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构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11-11戴雪莲

新课程 2022年38期
关键词:购物法治道德

戴雪莲

(青岛王埠小学,山东 青岛)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大背景下,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对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进行阐述,提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得出在教学活动中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需求为本,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积极承担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责任,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明确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通过问题情境的布置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加强自身对相关理念的理解和感悟。理论与实践不能相互脱离,一定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将思政小课堂与学生社会环境进行充分融合,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其发展指引方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勃发生命力,彰显教育的智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魅力所在。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品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回归生活。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学校进行了“回归儿童生活提高德育实效”课题的探讨,寻找生活化的德育。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笔者结合平日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回归儿童生活,寻找生活化的德育

(一)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们去追求

长期以来,德育活动开展中教师在活动前便制定了相应的目标,并用统一化的标准对实际教育成效进行评定,学生处于机械化、被动化接受教育的不良局面中,甚至学生需要在什么时间学习、应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都是教师与学生家长制定的。把学生看作待填充的“道德之洞”(杜威语)或“美德袋”(科尔伯格语),使得品德教育枯燥无味,既定的目标也很难达成。

课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

在经济市场环境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素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多种类型的商业形体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已经有了独立购买物资的能力,但是在购物中要注意些什么,购物意识还不强,于是教师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购物时养成讲文明、有礼貌、守秩序、做事有主见的好习惯。

2.知道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要有自己的主见,不盲从,知道在公共场合要讲文明,有礼貌,守秩序,做文明人。

3.在逛商店的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观察、提问的方式进行探究,品尝购物的乐趣,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模拟超市,让学生分组购物,一组学生购物时其他小组来观察他们的购物表现,说说自己的看法,大家是否认同他们购物中的表现?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发言踊跃。

生1:我感觉第一组的表现混乱,大家不守秩序、大声喧哗,拿完东西没有放回原处不懂礼貌。

生2:第三小组的学生在购物时没有把好看好玩的全买下来,而是他感觉需要的才买,很有主见。

通过模拟市场购物—反馈评价—实践总结,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真实体验,最终得出共识:小朋友在购物时要有礼貌、守秩序、不盲从、有主见。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可以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师不能硬性剥离,也不能给学生的行为以及思想贴上标准化的标签。如果没有对此情况进行改善,思政教育活动开展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对学生个性化成长也会造成抑制。将正确思想价值观念传递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立足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可以在生活情境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二)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体验

学生具备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迁徙,而是需要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变为自身技能,可以利用其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多种事物。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念,可以从学生的角度以及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树立更崇高的理想。

课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

在教学“父母多爱我”一课时,教师针对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提前进行了安排,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回忆和思考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项物品,并且思考如何陈述这件物品对自己成长的意义。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同学生带来的物品不同,里面有奖状、闹钟、鞋子等,教师对班级学生带来的物品进行了初步统计:

上课了,孩子们拿出自己的物品,开始给大家进行温馨回忆:一件妈妈精心编制的毛背心,让人想起诗中所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课堂上浓烈的亲情气息对学生内心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一双舞蹈鞋,不仅代表着学生对舞蹈的喜爱,还代表着学生家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支持。教师课堂上的发言得到了学生热烈的掌声,因为班级每一名学生脑海中都有父母对自己成长关怀的画面。一名没有准备东西的学生起身发言,他没有带东西是因为他认为自身最有意义的是健康,在学生住院期间家长对其无微不至地照顾,还有半夜偷偷流下的泪水代表着家长对其浓烈的爱,所以他今天健康地在课堂上与同学学习、听教师讲述知识便是最有意义的。教师利用预先准备的话筒对学生进行采访:“今天,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有什么感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孩子们懂得了在自己的成长中不能忘记家人给予的关怀和照顾。孩子们对于家人关爱的体验在课堂中犹如被放大镜放大了、强化了,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真。”

二、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

(一)给学生一份权利,让他们去选择

教师要用“童心”去捕捉儿童的心理,了解学生需求,让学生在枯燥中享受快乐。从学生出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权力下放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

案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家乡的资源、民俗和风景名胜,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前教师让学生收集有关介绍家乡青岛的相关材料,通过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教师发现学生偏重于自己喜欢和熟悉的那方面资料收集得多而且充分。如果让每个学生泛泛对家乡青岛进行全面介绍,学生抓不住重点还会显得有些乱,所以设计分组,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参与到“风光组”“特产组”“风俗组”“品牌组”四个小组中。让学生自由选择,把选择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这样不但介绍起来非常有序,而且每一组的介绍都能突出青岛的特色。

(二)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去实践

德育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正如杜威所言:使儿童认识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活动化品德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方面的限制,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的行为规范评比、雏鹰假日小队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将小课堂引入大社会。

案例: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

教师在讲“合理消费”一课后,应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真正走进市场,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购物,并要求学生在体验活动后写了日记,也谈了自己的感想。

在实施本策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阶段性活动过程的反馈评价,注重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通过不断强化,从而演变成一种习惯。每次对实践活动执行的情况进行自评和家长评价,用日记的形式谈体会后,要进行及时表扬,鼓励其将好的行为习惯保持下去。

2.可以根据学校各项活动,如学校传统节日、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时间,将教材中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一个活动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丰富体验与收获,提高每次活动的实效。

三、结语

实践证明,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是有实效的,有利于实现学生乐学。只要我们改变以往简单机械的道德说教,就能有助于学生的道德反思。促进道德自律,实现自我教育,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生活化的课堂,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时效性,使得道德与法治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购物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我们为什么选择网上购物?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圣诞购物季
快乐六一,开心购物!
不可错过的“购物”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