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工作室视角下广西新建筑工匠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11彭聪黄雅琪刘慧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广西南宁510023
文/彭聪、黄雅琪、刘慧华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广西南宁 510023
引言: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建筑业作为传统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建筑业总产值已经超过30 万亿,从业者逾5000 万人,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传统建筑行业一直采用粗放管理模式,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时,建筑行业的管理模式、人员培养都要提高到行业战略层面来探讨,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培养建筑人才,培育工匠精神成为了建筑领域人才培养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高职作为专业人员技能培养的摇篮,不仅要提高系统的专业体系教育,更要重视人才内核的塑造,工匠精神的培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出与行业发展、社会需求高匹配度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建筑行业人才整体素质,为建筑行业从劳动密集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提供充分的保障。
大师工作室从本世纪初开始发展,在全国各地都结出了累累硕果,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偏下,城市基础设施薄弱,建筑行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基于打造大师工作室的背景下,探讨广西地区的新建筑工匠创新培养方式显得尤为必要。
1、大师工作室在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
1.1 大师工作室的发展历程
大师工作室方式在我国最早起源于苏州,为了传承我国传统技艺,由当地知名的具有高超技艺水平的人才作为技能带头人,组建“大师工作室”,依托各类相关企业及研究中心、相关职业院校等创办的同时具有人才培养和技艺研究功能的人才培育基地。我国历史悠久,工艺水平自古以来获得国内外赞誉,随着我国强科技、强人才口号的提出,通过在各地打造符合当地发展需求、当地文化特点的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提升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效率。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大量的后备力量来将能工巧匠的传统技艺进行传承,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亟需通过大师工作室等多种方法及聚到来弥补地区技术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短板,通过培养传承人来实现当地技艺的可持续发展。
2011年我国正式启动“大师工作室”建设工程,并首批授牌了50 个大师工作室,意味着我国在传统技艺传承人才培养进入新里程,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兴起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在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大师工作室的打造有利于推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并且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校企联合、产教融合机制,通过不断完善与提高大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培养兼有传统技艺和创新人才模式,对于我国的职业院校发展会带来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2 大师工作室在广西建筑领域的发展
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丰厚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诸多民族传统技艺、手工艺中国内外驰名,其中广西中西部地区的“干栏式建筑”作为历史上沿用至今的传统民居的常见形式,在广西的建筑领域仍然有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并应当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留和传承。针对广西建筑的特点以及未来建筑形式发展的需求,依托大师工作室,结合广西传统建筑以及新型建筑的发展形势,将地区民族文化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的理念,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在目前职业教育中逐步形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课程资源的配套,并不断拓展创新模块,促进地区民族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文化的传承并与现代新型工业结合,形成文化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与发展。
1.3 大师工作室视角下建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困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建筑专业人才主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方向,综合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但是建筑专业技术面临两个问题,一方面是不断更新的施工技术,另一方面是传统技艺需要不断的深挖和研究,因此对于建筑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两个方向同时作用,并进行融合,从而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工匠人才。
据走访调研,目前在全国各类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同的高校存在不同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硬件配套不全,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短板;其次是课程体系不完备,没有形成系统的考核方案,没有精准配套的教材,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与目前行业发展脱节;信息化水平不足,目前建筑工程领域不断开展信息化、工业化的改革,但是在人才培养的相关课程中没有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对于各类软件学习、操作不足,同样成为了大师工作室视角下建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瓶颈。
2、民族地区新建筑工匠创新人才培养必要性分析
针对广西民族地区建筑文化特点及传承需求,结合目前我国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运行机制,在建筑产业进行工业化、信息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依托大师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在文化传承的“传帮带”作用,并在建筑技术不断更新和升级的新形势下发挥“新建筑工匠”的作用,通过新兴技术来实现传统工艺生命力的延续是十分必要的。
2.1 企业需求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大活力,随着我国的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仍需要大量的建筑领域人才投入。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高,民族自信不断增强,因此在各类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中,已经逐步摒弃了追求“洋文化”的特点,开始不断探索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深耕打造符合地区历史文化特点的“建筑产品”,在此背景下,建筑相关企业需要大量的了解地区历史沿革、文化特点、建筑形式的专业人才,并且能够充分掌握现代建筑设计及施工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并且还需要不断的融合创新,提炼出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建筑技艺改良方案,为今后大量的带有民族符号的城市设施建设储备人才。因此企业对此类创新型人才需求缺口较大,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2.2 创新需求
传统的建筑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提升创新能力的打造,提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一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的,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因此职业院校在承担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社会资源,例如企业、行业等共同承担创新人才培养责任,另外也要注意对于师资力量的不断提升,确保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
创新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与能力融合后实现成果的突破,创新的进程是螺旋式前进的,因此在进行创新需求解读的时候,一方面要体现创新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要从长期发展来看是否营造了“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通过创新与工匠进行的有机融合,最终才能推动产业革新、民族传承、国家发展的目标。
创新的理念从长期的发展和宏观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独特的能力、一种敢为人先的理念,它能够在人民追求更大价值的道路上起到引领作用,化解诸多社会矛盾,通过创新,可以促进工匠不仅能够保持自己高超的传统技艺,更能不断推陈出新,引领时代潮流。
2.3 打造工匠精神需求
民族文化之所以经历的漫长岁月仍历久弥新,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背景下,不断打磨工匠精神,守正创新,是我国建筑领域专业新建筑工匠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提升,更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合和沉淀,把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与工匠精神内核进行深度的提炼。新建筑工匠,不仅是能在大师的带领下掌握技能本领,更要从大师的身上学到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人艺合一”。
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都需要找到精准的落点,并通过长时间的规律性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在实践中体现的,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重要的“孵化器”,需大力发展工匠精神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将创新型教育融入具体课程,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融入实践教学,不断塑造培养具备二者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新生力量。
3、基于大师工作室的民族地区新建筑工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造
对于新建筑工匠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结合企业需求、创新需求以及工匠精神融合需求,定位为掌握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兼具地方文化积累以及国际视野,具有创新实干精神,兼有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工匠精神的高级实践性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上要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来进行创设。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素质维度,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优秀的思想道德、文明素养,具有工匠精神内核;知识维度要掌握自然和血以及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并掌握建筑技术理论基础;能力维度要能够具有沟通、创新、融合应用能力,不断突破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3.1 依托数字化传承大师风采 铸造创新建筑工匠
随着我国计算机与互联网水平的不断提升,数字化与传统工艺的结合领域越来越多。基于大师工作室的打造,通过将丰富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建设电子数据库,不仅可以提高大师技艺的宣传效应,通过可复制、可反复学习的模式,突破了传统传授方式的局限性,提高了能工巧匠的宣传覆盖面和知识的反复学习度。
现代职业教育面向的都是当代青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青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且成散状分布,因此对于完整系统的建筑技艺的教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融合,实现系统化与碎片化有机结合的方式,更生动活泼,易于接受。
职业教育院校依托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拍摄宣传片、制作微课、动态模拟等多种方式实现建筑教育,打造丰富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能够加深学习认知,更深入的了解大师的“工匠精神”所在,有助于促进培养具有高超工艺水平又兼具创新能力的复合人才。
3.2 创新教育融入工匠精神 打造核心价值观
新建筑工匠教育要注重内核打造,其中工匠精神是核心素养,要将工匠精神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打造核心价值观。
基于此,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多部门联动的方式,例如结合思政教育、实训技能培养等模式挖掘建筑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元素和代表,结合目前建筑领域发展特点,提炼出典型人物开展宣传,以全面渗透的多元化方式强调素质教育与创新工匠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价值观教育中主要培养:
(1)正确的人才观
针对目前整体高校人才培养观念相对落后的现状,要强化隐形素养的培养,例如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等。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政治思想、职业素养等软实力的教育。
(2)增强职业责任感
目前高校内广泛开展了思政教育,并通过思政教育来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等能力的提升。在思政教育中,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外,要注重对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价值体系打造。另外在专业知识课程中要通过书本知识进行拓展,凝练出更高层次的信仰追求;在技能培训课程中注重职业责任感的提升,例如重点培养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在实训课程中,通过现场环境的营造加强学生对岗位职责、安全槽中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技能岗位上的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职业精神,为实现“胸怀家国、技艺精湛、专注坚守、创新发展”的新建筑工匠创新人才奠定重要的职责素养基础。
(3)创新德育工作
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工匠精神的氛围。职业教育院校可以依托国家级、省市级的大师工作室的卓越大师,打造品牌文化。定期在校内举办各类宣讲、学习培训活动,营造新建筑工匠学习热潮。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各类关于传统营造技艺以及大师事迹、经历的演讲、宣传工匠精神,讲好建筑故事。另外还可以借助校内社团、协会等组织优势,“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开展与参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专项赛事,提升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专业知识领域等的技能掌握和熟练运用水平,例如建筑装配式、建筑工程识图、BIM 正向一体化等赛事,借此来吸引建筑专业学生参与。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协同作业的方式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对“新建筑工匠”和“创新”的理解。
3.3 借助大师工作室 校企联合推动建筑产业创新
建筑领域是一项专业水平高,技能复杂的行业,在人才培养中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仅凭任何一方的努力都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因此学校作为承载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不断延伸大师工作室的传帮带效应,让建筑行业的人能够接触到传统营造工艺,并能够充分认知和培养民族自信,另外也需要与企业的联合协作,让专业人才能够有发挥才干的机会。因此各类职业院校要充分认知校企联合的重要性,并结合行业前沿、传统工艺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打造符合社会需求、市场需求的建筑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借助大师工作室的产教融合优势,实现建筑新工匠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大师工作师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打造建筑品牌,在市场上打造差异化的建筑产品,赋予更多的人文价值,体现新时代建筑产品更高的艺术品味以及在民族文化的代表性,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口碑,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人才输送,使大师工作室的新建筑工匠有更广阔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
大师工作室还承担有研发的功能,因此也要充分发挥研发创新优势,例如目前我国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如何将新型施工技术与传统民族建筑营造法式相结合,打造“新技术+民族文化”的新型建筑模式,是今后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的热点领域;另如BIM 技术在建筑领域中发挥的信息化的引领优势,如何协助古建筑修复等方面,也将是今后新建筑工匠需要研讨的新兴议题。
结语:
大师工作室的创立为广西地区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助力,在建筑领域新建筑工匠的需求不断增大,依托于大师工作室的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对“工匠精神”的融入,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并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参与,保证广西地区的新建筑工匠创新人才的供给质量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