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德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及供给质量研究
——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022-11-11沈阳涛金韶霞张云莲

高教学刊 2022年32期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生办学

薛 文,沈阳涛,金韶霞,张云莲

(浙江科技学院 中德工程师学院,杭州 310023)

我国的应用型大学是在经济建设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科教育类别,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为行业企业服务、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行业转型升级等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具备解决不同工程问题、富有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使命。2010 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发起并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联合浙江省发改委、财政厅印发了《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 年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各应用型大学通过自身的建设发展不断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创新,并通过多渠道的合作交流、学术研究,推动建立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德国的应用型大学诞生时间早于我国。20 世纪70 年代,伴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以应用型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产业为宗旨,培养企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应运而生[1]。虽从诞生至今仅50 余年,但应用科技大学已成为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形成了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一部分以应用型为办学导向的地方高校开始通过学习借鉴德国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合作举办本科/硕士教育项目、成立合作办学机构等方式引入德国应用型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德国模式 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之路。近年来,两国科技的更新及管理理念和模式创新,对中德合作培养出更符合新发展阶段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在“引进、融合”的基础上,更需要构建出能够符合两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满足行业产业科技革新要求,同时适用于我国学生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以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浙江科技学院的中德合作举办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研究该专业中德融合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特点、教学实施过程及举措、人才培养成效,阐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对人才供给质量的作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构建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一、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浙江科技学院德国合作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德语简称FH)的办学定位清晰,即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特色,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人才培养方案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用人需要及学生成长需要[2-3]。以浙江科技学院的若干德国合作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各校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专业基础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培养,并强调课程的应用型、适应性和区域性。同时,对师资结构及教师的从业经历也有明确的要求——原则上要有博士学位及5 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至少在相应专业岗位上工作3 年。以此构建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行业资源”的师资队伍来匹配“理论知识教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精准实施。

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明确培养具备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计算能力、具有数学能力、工程技术及沟通技能的土木工程师;人才的重点应用领域包括一般土建结构、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供水系统、防洪工程和污水处理厂、港口、鱼梯及能源供应系统等的设计、施工。相应的,课程体系设计中除了土木工程基础课程,第5 学期开始设置结构工程、地下工程与环境技术及施工管理等方向课程。其中地下工程与环境技术方向为重点方向,课程设置中包括水利学、工程水文学、废水处理技术、道路工程、地下建筑、水相关项目及交通项目等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与该校所处地区土建领域的特点有密切联系。吕贝克是德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坐拥汉萨同盟重要的运输水道-汇入波罗的海的易北河-吕贝克运河,港口及水利设施建设是该地区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方向,因此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在设计时体现了对水利工程方向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投入。

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5]以培养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土木工程师为整体目标。课程体系中,低年级课程强化土木领域的基础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高年级课程中除结构工程相关课程以外,还突出了水利与地下工程方向的课程设置,包括室外给排水构筑物、防洪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管道施工与检查、水坝和水力发电站及道路工程专题等专业课。这与该校所处的下萨克森州在德国农业基地发展领先有密切关系,农业灌溉设施及水利设施建设是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6]和雷根斯堡应用科技大学[7]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均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第1、2 学期课程侧重讲授数学、力学、建筑物理及相关专业软件等基础课程,夯实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第3、4学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第5 学期为完整的实习学期,学生需在企业里完成20 周的企业实习;第6、7 学期除建筑信息模型(BIM)、承重结构(设计)、建设法规与合同法及跨学科项目外,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相应的细分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高年级的专业课程设置及更新与高校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行业发展的技术革新提出的要求有关。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将钢结构、轻型结构与玻璃结构设置成专业方向,学生可在研究生阶段接受培养,成为钢结构方向复合型人才;雷根斯堡应用科技大学则将既有建筑改造及数字建造作为专业方向之一。

浙江科技学院各德国合作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体现两大特点。

(1)人才供给侧的培养方案设计紧密对接人才需求侧的需求,切实为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育人。

(2)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为理论课堂带来了丰富的工程项目案例,其行业从业经历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及行业资源、为实施量大面广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行业支持。

(二)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及特点分析

1.培养方案设计

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借鉴上述德方合作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人才需求要求而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并结合合作办学专业与生俱来的特点——为合作双方育人,以及浙江科技学院所在地区对本科土木工程人才在专业广度上的需求,制定了以“传授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采用国际化和应用型的教学方法,培养能够在跨国跨文化的土木工程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综合考虑两国土木行业对本科毕业生通识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全面系统引进德国合作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优质专业课程资源、教育资源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图1)。优秀的学生在高年级时有赴德国合作院校进行为期1 年的交换学习机会。如能通过该培养方案各环节的考核,学生即可获得中德双方学位。

图1 中德合作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从课程设置角度分析,该专业在低年级时侧重传授数学、力学、建筑构造及相关专业软件等基础知识,夯实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高年级的专业课强化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各主要细分领域的模块课程。其中,专业课程中1/3 的课程门数及课时数由德方合作院校教师授课。这不仅符合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评估要求,体现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中的应用;同时,教学体系完整性及课程的前后衔接等均对中德双方教学的共通共融提出要求,从而使得双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紧密对接,交流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及考核方式等;在此过程中,中德双方深度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向着课程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细观层次不断递推。

从教学实施角度分析,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较好地体现了德国FH 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环状式的教学结构,如图2 所示,即各阶段各环节的教学均围绕传授土木工程专业的知识和培养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展开,通过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设置使专业基础课及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都指向核心圈。

图2 中德合作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特点

2.教学实施

(1)专业课程教学体现实用性和实践性。专业课程教学中大量引入企业项目、工程项目、虚拟项目[8]。以课程设计为实践性教学形式的课程包括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中高年级的基础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工程概预算、结构分析及钢结构等。其中,部分课程还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或由中德两国的企业工程师承担部分课时的教学、将真实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或基于虚拟项目采用沙盘、虚拟仿真等教学辅助手段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以此强化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未来职业的熏陶。

部分专业课程如混凝土结构、水文学及水资源管理、室外给排水和毕业设计研讨等,则利用学校自身及学校当地的基础设施资源、在建工程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等,将课堂延伸至教室外的校园内外,通过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将实践教学过程自然地融入理论课堂。

课程教学充分结合各课特点、任课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以及该专业的合作企业资源等,通过强化项目式、案例式、研讨式和现场式教学等,着力推进课程教学向课堂外、向实际工程问题延伸。课程考核不局限于传统的书面考试等单一方式,而是以课程体系的设计目标为导向,注重考察学生前后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的高度配合,更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

(2)实践教学体现分阶段和递进性。实践教学除课程设计、实验课程以及与工程测量课程相衔接的测量实习以外,分阶段设置不同教学目标的实习环节。在第2 学期开设的认识实习以工程项目实地参观为主要教学形式,讲解土木工程项目的经典理论、传统方法及新兴技术等,旨在增强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了解,激发深入专业学习的兴趣。第5 学期中开设的建工实习以学生实操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目标,通过分组完成简化的构件生产或施工项目,例如简单的砌体结构构件设计/砌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制作等;学生需要在实习过程中自主复习低年级时所学专业基础课如建筑构造、土木工程材料等,并将这些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简单的实际设计生产。技术实习于第7 学期结束后在企业完成,为期3 个月。专业课授课结束后进行技术实习有利于学生带着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投入土木工程各领域的生产实践,同时,也与后续的毕业设计紧密衔接,积累来自行业和企业的、与实际工程密切联系的项目化课题。

该中德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分别于2016 年接受德国ACQUIN 专业认证初评[9]、2020 年接受复评。ACQUIN专业认证重点考核方向包括“专业目标”“课程质量”“专业的‘可学性’”“人力及物资资源”“专业的职业导向”“质量保障和继续发展”以及“总体评价”七大方向,强调专业的可学性、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的匹配度,以及课程体系应能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规章制度应能覆盖学生学业的全周期并应公开透明等[10-11]。该专业初评和复评均顺利通过并得到认证专家的充分认可,认为“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高度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合理,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该专业结构清晰,组织完善,基本条件完备,可确保高要求的教学项目的实施。”

二、中德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分析

本文将进一步分析该中德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入口端的生源结构和毕业出口端的人才质量,研究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对人才供给过程起到的作用。

(一)生源结构

中德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合作办学专业)生源主要来自浙江科技学院所在的浙江省。与浙江科技学院非中外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普通专业)的招生录取情况做横向对比时发现:该合作办学专业的生源高考录取位次略低于普通土木专业,生源在学习能力上的区别并不显著;两专业的生源地分布平均,就读的中学层次也基本接近,说明两专业生源的基础教育水平基本均等;但在城镇生源比例上,合作办学专业略高于普通专业,这与合作办学专业的学费标准较高有一定关系。

(二)人才供给质量分析

1.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主要包括国内/外升学率、优质企业就业率、事业单位/公务员录取率、自主创业率等。该中德合作办学专业的就业情况详见表1。

该专业前两届毕业生升学率总体保持在25%以上,其中海外升学率分别为27%、22%;2020 年受疫情影响,海外升学比率有所下降。总体升学率情况与普通专业基本持平,但海外升学率明显高于普通专业。这首先得益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紧密对接德国;经过该培养方案的培养,学生充分了解并适应德国应用型高校的高等教育模式,对继续赴德国深造产生强烈的意愿和动机,且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本科阶段有赴德交流学习机会、优秀学生可获得中德双方学位等因素也为学生在海外升学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表1 数据显示,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也相对较高。优质企业就业及事业单位/公务员录取比例各年整体情况稳定;自主创业比例虽然整体较低,但仍呈现递增的趋势。与普通专业做横向对比,合作办学专业历届学生的优质企业就业、事业单位/公务员录取及自主创业总体比例高出5 个百分点以上。

表1 中德合作办学土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

2.满意度调查

基于浙江科技学院对毕业生的跟踪回访,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和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两个维度对人才供给质量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以100 分为满分。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平均满意度。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专业素养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满意度。该合作办学专业的调查结果见表2,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合作与协调能力方面也有较高评价。毕业生相对较弱的是创新能力。

表2 用人单位对合作办学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评价

(2)毕业生对母校的平均满意度。毕业生毕业一年后对母校满意度评价结果见表3,毕业生对学院和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实践效果、就业现状等总体满意,且均高于浙江科技学院的平均水平。在对毕业生薪资水平的调查中还发现,毕业生就职待遇薪资水平高于普通专业的平均水平,且高于浙江科技学院的平均水平,毕业生不仅对母校的满意度较高,对于自身的从业状态也较为满意。

表3 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评价

(三)人才培养过程对人才供给质量的作用

基于人才供给质量分析反观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办学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进”的同时因地制宜,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习德国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探索我国应用型高校的育人体系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科技学院所在地区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与德国合作高校有所不同,且两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学生亦存在差别,尤其体现在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上。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接触职业教育的机会与德国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相比偏少,由此产生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上的差别。浙江科技学院的中德合作办学专业充分意识到这些核心区别,在与德国合作院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时做出了相应调整。

(1)结合浙江科技学院所在地区对本科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宽口径需求的特点,专业课程设置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大土木工程行业的主要分项领域;通过宽口径宽基础的培养,毕业生在初入行业时的择业面更广。

(2)针对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对专业和职业的基本了解这一特点,在借鉴德国合作院校在低年级时夯实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在第2 学期设置认识实习环节,实现从课程向专业/职业实践的初级过渡;从第3 学期起,通过课程项目式/案例式/研讨式/现场式教学以及企业工程师进课堂等教学举措,将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深度融入各教学环节;课程考核时则对这些教学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注重考察学生各课程与前置课程知识间的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及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工程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确实有所加强。

2.通过合作举办本科专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首先,合作办学专业通过引进德国的教育资源和办学模式培养我国的人才,教育教学模式、师资组成、教学资源等与普通专业有显著不同,为学生打开了新的视窗;同时,通过合作办学专业学生可赴德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体验不同国家大学生活,为学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通过合作举办专业,两国高校间教师为制定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落实教育教学改革举措等而需进行深入的交流、协商,形成一致的意见,在此过程中不仅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深度融合,由此衍生出的诸如关于两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理论创新及技术革新、科学研究前沿进展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更为合作办学专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在学习借鉴德国模式、针对我国学生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并推行相应教育教学举措的过程中,浙江科技学院逐步探索出适合该校学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同时,在该专业运行过程中也引发出值得进一步优化的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问题,例如合作办学专业如有小语种学习的基本要求时,培养方案的课程容量与本科基本学制、学生课业负担间的协调问题等,这在浙江科技学院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中已有所反映。如学生要在基本学制内完成合作办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学习,创新能力的长效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等,这需要在更长期的办学中进一步探索优化方法。

三、结束语

通过对德深度合作,学习和借鉴德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是浙江科技学院建校以来长期践行的合作办学理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经验,通过合作交流项目、合作举办专业等方式呈现出了育人成效。本文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合作举办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依据和特点、实施的过程及毕业生质量等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梳理和分析,详细阐述了中德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特点、优势、对人才出口端质量的作用及未来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及工程教育全球化的推进,如何更好地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更高质量地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并且能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是值得各应用型高校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内容。

猜你喜欢

应用型毕业生办学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考试管理策略研究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