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2-11-12崔素娟孟荣荣李鹏飞

支部建设 2022年10期

□ 崔素娟 孟荣荣 李鹏飞

(作者单位: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阳泉市郊区区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史”概念。新时代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机融入“四史”教育,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

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承载着传道授业、立德树人重任。把“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大学生践行“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关键举措。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脉络、明辨是非曲直,从而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历史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四史”教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在成长成才道路上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是坚定历史自信赓续红色精神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要渠道。通过“四史”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追寻历史足迹,从革命烈士、榜样身上学习高尚品质,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共产主义信仰,赓续红色血脉。

三是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必然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四史”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政治认同感。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当前“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还存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度不高、外来思潮影响大学生正确认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问题。

第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度不高。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与“四史”教育融合的还不够高。一是思政理论与“四史”理论融合不深。课堂教学对“四史”教育内容均有涉略,但不够系统明确,融合深度有待加强。二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四史”教育理论融合不实。一些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实践式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与完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式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规范的组织、严密的计划、理论的传授,达不到思政教学目的。

第二,西方外来思潮影响大学生正确认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一些错误混乱思潮也随之而来。有些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其肆意蔓延会扰乱大学生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这些错误思潮的扩散,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思想迷惑,容易对“四史”产生曲解误判,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观”。

第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平衡突出。传统思政课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主体角色,大学生扮演着客体角色,主客体没有很好统一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说教方式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理解不深刻,容易削弱理论发挥凝心聚力、指导实践的作用。二是“四史”教育多是理论性输出,缺少实地体验式教学环节,忽略了校园实践教学活动和红色基地教学活动。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把“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要用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谱好“四史”教育“协奏曲”。

(一)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基调”。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要把“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更好地深入学生内心,需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思政教师关键主体作用。

第一,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解决“讲什么”的问题。思政课教学要把握主基调,着重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一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和全面从严治党,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锤炼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等鲜明政治品格,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一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生机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方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先后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昭示了马克思主义“行”。通过分析三者关系,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教学方法要契合实际,解决“如何讲”的问题。“四史”教育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一是坚持史观结合。在教学理念上,坚持唯物史观、大历史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四史”。二是坚持史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大学生从历史经典著作中感悟原理、启迪思想,增强历史自信。三是坚持史实结合。“四史”教育要将中国故事背后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中国社会发生的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变化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眼光看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增强“四个自信”。

第三,思政教师要守土有责,解决“谁来讲”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发挥主体关键作用。一要夯实专业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用透彻的学理性感染学生,做学养深厚和教学功底扎实的思政课教师。二要积极主动修为。思政课教师要将“四史”教育作为修身立德必修课,围绕“四史”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术造诣。三要建立“四史”教育常态化机制。高职院校要抓好顶层设计,通过常态化开展“四史”教育,锻造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四史”教师队伍。

(二)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炼就辨析“西经”的“火眼金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把“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念好马克思主义“真经”。

一是深化大学生对“四史”的认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通过“四史”教育,用翔实的数据、真实的故事、伟大的成就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从而增强大学生对“四史”的情感认同,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焕发出的生机活力,“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二是正面回答大学生思想困惑。高职院校要围绕学生出现的思想困惑,帮助学生辨别“伪善”的“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跳出“温柔陷阱”。通过讲解张桂梅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故事,黄文秀回乡奉献、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历史观,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精彩人生。

三是有效回应大学生合理关切。高职院校应当正面回应学生诉求,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在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关系问题上,给学生讲清楚两个历史时期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统一的,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的探索,尽管出现了严重失误,但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曲折是暂时的,前进是不可抗拒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阻挡的。

(三)谱好教育教学“协奏曲”,唱响传播“四史”教育“主旋律”。

“四史”教育内容之广,除了抓好传统理论教学外,还要兼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继续与延伸,通过实践教学推动“四史”教育入心入脑。

一是利用校园活动,打造“实践课堂”。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四史”教育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四史”教育读书班,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结合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等重大时间节点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纪念日等重大历史事件,开展多样化的“四史”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把“小我”与“大我”紧密相连,推动“四史”教育在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走深走实。

二是依托本土资源,打造“红色课堂”。阳泉是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资源丰富。要组织大学生前往百团大战纪念馆、石评梅纪念展馆、中共平定特别支部、范子侠将军生平陈列室等红色基地,瞻仰革命遗址,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人物,把握历史脉络,激发爱党爱国情,振奋好好学习、追求上进的精气神,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

三是通过媒体平台,打造“网络课堂”。通过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新媒体,定时推送“四史”教育中先进典型和人物事迹,唱响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主旋律,实现“四史”教育建在网上、连在线上,确保“四史”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打通大学生学习“四史”教育“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