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支渠记事
2022-11-11□纪侠
□纪 侠
在我的家乡村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八支渠。它的名字源于村西那条南北走向的引黄三干渠。
家乡地处鲁西平原,除了一些自然形成的沟壑之外没有相对规整的河流。涝不能排、旱不得浇,靠天吃饭已是数代人的习惯。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某个冬季的一天,突然来了一群壮汉住在了我家西屋里,“挖河的!”他们弄一些麦秸铺在地上,就算是床了,在院子里用泥砖搭起土灶,架上铁锅便开始做饭。院子里热闹起来,村子里热闹起来,一时间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气腾腾。
我和一群小伙伴每天追逐着去看热闹。亲眼见到才知道,在基本原始的生产条件下开挖一条河是何等不容易。三干渠、八支渠河址上,看不到头的人摆开“战场”,肩扛、担挑、人抬、车推,各显其能。虽是隆冬季节,他们挥汗如雨。吸引我的还有他们吃饭的时候:一群人蹲在院子里,半筐黑黄色(地瓜面、玉米面混合制成)的窝头,半盆切成块的腌萝卜,每个人手里拿个碗,抓几个窝头便吃起来。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我馋得直流口水。
二十几天后,挖河的人悄悄走了。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却用汗水修建起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干渠、支渠,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应该记住他们,记住这群无私奉献的普通农民。
八支渠经过我家自留地的地头。每到灌溉时节,河里早早就充满了黄河水。低洼的地可以自流灌溉,地势稍高的地距水面也不过半米至一米。我家的地高于水面半米左右,浇地的时候,天热时节就在河边挖一个圆坑,人站到水里,用水桶一桶桶地舀到地里,四分地一个上午就能浇完。天冷时节便用绳子把桶拴一下,让水桶躺在地上,上沿、底沿拴上四条长绳,两人分别抓住一边的两根绳,相对着站在河边,将桶甩到河里,双手用力拉绳,便能把水舀到地里。这种方式比一个人要轻松一些,浇起地来也快很多。辛苦一点,却保障了丰收,我们乐此不疲。
五十多年过去了,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然而,静静流淌的八支渠依旧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并将继续造福这一方老百姓。
你好,八支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