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韩国媒体报导的辽宁文化国际传播力思考

2022-11-11王楠楠李侠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3期

□王楠楠 李侠/文

通过分析韩国《朝鲜日报》有关辽宁文化相关新闻报道的数量、主题、深层话语,发现辽宁文化对韩传播面临着特色文化的整体形象构建不足、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度不够、新兴文化的传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提出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三方面提升辽宁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建议,为实现文化赋能经济助力。

中华文化凝聚着全国各地区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各地区共同努力提升区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辽宁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尤其与韩国地缘接近,借助地缘优势,与韩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比较活跃。然而,韩国民众对辽宁文化的认知度依然不高,辽宁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对辽宁经济振兴未能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有待提升。基于此,探索辽宁文化在韩传播所面临的问题,为制定辽宁文化针对特定国家的域外传播策略进行有效探索方面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韩国《朝鲜日报》的涉辽报道文本数据,量化分析韩国主流媒体对辽宁文化的报道特征,总结辽宁文化对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为提升辽宁文化国际传播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1 韩国媒体涉辽文化相关报道的特征

选择《朝鲜日报》为调查对象,(1)它是韩国主流媒体的代表,2020年位居韩国115家报纸发行量的第一位,可保证本研究的客观和全面。(2)《朝鲜日报》的网站提供新闻分类检索服务,保证了资料调查的可行性和系统性。

1.1 韩国媒体涉辽文化相关报道的年度分布

1920年3月5日至2021年12月31日,通过关键词“辽宁(랴오닝/요녕/료녕/요령성)”对《朝鲜日报》的新闻报道进行筛选,共检索出有关新闻报道3162篇。其中,所属领域为“文化·生活”的报道共计137篇,也就是说辽宁文化相关报道仅占所有涉辽报道的4.33%,最早出现在1930—1932年期间,但1933—1978年的45年间出现空白。从1979年开始,除1981、1985、1996、2003、2013、2021等六个年份没有辽宁文化相关报道外,其他年份每年均有1~10篇,1992年和2016年相关报道量最高,分别为9篇和10篇。

1.2 韩国媒体涉辽文化相关报道的具体内容

《朝鲜日报》上有关辽宁文化领域的137篇新闻报道中,可划分为历史、文化交流、旅游生活、文化人物、文学艺术等几方面的主题。

首先,关于历史文化的报道共55篇,占所有文化类报道的40.15%。内容主要包括辽宁境内的考古发现、辽宁与韩国的历史关联、中韩历史争端等方面。考古发现主要有辽宁境内发现“虎、熊图腾”文物、祭坛、青铜器等报道。辽宁与韩国的历史关联有高句丽山城遗址、渤海国遗址、历史上的“满洲”、辽河文明和古朝鲜的关系等报道。关于中韩历史争端的报道有古朝鲜文明是否领先于辽河文明、古朝鲜的中心是否在辽宁一带、虎山长城是否为高句丽的辽东防御基地、古朝鲜与汉朝的国境“浿水”具体位置等。第二,关于辽宁与韩国间的文化交流报道共22篇,占所有文化类报道的16.06%。内容主要包括双方在文物、影视、美术、书法、学术等方面交流。如韩国博物馆展出来自辽宁的文物、中韩联合对辽宁的古朝鲜遗迹调查、辽宁书画家在韩的作品展等等。第三,关于旅游生活的报道有22篇,占所有文化类报道的16.06%。内容主要涉及历史景观、城市人文、旅游体会、娱乐休闲等。如辽宁省的高句丽遗址、沈阳机场的防疫检查、省内朝鲜族的生活面貌,以及韩国人在沈阳、大连的旅游感受等。第四,关于文化人物的报道共13篇,占所有文化类报道的9.49%。既有韩国历史人物,又有辽宁出身名人,还包括在辽或在韩生活的一般韩国人或辽宁人等。第五,关于文学艺术相关报道有11篇,占所有文化类报道的8.03%。主要涉及学术著作、研究资料、民间音乐等。如书籍《高句麗城》、辽宁省古代墓葬资料集、以及铁岭的二人转等等。还有一些报道仅在内容中提到“辽宁”这一地名,并没有针对辽宁某一方面进行介绍。这类报道共14篇,占所有调查对象文本的10.22%。

综合来看,《朝鲜日报》上关于辽宁文化领域的报道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交流、旅游生活三个方面,尤其是大多的报道都是围绕与韩国有关联的一面展开的。

1.3 韩国媒体涉辽文化相关报道的深层话语

从报道的内容来看,《朝鲜日报》对辽宁省现存的高句丽山城遗址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其原因是韩国认为历史上的高句丽政权是自己国家前身的一部分。认为高句丽山城遗址作为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自豪,应予以好好保护。从报道的地域来看,《朝鲜日报》更倾向报道沈阳、大连等经济相对发达城市,尤其以韩国人在这些城市的旅游体会为主,说明沈阳、大连已成为韩国人中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从报道的态度来看,《朝鲜日报》对辽宁文化的相关报道大部分为中立报道,但也有少量正面和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主要展示辽宁在双方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友好态度,而负面报道多是指责辽宁境内与本民族相关得遗迹保存不良,以及围绕高句丽问题、东北问题、申遗问题的学术争议等。

《朝鲜日报》关于辽宁文化相关报道话语的成因主要受学术环境、经济环境、媒介环境三方面的影响。首先,辽宁不仅因历史上的地理位置与古朝鲜有着不少关联,中国学界和韩国学界对古朝鲜研究也都倾注了极大热情,这些促进了韩国媒体对辽宁历史文化的关注。其次,从实际情况和客观事实来看,沈阳、大连的经济水平和国际化程度高于辽宁其他城市,并有国际机场,旅游资源与设施相对丰富,必然导致韩国媒体对这两个城市的关注较高。另外,不同媒体除了具有自身的意识形态外,在内容选择上往往会自觉迎合主要受众群体。通过NAVER的新闻检索系统,可以发现《韩民族》对辽宁的报道频率最高,近《朝鲜日报》的二倍,而对山东的报道频率《朝鲜日报》却远远高于《韩民族》,说明作为韩国最保守的媒体《朝鲜日报》对辽宁文化的关注度并不高。

2 辽宁文化对韩传播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保持平稳的态势,但数量较少、内容也有很大局限,辽宁文化对韩传播并不乐观。

2.1 特色文化的整体形象构建不足,缺乏优质的文化名片

《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缺少单纯介绍辽宁区域特色文化的内容。多数涉辽文化报道都是与韩国有某些关联的,而能够真正彰显辽宁自身特色的历史、景观、饮食、民俗、艺术等内容却鲜有报道。

辽宁历史文化悠久,历代各朝在此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有营口金牛山古人类化石遗址、阜新查海文化遗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等古老历史遗产和沈阳故宫、福陵、昭陵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辽宁地域宽广,各市旅游景观众多,有药山、凤凰山、医巫闾山、千山等四大名山,辽河三角洲、鸭绿江、旅顺口等多处旅游产业聚集区,34家“中华老字号”和65座博物馆,并保存大量工厂旧址百余处,饮食、民俗、语言风格等独具东北特色。辽宁是多民族省份,拥有关东文化、满族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皮影艺术、闾山满族剪纸、蒙古族勒津刺绣,以及陈派评书、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铁岭秧歌剧等地方戏曲,特别是二人转、小品、秧歌等在全国享有盛誉。

辽宁在多个方面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这些都可以成为辽宁着力打造的文化符号,增强辽宁文化的辨识度。然而由于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力度不足,缺少对自身文化整体性形象的构建,没有形成集自然风物、人文景观、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文化系统和产业链条,导致辽宁文化形象模糊,缺乏优质的文化名片,不利于扩大辽宁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和影响力。

2.2 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度不够,未能把握感染受众的温度

《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存在一定数量的负面报道,但正面报道却极少。虽然《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总体勾画出了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且注重开展文化交流的辽宁形象,但辽宁还需要构建一个尊重历史文化遗产且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大省形象。

一个区域的文化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化资源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能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历史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挖掘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而辽宁现有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大多停留在展示或表演的层面,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尤其是当前各省都在大力挖掘文化资源,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容易出现雷同的地方,造成文化形象混淆,难以突显辽宁文化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精髓进行深层开发与利用,将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需求与价值观认同联系起来,提升辽宁文化的感召力。

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共享的过程,但辽宁文化的思想内容往往按照国内受众的认知和理解构建的,国外受众的接受心理往往被忽略,容易产生负面效果。对于韩媒的负面报道,既要思考韩媒在报道相关事件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要审视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持续提升韩国受众对辽宁文化的体验感和认同感,促使韩国媒体涉辽报道能更加中立与正面。

2.3 新兴文化的传播效果不明显,亟需创新型的传播方式

《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更关注与韩国有相关性的历史文化,很少关注现当代的新兴文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兴文化的传播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是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创新不足。

辽宁除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文化演出、动漫艺术产业、图书出版产业等新兴文化在东三省具有较大优势。以动漫产业为例,自2008年起,辽宁省的动画片不仅在产量上排在全国各省动画片创作前列,且诸多动漫作品入选广电总局的优秀国产动画片名单。沈阳的哈派和非凡两家动画制作公司更是入选中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虽然辽宁的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在国内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因辽宁本身的文化认同与新兴文化的品牌符号建构尚不明确,导致其很难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从辽宁对韩的文化交流相关报道可以发现辽宁文化对外传播主要是官方主导,交流方式仍然以文化展示、人员互访、学术会议等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创新型的交流手段。辽宁文化资源的对韩传播也仅停留在让韩国受众“认识”的初步阶段,缺少“感动”和能产生影响力的价值意象。如,来辽留学的韩国籍留学生都听过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但对辽宁工业文化承载着怎样的发展历史与辉煌仍不了解且缺乏认同。如何创新文化品牌阐释方式和传播方式,形成辽宁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是需要着力探索的问题。

3 提升辽宁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建议

根据《朝鲜日报》涉辽文化报道分析结果,针对辽宁文化国际传播力提升,从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三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发挥多元传播主体的作用。一是传播主体应从官方主导向重视民间主体转变。继续发挥政府这个第一主体作用的同时,要重视民间的交流,要采取各种激励和推动机制,强化企业、高校、民间组织机构、在辽外籍人士、在外学习工作人员等民间主体的跨文化交流,补充官方交流达不到的作用。二是要加强与国内外主流媒体合作。除了增强省内媒体自身的传播能力外,要强化与国内涉外媒体及国外主流媒体的合作交流。邀请国内涉外媒体报道、推介辽宁良好得投资、旅游环境和区域形象。积极与国外媒体进行交流与互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宣传辽宁的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商贸活动等。

第二,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矩阵。一是重点发挥现有交流平台的作用。一方面,继续完善中外校际间的文化、学术交流机制,培养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沟通者与协调者。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应积极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和国际会议,加强地方庆典的宣传工作,并邀请各国民众来体验,以扩大辽宁影响力。二是积极搭建新的传播渠道。以Facebook、YouTube、Tiktok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很多国家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积极利用这些新媒体,并不断优化辽宁文化在这些新媒体上的推广策略,多角度展示辽宁,使之成为辽宁文化对外传播的窗口,加快辽宁文化对外传播的特色化、内涵式、融入型发展。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辽宁所管辖的各市应该找准特色定位,积极开发各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文化产品,并加强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另外,文化产品的对外传播要考虑传播对象的特殊性,国外受众对辽宁区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会因自身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效果。无论是在文化产品的外观上还是在宣传推广的内容上,应当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设计,积极主动地与国外受众的社会文化相融合,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正面的辽宁形象渗透到国外受众思想中。

4 结论

现阶段,国家在顶层设计上对文化发展和文化国际传播高度重视,而提升区域文化国际传播力对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托韩国《朝鲜日报》报道文本数据,对辽宁文化的相关报道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辽宁文化对韩传播面临特色文化的整体形象构建不足、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度不够、新兴文化的传播效果不明显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发挥多元传播主体的作用、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矩阵、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等三个方面提升辽宁文化国际传播力的建议。区域文化的输出是该区域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推动区域文化建设和对外传播的相关对策,可以促进区域文化发展同国家发展相适应,为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和服务区域经济助力。■

引用

[1]蔡馥谣,苏劲芳.讲好辽宁故事:辽宁文化对外传播对策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9,10(4):28-29.

[2] 熊真.辽宁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研究[J].大众文艺,2015(13):272.

[3] 栗丹.从PEST分析法看辽宁文化形象的塑造[J].新闻传播,2015(19):9+11.

[4] 李昌,刘纯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