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残缺之美

2022-11-12王充闾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2期

文/王充闾

月岩

刘立雪

世事从来满则亏,

十分何似八分时。

青山作计常千古,

只露岩前月半规。

诗人借助山岩遮月的景色,阐述世事盈亏、得失之间的辩证关系。一般的咏物诗,都是先写景物,然后即物明理。此诗别开生面,先讲一番道理,说世间的事物向来都是逢满即亏、物极必反的。所以,哲人主张“不到顶点”。之所以十分不如八分,就是因为八分尚有发展余地,而十分立刻就走下坡路了。诗人觉得光这么议论还不解渴,又举出眼前的自然现象来作为佐证。他说,你看青山真有远见卓识,作出千秋万古的长远考虑,它就是不让满月露面,只将半钩新月显现在世人眼前。这里采用的是拟人化手法。全诗援理入景,景理交融,极具说服力。月岩,有学者考证,在湖南道县,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写入《楚游日记》。

追求完美无缺,这是人的本性;但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做到,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理想。正如苏轼词中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且,美学中存在一种“不足而美”的现象;有的智者甚至会主动“求阙”,晚清名臣曾国藩就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求阙斋”。阙者,空缺、亏损、未满、不足也。他说:“尝观《易》(丰卦)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他在一生中最兴旺之际,可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给其九弟曾国荃写信,说:“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北宋蔡襄诗句)七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但是,这种认识并未被世人普遍接受。清代学者褚人获《坚瓠首集》记载:“会稽天依寺有半月泉。泉隐岩下,虽月圆满,池中只见其半,最为妙处。有僧凿开岩名‘满月’,殊可笑。杨升庵(明代著名学者)因题一绝云:‘磨墨浓填蝉翅帖,开半月岩为满月。富翁漆却断纹琴,老僧削圆方竹节。’”这里列举了四种出于无知而做的大煞风景的蠢事,俗僧凿岩为其一种。他的做法之所以“殊可笑”,是因其只知圆满为美,而不懂得“断崖吐月,才出半规”(宋人吕祖谦语)的残缺之美,给予人的启示会更深刻,更能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