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阴湿区花椰菜—马铃薯—青豆(菜用蚕豆)—当归轮作栽培模式
2022-11-11仲彩萍孙新荣
仲彩萍,孙新荣
(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渭源县为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地槽西端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交汇地带,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3种类型,其中南部高寒阴湿,年均降水量6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5 ℃,无霜期141 d,种植业以马铃薯、当归为主,素有“千年药乡”美誉和“渭水当归传两广”之说,也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但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导致土壤连作障碍严重,严重影响经济效益。近年来,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引进高原夏菜——花椰菜,同时大力发展青豆产业,总结出花椰菜—马铃薯—青豆—当归轮作栽培模式。田间调查表明,与常规模式(马铃薯—青豆—当归)相比,当归麻口病发病率由原来的高达85%下降到30%、马铃薯黑痣病发病率由原来35%下降到8%、青豆根腐病由30%下降到5%,每667 m纯收益增加600元。该模式有效达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高效产出、农药减量增效、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近5年在会川镇、五竹镇、麻家集镇、田家河乡已推广应用近1 000 hm。
1 轮作模式茬口及经济效益
1.1 茬口安排
花椰菜于5月中下旬移栽,7月中下旬开始采收;马铃薯于翌年4月下旬播种,同年10月上旬收获;青豆于第3年3月中旬播种,同年7月中旬开始采收;当归于第4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移栽,同年10月下旬收获。
1.2 产量与经济效益
花椰菜—马铃薯—青豆—当归轮作栽培模式,平均每667 m花椰菜产量1 200 kg,产值4 800元;马铃薯产量2 500 kg,产值2 500元;青豆产量250 kg,产值3 000元;当归产量200 kg,产值5 000元。去除4年的生产成本7 230元(包括种子、种苗、农药、肥料、地膜等1 830元,人工5 400元),每年每667 m纯收益2 017.5元。该模式与马铃薯—青豆—当归轮作相比,每667 m纯收益增加600元。
2 花椰菜栽培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选用早熟、花球紧实呈蘑菇状且顶端突出、耐寒性强、商品性好的花椰菜品种,如芙蓉、曼陀绿、绿岭等品种,以包衣种子为宜。
2.2 育苗
3月中旬在塑料大棚内进行穴盘育苗。育苗基质选用3年内未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园土、腐熟优质农家肥,按照6∶4的质量比配制。基质配制完成后,按照1 kg基质配1 g 50%多菌灵的比例混合均匀,之后进行消毒并加入适量水分。选用规格为54 cm×28 cm的硬质塑料穴盘,每孔播1粒种子,播深7~8 mm。夜间加盖草帘,白天温度控制在25 ℃以下,当苗龄50 d左右、幼苗5~7片真叶时即可移栽。
2.3 整地、施肥、覆膜
结合整地,每667 m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2 000~2 500 kg、复合肥(25-5-15)40 kg。选用幅宽1.2 m白色地膜起垄覆膜,垄面宽1 m,垄高10 cm,垄间距30 cm。
2.4 移栽
花椰菜5月中下旬移栽,移栽前将花椰菜苗连同育苗盘在18%噻灵·咯·精甲1 000倍液+30%噻虫嗪1 000倍液中浸泡1~3 min,预防猝倒病和地下害虫。每垄栽2行,呈三角形错穴带土移栽,行距65 cm,株距33 cm,每667 m定植3 100株。
2.5 田间管理
及时除草,移栽后至花球形成中期喷施益施帮500倍液3次。生长后期每667 m追施复合肥(25-5-15)20 kg,摘老叶盖在花球上,防止阳光曝晒,提高花椰菜的品质和商品性。
2.6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霜霉病及菜青虫、蚜虫。霜霉病用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800倍液防治。菜青虫用50 g/L虱螨脲1 500倍液,或3%阿维菌素3 000倍液喷雾。蚜虫用10%吡虫啉1 000倍液防治。
2.7 采收
7月中下旬,花球充分长大,花蕾颗粒整齐,正值花球品质最优、产量最高期,应及时采收。收获后及时清理地膜和尾菜,翻耕晒垡,待来年种植马铃薯。
3 马铃薯栽培技术要点
3.1 整地施肥
马铃薯种植前,结合整地,每667 m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1 500~2 000 kg、氮6~8 kg、磷4~6 kg、钾3~5 kg。有条件的菜园进行秸秆还田,每667 m秸秆用量100~150 kg。
3.2 起垄覆膜
渭源南部高寒阴湿,为提早出苗,防止草害与积水,整地施肥后,采用机械起垄或小型拖拉机挂犁正向翻土1次,再逆向翻土1次形成高垄,人工修整后即可覆膜,选用幅宽60 cm黑色地膜覆盖畦垄,垄宽30 cm,垄高15 cm,垄间距为40 cm。
3.3 品种选择
选择中晚熟品种,如陇薯7号、陇薯10号、陇薯14号、青薯9号、青薯10号。
3.4 种薯处理
原种切块后或原原种播前进行种薯处理,预防黑痣病和地下害虫,每667 m采用8%氟环·咯菌腈100 mL、30%噻虫嗪80 mL,对水2 L,进行拌种。
3.5 适时播种
5月上旬,采用马铃薯穴播机进行播种。垄面穴播,每垄种植1行,保持行距70 cm,株距30 cm,每667 m保苗3 000株。
3.6 田间管理
苗期及时除草。结薯期采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1~3次。
3.7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早疫病、晚疫病和蚜虫,早疫病用60%吡唑菌醚·代森联水分散剂或50%氟啶胺悬浮剂1 000倍液防治;晚疫病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蚜虫用3%啶虫脒乳油2 000倍液防治。
3.8 收获
10月上中旬马铃薯茎叶萎蔫枯黄,薯块表皮变粗及时收获。收获时首先割去地上茎叶、揭去地膜、晾干地面后再收获,收获的薯块要轻挖、轻堆、轻放。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病烂薯和残留茎叶后耙耱1次,待来年种植青豆。
4 青豆栽培技术要点
4.1 整地施肥
青豆播种前,结合整地,每667 m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1 000~2 000 kg、氮5~7 kg、磷9~11 kg、钾2~4 kg。
4.2 品种选择
选择株型紧凑、粒大中厚、抗倒伏性强的品种,如临蚕6号、临蚕8号、临蚕9号、临蚕10号、青海13号、青蚕14号、青蚕15号。
4.3 种子处理
播前精选种子,每667 m采用25%噻虫·咯·霜灵50 mL,对水1 L拌种,预防根腐病和地下害虫。
4.4 适时播种
适时早播,3月中旬开始播种。播种时采用种3行空1行模式,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有利于采摘。行距25 cm,株距15~20 cm。每667 m保苗1.2万~1.5万株。
4.5 田间管理
苗期及时除草、追肥,结合中耕除草,每667 m追施磷酸二铵10 kg。盛花期后结荚在10~12层时及时摘心打尖,防止徒长和倒伏。
4.6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赤斑病、褐斑病、疱疱病及蚜虫。赤斑病采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 500倍液防治;褐斑病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 000倍液,疱疱病用12.5%烯唑醇乳油2 500倍液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防治。
4.7 适时采收
7月中旬开始采收,豆荚深绿稍带浅黄色时及时采摘并及时剥取豆粒,每隔6 d采摘1次,连续采摘2~3次。采摘结束后,及时割除茎秆,翻耕晒垡,待来年移栽当归。
5 当归栽培技术要点
5.1 整地施肥
3月中旬,结合整地,每667 m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2 500~3 500 kg、氮15~18 kg、磷6~9 kg、钾2~4 kg。整地后做成小垄,垄间距10 cm,垄宽30~35 cm,垄高10 cm。
5.2 种苗选择
移栽前剔除病烂苗,挑选苗茎粗2~5 mm、苗龄90~100 d的健壮岷归种苗。
5.3 适时移栽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抢抓农时移栽,采用露地或膜侧斜植栽培,行距40~50 cm,株距15~20 cm,每667 m种植6 000~8 000株。移栽当归苗时,进行麻口病、根腐病早期预防,即第1行开好沟或挖穴斜植药苗后,每667 m采用18%噻灵·咯·精甲100 mL、40%溴酰·噻虫嗪100 mL,对水40 L后喷洒当归苗和移栽沟或移栽穴,然后进行第2行开沟或挖穴,并对第1行进行覆土,依次类推。若使用膜侧斜植栽培,即在第1行覆土后,在地的一头挖深10 cm、长40 cm的浅沟,将幅宽30~35 cm黑色地膜一头埋入,压好,拉紧地膜,使苗头正好在地膜外1~3 cm为宜,边拉地膜边将地膜两侧边缘处压土,并每隔4~5 m压土腰带,防止风吹揭膜。
5.4 田间管理
苗齐后及时除草,夏至前后拔除抽薹苗,减少养分无谓消耗。中后期进行追肥,露地栽培结合中耕每667 m追施磷酸二铵10 kg、尿素5 kg,地膜种植采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雾1~3次防早衰。
5.5 病虫害防治
重点防治麻口病、根腐病、褐斑病。麻口病、根腐病每667 m用50%辛硫磷和40%多菌灵各500 g,对水3 kg稀释至900倍液灌根,褐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10%水分散颗粒剂苯醚甲环唑1 000倍液交替防治。
5.6 适期收获
10月下旬,当归茎叶枯黄后,选择晴天割去茎叶晾晒后进行采挖。采挖后及时晾晒、挑拣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