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农村乡校教师的转变:必然与使然
2022-11-11梁伟
梁 伟
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基层教育的发展不仅影响到整个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牵制着经济的发展。教师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既是教师群体的转变途径,也是自身转变成功的参照。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一、农村乡校教师转变的困境
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状况,决定了在改革进程中农村教育改革仍然会遇到许多问题,相应的农村乡校教师的转变也会遇到不同层面的困境。
(一)农村教育与现行教育体制政策实际背离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于农村学校这个特殊的对象并没有具体的制度政策指导。在多数地区从上自下的“统一化管理”“统一化规定”是很普遍的。这种“统一”并未注意到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二者之间缺少融合性,这就更容易导致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盲目跟风,脱离实际状况,忽视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农村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农村传统的农耕文化具有保守性,农民也相应地具有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性格特征。这种传统的文化束缚使他们维护旧的体制,拒绝变革,拒绝承担风险。农村学校教师久居农村,其认知模式因此也具有固定定势。“人们对变革感到焦虑,就会产生被迫抗拒的感觉。”因此,虽然新课程改革实施已久,但农村学校教师在运用这一理念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的是一种呆板、教条式的规定和要求,许多所谓的资深辈的老师都固守己见,相对较保守,甚至拒绝接受年轻老师的新思想与看法。这也表现在农村乡校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合作观念淡薄,教师之间的合作往往流于表面,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此外,“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普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越出农门。而这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教学目的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也淹没了他们某些方面的才能。
(三)乡校教师反思意识的不足
教师角色的反思可以让教师自身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思考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作为一种清醒意识,能够自觉地指向自身意识,保持自身意识能够从背景中被唤醒,从而生动起来。”而农村学校教师很少有这种反馈意识,基于现状进行自我催眠,这就表示他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及时掌握各类问题,更没有改变现状的意识。
二、农村教师转变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农村乡校教师转变的必要性
1.时代变化的需要
无论是当下时代的人才需求还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理念,具体到教材的理念渗透,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发展、培养创新和探究精神,强调自身的成长,重视以学定教。这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仅要求教师摒弃陈旧的观念,还要根据新课程要求树立起新的课程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师观。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农村乡校教师的转变是迎时而变,也是教育之趋势。
2.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在面对21世纪的世界性竞争中,人才成为了竞争对象,这毫无疑问地警示我们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都依赖于基层教育的发展。“2003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农村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时代的要求,现实国情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农村教育改革。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农村教师无疑需要认清现实,顺应时代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教师。
3.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教学多样,加之学生的知识需求量已不局限于课本知识,他们接触了越来越多农村以外的世界,思维更加活跃,对未知世界充满着探索欲望。这就预示着教师所教已不能局限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成为一名全而专的研究型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养,要树立新的知识观、教学观。还要不断挖掘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二)农村乡校教师转变的可行性
1.教师具备教育改革的基本素养
近几年来,农村教师群体实现了大“换血”,青年教师比例增加,教师整体素养较高,更容易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新课改的实施对农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已在农村地区取得了一定成就。这表明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意识的觉醒,教师也具备教学改革的基本素养。而且农村教师也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机遇。从国家到地方针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是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这有利于完善教学的软硬件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穷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另外一方面,国家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培养。例如,新机制教师、三支一扶等,为农村乡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定期开展教师的在职培训、进修机制,为教师实现自我提升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3.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的迅速发展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手段、新教法。多媒体的逐渐普及,网络资源的共享,这都有利于农村学校教师建立新的教学观,为他们的自身发展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对于农村学校教师而言,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反思,立足于农村教学现状,逐步实施新课标理念。
三、实现农村乡校教师转变的路径
农村乡校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充分理解新课标精神,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其次,农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关系及教师自身四个方面实现自身的转变。
(一)树立新的师生观
教师以学生为本,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知识观、科学观、师生观。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不仅要注重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个性培养与健全的人格。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是学习者,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首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就教学过程而言,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而不是单单指教师的教学过程。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老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应重视。如今教师的任务已不再是只备教材,更需要在学生差异性较大的情况下备好教法、备好学生;其次,教育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做好学生工作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最后,要注重多样教法。从单一的讲授法到多样化转变。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例如,练习法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讨论法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自主学习法能够不断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各种教学法的综合使用也能够起到不同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一起深入学习。同时还要注重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年龄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形成自己的独有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
1.整合课程资源,选择实用的乡村资源
“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比较而言,西部的教学资源具有自然的生态性、与生活相关的亲和性、地域的差异性等特点。教学活动展开可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的美与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表达能力。当地的民俗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应用于课堂之中,具体可感的事物可以让学生更好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可感的实际场景结合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学会取长补短,将西部独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2.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网络对于相对落后的西部而言属于新鲜而陌生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网络资源的运用也近乎没有。一方面,现代技术飞速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另一方面,教育改革呼声的高涨。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时代的主流也迫使教师应时而变,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社会学家玛格丽特· 米德在其《代沟》一书中,把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经验,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文化。后喻文化背景下就是需要建立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网络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利于照顾到学生差异性,实现自主化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创新精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还可以推动教育的终身化学习、社会化学习。让教师与学生都能自主及时充电。
(三)教师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众所周知的群体效应:一加一大于二。这充分体现了合作共赢的优势。同理,教师之间的合作首要就是必须要有这种团队精神、强烈的合作意识和意愿。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本身独有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教学设计等。这种差异性在合作当中可以让教师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细节。在西部,教师之间的合作方式传统而单一,城乡差距大,合作学习的外部环境也缺乏。实际上除了简单的研讨会,还可以开展小型的专题讲座。争取机会进修,与其他院校老师进行交流。定期开展观摩课、示范课,共同探讨、互相交流。这种方式可以得到他人的修正和指导,以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
1.树立自觉的文化意识,重建教师的学习意识
西部农村教师长期处于较封闭的圈子中,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固步自封,改变教育观念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主动接受新的理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其次就是要重新审视教师角色,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原有的陈旧的知识、简单的扮演师者的形象,而是要不断提醒自己,应时而变,应需而成。
2.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建构文化知识库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终身教育的主流思潮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牢固树立自我发展意识才能改被动发展为主动进取。而这些对于农村教师来说,存在着较多的困境。一方面是学习资源的缺乏;另一方面,教师学习的意识淡薄。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学的基石,海量的知识随着网络的迅速传递,这为教师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知识量也成了评判新型教师的标准。这里的知识并不是指单一的学科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学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包含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掌握、解决学生之间问题的经验等。成为一名好老师,不能单纯只是师者形象,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还要与学生成为朋友,这也需要教师不断积累关于师生关系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