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背景下红色文化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例
2022-11-11王月圆石玉波周丽娟
王月圆,石玉波,周丽娟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 314036)
1 引言
2021 年2 月20 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这一重大部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激励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征程上再创辉煌。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成长画卷,既承载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史,也赋予了中华儿女秉承党的光荣传统、加强党史教育的光荣使命。
2017 年10 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浙江嘉兴南湖,指出浙江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红船精神”的升华地,也是我们党宣示建党初心、扛起历史使命的地方。
嘉兴作为红色文化的起航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育人基地,高校教师作为党史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部署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明确在高校全面推进党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因此,高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高度重视党史教育工作,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已是00后的一代,成长环境优渥,未曾经历过艰苦岁月。他们对百年党史的理解主要源自于书本介绍,对我们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历程缺乏直观的认识。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将课程的知识点与红色文化元素相联系,结合嘉兴的现状背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并且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的相应模块中,使党史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协同育人,这是本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点,也是本文探讨和研究的重点。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红色文化元素应用内涵
深入挖掘《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提炼出红色文化案例、红色文化设计作品等相关的教学素材,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实训练习、实地调研、视频赏析等方式潜移默化的进行精神引导,构建“学科专业知识——党史教育学习”一体化的双育人教学模式。
把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党史教育学习,发挥党史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比单纯的照搬教科书的内容进行说教式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品格提升、作风建设和职业素养,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素材,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模块中,从而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其次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可以坚定大学生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的培养。通过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同学们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帮助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案例、实地调研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耳濡目染和身临其境的受到感染和启发,实现党性的提升。采用个性化的手段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补足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之钙”,让园林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将红色文化深入的融入到设计思维中去,做一名优秀的红色文化传播者,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建设增光添彩。
3《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红色文化元素应用现状分析
过去的《园林规划设计》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从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引导,对于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还是非常欠缺的,仅有的红色文化元素嵌入也非常的生硬,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系统化的组织与设计,内容不够生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觉得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佳,并不能非常有效的实效党史教育的育人目的。而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性格鲜明,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观,对传统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非常的反感,导致整体教学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前提下,需要将嘉兴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与课程各个模块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使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党史学习协同发展共同促进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
4《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红色文化元素应用的着力点
4.1 结合教学改革,挖掘课程红色元素
根据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园林人的育人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将红色文化元素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巧妙的融入到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去。从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安排、每节课的备课、教学实施的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等方面精心设计并合理的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实现党史育人的教学目标。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准确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各个模块的专业知识,同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党史教育深入人心。
4.2 结合课程特点,挖掘课程红色元素
目前《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七大部分,绪论、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总共5学分,88学时。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本次改革试图从课程的各个模块深入的去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如通过嘉兴英雄园绿地设计案例分析介绍该纪念广场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事件和设计过程中如何将红色文化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表达出来;通过道路绿地规划设计中人行道绿化带红色花镜的制作使学生掌握如何通过植物、数字等元素来打造独具嘉兴特色的红色花镜,将嘉兴的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并通过花镜的形式进行串联式的呈现等等形式。深入挖掘不同模块中能够采用的红色景观案例来对接相应的知识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精准定位。课程实践教学部分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传递育人理念。
4.3 教师以身作则,传承红色基因
作为高校的教师首先自身要学懂弄通党史的理论知识,要学而深悟,弘扬“红船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主动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播者。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专业的知识点和党史教育学习联系起来,做到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齐头并进,培养新时代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有理想有信念的优秀大学生。
5 基于党史教育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红色文化元素挖掘
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深入挖掘党史教育内容,有机地在各个模块中嵌入红色文化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如盐在水、如沐春风的育人效果。《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导学、园林道路绿地规划设计、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各类绿地设计的内容。课程红色文化元素教学内容具体设计如下:
5.1 教学案例设计
在城市道路绿地规划设计模块主要通过道路景观小品的讲解说明设计如何与时代大背景相融合。例如设计一个杨帆启程的景观小品,杨帆启程代表中国梦正在大江南北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船帆也预示着中国梦一帆风顺,利用废弃轮胎设计“中国梦我的梦”、“新时代新征程”等宣传标语,设计钟表代表时间,轮胎侧面喷绘“龙”和“腾飞”图案,处处承载着对中国未来的美好期盼。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同学们不仅学习到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我们的时代主题,起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在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模块进行遵义纪念广场设计方案的分析,首先分析了遵义会议的历史背景,以此引出红色文化这个主题,让同学们在学习纪念性广场设计方法和原则的同时了解遵义这座红城初心不改,以红色革命精神为城市建设赋能的城市魅力。
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模块进行嘉兴市凤桥镇联丰村美丽乡村建设案例的分析,联丰村是嘉兴美丽乡村建设红色精品线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村庄以红色主题公园、先锋站、群团示范点、党建长廊等为载体,通过党性元素、雕塑节点等,以乡村慢生活为基调,将红色元素与村庄景区有机融合。
5.2 实地调研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安排学生实地调研嘉兴南湖、嘉兴英雄园等红色文化底蕴浓厚的景点,通过实地的参观调研和测绘,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这些景点如何在景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上合理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且还可以了解嘉兴作为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船启航地的相关历史渊源。
5.3 实训项目设计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和建党百年之际,学史力行开新局,乡村振兴谱新篇。《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利用16个课时的实训周时间对嘉兴市平湖市野马村进行了美丽乡村规划方案的设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利用实训周一周的时间进行设计方案的制作。这不仅仅是对学生设计软件综合运用和设计方案构思等专业技能的检验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带领青年学生亲身接触乡村的机会,引导他们柔性回流乡村、温情服务乡村,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释放青春激情,主动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振兴乡村的青春力量,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6 结语
在高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党史教育为指导,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通过教学案例、实地调研、实训项目的设计,秉承红船旁高校师生应用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思政实践教育有声有色,让党史教育入脑入心,真正做到高校教育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