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特色文化课程融入跨文化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2022-11-11毕怀梅李玉萍钱凤娥张朔玮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文化问卷护理人员

张 宇,毕怀梅,李玉萍,钱凤娥,张 琳,杨 龄,张朔玮

(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文化是影响护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健康、疾病、治疗、护理、照顾的认识和需求有所不同,甚至一种文化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另一种文化中毫无意义[1-2]。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国际间、民族间的文化沟通交流愈加频繁,护理人员将常常面对跨文化护理情境。研究显示,当前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欠缺地区特有文化的融入[3]。本研究探讨区域特色文化课程融入跨文化护理教育的改革意义与效果,为医学院校开展跨文化护理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云南中医药大学2020级全体本科护生共263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选修《民族医药护理》课程将护生分为观察组(选修,125人)和对照组(未选修,138人)。2组护生在年龄、性别、民族、民族文化基础、前期跨文化护理学习经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的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得分(147.64±27.20)与对照组得分(147.03±3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民族医药护理》课程为选修课,改革前的教学内容主要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医药理论及特色护理技术,共16学时。基于区域发展对护理人才跨文化护理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固有的民族文化属性,适宜且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即融入跨文化护理教育内容。改革后将课程分为两个模块,第一模块仍为云南少数民族医药护理知识,共12学时;第二模块基于跨文化护理理论,在民族医药护理教学内容中融入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健康思想、生活与习俗、常见疾病等跨文化护理知识,其中理论学时4学时,第二课堂8学时。第二课堂基于我校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开展“博物馆奇妙夜”跨文化护理主题体验活动,并组织学生以我校对口扶贫地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怒族为对象开展“怒族跨文化护理”主题研讨。

“博物馆奇妙夜”主题活动主要包括:①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民族医药博物馆中探索、发现和讨论不同民族的健康相关思想、文化和护理实践;②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健康思想的发源与发展、讨论其对民族繁衍生息的价值和意义、梳理少数民族跨文化护理典型情境及护理策略;③引导学生以尊重的态度、同理的思想、评判的思维,去学习领悟“提供适切患者文化背景护理服务”的理念和方法。自由探索时,学生小组在博物馆中参观和梳理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与文化,寻找并确定典型跨文化护理情境,如在发现傣族对纹身的独特认识后(傣族认为纹身具有独特法力和护身作用),确定“傣族纹身与健康”的典型案例。案例确定后,小组在莱宁格“日出模式”的指导下分析并汇报傣族纹身文化对患者关怀形态与表达方式的影响,最终形成维持对信仰、调适行为的护理策略,从而调和患者精神世界和护理实践间的冲突,达成共识并促进健康。“怒族跨文化护理”主题研讨结合我校对口扶贫地区的实际,组织学生研讨该地区少数民族怒族患者跨文化护理,根据我校驻村扶贫教师真实见闻组织研讨案例,如通过分析怒族“饮酒必歌,每饮必醉”习俗,来认知文化因素在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针对性健康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对跨文化护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主题研讨同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以学校驻村扶贫教师事迹为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担当奉献精神。

1.2.2 教学评价 利用霍苗编制的“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测量和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在教学前后的跨文化护理能力水平。该量表共60个条目,总分300分,包括文化照护意识、文化照护知识、文化照护技能3个主要维度。该量表各级维度及总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均大于0.8,提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内在一致性;内容效度指数(content validity index,CVI)为 0.91,大于 0.75,提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各维度之间、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一条处于0.4~0.6之间,其余相关系数均大于0.7,提示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4]。

采用跨民族文化护理基础知识试卷在教学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试卷内容均为客观题,包含10个判断题和15个选择题,总分100分。采用自设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观察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问卷设计13个问题,选项设置为“同意”“不确定”和“不同意”。

1.3 资料收集 《民族医药护理》课程教学前后由研究者本人采用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对2组护生进行调查,课程教学前发放量表263份,回收有效问卷223份,有效回收率84.79%;课程教学后发放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和跨民族文化护理基础知识试卷263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0.87%。在教学结束后发放教学评价问卷,发放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87份,有效回收率82.08%。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教学前后跨文化护理问卷得分和教学后考试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组间跨文化护理问卷得分和试卷成绩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满意度用百分比表示。

1.5 偏倚控制 研究期间,监测分析2组学生除本干预外所接受的跨文化护理教育。分析显示,除本课程外,研究期间学校未组织民族文化、跨文化护理主题相关教育,学生个人几乎未参与民族文化、跨文化护理主题相关研讨及活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教学后观察组护生的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护生跨民族文化护理知识试卷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学生认为,与讲授法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在教学满意度(94.25%)、激发学习主动性(90.80%)、提高自学能力(88.51%)、提高了跨文化护理的意识(89.66%)等方面认可率均达到80%以上(见表3)。

表1 教学后2组护生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得分比较(±s,分)

表1 教学后2组护生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得分比较(±s,分)

注:组间差异比较 t=2.22,P<0.05。

组别 得分观察组 227.37±27.77对照组 219.44±27.39

表2 教学后2组护生跨民族文化护理基础知识试卷成绩比较(±s,分)

表2 教学后2组护生跨民族文化护理基础知识试卷成绩比较(±s,分)

注:组间差异比较 t=3.43,P<0.05。

组别 成绩观察组 59.69±12.45对照组 54.24±12.12

表3 观察组护生教学评价 [n(%)]

3 讨论

3.1 课程改革体现社会担当 相关研究显示,跨文化护理有助于促进护患沟通,降低患者焦虑水平和负性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健康结局和满意度[5-7]。如果护士不了解文化的差异,提供的护理服务违背患者文化背景,将会降低护理质量,甚至造成护患冲突[4]。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健康认知,需要重视护理人员跨民族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但当前我国跨文化护理教育欠缺地区特有文化的融入,护理人员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不能够应对需求[3,8]。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同时云南西接缅甸,南邻老挝和越南,与多个国家相邻,文化交流频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云南着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健康生活目的地[9],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人口构成使得跨文化情境成为护理工作中的常态,对护士跨文化护理能力提出挑战,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跨文化护理能力应当作为云南省护理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之一,培养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在地区特色文化课程中融入跨文化护理教育、设置实践和体验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共情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是能够服务区域战略发展需要的,体现了本课程的社会担当。

3.2 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3.2.1 改革促进学生跨民族文化护理能力提升 研究结果显示,课程教学前2组护生护理人员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得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教学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2组护生跨民族文化护理基础知识试卷成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在“提高了跨文化护理的意识”“对文化的差异更加敏感”“更懂得尊重其他文化”“对跨民族文化护理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和“更懂得如何与其他民族交往”等方面认可率均达到80%以上。说明课程改革促进了学生跨民族文化护理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提升。本课程在区域文化课程中融入跨文化护理,使跨文化护理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设计包括理论教学与体验、实践性活动,这既注重了学生跨文化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关注了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养成。“博物馆奇妙夜”专题活动使学生通过小组探索的形式,自主发现跨文化情境,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跨文化护理困境并提出应对方案。“怒族跨文化护理”主题研讨紧密结合我校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对口帮扶的实际,应用实例剖析跨文化现象,探讨跨文化护理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跨文化护理实践的情感认同。学生评价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身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探索性思维活动增多,从而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信心,这说明通过相关教学改革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此外,在课程结束后,观察组问卷得分以及试卷成绩虽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组间差距不大,且2组得分均不高,这可能与学时有限且课程性质是选修课,从而导致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有关。课后访谈中学生表示“选修课主要是培养兴趣,因此没有足够的重视”“课程中少数民族的护理案例很有趣,但觉得是选修课就没有重视理论的学习”和“学习时间太短”等,提示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而该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应重视并加强跨文化护理教育。课程前后2组护生文化照护能力调查问卷得分均有较大提升,经访谈和分析显示,这主要与该年级护生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习,对护理的认知提升有关。

3.2.2 改革助力学生优良品质培养 表3显示,改革促进了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使他们更懂得如何与其他民族交往。跨文化护理的关键在于提供与病人文化背景一致的照顾和关怀[10],这意味着护理人员需要理解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等,向服务对象提供有效和有意义的护理。跨文化护理体现着护理人员对患者具有同理心这一重要品质,同时也是对护理文化中“关怀”这一核心理念的践行。可见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可促进学生专业思想的形成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其次,本研究将跨文化护理教育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尊重,体悟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彩及其价值和意义,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外,本研究在“怒族跨文化护理”等活动中,将扶贫实践与护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担当奉献的优良品质。

4 小结

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护理能力应作为护理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之一。护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教育需要受到重视。在《民族医药护理》等区域特色课程中融入跨文化护理教育,使跨文化护理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促进学生跨民族文化护理的意识、知识和能力提升,能够培养同理心和担当的品质,还能够提升教学满意度。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并进一步促进跨文化护理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问卷护理人员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问卷大调查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问卷你做主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