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定义

2022-11-11朱怀清朱巧玲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动物人类文化

□朱怀清 朱巧玲/文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文化”必须有其研究的对象,界定其性质和概念。前人关于广义文化的界说过于宽泛,导致文化所包含研究的对象是无所不包,凡是人类的累积的知识系统都可以包含在内,这就会使文化的概念等同于各门学科知识的汇总。而狭义的文化概念有助于界定其研究对象、价值目的和性质,其定义“以文教化”的文是其研究的对象,教化是其目的,这样“文”的范围才不至于陷入知识性的累积堆砌,文化才能真正成为一门有研究对象和目的学科。

对于传统文化概论之类的课程设置,一般在文史哲学科中都开有这门课,甚至在民族学类也都有设置,而对于通识类公选课程更应该有其一席之地。这门课的最核心词当属“文化”二字,但“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它的性质、所研究的对象、在历史长河中的发生、形成、发展过程到底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其实我们到现在并没有弄清楚,一般“中国文化概论”的教材,翻开目录,我们就可以看的到它所包含的内容:它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它根植的经济基础和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与民族的关系,以及科技、教育、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伦理、宗教等,似乎都可以冠以“文化”的对象,这样,“文化”就等同于“知识”的概念了,只要是与人类有关的,特别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可以归于“文化”之类。那么,“文化概论”或“文化史”之类的课程就可以包括一切现在所开设出来的学科,“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特征,成了一门包罗万象的大杂烩了。所以,为“文化”正名,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文化”也就不能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现在高校关于此类文化的教科书开篇都有关于“文化”概念的阐释,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严肃和通俗之分,也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漫然无所归。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在其《人类之镜》中,归纳了文化的概念达上百种之多,仍然没能给“文化”下个准确的定义,甚至于一些教科书或研究类的书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关于文化的标准,没有标准就只能是“大而无当”,泛滥无归,就只能是“兼容并包”。没有科学的定义,该门课程也就无所指归,到头来就成了知识的堆砌,茶文化、酒文化、陶文化、桃文化……琴棋书画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斗牛、斗鸡、斗狗、斗蛐蛐……斗人都可以称之为文化,甚至是建筑文化中的大裤衩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以丑为美”“以怪为美”都可堂而皇之的挂在嘴上、写在书里。当然,现在的“文化”是一个泛指,在行文中或口头上用起来是不会产生歧义的,大家都已经约定俗成,把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所呈现出来的一切现象都当作是文化,这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作为一门课程,在纳入了学科体系之中,则必须有所指称的对象,必须要有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征,而不应该是一种庞然大物的庞杂体系,这种杂乱的体系就是没有体系,他也就是非科学性的学科或课程,这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否则,很多事情就几乎说不清道不明。在我们给“文化”一个明确的定义前,来看看前人对“文化”的一些定义,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发意义。

1 前人关于广义“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文化的四层次说。主要代表是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里所说的四层次说比较清晰,第一是“物态文化层”,其对象即是人类对自然物质的加工而形成的产品的总和,它的价值是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的一些需要,目的是对自然的改造与索取以达到人类生活下去的愿望,在历史过程中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定程度结合的水平,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种自然的人化。不管是曾经的或现在的历史上的科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多么高级的形态,物质打上了人的(或文化)的烙印,此时的物质和人的结合就与文化划上了等号。有用性是这一形态的特征,“文化”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理身体或生活需求,是为了人类正常或舒适地繁衍下去。

其实动物也有这种需求,早期的人类,也就是第一批从树上下来进化为人类的那一批直立行走的“人”,他们首先的需求也就是活下去(以后的人类也就是为了更舒适地活下去而已),早期的这个时期的人类与其它动物有什么区别呢!都是为了生活繁衍下去,说这个时候产生了“文化”,那么动物也有了“文化”。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且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第一批祖先与其它动物其实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所说的“高级动物”也是动物,“高级”是我们人类自冠的一个形容词,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们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去思考和辨析。首先,人类有语言,难道动物没有语言吗?从语言的交际功能上看,动物的有声“语言”也是有交际作用的,只是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同,也就是量上的区别,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动物也有情感和情绪,比如,当牛感知到自己快要被杀死时,是会流泪的,这类是肢体语言。我们在讲到语言和思维性的关系时候,知道思维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既然动物有情感和情绪甚至是预知的能力,它首先是内在于其思维中的,将这种思维表达出来,不管是肢体的还是有声的,都是语言的一种外在反映。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有声语言是首先的核心要素,思维、情感和情绪,人和动物都是具备的。其次,人类有创造的能力,首先是使用工具,动物也具备这种生存的能力,用石头砸坚果,乌鸦喝水,蚂蚁的蚁穴的复杂性,鸟巢被人类模仿等仿生学的东西等等,难道动物没有创造性吗!我们在辨析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的时候,现象上的一切都是可以忽略的,即在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的一些区别,都是可以通过表层的证据予以驳倒。那么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我们可以在这里预先说,早期的人类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他们的相同点都是为了活下去,为了繁衍下去。就是这两点,人和动物共生共存,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动物,为了一根骨头,两只狗可以互相撕咬,饥荒时期,两个部落的人群也会为了食物的来源发起争斗,为了繁衍这一本能的生理现象,动物和人类都会为自己而战,早期人类的抢婚也是这一生理现象的反映。那么,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吗?这就涉及到文化的真正的产生,后面我们会逐渐剖析和阐释出来。

第二是“组织制度文化层”。早期的人类为了在各种自然环境面前生存下去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首先是最亲的家庭血缘关系,其次是氏族部落的血缘纽带关系,再后面是形成了民族国家一统局面这样更大的家国关系。当然,发展到现在,各种关系更加复杂,有经济上不同而结成的关系,有知识层次、年龄大小形成的不同群体关系,也有思想、政见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组织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不同形成的宗教宗旨关系等等,从生产关系上升到不同的上层建筑关系。伴随着这种关系形成的过程,会自觉地创造出一套维护这种关系的准则或规范,这就是所说的“制度文化层”,在部落发展到国家层面时,更加地迫切需要军事、警察、法律等这样一套维护部落、民族或国家这样一个组织机构,可以说它是一个暴利的机关,对外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受侵犯,对内协调或强制维护这个机构的运行。我们能说这种机构所创制的制度是文化吗?动物有没有这种机构及其所创制的制度层呢?蚁群,蜂群、猴群,狼群等这样一些动物群体为了生存和繁衍,都会本能的形成一套组织机构,它们面对外来的威胁也会进行暴利的争斗,对内的不和谐因素,群首也会进行干预制止,动物群体和人类形成的国家机构,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这种制度的建立和群体的形成,都是为了报团取暖。人类和动物在这一层面上是一致的,我们能说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吗?动物也有文化吗?

第三是习惯行为文化层。我们人类为了生存的目的及其为了维护生存的目的而在之上所建立起的组织结构和秩序形成了一张人类社会的网,这张网是显性的、刚性的,为了维护这种关系网而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加上人类趋吉避凶的生存心态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因生存而有固定的社会秩序,因有秩序而有行为规范,规范的时间长了,代代相传而形成习惯。第一层是因生存所需物质而形成了有用性,第二层是为了保障生存而形成的国家机构、法律制度规范则具有约束性,它具有外在的强制的制约力量,而第三层则是在前面两层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习惯、习俗,它具有社会的、民族的、也是个人对这个集体和行为的一种认同性,与法律的刚性强制力相对应,它具有我们平常所说的道德制约的力量,是一种软实力,每个人必须自觉的遵守和顺应,否则会受到族群的显性惩罚,或者是来自该群体的隐性唾弃或指责。

由以上的三个所谓文化层面,便为我们人类自身编制了一张恢恢之网,自从有了人类之后,这张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密实,人类的历史就是这张网的编制过程,就像蚕虫吐丝结网一般,人类把自己紧密地裹在这张网之中,就像格尔茨所认为的那样:“文化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的概念。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本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于是,我以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我们人类在这张作茧自缚的网中是寻求一种什么样的意义呢?当我们开始思考这种意义的时候,人类也开始与动物区别开来,我们暂时不去分析这个非常宏大的、能够决定我们人类走向的意义,我们后面的行文中还要反复的强调阐释这个意义。

第四个是心态文化层,它包含价值、审美、思维等心愿性的东西,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意识形态。人类在这张网中生存以及繁衍生息,这是满足我们人的身体需要的一个基本层面,人类除了满足食色这两种基本的本性之外,它还有情感的诉求,它也是在前三者文化层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让我们的心理情感得以宣泄和表达,历史累积了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传承和遵守,哲学使我们在酒足饭饱之后开始思考在这个网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物质是基础,制度是保障,行为需要规范,心态则现显出人类的价值观,它在探索我们活在网中的意义。这四个文化层次其实和我们人的组成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是身体的的人,它需要物质的支撑,在它基础上建立起来了生理学,其次是这个身体的个人也需要趋吉避凶,在外是法律的强制约束,在内则是道德的自觉自律或戒律,它对应的是法律法规等的制定以及道德的规范约束等一系列人文的学科,最后就是在个人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愿望等等基础之上形成的人格,它对应的是心理学、美学、哲学、伦理学等学科。如果还有什么额外的组成的话,灵魂能不能算进去呢?它对应的是宗教学、神学等学科,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更深层面的话题,我们暂且不表。

这四种文化层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物质性的东西需要技术或工具的支持,人类动物性的争斗需要暴利机关的制约,行为习惯则来自于道德层面的软约束,心态层面来自于对前三者文化层面的思考,但又始终受到前三者的约束,所以我们人类还是在这个网中挣扎。破网,才是人类的出路!

2 关于“文化”的一些主要观点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这两个方面来归纳前人关于文化的定义和内涵。前面分析的文化的四层次或四结构说,其实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概念,具体到个人的学说则大致有如下观点。

2.1 广义的文化观点

这种文化观最具有代表性,我们目前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以这种文化的概念来组织框架的,它几乎无所不包,也就几乎没有什么标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以致泛滥无归。最早提出这种概念的是十九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中所定义的:“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因为过于宽泛,实际上也没有给出定义,所以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泰勒式文化概念带来一种困境……使得文化概念撒播过广。”泰勒式的文化概念影响了我们一百多年,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

“(文化是)全部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的、知识的和精神的。”(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文化包括知识、能力、习惯、生活以及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种种进步与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入世以来所有的努力与结果。”(穆勒米埃尔)

“历史以及社会科学,把所有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称作文化。”(斯维拉)

“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没有无社会的文化甚至没有无文化的个人。每个社会,无论它的文化多么简陋,总有一种文化。从个人跻身于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意义上看,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拉尔夫·林顿)”

“文化即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钱穆《文化与生活》)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意,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梁簌溟《中国文化要义》)

《大英百科全书》也认为文化即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甚至于是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在这里,文化具有了阶级性和派别性,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也是我们所反对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别人说:“这个人真有文化!”说的是这个人素质高,有知识,有水平。也会听到别人说“这个人真没文化!”说的是这个人知识水平低,没多少教养。我们受到知识的熏陶,教育的程度高了,谩骂地脱离了一点低级趣味,与动物拉开了一点距离,好像保持了作为人类的那么一点姿态。我们也可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奥林匹克的文化意义是什么?难道是一群动物性的灵长类的人聚集在一起,互相比拼、互相打斗?胜出的一方获得奖牌,奖牌意味着名誉,以及随之而来的金钱等。这种精神算不算文化?这些名缰利锁,即是捆缚在我们人类身上的“由他自己所编的意义之网”,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所谓的有意义的名利网络之中,我们所说的大文化观,其实就是我们给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我们如何才能破茧成蝶?

2.2 狭义的文化观

要理解狭义的文化概念,就必须从“文化”一词的最早出现来分析,古代汉语最早的时候是单音节词,所以“文化”一词则是复音词,“文”与“化”则必须分开来考察。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文部》:“文,錯畫也。象交文。”徐灏《注笺》:“文象分理交错之形。”《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开始指的是相互交错的物之相,因文字是从物象图画演变而来,故又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语言文字则组成了文章典籍。物象图画→语言文字→文章典籍,这就是“文”的一个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部》:“化,教行也。”甲骨文,从一正一倒的相背之形。一人没变,但正反颠倒。佛说:众生颠倒。从颠倒的人向正常的人转化,以示变化。《荀子∙正名篇》曰:“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从攴从子从爻,像人拿着教棍在教小孩子学习文字,《说文解字》:“爻,交也,像《易》六爻头交也。”“六爻头交”,可以是指阴阳交错而成像。古代哲人把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二相,阴阳交替想推而成变化,所以《易经》即是教会人们了解万事万物演变的规律,以经天纬地,以趋吉避凶,以敷衍大道。《尚书∙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所以,狭义的文化就是指“以文教化”,这是一个偏正复合词。《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相关联而用的最早例子,“文明”是个主谓结构的复合词,“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唐孔颖达),指的是文明昌盛,“止”有到达之义,文明昌盛而至,也就是文化复兴,文化兴盛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有典籍记载以来文明最昌盛的时期,虽然孔子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话,但文献典籍整理的兴盛则在他那个时代兴盛起来。通过圣人的文化典籍来达到化成天下的作用,这就是文化的定义和价值意义。

“文化”连用最早是刘向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即通过文的教化而没有改变,再以武力加以慑服。拉丁语“Cultura”为种植、栽培之义,引申为性情陶冶和品德教化,也是具有经过一定的培养手段达到教化之意。我们这里所说的狭义的文化中的“文”,一定是有其价值意义的文献典籍。“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美国学者克罗伯、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思想和言论。”(英国阿诺德)什么才是最好的?什么才是最核心的?德国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6)一书中,第一次把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个时代正是孔孟、老庄、释迦出现的时代。闻一多先生在《文学的历史动向》(1943年)中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到轴心时代的说法:“人类在进化的途程中蹒跚了多少万年,忽然这对近世文明影响最大最深的四个古老民族——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都在差不多同时猛抬头,迈开了大步。”那个时代几乎同时出现的一批圣人,其学说一直影响着人类至今,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大浪淘沙,仍然散发着不灭的光辉,仍然无出其右。后人的一切学问都在围绕着它们在转,在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人们也只是在注解和阐释这些思想,真正做到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地步,。所以“文化”的“文”指的是这些圣人的典籍,通过学习、怀疑、思考、辨明、吸收和践行,以达到教化人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动物人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谁远谁近?
谁变成了人类?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