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2-11-11谭雅颖

山西青年 2022年19期
关键词:高职专业企业

谭雅颖 龙 华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近年来,世界各国为了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抢占科技、产业的制高点,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国家政策。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和工业化的程度。但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却无法满足当前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思考和探索如何创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有效满足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国民经济,也是培养具有社会适应性的新时代人才重要突破口和必然途径。

一、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中高收入国家的动力转化期,产业结构无法满足当前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严重遏制了工业化的上升空间。因此,工业化的发展重心必然要从追求数量转向提升产业素质为主。作为我国重工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虽然在历经了多年的发展后,标准化和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种不足更趋明显。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呈现下降趋势,应对市场风险不足,投资需求持续低迷,部分产业“去产能、去库存”任务艰巨,新型产业过剩风险不断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制造业人工成本迅速攀升,新兴经济体市场替代作用开始显现,中国制造业必须在技术创新和管理机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情况,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目前国内以及国际市场转型的趋势相互适应,迎合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符合创新驱动为引领,质量为先、绿色制造、高端制造的发展思路,其产业关联性强,技术创新优势明显、产业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未来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建设中的战略产业以及产业链发展的重点。

二、新趋势下装备制造业的人才需求分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成功地打破了传统行业的界限,实现了产业链的重组,新的价值体系和分配体系应运而生。产业结构也从过去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的低级产业向依靠知识、智力以及先进复杂的技术为主要生产要素、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转化,大规模流水线式生产方式的传统制造业被具有定制化生产能力的高端服务型制造业所替代,产业工人也逐渐被智能化机器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产业转型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就业带来技术和结构的变化,也改变了对于人才的需求和认知。

“人才”通常是指具备一定的知识或者技能,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实现价值,是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但今天,当产业融合已成为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基本方向,“人才”则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能够完成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驾驭较为复杂的工艺流程,在技术改良方面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新宠”。一方面,他们既能够熟练掌握传统工程学科专业知识,又了解和熟悉信息、计算学科相关知识,能够实现从“数字”到“机械”的跨界;他们既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具备跨学科、跨专业和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可以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到专业体系中,并熟练地操作设备。另一方面,他们还要能够适应科技的快速发展,随时随地掌握最新前沿信息技术,能够快速处理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完成数字模型建构、有效管理数据,依据用户需求和期望设计出让用户满意的人机交互的用户界面等。

总的来说,当前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人才需求整体上体现为从“量”到“质”的转变;在人才需求结构上主要表现为从单一型人才需求向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在人才需求层次上则是更加倾向于具备国际视野的领军型技术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有较好的服务意识,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处理复杂集成问题。

三、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人才培养所面临困境和问题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紧密的类型教育,也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但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对接的问题还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人才需求短缺和结构失调的问题更加凸显。

(一)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低

一是专业发展规划欠缺集合思维,没有将基础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相同的专业进行有效整合,发挥优势。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跨度较大,专业发展盲目追求大而全,忽视了专业设置的紧密性和关联性,导致专业聚焦度不高,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精准、不清晰。二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欠缺合理性,与职业岗位对接度不紧密,与行业应用技术脱节,工学结合的适度性差。一方面,理论课程开设较多,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课程技能知识点重复冗余,内容陈旧且更新慢,许多装备制造业所提倡的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新标准、新要求都没有得到体现。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既没有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最新的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也没有紧密对接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从而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岗位要求相脱节,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师资素质无法支撑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课程体系和提升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且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方面,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专业的转型升级,很多教师缺乏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得其知识储备和实践操作能力滞后于学科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是通过短期培训获得一个技能证书或是考取一个资格证书来获取上岗机会,其操作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都不足。另一方面,教师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参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广不多,在很多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都没有独立开发和研发的创新动力,能够为目前的很多新型战略产业,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新材料等产业提供服务的能力更显不足。此外,政策瓶颈的制约、不完善的评价机制、培训考核过于形式化、科研和教学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等都是影响和制约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

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中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投入,但总的来说,资源严重短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方法落后、实践教学基地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是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目前的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面临的是资金投入和运营维护的问题。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模拟或完全等同于工作现场的实训基地,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很多实训设备和器械都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尤其是对接新兴产业,购买设备和实训器械是一笔不菲的支出。校外实训基地则通过引入合作企业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强调毕业实习和基地建设,轻视课程实习和基地管理等现象,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难以满足产业发展及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的要求。此外,高职院校在设置实践教学评价指标时较多地选择了体现课程组织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到课率等终结性的评价指标,而较少选择能够反映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指标,因而也最终影响了实践教学评价科学性。

(四)学生的综合素养不能满足企业需要

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生产技术的复合化和生产工具的智能化,也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生产技术的复合化使得原本单一的知识结构呈现复合化,很多技术融合了多个学科知识,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与企业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很多制造类的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仅限于能够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还需要熟悉和了解整个生产流程、管理,起到产品设计与产品生产的桥梁作用,而很多高职学生仍然只停留在简单的操作和应用层面上。另一方面,多数高职学生心理幼稚脆弱,缺乏责任感、感恩之心和敬畏之心,对企业欠缺忠诚度。工作态度不够认真严谨,常常好高骛远,不愿意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一心想成为高级管理者。不少学生欠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一段时间后就放任自流,缺乏自我职业发展规划,自我约束和自律能力较差,最终被企业和用人单位所淘汰。

四、提升装备制造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一是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从过去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学习、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长远发展。二是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服务于当前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装备制造业的新需求和新发展。学校要在学生现实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适合不同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协同培养,在学生感兴趣的岗位上加强引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技能“长板”教育,让学生技能更优,竞争力更强。三是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教育。通过教学渗透、实践研修、基地建设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和层面的文化交流,搭建企业和学校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企业的先进经营理念,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与企业共同成长。此外,还可以引入企业力量建设校园,在美化校园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四是建立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既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也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竞赛以及社会服务的考核,促进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要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的需求无缝对接,就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能够形成合力,构建学校和企业深入对接、全面合作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学校在理论研究以及学术科研的实力,借助企业的调研和实践平台,使校企合作开发的重点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市场价值。高职院校可以选拔优秀学生到合作企业参与技术研发,双方可以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此外,校企还可以依托中心在专业建设、师资培训以及技术研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拓展校企技术和服务的合作的渠道和形式。二是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紧紧围绕着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组建跨地区、跨行业、多功能、综合性的职教集团,通过建立利益链、产业链和教学链“三链”融合的运营模式,充分发挥集团办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功能整合的组合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打破职业院校在办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多方驱动的关系格局,同时,合理的界定多方产权主体的权、责、利,明确集团化办学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以及治理效力的边界与限制,推动集团化办学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

一是根据行业产业需求,紧紧围绕产业链设置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其次,以重点专业、龙头专业为引领,构建特色专业集群,通过重点专业带动专业群建设。保持校企之间在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变化信息反馈上的畅通渠道,建立实时跟踪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传感体系,使得学校能够及时依据产业发展动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新增、撤销、转向等措施,使专业始终紧密对接产业。二是可以依托行、政、企共建装备制造产教发展联盟,构建“行业预警、三方联动、双向调整”的人才供需结构调整机制。行业据此对院校专业设置和企业产品、岗位结构进行预测、预警和指导;院校据此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企业据此动态调整产品、技术和岗位结构,优化发展战略。通过三方联动,实现人才供需结构有效对接。三是可以针对区域产业人才需求特点,探索现代学徒制多样化实施途径。例如: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发展,与企业共建企业学院,开发“专产对接、技术同步”的学徒制课程,构建对接产业链的校企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装备制造“走出去”的战略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将国际化人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嵌入到课程模块中,优化课程体系。此外,还针对产品技术和工艺升级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和教学项目,创建了“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不同区域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

(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是实行分类和定制相结合的指导和培训,按照教师的类别、专业、教龄等特点制定个人成长计划,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对于新进的年轻教师,可以统一安排到企业进行固定周期的实习锻炼,对于在职的专任教师,可以结合其个人成长计划,完成相应的专业培训和顶岗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的运营管理、各个岗位的规范及用人要求、企业引进的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升教师“理实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能力。二是通过实施“名师大师引领、高水平团队打造、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工程,全面提升师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通过融入产业技术创新要素,建立“装备制造—工程教育—科技服务—培训鉴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的合作平台,再借助平台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实践—科研—服务—文化传承”五方面的能力。三是打造多维度结构化创新教学团队,实现校内教师之间、校内教师与企业大师之间,行业机构与研究所之间的协同发展,以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为平台,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四是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研修和学习,了解国外本专业的最新技术、前沿理论,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和专业能力,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教学创新团队,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五是改革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优化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将学生发展、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作为双师教师评聘的主要依据;建立多元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从薪酬待遇、职称评定、拓宽晋升空间等方面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倾斜。另一方面,为教师搭建兴趣平台,构建长效性的培训体系等方式对教师实施发展激励,从而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培养和建设。

(五)完善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一是要建立课程管理的相应制度,出台重点课程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课程管理。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评价,推动课程建设实施的完善和改革。此外,还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特点建立基于成果导向和课程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课程评价体系的导向机制,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行业发展需要、体现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二是要建立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完善企业兼职导师管理相关制度以及选拔骨干教师到企业培训制度,推进企业和学校教师互兼互聘制度,实现人才的双向流动和共建共享;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不断优化改进评价机制,使教师形成良性竞争,提升教学实效。三是制定和完善教学基地建设考核和评价制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和大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来提升企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体验感,提升企业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认可和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效能。

猜你喜欢

高职专业企业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