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的脱贫日记
2022-11-10张辰刁江岭
张辰 刁江岭
杨思笃。张辰/摄
杨叔的屋里,那新刷的箱柜就摆放在窗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是杨叔最爱的红色。杨叔坐在炕上,慢慢翻看之前的日记:“2020年农历三月十二,继宏放弃休假,驱车前来,自费(买来)床单,为我家整理了床铺;又腰系油布,以童年时初学之娴熟油漆活技术,执刷子刷新了垃圾堆似的两柜一箱,使之鲜红,焕然一新。”
在杨叔眼里,这些日记既是对贫困的告别,也是干群鱼水情深关系的一种见证,更是对焕然一新生活的迎接。
帮扶干部来了,也重燃了希望
年过70的杨叔是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硖石镇车辙村五组的村民,名叫杨思笃。宝鸡市金台区住建局扶贫干部朱继宏,扶贫5年来一直叫他杨叔。
杨叔身材单薄瘦小,腰板直挺,干起农活手脚麻利。只上过小学的杨叔还是个文学爱好者,村子里能沟通的人少,他就写日记。油盐酱醋、酸甜苦辣都被他写进日记里,洋洋洒洒,竟也写了14本。
为了摆脱贫困,杨叔辛苦了一辈子:种粮食,他比别人流的汗多,每亩地总能多打一二百斤麦子,却卖不了几个钱;养牛,辛辛苦苦养大一头牛,卖的时候却被贩子坑了;好不容易拉扯大两个儿子,大儿子在工地意外身亡,小儿子在打工时胳膊骨折……杨叔的精神一下子垮了。
2014年12月,杨叔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6年3月1日,帮扶干部朱继宏来到我家,先是核实家庭各项农副收入,后谈及脱贫措施……他拿起扫帚,清扫了庭院卫生。”这是杨叔的一页日记,他的生活从这一天开始改变。
初来乍到,如何帮扶杨叔,朱继宏心里也没底。但两人都喜欢文学和写作,能聊到一块去。聊着聊着,朱继宏就说中了杨叔的心事:大儿子去世了,怎样才能尽到爷爷的责任,把3个孙儿养大?
经过多次走访,如何帮助杨叔,朱继宏有了思路,“车辙村耕地少、林地多,自然环境优美,经常有市民来郊游。杨叔老两口可以管护苗木、散养土鸡,向游客出售土特产”。
“这主意好!”杨叔一听,便欣然接受。
很快,帮扶项目启动,补助资金到位,仅用一个多月时间,杨叔就在7亩地上种下了白皮松、花椒、核桃苗,还收到了金台区住建局赠送的20只乌鸡苗。
“树苗和雏鸡让我忙碌起来。”杨叔渐渐走出了老年丧子的悲痛和消沉,心中又燃起脱贫梦想。
不久,小儿子找到了稳定工作,村里安排大儿媳在公益性岗位就业,3个孙子学费、保教费得到减免,全家入股了两个种植养殖合作社。
有了帮扶人,享受到好政策,杨叔的干劲越来越足。家里15亩地分散在8处,他不是种麦子,就是栽树苗,没有一处撂荒;村里开展各种培训,他一场不落;只要听说哪里有活干,他和老伴都赶着去打零工。
人勤地不懒。杨叔家的地在全村务得最好:树苗下见不到杂草,花椒枝用小木棍撑开,接受光照多,长势好。夫妻俩精心饲养的乌鸡,在一年多时间里,光鸡蛋就卖了2000多元。
后来,杨叔家的核桃、花椒开始挂果,1万多棵白皮松树苗翠绿一片。“扶贫干部来了,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杨叔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句话。
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
翻开杨叔的日记,点点滴滴,都是感人的回忆:
“金台区委书记来家里慰问,坐在炕上和我一笔一笔算收入账,一起来的同志还帮我理了发”;“部队的同志们来村里扶贫,知道我家的困难后,掏了5000元,说是给孙子的教育经费”;“镇里的第一盏路灯在车辙村亮了”……
杨叔庆幸自己生活在好时代:“40多年前,我家5口人住十二三平方米的土坯危房……30多年前,扛着70多斤椽子,翻两座山,到镇集市只卖了3.5元……现在的精准扶贫,让我这个普通百姓感激涕零!”
2017年11月初,杨叔掐着指头算了一下,自己家庭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3406元。一次,路过村委会时,见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都在,杨叔走过去说:“人常说,吃够了要知道摞碗,请结束对我家的帮扶,改扶别人。”
杨叔主动向村委会申请退出贫困户行列。然而,考虑到他家刚过贫困线,村委会没有通过他的申请。
思来想去,杨叔在日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一个决定:“贫困户的扶持待遇,我已享受两年多,多种优惠项目,一项都没落下。我既感激又愧疚,无从报恩,只想有生之年,好好劳动,如遇公益事项,将奉献绵薄之力。”
从此,在村委会的大院里、村里的水泥路上,常会看到一个身影在清扫垃圾。
2018年,车辙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杨叔家参与了光伏发电、中蜂养殖等6个产业项目,年底核算,人均年收入7202元。杨叔再次提出脱贫申请,这次村委会通过了,他家从此摘掉了穷帽子。
为庆祝这一天,朱继宏和驻村工作队员把杨叔家盖了近30年的房屋墙壁粉刷一新,村里还给他家赠送了沙发、茶几、电视机。朱继宏的妻子特意在网上买了一幅杨叔中意的山水画,挂在卧室墙上,整个房子窗明几净、生机勃勃。
杨叔难掩激动之情,将这一天写进日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帮助过我家的每一位人,让我圆了梦!”
希望子孙能记住历史,律己向上,感恩社会
杨叔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也见证了车辙村的变迁。
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杨叔家所在的六川河边的车辙村依山傍水,村民们祖祖辈辈过的却是穷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來,扶贫工作轰轰烈烈展开。帮扶干部来到村里,帮助开展移民搬迁工作,对全村环境面貌、产业布局进行规划设计……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委会建了休闲健身广场,村组互通了硬化路,主街道装了电灯,河堤上栽了花、种了树。”杨叔高兴地把车辙村的变化写进了日记里。
5年扶贫经历,也影响着扶贫干部的人生。“山区家庭,没有劳动力,发展生产十分艰难。但是,杨叔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不畏艰难险阻,脱贫致富,是一位坚强的老人。”朱继宏说,“我帮扶了杨叔的物质生活,他帮扶了我的精神世界。”
“现在,我家的苗木有了效益,小儿子的工资涨了,大孙子考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红红火火。”忙碌了一天后,夜深人静时,杨叔坐在炕上,又一次专注地写着日记:“希望我的子孙日后偶然见此字迹,能记住历史,律己向上,感恩社会……”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