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帐房”建筑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11青海师范大学马睿

工业设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火车站空间设计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 马睿

二十一世纪,我国火车站基础设施的建设正在高速推进,良好舒适的室内公共空间休息环境可以放慢人们的脚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火车站点外部形象设计会受到广泛关注,由于受到外部条件影响而造成火车站室内外风格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失去了当地的城市特色。“帐房”是青海本土的传统建筑,其建筑特色主要运用在当地的周边牧区和旅游景区附近的民宿等地,在城市中的室内公共空间的运用很少,尤其是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方面。将城市特色建筑文化与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相结合,考虑如何把民族元素更好地融入其中,是现在所要考虑的。现阶段在火车站发展的过程中,重视并着手研究如何创造出更舒适、更具特色的室内公共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1 青海“帐房”建筑概述

青海“帐房”建筑是当地游牧民族普遍的一种古老住居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规模、质量、形式和装饰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受青海草原山地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影响,人们靠放牧为生,周围自然景观以山、草、木为主,这为帐房建筑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帐房建筑分布依据当地地势的走向、河流流向及气候变化等自然条件,搭建位置集中在地势起伏较为平坦的地区,选用材料就地取材,形成了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帐房外部建筑材料以牦牛、羊为主,本身具有一定的防寒保暖性,建筑外观的形式多为方形,四壁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羊毛为主,中间开口,用以采光和排气,四角及腰部均用牛毛绳牵引,稳固于地[1]。帐房建筑顶部可打开或关闭,起到日常通风避雨的效果。房内面积一般为12—20平方米不等,四周用草泥或土坯块,个别帐房用石块砌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沿矮墙存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燃料等。帐房较矮小,净高一般只有1.5—1.8米左右,而帐内最重要的部分是灶,通常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2]。帐房建筑外部结构形式简单、拆装方便,内部陈设简朴,地上铺羊皮或毛毡,以供坐卧,满足当地游牧的日常生活需要。“帐房”建筑的分布也受到了当地游牧农业生产的影响,极为分散和自由,带有明显“流动性”的特点[3]。青海“帐房”建筑是当地游牧民族文化的象征和草原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作为一个地区和民族的生产生活的象征,形成了独具高原特色的乡土景观,正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

2 青海“帐房”建筑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的运用意义

2.1 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目前,我国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思想潮流迈入新的时期,青海“帐房”建筑在火车站公共空间艺术运用的发展尚处于萌芽时期,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有效提升整体室内公共空间的品质和空间活力[4]。在功能实用性的基础上,营造个性化的公共空间。在满足旅客休息舒适的同时,宣传城市风光,彰显城市独特的魅力,对我国“民族风”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青海“帐房”建筑从传承历史文化的特色角度出发,将特色的建筑文化进行保护再利用,可以使民族文化转化为城市文化可利用的资源,对于之前在草原上游牧的当地人来说,凝聚着他们许多的“草原回忆”。将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作为精神文化传播的场所,再现当时情景,能让人们产生一种归属感,也让途经的乘客们有一定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

2.2 利于青海民族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

火车站作为当地城市便利的交通工具之一,其首要功能是服务于大众的交通出行,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室内公共空间环境。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对当地城市公共空间和人们的生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环境下,通过火车站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将青海“帐房”建筑运用到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领域,在设计建设的过程中,考虑将青海民族文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让乘客在交通出行体验中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对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的合理规划设计,以火车站室内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促进青海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大力加强本土文化建设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将是展现城市文脉和民族文化的窗口[5],兼顾着保护弘扬历史文化资源、维护城市良好形象的社会功能。

3 青海“帐房”建筑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原则

火车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产物,也是城市室内公共空间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是传达精神重要的媒介载体,也是营造出人性化和具有较高趣味性与审美性的休闲观赏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科学合理的环境下,根据整体性原则[5],建立火车站室内休息区,根据趣味性原则,建立多元化的公共艺术空间,根据审美性原则,注重公共空间艺术氛围的营造。

3.1 整体性原则

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以整体性原则为基础,在保证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整体与局部相互平衡协调的条件下,形成具有促进各要素互相联系沟通的积极作用。整个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因功能需要,空间内形成了一个有机分布的整体,其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与各元素之间和谐统一、相互作用。在火车站休憩区内打造轻松舒适的个性化特色休息区,能提高城市整体公共空间的特色,让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既不单调又具有特色文化内涵。

3.2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作为当代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营造出既轻松又愉悦的空间氛围。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应体现人与艺术的融合,需要关注受众人群的心理需求,带有趣味性体验感的室内公共空间,能够最大程度调动人们参与的兴趣,引发乘客的好奇心,拉近与人的距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新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运用趣味性原则,以更好地传递民族文化信息和满足乘客的休息需求,对乘客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适当的趣味性可以增加乘客们候车的体验感,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引起更多人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再思考,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室内公共空间。

3.3 审美性原则

在火车站内设立符合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室内公共空间尤为重要,可以增加整体空间的氛围感和美感。火车站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兼顾审美性原则,不仅要吸引乘客眼球,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审美方式来向乘客传达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缓解人们的压力,放松人们紧绷的状态。处于火车站室内的受众是在短暂停留和不停行走之间,需要通过极简化的审美方式,方便受众在短时间留下深刻的印象。

4 青海“帐房”建筑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的设计实践

使用当代设计语言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阐释青海“帐房”建筑文化,整体设计风格应以展现民族文化风貌为主,设计元素均围绕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用巧妙的形式结合当下火车站的现状,进行突破与融合,探讨民族文化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的发展路径。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精髓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但相信借助科技创新和思想创新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诠释设计精髓,与当下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产生共鸣。

4.1 设计理念

城市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与文化载体,可以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缓脚步、舒缓心情,为赶路的乘客带来更多精神文化的丰富体验。在进行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表达主题的选择时,要制定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近期与远期建设的规划,同时结合青海特色民族文化进一步深入细化了解,从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帐房”建筑文化与休息空间进行“时空对话”。

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是为了挖掘青海本土的民族文化,通过浓缩地域特色加以展现,突出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区域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因此,把发扬传承民族特色文化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将其运用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领域中。设计主要是围绕青海本土特色建筑文化“帐房”与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相结合作为出发点,了解“帐房”元素的功能、建筑特征,然后进行分析、拆分和重构,设计出人性化的公共休息区域,体现民族文化的创新,让设计充满民族气息。从实际出发,凝聚城市良好的文化形象与精神面貌,切实提高人们对青海地域文化的了解和重视。

4.2 设计思路

在青海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的运用研究背景下,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在感受和间接表达的效果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将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艺术领域中,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采用与时俱进的创新手段,使用当代设计语言,将现代科技与民族风貌更好地结合,运用新思路、新科技手段设计出符合当下独具民族时代特色的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探究民族文化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运用中的新途径,为民族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在设计过程中,将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的设计思路与青海极具代表性的“帐房”建筑文化的各要素整体性相结合,能够实现历史空间与现代公共空间的再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氛围,可以为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的发展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让火车站成为人们途经城市的必经打卡之处,旅客可以在候车的同时,慢慢体会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在人性化的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营造中,整体区域设计规划和外观设计规划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改造和新建的连接链中必须尊重和继承民族文化,将青海“帐房”建筑文化合理地运用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凸显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整体与局部区域之间呈现的鲜明风格。

4.2.1 整体区域设计

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区域规划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要注意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青海“帐房”建筑文化、牧民们在“帐房”建筑中生活的情景与故事、当地特色民族风俗习惯等运用生动趣味性的智能语音讲解植入局部区域中。乘客们可以在不同区域内边走边浏览青海民族文化风光,让人们在喧闹的火车站中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青海“帐房”建筑文化。融入民族风的智能语音讲解可以增强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与乘客之间的亲和度,这样的阅读方式也符合当下城市的快节奏感,让人们在候车厅休憩的同时,间接走入青海,了解青海的特色文化(如图1)。

图1 整体区域设计规划图

4.2.2 外观设计

青海当地民族有着鲜明、独具韵味的民族传统色彩,色彩效果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造型美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色彩选取可以增加整体空间的氛围感,将其简单提取到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中,使传统与现代再一次“碰击”。在外观的“帐房”建筑设计中融入青海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纹样,在纹样提取中,并不是提取所有纹样,而是将展现青海民族文化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极简化提取。将提取出来的纹样图案进行装饰重构,以及将几何与装饰图案进行拼贴并装饰在外观表面,打破原有的排列组合和布局方式,极简化的图案既可以单独拆分应用,又可以与其他元素结合进行图形置换,寻找传统与现代表达方式的“契合点”。独具特色的图案设计可以拉近人与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的距离,符合当下设计审美的潮流趋势,使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艺术具有丰富的展示效果,更容易被受众识别和记忆,便于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这样的色彩与纹样相碰撞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好奇和兴趣,而且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满足乘客们在短暂停下脚步的同时,深入了解更多青海当地的文化(如图2)。

图2 外观设计规划图

5 结语

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在遵循整体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从传承民族文化设计的角度出发,但要站在人的视角来看待,在满足实用性的同时,增强一定审美性,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人文交流的情感体验,为人们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青海“帐房”建筑在火车站室内公共空间设计的最高境界不是单纯的设计,而是希望在其中融入民族文化,使原来单一的公共空间设计更具艺术气息。同时,通过设计的亲和力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在候车厅营造一种更加轻松、心情愉悦的候车环境,这也是为什么要在火车站中大力宣传民族地域文化的原因。青海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省份,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设计可以有效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让乘客们在候车休息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和城市风采,以多元化的艺术媒介提升人们对于精神物质层面的需求,促进城市精神文化的建设发展。

猜你喜欢

火车站空间设计青海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火车站英语
Train Station火车站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大美青海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上)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