求求你啦,签上字吧……”这是李学彬告别世界的最后一次声音,这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民留给世间最后一次的声音。自11月13日直到他生命的尽头,他再也没有醒来,再也没有一句告别的话语。

李学彬是馆陶县路桥乡张官寨村一位普通农民,全家5口人,靠种地、务工为生。两个女儿还在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2017年3月12日,李学彬被查出患有脑瘤后,多次向家人表达捐献器官的意愿,并在家人陪同下到馆陶县红十字会进行了器官捐献志愿登记。

“老李没啥文化,但他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捐献器官能救人,就说自己走后也要捐献器官,为社会做点贡献。”李学彬的妻子苗付英说,丈夫住院后,捐献器官的意愿更加坚定,“我们全家人都支持他的想法,捐献器官挽救他人的生命,就好像老李还活在世上。”

2017年11月24日早上6点多,我打开微信时,一条条关于李学彬捐献器官的微信映入眼帘,我泪眼婆娑,立即将这些消息转发到多个微信群并急忙敲击出一篇感想发给了报社,得到编辑郭虹的赞许,12月7日《为馆陶“保安哥”点赞》发表在《邯郸晚报》。河北新闻网、《燕赵都市报》、邯郸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李学彬的事迹。12月1日,在“最美邯郸人”李学彬先进事迹发布会上,市委宣传部追授李学彬为“最美邯郸人”。

馆陶县红十字会张守敬当时感慨地表示:“李学彬在全县起到了一个带头作用,改变了很多人的观念,他用朴实的行动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的壮歌。”2022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张守敬和杲光兴等“小桔灯”骨干成员到张官寨村看望了李学彬的家人并送去慰问品。

一个英雄倒下,就会有无数个英雄站起来。第二例器官捐献志愿者是李海霞,生前签订了器官捐献协议书,之后捐献了两只眼角膜。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就让其他人帮我寻找光明。李海霞,女,1976年出生在馆陶县魏僧寨镇陈庄村,是一位“草帽姐”。她勤劳朴实,待人诚实,乐善好施。2019年5月,李海霞被查出结肠癌,在馆陶县人民医院治疗期间,她深知自己病情严重性,于是主动联系到馆陶县红十字会,表达了自己想要捐献器官的想法并填写了器官捐献协议书,想要把还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献给他人。对于李海霞的做法,她的丈夫田山亮、女儿田冰都很支持。

“能帮助到需要的人,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儿。”9月9日晚上,时年43岁的李海霞因病不幸离世。9月10日她在馆陶县人民医院完成了眼角膜捐献,她的眼角膜将在其他人眼睛上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继续探寻这个美好世界。馆陶县红十字会的张守敬与杲光兴分别代表馆陶县红十字会和“小桔灯”第一时间去冠县殡仪馆吊唁。

他们用特殊的方式告别了曾经十分热爱的美丽世界,诀别了曾经苦心经营的美好生活,告别了风雨人生的历程,完美谢幕了人间的悲喜话剧,他们的精神得到延续,生命却以另一种方式留在了人间,从这点说他们是永生的。

截至2021年4月,全国累计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已超过315万人,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3.3万余例,捐献器官9.9万余个,成功挽救了近10万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因患病器官衰竭,其中有30万人可以通过器官移植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但是因为器官捐献得比较少,仅仅有1万余人可以得到器官延续自己的生命。目前,“小桔灯”已有100余名志愿者申请登记了器官捐献。

“光兴”点燃“桔灯”

生命如此简单,又这样复杂。如何界定生命的意义,无数哲人倾注毕生心血,却找不到完美的答案。今天,科学与仁爱的结合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有人称之为生命重叠。捐献血液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甚至器官,就能用自己的生命,重启另一个生命。自此,两个生命将重叠在一起。这,是自然意义的重叠,生命的种子在另一个生命上重生发芽;这,是社会意义的重叠,无数患者和家庭即将重拾往日的美好;这,是精神意义的重叠,因为我们用爱,实现了人类命运的共鸣。

“小桔灯”的发起人是杲光兴。他中等个头,典型的瘦金体身材,越发显得精干,滴溜溜的大眼睛装在偏瘦的国字脸上,高翘的鼻子下张嘴就响起洪亮的声响,人们常常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他1974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作为戎马行伍出身的他,曾经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从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直到副营职股长,12年的军旅生活锻造了他军人的优良作风和性格,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那时的初心和使命。2004年9月从部队转业后到馆陶县公安局工作,历经派出所、治安、户政、政工等多个岗位历练,现任馆陶县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

杲光兴一路走来,获得的荣誉足让我们惊叹:先后6次荣获个人三等功,7次被省市分别评为先进个人;2020年8月被邯郸市无偿献血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最美退役军人”“机采成分血优秀奖”“机采成分血优秀组织奖”;2021年3月被评为邯郸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2021年6月《我和我的热血故事》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典型事例第一名;分别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金奖。2022年5月被河北省推荐为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个人特别奖”,这是河北省向国家推荐的唯一的一个“个人特别奖”。也是邯郸市十几年来唯一被省推荐为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个人特别奖”。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说到“小桔灯”成立的前后始末,杲光兴侃侃而谈。2008年8月,他第一次偶然邂逅无偿献血宣传,萌发了内心深处的爱心和责任,开始了第一次无偿献血。此后,14年来他坚持不懈,无偿献血累计70次、合计18600毫升。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慢慢认识到一人之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唤起广大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成为共献“热血”的海洋。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积极投身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公益事业,长期组织无偿献血宣传、推广和集中捐献活动。

他自发担任血站义务宣传员,经常向群众散发无偿献血宣传资料,普及无偿献血基础知识。同时利用自己的献血经历,介绍献血常识,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无偿献血队伍中来。他组织志愿服务、培训和集中捐献活动300余次。开通了微信、抖音公众号,编发信息400余篇,志愿服务时长累计1263小时。2020年、2021年、2022年疫情期间,他组织了160余批次的集中捐献和宣传活动,接送志愿者1000余人次,行程1万余公里,累计捐献血液60余万毫升。为社会建立起流动的、源源不断的无偿献血库容,成为生命的诺亚方舟。

馆陶县文明办和有关的许多单位大力支持无偿献血活动,杲光兴亲自组织策划了馆陶县无偿献血“热血勇士”“巾帼之星”“最美献血者”“优秀志愿者”等评选活动和总结表彰大会,邀请有关县领导参加会议并为优秀志愿者颁奖,提高了社会的关注度,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无偿献血服务中来。先后有35名志愿者分别荣获“热血勇士”“巾帼之星”“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24名志愿者受到全县通报表扬,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反响。

2018年6月他组建“生命至上”馆陶无偿献血公益群,准备发起成立“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馆陶县红十字会的张守敬同志多年参与红十字志愿服务队组织建设,他们两个不谋而合,为了更好地组建志愿服务队,他们俩又找到了热心公益、多年坚持无偿献血的韩培云,三人分头联系志愿者,然后组织成立了以杲光兴为队长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最后,他们想起学生时代读过的冰心散文《小桔灯》,一致同意起名为“小桔灯”。以此服务、组织和引领、带动志愿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他们的目标是大力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打造一个区域品牌志愿服务队伍,去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队伍中来,去挽救更多的生命。这与中国红十字总会关于无偿献血与造血干细胞捐献两支志愿服务队伍合并的思路正好合拍,甚至走到了前面。就这样,一盏暖暖的“小桔灯”在冀南馆陶大地诞生了。

他经常放弃假期休息时间、利用夜晚加班加点,编发微信抖音、策划志愿服务活动。长时间加班加点,与孩子沟通不多、与家人团聚少了、家务活基本不插手,父母、家属、孩子开始抱怨,与家人见面就是解释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性。随着社会对“小桔灯”的认可和部分患者感动的心声,家人从当初的不理解,到现在变成了全力支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为“小桔灯”提供着暖暖的燃料。

几年来,光兴就像那颗“支钉”,让“小桔灯”一直亮着。在杲光兴的带领、带动下,“小桔灯”始终坚持用“热血”传递爱心、用“爱心”播种希望,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捐献血液挽救生命的高潮,形成了规模化、组织化、体系化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为保障血库和临床用血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汇成浩瀚的爱心海洋。

献血达人之桔灯

喜欢健身的,称为健身达人;热爱美食的,称为美食达人……“小桔灯”全体志愿者已经把无偿献血当作第二职业,他们常常屈指计算着自己的献血时间,一到献血间隔期满就立刻捐献,于是,涌现出许多“献血达人”,使得许多外行人对他们的行为敬佩有加却又难以想象,让我们走进他们,感受爱心的力量。

宋正红,“小桔灯”秘书长,人们喜欢叫他“阿牛哥”。正像名字一样,他长着一张方正的红脸庞,稳健身材下却有着恬淡温和的性格,走路沉稳成熟,办事一丝不苟,说话细声细语,不时几句妙语,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今年42岁,中共党员,出生于山西省洪洞县,自幼深受红色革命家庭的熏陶,姥爷是抗美援朝的英雄,四个舅舅都是军人,自家大哥也是一名海军战士。阿牛哥从小帮助同学打扫卫生,助人为乐。不仅如此,阿牛哥还是一个见义勇为的人。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竟然从河里救起比自己大两岁的落水男孩。说到第一次献血的情形,阿牛哥侃侃而谈。

“那是1999年8月1日,我19周岁时才114斤。在山东省济南市华联商场门口,我第一次走进献血车献血200毫升。当时害怕得不行……”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捐献,此后的许多年,只要允许就去捐献。他的足迹遍布山东省聊城市、济南市,河北省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等地。

“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在2021年6月,当时‘小桔灯’提出四省十市区域联动,作为外联人员,我及时联系山东、山西、河南等地。跟河南濮阳中心血站对接后,征集3名A型血和2名B型血志愿者。结果头天晚上10点多,我接到濮阳中心血站打来的电话。工作人员说,明天少来一个B型血志愿者吧,准备接受捐献的患者,已经离世了。当时我的心咯噔一下,想了很多的如果。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

为提高献血成功率,阿牛哥坚持每天跑步或游泳,生活中不吸烟、不饮酒,不吃高糖、高脂、高盐食品。他以这样“苛刻”的生活方式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每次献血都能顺利通过体检。至今他的无偿献血之路已走过了23年,无偿献血达41次,累计献血量16200毫升。从开始家人的反对、不理解,到近年来的支持,2019年妻子也加入了献血的行列,已成功捐献1400毫升。孩子打算年满18周岁后,也加入“小桔灯”。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阿牛哥”的所作所为大家都看在眼里,祖国又怎会忘记他?2021年3月他被邯郸市红十字会评选为“2020年度优秀志愿者”,2021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首届东龙杯“最美献血者”三等奖,2022年2月被县红十字会评为“最美救护员”,3月被邯郸市评为2022年第一季度“邯郸好人”……5月被省提名为“2020—2021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李清华,馆陶县柴堡油棉厂职工。现年54岁,大腹便便加上宽厚的脸庞,搭配着时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活脱一个弥勒佛。长途运输生涯,让他经历过更多的人世沧桑,看到更多的世事变化,养成豁达的性格,包容的心态,走路稳重坚毅。2003年5月17日,当时35岁的他在驾驶半挂汽车去武安市元宝山钢铁公司拉钢坯,等待装货排队时,听到收音机邯郸之声播放因为“非典”全国血库告急。他带好有效证件,就去了采血点,他从小怵针并有晕血症,在医生鼓励下他终于鼓起勇气撸起袖子胆怯地坐在了采血机上……他利用开大车走遍祖国天南海北的便利,在货车上粘贴无偿献血宣传标语,逢人就讲解无偿献血的意义,散发无偿献血宣传单,不放过一次无偿献血的宣传机会,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高速服务区、货场都有他穿着红马甲散发宣传单的身影,成为流动无偿献血宣传员。至今累计献血35次,捐献血液14000毫升。2020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无偿献血“热血勇士”,2022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

张秀伟,略带拘谨腼腆的脸上,一双长着双眼皮的眼睛,一对大耳配上高鼻梁,这是标准的美男子形象,时常带着忠厚庄重的表情。平常不爱在大众面前表现的他,兴致来处言语如滔滔江水绵延不断,时而给人幽默的惊喜。2009年12月11日,18周岁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邯郸新世纪商场门口看到献血车上写着血库告急,毫不犹豫地走上献血车。2012年10月,听说机采血小板间隔14天就可以捐献一次,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他就一直在捐献血小板。2013年入职邯郸市新博源医药有限公司,从事销售部开票员工作。由于公司私营企业性质,没有周六周日,每次参加邯郸市中心血站的机采血小板活动都需要向领导请假,十分不方便。从一开始的领导不理解,到后来的领导也加入到捐献血小板的队伍中来,用他的实际行动,感召无数人加入无偿献血队伍。12年来,累计捐献55次、合计21800毫升。曾荣获“2012-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刘兵兵是一名“00后”,胖乎乎的身材,一头“乱”蓬蓬的短发衬托着白里透红的脸庞,一双圆圆的眼睛带着调皮的余光,大鼻子下俨然是樱桃小口。他曾经多次偷偷地到献血现场观看,当瞧见那么粗的针头时,就像害怕上战场的士兵几次逃之夭夭。直到2020年2月,终于鼓足了百分之百的勇气和胆量,献了第一次血。因为没有什么感觉,从此坚持下来。至今累计捐献23次、合计9100毫升。他不论走到哪里,只要间隔期满,就主动到血站捐献血液。目前,在青岛工作。捐献全血间隔到了之后就放弃休息时间坐上地铁,辗转公交,跑20公里到青岛中心血站捐献成分血。他说,之所以无偿献出自己的生命之泉,就是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人。2022年1月获得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

于海林,馆陶县魏僧寨镇后符渡村村民。他身材伟岸,背脊挺直,好像在这白杨树一样挺秀的身材中,蕴含着特有的坚韧。肤色古铜,头发乌黑,五官轮廓分明而深邃,犹如古希腊雕塑,幽暗深邃却显得狂野不拘。2004年9月4日,18岁的他觉得自己在天安门广场干了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就像宣传语中写的那样:无偿献血,治病救人,大爱无疆。那天,在北京华讯天星通讯有限公司工作的他正好休息,便去了天安门广场游玩,第一次走上无偿献血车参加献血。如今,于海林在馆陶县城经营着“林洋通讯器材中心”,也是中华骨髓库志愿者。2021年4月18日中午,邯郸市中心血站机采科紧急通知因特殊情况急需志愿者捐献成分血,当时他正在老家吃饭,放下筷子同家人说了一声,立刻开车回馆陶县城同王春琴、赵洪乐等5名志愿者紧急集合,驱车前往邯郸市中心血站机采科捐献血小板。他累计捐献50次、合计19800毫升。2022年1月被评为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6月被评为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等,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吴银庭是馆陶县宾利多汽修会馆负责人,从事汽修服务行业20年。他在家排行老三,一米七的个头,又黑又瘦,仅60多公斤,却特别有劲,毛寸发型,两眉之间有美人痣一颗,属于特别有爱心的那种。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为了抗击疫情,他和妻子商量后,为县红十字会捐献了600元爱心款。2020年2月7日,邯郸血站告急,他果断上了无偿献血服务车,这是他时隔十几年第二次奉献爱心。通过这次无偿献血他成为“小桔灯”的一员。至今,吴银庭累计捐献28次、合计10000毫升。2021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首届东龙杯“最美献血者”三等奖,2022年1月被评为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6月被评为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等。吴银庭不但自己献血,还带动亲兄弟共3人一起献血,他的大哥吴贵庭、二哥吴军庭全部加入了“小桔灯”。

张志栋是“小桔灯”国网馆陶县供电公司分队队长,1984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本科学历,国网馆陶县供电公司职工。2005年的一天,他在邯郸看到献血车上张贴着“血库告急”的通告,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让他立即卷起袖子上前申请献血。经过医护人员细心的讲解和操作,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400毫升的献血,从此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献血之路,至今累计捐献12次、4800毫升。

于志英是馆陶县一名幼儿园女教师,44岁,中共党员。2020年12月27日,第一次捐献血小板,是和8名志愿者一起去邯郸血站,当时的情景她记忆犹新。听到护士喊“于志英,A型血,合格了”,护士用酒精在她并不粗壮的胳膊上擦拭消毒,虽然是大冬天,但她的额头已渗出了汗,却依然故作镇静说“没事”。发抖、紧张、害怕、恐惧、疼痛,她闭上了眼睛。“好了,放松手臂,右手握拳、松拳让血流顺畅。”护士松开她手臂的压脉带轻轻地说。真的没有那么疼,血液顺着塑料管缓缓流入塑料袋子中……2021年累计参加“捐献血小板”活动9次,合计2400毫升。

罗坚,现年43岁,“小桔灯”党支部书记,现从事建筑行业。一脸严肃,坚毅的眼神,初次见面让人望而生畏。攀谈起来,脸上开始绽放出灿烂的微笑,声音柔和,有条不紊,高大魁梧的身材包裹着一颗充满爱的心灵。2013年第一次走进献血车,心情紧张又激动,第一次觉得终于能用一种强大自己内心的方式帮助别人了,当对无偿献血越来越了解之后,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做下去的决心,一直坚持了下来,并逐渐影响到了身边更多的亲朋好友。累计献血22次、8800毫升。同时,带动妻子、弟弟、弟媳、妹妹、妹夫及周边数人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公益活动。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大年初一前去邯郸中心血站捐献血小板,荣获2020年馆陶县首届“热血陶山”公益达人、2022年6月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荣誉称号,2021年10月被列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单采成分血应急保障志愿者,2022年5月被推荐为全国献血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候选人。

我们必须说一说这位稀有血型的志愿者,“小桔灯”的“国宝”人物——霍晓娟。胖乎乎的身材,一头天生黑黑的卷发,一双眯眯的小眼睛,一只有点塌塌的鼻子,红润润的四方大脸,简直是一位标准的女汉子。她生于1985年3月,在馆陶县柴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工作,血型是RH阴性血B型,就是人们常说的“熊猫血”。2003年7月3日,霍晓娟第一次在邯郸市中心血站献血300毫升,她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2007年5月,霍晓娟因感冒症状住院输液治疗,在体检时发现所有检查指标都正常,只有白细胞(WBC)高到58点多,超出正常值4L~10L范围,主治医生怀疑是白血病,建议去上级医院做详细检查,最后确诊为过敏反应,同时查出是稀有血型。过敏治疗好了,但是,稀有血型却让她多了份新的担忧,甚至有一点恐慌。万一自己需要输血时怎么办呢?她希望能够尽快联系到稀有血型的人或者组织,至少可以抱团取暖。那是2012年10月27日,她在邯郸市中心血站再次献血400毫升时,在血站领导的推荐下加入了邯郸市稀有血型群,在这里找到了温暖。2017年11月27日,群内连发消息说有病号急需同血型的血小板,院领导非常支持她,知道她不会开车便安排人第二天陪她一起去邯郸,采集了2份血小板。同时,她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又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19年3月5日,她在群内看到稀有血型B型库存量少,有孕妇需要备血,3月7日下班的路上她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献血车献血400毫升。2021年4月13日10时,霍晓娟正在后曹堡村为村民体检,忽然接到邯郸有位稀有血型病人急需RH稀有血B型的通知,她随后坐上了接她的汽车。几年来,她累计参加5次应急救援捐献。

桔灯闪闪家家明

爱,是一种无声的诺言,只要轻轻一点火花,就能让世界充满温暖;爱,是一种无偿的交换,只要小小一缕奉献,就能让彼此真诚相待。在“小桔灯”里既有活跃的献血达人,也有献血家庭,我们称为“爱心家庭”。他们自己笑称,我们是有“血缘”的家庭,就是有共同“献血缘分”的家庭。

韩培云是“小桔灯”副队长,也是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小分队副队长,县发展改革局干部。中等个头,略显发福的身材,圆乎乎的脸盘,散发着憨厚和和善。自从2008年6月36岁的他加入献血队伍以来,已累计献血39次,成分献血总量50治疗量,献血总量达15000毫升。荣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20年6月荣获馆陶县首届“热血陶山”公益达人荣誉称号。

“有一名患者急需供血,你看能不能想想办法?”2021年8月9日凌晨4点,正在睡梦中的韩培云突然接到邯郸市中心血站的电话。挽救生命,刻不容缓。他立即起床,自驾车披星戴月前往血站。在他的奉献精神影响下,他的家人,包括妻子、儿子、女儿都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中来,全家献血50余次,总献血量达20000多毫升。韩培云一家成为全市无偿献血志愿者群体之中的“最美爱心家庭”,多次被市县评为献血服务明星。韩培云经常说,献血已经成为自己和家人的一种习惯,只要身体允许,他们全家人会把无偿献血这份事业一直坚持做下去。

王春芹飘逸的长发编成一条粗长的辫子,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红扑扑的脸颊,淳朴里透出掩饰不住的天然美,有点蒙娜丽莎的韵味。她爱说爱笑,婉转动听的声音让人心情愉悦,走起路来神采飞扬。“一个健康人捐献一次血小板,2—3天内就可以恢复到采前水平,比捐献全血的恢复时间要短很多,捐献间隔期也只需要14天。于是,我果断地加入了机采血小板的队伍。”2012年的9月6日,32岁的某食品饮料公司销售部女经理王春芹,挽起袖子,第一次捐献了400毫升血液。从此,开启了她的捐献之路。2020年8月,她首次顺利采集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当时心情无比欢畅和兴奋,感觉自己有一种很强烈的存在感:我也可以救人啦!从此,她开始动员丈夫和女儿加入献血队伍。2021年12月19日儿子刚满18周岁,在她的影响下也主动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截至现在,王春芹个人累计捐献33次,13200毫升血液,全家4口人献血总量高达18200毫升。2021年11月王春芹和丈夫双双被列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单采成分血应急保障志愿者名单。2020年6月获得馆陶县无偿献血“巾帼之星”荣誉称号,2021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首届东龙杯“最美献血者”二等奖,2022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

杨成珍高挑的身材,雷厉风行的性格,典型的女汉子,一头靓丽华顺的秀发使其更加彰显自信和美丽。“俺当时是有私心的,想不花钱知道自己的血型,还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病,于是就上去了。”2012年9月6日,42岁的柴堡镇前罗头村农民杨成珍第一次踏上献血车,从此开始了她的献血之旅。2015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0年申请了器官捐献登记。2020年6月去北京打工,3个月捐献了3次血小板。2021年,儿子刚满18周岁就自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母子累计捐献41次、16400毫升血液。2022年1月被评为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

李鲜改是“小桔灯”王桥分队队长,女,36岁,馆陶县王桥乡西芦村人。她扎着马尾辫,纤细的眉毛似弯月“垂吊”在额头下;一双明亮的眼睛专注地目视着前方,透出一股聪明伶俐劲儿;鼻子端正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那张嘴紧紧地抿着,仿佛有话却说不出口;不算高的个子,却撑起了半个家庭。以前,由于对献血有太多的误解,比如说献血后会贫血、献血影响身体健康、献血容易传染疾病等,一直不敢踏进无偿献血的大门。后来从网络上慢慢了解了献血的知识,打开了她的心结。原来,定期献血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更重要的还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2021年3月,经妹妹、妹夫介绍,加入“小桔灯”。从2021年3月至今累计献血23次,9200毫升。2022年1月被评为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6月被评为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等。李鲜改分队长,带领周边志愿者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把无偿献血队伍发展到了农村最基层,成为一支无偿献血的生力军。

刘杰是一位公益达人,在馆陶县的公益活动中到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今天挽起袖子献血,明天可能就会驾驶冲锋舟在水上义务救人,或者到一线慰问抗疫英雄。他健壮的身体仿佛天生就是为了从事救援事业,晒得黝黑的皮肤宛如上天颁发的勋章。一双泛着慈祥的双眼,一脸憨态可掬,加上朴实的着装,让人感觉可亲可敬。刘杰1975年7月出生,现在担任馆陶县杰星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经理。他既是“小桔灯”的骨干队员,还是馆陶县永安义务救援队党支部书记。刘杰的第一次献血说起来很有趣。“2010年6月11日,气温30多度,我开车到邯郸出差,办完事后停在献血车旁边临时休息。交警本欲罚款,随口问道:‘你是献血的?献完抓紧走。’就这样我因为交警的一句话走上了献血车。”2016年加入中华骨髓库,2020年3月15日第一次捐献血小板……妻子看他献血小板的次数多了也心动了,夫妻俩同框坐到了采血机上捐献血小板。最近,大学毕业的儿子首次献血。全家齐上阵,三个A型血同时走进了邯郸中心血站。截至现在,刘杰一家累计捐献29次、11600毫升,成为当之无愧的爱心家庭。

血,是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的曙光,血是点亮无数生命的希望火种。一个人的捐献是星星点点,一个家庭的捐献就会成为片片星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这股爱心将会汇集起来,让爱弥散到时间的角角落落。

千里救急有桔灯

把热血献给需要的人,把献血事业进行到底。“小桔灯”的队员都有一个信念,给患者带来安康,给患者家属带来吉祥,给全社会带来希望。

2020年1月7日,一场跨省救助生命的爱心行动随即展开。山东省济宁市崔女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后入住山东省立医院,每天需输血小板来治疗,亲戚朋友的捐献量不能满足需求。1月25日,其姐姐通过微信朋友圈向社会发出求助,杲光兴同志得知求助信息后,迅速与医院和家属进行核实。1月28日(大年初四),正值疫情突发时期,经过筛选,志愿者李社民、刘志强、颜士荣在杲光兴和馆陶县红十字会张守敬的陪同下赶赴山东血液中心为崔女士无偿捐献了5个治疗量(相当于1000毫升)血小板。他们不顾安危,跨省献血救人的举动让崔女士一家人感激不尽。她的父亲含着眼泪拦着车硬要往车里塞钱,被他们委婉地拒绝了。

李社民,现年54岁,王桥乡东芦村人,写满沧桑的脸上一双深邃的双眼,透着大叔般的威严。岁月留下深刻烙印,斑斑白发与黝黑皮肤产生着如此鲜明的对比。他不善言辞,做事严谨,做人执着,生活的阅历,让他显得深沉厚重。2008年5月20日,因为汶川大地震造成临床用血库存严重告急,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至今无偿献血达58次,合计达22800毫升,获得首届县无偿献血热血勇士、热血达人称号。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铜奖2次、银奖1次、金奖1次。这次受新冠疫情影响,又正值春节期间,济南血液中心库存不足,急需O型血小板来挽救生命,他疾驰奔赴济南,为患者及时补充了急需的血液。李社民和李清华是“小桔灯”中年龄最大的积极献血者,被群里的年轻人亲切地称为“献血李大叔”。

2021年大年初一,杲光兴得知邯郸市血站库存为零的情况后,立即组织志愿者赴邯郸血站捐献血小板 ▲

颜士荣,1991年12月参军入伍,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留着平头,一头浓厚的亮发,一双智慧的眼睛,两道弧线浓眉,精致的五官让人感觉恰到好处,更有一颗担当的心。在部队期间荣获优秀士兵一次、三等功一次。现工作于国网馆陶县供电公司,多次荣获国网馆陶县供电公司优秀员工、金牌工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说起第一次献血,颜士荣回忆说,他第一次救助的人名叫王小英。1993年湖南绥宁县参军期间,一个载满40余人的客车,出现交通事故,多人受伤,绥宁县人民医院血库血液不足,急需新鲜血液,向部队求助。从此,颜士荣走上了献血之路。30年来,颜士荣累计献血12次、合计4800毫升。2020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无偿献血“热血勇士”,2021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首届东龙杯“最美献血者”优秀奖。

刘志强,1985年4月出生于馆陶县齐堡村,是一名农民工。2011年10月,本着做公益的心理第一次献血,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自己晕血,当时脸色发白,差点没晕过去,后来经过几次献血经历,克服了自己晕血状况。这次前往济南第一次捐献了血小板。他已累计捐献16次、合计6800毫升。2020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无偿献血“热血勇士”。

2021年6月初,历时42个小时、往返3000公里,“小桔灯”展开又一场跨省救助生命的爱心行动。四川省德阳市36岁的患者邓某因患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加重,急需O型血血小板用于治疗,但是当地血源供应不足。“小桔灯”队长杲光兴看到网络求助后,立即开展了紧急招募,刘朋忠、徐树亮、尚永安第一时间踊跃报名。6月12日晚9时,在杲光兴的带领下,他们4人一起顺利到达绵阳,第二天又转坐高铁到达德阳。13日下午,刘朋忠、徐树亮、尚永安三位志愿者为邓先生成功捐献了6个治疗量(1200毫升)的血小板,当天就输入了邓先生身体。后来,邓先生在抖音平台留言说:非常感谢河北馆陶小桔灯“打飞的”来为他捐献血小板,其实那一天邓先生的血小板已经降到了“3”,他自己站都站不起来了,危在旦夕。6月14日早晨7时,杲光兴和刘朋忠、徐树亮、尚永安回到馆陶后,顾不得休息,又迅速投入到了“6·14世界献血者日”的宣传工作中。

刘朋忠,男,现年43岁。身体微微发胖,小腹渐渐凸起。四方的脸庞上,红润的皮肤蒙上了一层土灰色。浓黑而整齐的眉毛下,一双眼睛闪烁着淳朴的光芒,眼尾的皱纹隐约可见。微笑时,他会露出一口整齐微白的牙齿,唇周还有着微微的胡楂。他曾服役于北京卫戍区某炮兵团,现在筑先路柳湖胜景东门经营着一家“三味饺子馆”。在部队训练中,他不怕苦、不怕累。他常说,懒惰思想挺一挺,疼痛轻伤忍一忍,才能锻造出军人作风。退伍后,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投身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2011年3月的一天,在买菜回家的路上,偶遇无偿献血车,自此开启了无偿献血之路。此后,无论身在何处,只要间隔到期,他都会捐献热血,红色的“献血证”成为他献血历程的最好见证,成为他引以为豪的最高荣誉,时常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截至目前,已捐献25次,累计献血9800毫升。荣获馆陶县首届“热血陶山”公益达人荣誉称号。6月12日,在“小桔灯”无偿献血群里看到紧急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四川德阳一重症患者急需输血,血库告罄,他第一个报名参加。在饭店里,他是厨师兼服务员,他离开饭店意味着饭店需要关门,损失几天的收入。他考虑到患者急需救治的需求,毫不犹豫将“三味饺子馆”暂时歇业。2022年1月被评为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6月被评为馆陶县第二届“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

徐树亮也是一名退役军人,现在是馆陶县卫生健康局职工。2016年5月23日,第一次献血,当他看到粗大的针头扎在自己的胳膊上,沸腾的热血不断涌出时,心里很是紧张,心情许久才平静下来。从此走上了无偿献血之路,并光荣地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至今,累计捐献16次、6400毫升。2022年1月被评为馆陶县2021年度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

尚永安,现年29岁,馆陶县馆陶镇尚沿村人,在郑州市经营一家销售公司,2021年1月加入小桔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累计献血3000毫升。2021年6月11日在郑州工作的尚永安得知四川德阳患者需要救助时,毅然退掉了准备赴西安的车票,开车从郑州回到馆陶,前往四川省德阳市为患者捐献血小板。“虽然丢了一单生意,今后还有机会再争取,但生命只有一次,我能用我的血液为患者接续生命,这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这就是尚永安的心声。

勇捐骨髓是桔灯

鲜红的、滚烫的、流动的,是我们的血液,流动不息,生命不止。慈善的、奉献的、爱心的,是他们的精神,生命“髓”缘,血脉相连,大爱无疆。

记得2017年1月时,馆陶县已经有6名同志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是李振业、刘同海、张爽、崔红娥、杨海滨、霍彦泽,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在馆陶县红十字会王保霞、张守敬等的帮助下,开始座谈、采访、调研,准备写一写他们的事迹。正当2万字的报告文学《血花“髓缘”朵朵开》即将脱稿时,6月21日,魏付山捐献成功,馆陶县有7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随后,“小桔灯”成立了,许多中华骨髓库志愿者参加了“小桔灯”。如今,恰好5年过去了,馆陶县新增9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是古朝阳、霍立光、杨延龙、李明、李景豹、王贵喜、王延龙、杜永正、徐振铎。从2018年12月开始的3年多,馆陶县共有16人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馆陶县每2万人有一人捐献,是全国平均数的5倍,是邯郸平均数的4倍,是邯郸市人均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最多的县,成为“全国捐髓英雄县”。

坚持捐髓救人,做患者生命的“接力者”。本着挽救生命,“小桔灯”引导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捐髓活动中来。经过宣传,带动200多名志愿者加入到中华骨髓库。让我们见证他们的事迹。

古朝阳,1982年5月出生,今年40岁,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是馆陶县寿山寺乡卫生院一名普通医生。他中等身材,浓密的头发二八分,国字脸,天庭饱满,地阔方圆,长着一双标准的英雄眼眉,一对有福相的耳垂,略厚的嘴唇透露着善良和忠厚,笑起来就成了双嘴巴。炯炯有神的眼睛在金丝眼镜后面,散发着睿智和坚定的光芒,棱角分明的脸上总是带着柔和的笑容,眼角有些许鱼尾纹,增加了他的沉稳,和蔼的笑容显露出医生的热情,总是安慰的话语,让患者感到非常亲切,身上的病痛好似减轻了一半。2019年3月6日9点45分,刚刚查完病房的古朝阳正在返回诊室,却接到了一通陌生号码的来电,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这一天,距离采集日期仅有7天的时间,创捐献准备时间最短纪录。古朝阳作为一名医生,深知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全力配合进行检查。3月6日16点,工作人员到卫生院采集血样,由专人在高铁站等候派送,在几人的接力中,这份血样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苏州大学附属医院高分实验室。3月7日,古朝阳进行了全面体检,在标注加急处理的情况下,3月8日上午所有结果都显示合格,下午便在妻子等人陪同下来到石家庄,3月9日开始注射动员剂,这是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首次在3天内完成动员体检入院的紧急案例。3月13日,古朝阳按照需求总共捐献423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悬液,成为馆陶县第8例、邯郸市第102例、河北省第390例、中华骨髓库第812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也是河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最快的动员捐献速度。

霍立光,1986年12月出生,今年35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在本县经营一家服饰鞋店。青年时尚的发型,显得利索精干,两只扇风的耳朵好像把脸庞的微笑扇给每一个人,标准的男子汉身材。阳光帅气的小伙,瓜子脸上时常露出善意的微笑,嘴里经常哼着快乐的小曲,完全一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2012年通过馆陶县红十字会采集血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的行列。2019年4月的一天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的工作人员告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他既兴奋又激动,随后便与妈妈和怀有7个多月身孕的妻子说了此事,她们双双同意他的决定。5月31日赶往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6月5日开始移植,这个时间恰好是妻子的预产期,店里也是繁忙阶段,他找姐姐帮忙看店,母亲照顾即将临盆的妻子和6岁的儿子。第一天开始了第一针动员剂,没想到他的反应如此之大,全身酸疼,直不起身子,但是想想还有一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等待救援又觉得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6月5日,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顺利采取了24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霍立光成为馆陶县第9例、邯郸市第105例、河北省第407例、中华骨髓库第834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杨延龙,1984年1月出生,38岁,范庄中学副校长。一米六几的身高,一头浓密的黑发,戴一副黑边眼镜,单眼皮下是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把憨厚和精明结合起来,棱角分明的嘴唇似乎诉说着坚毅,思维敏捷,言语中透露着机智,可以说就是一位良师益友。2018年12月的一天,突然接到了红十字会配型成功的电话。他坚定地回复说同意并说服家人接受了自己的决定。因身体发胖、体检时久坐等原因,血压有些高。为了给患者更健康和更有活力的造血干细胞,几乎不早起的他,从此每天早起跑步锻炼。2019年8月28日,他在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打了第一针动员剂,他知道生命的种子开始发芽。9月2日,伴随着新学期的开始,他躺在采集床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学生上了生命中最珍贵的一节课。杨延龙成为馆陶县第10例、邯郸市第108例、河北省第423例、中华骨髓库第88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李明,1987年1月出生,35岁,馆陶县中医医院第二支部副书记,口腔科主任。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国字脸,一双明亮有神的大眼,白皙的皮肤,圆圆的脸庞,数颗雀斑隐隐可见,似乎在和白作斗争,略显宽大的鼻翼和脸庞形成绝配,给人以诚实可信的印象。一身洁白的大衣,精湛的医术,机智中不乏成熟。2019年9月,李明接到河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他立即就回复“同意捐献”。李明一边积极配合进行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一边给家人做思想工作,甚至推迟了自己腰间盘手术的时间。2020年1月3日,小桔灯骨干会员参加了馆陶县中医院为他举行的欢送仪式。1月5日下午,大雪纷飞,李明从邯郸乘坐高铁到石家庄。1月1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病科采集室,经过4个小时的采集,李明成功捐献了19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李明成为馆陶县第11例、邯郸市第113例、河北省第443例、中华骨髓库第937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21年6月被评为馆陶县首届东龙杯“最美献血者”优秀奖。

王贵喜,1977年2月出生,45岁,中共党员,馆陶县卫生健康局计生协会四级主任科员。中等身材,矫健的身姿,白发悄悄爬上他的额头,笑起来出现三道翘翘的鱼尾纹,两只眼睛就像两条欢快的鱼儿,右边的酒窝会变成一道月亮湾。不紧不慢的话语中露出智慧,他一直是馆陶县象棋冠军,微信名“楚汉精灵”。现在馆陶县卫生健康局工作刚满2年,他之前在乡镇工作了19年,其间经常参与单位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2014年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2021年3月,与一位在重庆治疗的血液病患者血样配型成功。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过4小时的采集,王贵喜成功捐献2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馆陶县第13例、邯郸市第135例、河北省第525例、中华骨髓库第1146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作为一名卫健系统的公务员,为了人民的健康是我的职业要求也是个人追求。”

1980年2月出生的王延龙,42岁,中共党员,交巡警支队馆陶县大队侦逃中队长。他中等偏高,洪亮的声音瓮声瓮气,浓密的寸头黑发就像在额头扣着弯弯的黑月亮,宽宽的额头里似乎藏着说不尽的秘密,眼睛仿佛把什么都能看穿。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多年的职业经历让他显得异常干练、成熟,让你感觉到他的威严,给人一种踏实值得信任的感觉,爱交朋友,爽朗的笑声常常让人格外开心。现为交巡警支队馆陶县大队侦逃中队负责人,坚持无偿献血10多年,2019年他加入中华骨髓库。2020年8月,王延龙接到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通知,告诉他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2020年9月27日,王延龙在家人的陪伴下,开始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支持他的决定,11岁的儿子知道他爸爸捐献造血干细胞后特别骄傲,他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为大家树立了一个好榜样。”王延龙的爱人张玉荣说。王延龙成为馆陶县第14例、邯郸市第143例、河北省第551例、中华骨髓库第1208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馆陶县公安系统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随后,40多位警员主动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孩子年龄还很小,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我们全家陷入困境,感谢您,是您为我们家庭带来了希望……”捐献当天,王延龙收到受捐者家属写来的感谢信。

杜永正是一名“00后”,22岁,馆陶县公安局看守所辅警。一米八几的大个子,白白的皮肤,微胖的身材显得特别壮实,一张胖乎乎的娃娃脸,透着稚气和青春活力,笑起来下巴就变成一把缩微版的簸箕,似乎要把笑声簸向人间。稚嫩的脸庞可以看出还是一个孩子,走起路来像一个活泼的少年。2019年12月加入中华骨髓库,2021年2月,杜永正与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被安排于10月8日下午赶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做移植前准备工作。是馆陶县年龄最小、入库时间最短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0月13日捐献了412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当天下午,在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后,杜永正和家人等一起返回馆陶。下午5时许,还在回家路上的他突然接到医院打来的电话,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需要他返回医院准备第二天再次进行采集。杜永正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返回石家庄。14日上午,杜永正再次捐献196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为远在千里之外的患者接续生命。杜永正成为馆陶县第15例、邯郸市第144例、河北省第553例、中华骨髓库第1209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馆陶县公安系统第2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桔灯照亮生命路

2021年1月11日,按下“暂停键”的石家庄,街道也好像在休眠。14时整,一辆冀A0001警号牌照的警车忽然鸣响着警笛驶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把街道喊醒,紧跟着的是冀A87328牌照的中国卫生救护车闪烁着红蓝的灯光急速紧追,瞬间它们在裕华路上一路东行。随后,两辆警用摩托车从两侧参与护卫救护车。裕华路上仿佛是专列在开行。7.5公里,70多个路口,25处勤务岗,50余名交警进行疏导管控。仅仅20分钟,车队到达京港澳高速公路裕华路入口,这时,中国卫生999急救车京MZ8115正在着火等待……

这里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把镜头推到几个小时之前。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李景豹先生轻松地伸出左臂,一只针头穿过皮肤伸向血管,瞬间温热、鲜红的血液冲进血袋。从8时一直持续到13时15分,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李景豹成功捐献357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而北京某医院移植仓里的白血病患者,正焦急等待的就是这袋“生命种子”。

“因石家庄全面闭环管理,我们担心捐献的‘生命种子’不能及时安全送达对方医院,就第一时间和省、市有关部门和对方医院进行了沟通协调。”河北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主任郝建强说。获悉有“生命种子”要转运北京的消息后,省公安厅交管局立即进行安排部署,连夜与石家庄市交管局和省高速交警总队连夜制定了“无缝对接”护送方案。在石家庄和北京,同时为生命按下“重启键”,造血干细胞开启了京冀“生命速递”。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14时20分,在京港澳高速公路石家庄裕华路入口,中国卫生999急救车京MZ8115号工作人员接过“生命种子”。因石家庄实行交通管制,为搭建护送生命种子安全通道,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专门协调救护车从北京赶来石家庄迎接。在此等候多时的高速交警立即接过“生命接力棒”,从石家庄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上全程护送。省交管局通过指挥中心全程进行视频监控调度,确保这次“生命接力”无缝对接、全程护送,顺畅通行。京港澳高速上警车和救护车为生命保驾护航。高速交警总队安排高速石家庄支队和高速保定支队各派出一辆警车专人专车接力护送,警车全程引导,确保安全,全程无接触;同时全力加强京港澳高速沿线车辆疏导,强化道路巡控,确保道路保畅;并做好应急处置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快速处置。

16时40分,300公里,2个多小时,“造血干细胞”顺利送到北京界。北京交警继续接力,开设绿色通道,冀京交警联手接力,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接力护航,为这场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北京警方护送救护车以最快速度驶向北京某医院……

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交通频道、河北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对三地交警紧急护送进行了全程直播,27.7万网友在线与交警一起“云护送”,为交警加油,为护送加油,给了疫情下焦虑不安的群众宝贵的安全感。

这是河北省2021年首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全国首次安排专车运输造血干细胞,这是全国首次派专车跨省运送,这是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首次直播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全国最长的京冀联手的生命护航。圆满完成了这次特殊的生命“速递”,再一次彰显了生命至上,再一次创造了中国速度。馆陶人李景豹火了。

李景豹,时年44岁,1996年参军入伍,1998年转业到馆陶县人民医院工作,现任总务科副科长。他皮肤稍黑,皱纹偷偷在他脸上偷走青春与稚嫩,却也留下成熟和刚强,双眼皮下一双深邃的眼睛,关心着世间冷暖。戴副眼镜有着几分文人的风采,眉宇间透着干练与果敢,体贴善良,善解人意,宽容大度,更有一颗敢于担当的责任心。在部队时,曾多次参加武汉抗洪抢险及部队组织的军事大比武,都表现突出。回地方工作后,退伍不褪色,继续保持部队的优良传统,爱岗敬业,勇于担当。2011年7月20日,在馆陶县红十字会与医院举办的造血干细胞宣传活动中,留取血样,正式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我是2020年11月接到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一名患者的血样与我初配成功。”李景豹说,作为医务工作者,他深知家庭失去亲人的痛苦。接到电话通知后,李景豹毫不犹豫地回复说,一定捐献。“我和家人商量沟通后,家人也非常支持我。”

但是,在接下来的高分辨检测和健康体检中,李景豹的血液呈现乳糜状,不符合捐献要求。李景豹说,当时特别担心,“为了此次捐献,我已经等待了10年。”在医生指导下,李景豹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进行了为期半月的戒烟酒,戒荤腥。第二次血液检测达到了捐献要求。李景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

“救人的事要紧,必须去。”2021年1月6日,在看到石家庄发生疫情的消息后,李景豹毅然乘坐高铁逆行前往,“早就定好了捐献的日子,患者也做好了各项移植准备,这个时候退缩,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的”。

李景豹捐献回来那一天,馆陶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小桔灯”骨干队员一起去高速口迎接,在下车的一刹那,鲜花伴随着掌声一同扑向李景豹。李景豹被河北省红十字会授予“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李景豹捐献事迹也被中华骨髓库纳入经典案例,写进教材。他成为馆陶县第12例、邯郸市第127例、河北省第501例、中华骨髓库第1072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正当这篇文字创作进行时,河北省红十字会又传来馆陶县再添2例配型成功的消息,他们将在7月份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7月6日上午8点20分开始,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徐振铎开始造血干细胞捐献,伴随着采集机的“嘀嘀”声,鲜红的血液经过分离机,变成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缓缓流入采集袋,到13点50分结束,长达6个小时共采集300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他成为馆陶县第16例、邯郸市第152例、河北省第608例、中华骨髓库第13521例、馆陶县公安系统第3例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徐振铎是馆陶县公安局魏僧寨派出所辅警,又一名“守护蓝”。他略显有福的身材,有点胖墩墩的,红红的脸蛋,显得成熟,一双小而聚光的眼睛,就是不笑也是圆融融的双下巴,留给人的满是慈祥。他不善言辞,话语中带着腼腆,既像一个重量级的运动员,也像一个大号的邻家男孩。1996年出生的徐振铎,今年26岁,2019年6月加入中华骨髓库。“当时我刚加入公安队伍,正巧碰上单位组织这个事,没多想我就留样儿了。”徐振铎回忆道,自己2012年入伍当兵,2014年部队组织的一次献血活动,让他开始养成了献血的习惯,每半年一次,这一坚持就是8年。

“我就是到点了就想去,看见献血车就想上。”徐振铎不善言辞,对于坚持献血8年这个善举也看得十分淡然,“能帮一点是一点,即使退伍之后等待分配工作时,也照样坚持定期献血。”

今年5月,徐振铎在工作中接到了配型成功的电话,“没什么想法,就是捐!”他接到电话时心情很激动,立马就同意配合做进一步检测。徐振铎的父母对于儿子的爱心捐献也很支持。在健康体检进行环节,徐振铎被通知还需再复检一次肝功能,他躺在病床上腼腆地说:“当时心里挺怕,如果复检结果不合格的话,就帮助不了患者。”幸运的是,徐振铎最后通过了高分辨检测与健康体检。为了保证捐献质量,他从确定捐献的那天起,就坚持清淡饮食,尽量每天走步锻炼。

6月30日,馆陶县公安局为他举行了欢送仪式,局领导王慧强、杲光兴,红十字会负责人王清菊和“小桔灯”的志愿者代表、部分民警等20余名为其壮行。7月1日,徐振铎在同事王洋和邯郸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来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报到,第二天开始注射动员剂,“除了胳膊有点酸,没有其他不适感。”他说道。

徐振铎的同事王洋谈起这次爱心捐献,敬佩地说道:“我们领导同事都很支持他,特意派我代表大家来照顾他。”他表示,在工作中徐振铎时刻把群众放在首位、尽职尽责,曾经为了尽快找到丢失孩子,跑前跑后5个小时。

7月6日,徐振铎收到了受捐者家属的感谢信,信中写道:“千言万语唯有汇成一句谢谢!谢谢您给我爸爸活下去的机会,谢谢您让我们这个家依然在。心怀感恩,祝愿您和您的家人健康顺遂,万事如意。”

王志梅,1987年8月出生。女,35岁,汉族,馆陶县西苏村小学教师,在河寨联校支教。圆乎乎的脸庞透着粉红,两只圆溜溜的大眼睛放着亮光,给人以欢快温暖的印象。她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后,一直精心准备着7月14日赴石家庄的捐献,没有想到,却成为一场“遗憾”的错过。

本来配型成功的几率很低,加上配型外的因素,成功捐献的几率就更低了。据《博爱邯郸》7月13日消息:7月11日,邯郸市大名县志愿者王付强在第4天注射动员剂后,正计划在12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时,手机铃声响起,等待受捐的小患者不幸去世了,采集终止。王付强瞬间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进入2022年以来,邯郸市已有4名志愿者在体检合格,等待捐献时,因患者自身原因(离世、资金、家庭等)遗憾地终止了捐献。王志梅就是之一,她最终没有成为馆陶县第17例……虽然没能成功捐献,但是他们和捐献者一样,都曾为了挽救素不相识的人的生命而义无反顾,都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华骨髓库(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容总计3113878人份,比2017年6月30日累计数增长31.5%,是全世界最大的华人骨髓库;累计捐献造血干细胞例数13490例,比2017年6月30日累计数增长105.3%,翻了一番还多。13490例是一座新的里程碑。13490例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数字,一种规模,而是一个民族精神,一种社会风尚,她凝聚着中华骨髓库工作者的辛勤和汗水,更凝聚着捐献者的大爱和高尚精神。

但是,患者申请查询人数总计达105265人,比2017年6月30日累计数依然增长66.2%,患者查询与捐献成功之比高达8:1。可喜的是捐献成功增长比率大大快于患者查询增长比率,不过库容增速依旧不容乐观。在你阅读这篇文字的时候,中国有数万名白血病患者,正在等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如果等不到合适的捐献者,他们等来的也许就是死亡。

蓦然回首见桔灯

点亮自己,照亮别人。“小桔灯”已成为无偿献血爱心组织的典型代表,“小桔灯”已成为馆陶县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区域名片,“小桔灯”活跃在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温暖着互联网。

爱的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汪洋大海,在冀南大地汹涌澎湃。截至2022年6月30日,“小桔灯”已经有69人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20人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48人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等。“小桔灯”坚持“微爱传递”的团队精神,以微力量聚合正能量,共同传递爱心与希望,馆陶县的爱心人士不断涌现。

小桔灯的500多名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成为馆陶一道亮丽的风景。先后荣获邯郸市“捐献单采成分血优秀组织奖”“邯郸好人”“河北好人”,邯郸市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河北省爱心组织”等荣誉称号。全县捐献全血2019年上升35.57%,2020年上升32%,2021年上升14%;机采成分血2019年上升93%,2020年上升273%,2021年上升38.9%……近年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文明网、学习强国、河北日报等许多媒体对小桔灯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运动。小桔灯的骨干都是“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馆陶县小分队”的成员。小桔灯积极参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等多种公益活动,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成为馆陶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品牌。

2020年6月12日上午,馆陶县表彰无偿献血志愿者暨中国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总队馆陶县小分队成立及授旗仪式在馆陶县卫生健康局顺利举行。大家在杲光兴和卫健局王清菊引领下参观了小桔灯的党员活动室。

2021年2月7日上午,馆陶县2020年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总结表彰暨邯郸市红十字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大队馆陶县分队成立仪式在馆陶县公安局隆重召开。近年来,市临床用血逐年提升,每3—5分钟就有一名患者需要输血来挽回健康和生命,急需规范无偿献血组织、完善捐血机制保障治疗用血需求。

2022年1月2日,馆陶县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暨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无偿献血应急保障誓师动员大会在馆陶县公安局辅楼一楼会议室召开,表彰了2021年度表现突出的优秀志愿者,部署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无偿献血应急保障工作,馆陶县文明办的王洪宝同志等和全体志愿者为冬奥服务宣誓。

志愿者李清华在献血车做志愿服务 ▲

“小桔灯”的事迹感动了社会,许多人加入了小桔灯,各级领导和许多单位非常支持小桔灯的工作,社会各界纷纷赞助小桔灯的各项活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正像杲光兴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小桔灯’,对于各级领导和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各界,我们表示衷心感谢。”就说那个“献血达人”李清华吧,他驾驶着货车挂着“无偿献血”标语,走一路宣传一路。2021年3月他去四川达州送货,当地行驶路线复杂加上有禁行路段,他多次更换路段都难到达目的地,后来被交警拦下询问情况,当交警看到车头上贴有“馆陶县小桔灯无偿献血协会宣”的字样后,交警同志用无线电向指挥中心汇报,讲明有一辆河北牌照无偿献血宣传标语的车送货到上海路,但是有禁行标识需要绕路,指挥中心决定让交警同志带路护送他到卸货地,虽然是短短几公里的护送,但是让他感动万分。“身处举目无亲的千里之外,因为‘小桔灯’三个字,得到四川交警真诚帮助,真让我体会到了无偿献血就是大善大爱。”李清华说。想必那里依然亮着“小桔灯”。

书法家王岳汉为小桔灯题词“生命之光普照生命”“点亮小桔灯为生命护航”。馆陶县王桥联合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闫少龙为小桔灯义务设计、创作队徽。中国粮画创始人、海增粮艺董事长张海增为“小桔灯”专门创作粮画。民俗艺术家郭敏为“小桔灯”创作剪纸队徽。每一位捐献者在石家庄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场,都会收到社会各界名家及普通人赠送的鲜花、礼品、字画和安慰、鼓励、祝福……

2022年6月14日,馆陶县庆祝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暨第二届拓鑫·世纪新城杯“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颁奖仪式在九州广场举行,抖音平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宣布了表彰馆陶县第二届拓鑫·世纪新城杯“感动馆陶·最美献血者”的决定,一首《爱的奉献》歌曲飘向大街小巷……在我不间断的采访过程中,“小桔灯”的队长杲光兴提出了一个想法,他想拥有一首“小桔灯”队歌,我在此也呼吁艺术家们能为小桔灯免费创作一首队歌。

冰心在《小桔灯》中写道:“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

我记起小时候母亲出过一则谜语:“别看大小像颗枣,一间屋子装不了。”谜底就是“灯”。灯光如豆,灯光似星,灯的光芒是微弱的,也是强大的,是友爱的,也是无私的。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是在革命最最危难的时刻,领袖给出了最豪迈的预言,而且果真如此……

2022年8月8日是第14个“全民健身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今天,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冀南大地燃起一盏火红的“小桔灯”,参与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器官,延续生命、助力康复、重铸新生,依然微光不灭、驱逐严寒、引人前行,温暖着华夏,温暖着大地,温暖着心灵。有诗赞曰——

桔树花盈盈,花谢变灯笼;

灯笼去了瓣,有了小桔灯。

桔灯虽然小,爱心在跳动;

千家万户暖,小桔灯笼红。

无论冬和夏,处处桔灯明;

盏盏小桔灯,成为满天星。

猜你喜欢

血站干细胞志愿者
志愿者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我是志愿者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健康成人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研究发现造血干细胞年轻的“秘诀”
信息化下血站消防安保建议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分析血站业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