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一个故事
2022-11-10李迪
李迪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
十八洞村。新华社
1
湖南省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梨子寨,几乎家家都开了农家乐,显示出十八洞村旅游事业的兴旺。这些农家乐的店名喜庆、温馨、寻常,如:幸福人家、姐妹饭店、阿雅民宿。
我落脚的这家农家乐,店名出人意料。叫什么呢?我先卖个关子,容后再表。
店主是60多岁的龙拔二大妈和她的老伴老杨。龙拔二大妈给我所讲的,跟店名一样,同样出人意料——
2
李老师,我这个人心大,不管遇到多大的难,我都说“没得事” ,可是,开农家乐前发生的事,却急死我了。不是一件,是三件,一起挤了过来,让我接不住。
先是,我家养的118只羊,一夜之间全都病死了!我像做梦一样,眼看着乡亲们和防疫站的人一起帮我把羊埋了。天黑了,我还守着埋的羊,不想回家。
想起老杨每天拿个棍儿赶着它们上山,让它们不要吃了人家的谷子。羊真是听话,低着头往山上走,一路吃着草。每一声叫,都是那么暖人。
谁能想到,它们一夜之间都没了!第二天早晨,我照常到圈里去喊它们上山。走到半路才想起来,它们已经都没了。
羊没了,紧接着,老杨又病了。
病哪儿不好,偏在腰上,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下地,不能坐,只能躺在床上。翻个身,“哇哇”叫。地里的活儿干不了,一躺几个月。吃喝拉撒全靠我。看病,打针。一针要1200元。大夫跟我说,整场病下来要四五个疗程,你准备钱吧。
我到哪儿去准备钱啊?我发愁,老杨更发愁。我喂他吃饭,他的泪在眼里打转,说,羊没了,我病了,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说,你放心,有我在,这日子就能过下去。
老杨还在病中,第三件事又跟着来了。
本来这是一件好事,是我日夜盼望的,可来得真不是时候。
什么事呢?我的独生子杨英华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要去上海读书。这是寨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乡亲们都来祝贺,我却笑不起来。
这又是要花钱的事。可是,钱呢?
3
英华读书我是最上心的了。我想,我们这辈子就没上过学,孩子一定不能再耽误了。家里卖羊的钱,除了过日子就是供他读书。
英华读到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跟同学去玩电脑游戏,上课睡着了,被老师叫醒。他回来跟我说,这学不能上了,我没脸见老师,老师对我那么好,上课的时候我还睡着了。
我说,不行,你一定要去上!妈可以跟着你去给老师道歉,无论如何你不能不上学。英华很听话,继续上学了,读了初中又读高中,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名,还当了班长。
英华很懂事,知道家里困难,从不跟我要钱,我给他多少就是多少。高中住校的时候,到了晚上,有钱的同学去逛街,他坐在寝室不敢出去。说出去了人家买东西给我吃,我没钱买给人家,没脸。
我这个当妈的,听儿子这样说,心里很不好过。我说,孩子,苦日子总能熬过去,你再加把劲儿,一定要考上大学啊!
现在,他考上大学了,却把我愁得夜里睡不着。这可不是逛街,是要真金白银——学习费、生活费。
我偷偷把家里最后两头牛也卖了。英华知道了,拉住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妈,你怎么把牛卖了?你把牛卖了,咱家的地拿什么耕啊?
我说,你小声点儿,别让你爸听见,别让他着急。你放心,家里的地我有办法,到时候请人帮忙。
说是这样说,不过是哄哄他,让他安心上学。
4
耕地的季节到了,请谁帮忙呢?哪儿有钱请呢?我只能自己当牛!
我买了一台便宜的手扶旋耕机。当地老百姓叫它铁牛。
这个铁家伙,类似手扶拖拉机,没有拉货的车兜,机头前安了几排可以旋转的犁刀。旋耕机是用柴油带动的。耕地时,人双手攥紧扶手,掌握方向。通通通!通通通!犁刀旋转泥土飞。半天下来,心肝儿震翻个儿,胳膊肿成树;一天下来,能把人震酥。
这都不说,这铁家伙重六七十公斤,我怎么往山上运啊?
我在山脚下看着铁牛,真是犯了难。
看着,看着,忽然灵机一动,整车运不上去,不能拆开了上去吗?
拆!我把铁牛的部件,一个一个地拆开,装进背篓里,蚂蚁搬家,分几次背上山。有几个拆不动的大块部件,我就扛在肩上,吃力地往山上爬,一连摔了几跤。
我咬紧了牙,汗如雨下,为了养活家!
终于,零部件全都运到山上了。
本文主人公龙拔二(右)与丈夫杨秀富。新华社
我喘口气,抹抹汗,再一件一件地组装起来。一试,通通通!行啦!
一个老人,一台铁牛。通通通!通通通!惊心的机耕声响彻山谷。
到底60多岁了,年纪不饶人,干了不一会儿,我就累了,腰酸胳膊疼,汗珠淌进眼睛里。我一屁股坐在田埂上,看着要耕的地还没有尽头。
坐着,坐着,眼泪就下来了。
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啊?我不知道。怕找不到钱给老伴儿看病,怕找不到钱供儿子读书,怕找不到钱养活老奶奶。
我浑身发軟,再也扶不起铁牛。
我又把铁牛拆开,用背篓一次次背下山。
就这样,我早出晚归,背着铁牛上山,背着铁牛下山。终于,地耕完了。把种子和希望一起种下去,用脚蹚平,地里留下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脚印。
5
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我不知道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是,终于苦尽甘来——
村里人谁也没想到,这天,习近平总书记突然来了,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在院坝上,总书记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亲切地拉家常、话发展,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
我就坐在他的身边,他的话我听得清清楚楚。
后来,水泥路进村了,水电上山了,手机能收微信了,青石板路铺到家门口了。村里为村民把房屋内外装修好,把卫浴改造好,把农家乐开办好,整个村子焕然一新,游客像采花的蜜蜂一样飞来。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有七八千人。
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家摆满了桌椅板凳,敞开大门迎接南来北往的客人。来吃饭的客人真不少,有时十桌,有时八桌。我掌勺,老杨打下手。我再也不用上山耕地了,坐在家里就能挣钱。
农家乐救了我,把我从绝路上拉回来!日子过好了,我想儿子了。
村干部跟我说,英华就要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了,这样好的苗子,村里留不住,市县机关早就看上了。往后,你家的日子就更好过了。
我高兴得心里开了花,掰着手指数日子,一天又一天,几次在梦中听见儿子回家的脚步声,急忙穿衣起来,开门一看,满天的星。
可是,有一天,突然的,真的太突然了,我接到了儿子的电话,他说,妈,我不回家了,毕业后到西藏去支教,那里需要我!
啊?我愣住了,半天也说不出话,好像在梦中。
儿子不回来了!儿子要去西藏!
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日思夜想的。西藏高原的高海拔环境,当地的生活习俗他能适应吗?他的婚事怎么办?我思绪万千。
6
终于,我对英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你能不去吗?
妈,你原谅我!现在咱家和十八洞村的人都脱贫了,生活都过好了。可是,西藏需要我。多的话也没有,老妈老爸,请你们原谅我!
儿子的话,像鼓一样在我耳边捶响。我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我拨通了英华的手机——
孩子,十八洞村的人,心要像十八洞一样大!你去吧,你放心去吧!
接到我的电话,英华踏上了前往西藏的路。48小时的火车硬座,吃不好,睡不着。当火车翻过唐古拉山时,他上吐下泻,头晕眼花。让他瞬间体会到我们的担心。但是,没有退路!拉萨在向他招手……
儿懂母苦。儿子跟我说,老妈,对不起,儿子不孝,我暂时不能回去伺候你和老爸。我在这里有工资了,再也不用你们给我寄钱了!我就是担心你们的身体,开农家乐可别太累啊。
我问他,你身体怎么样?
他说,拉萨海拔3000多米,刚开始不适应,高原反应严重,头疼,没觉。过了七八天,就跟当地人一样了。现在不但走路不打晃儿,都可以跑步了。老妈,你放心!
我又问,你的工作还好吗?
他说,孩子们挺好。初到的时候,他也有点儿慌,担心自己得不到孩子的喜爱,得不到家长的认可。他跟我说,老妈,随着角色逐渐转变,我放开手脚开展班级和家长的工作。我不仅要教会孩子们学会生活自理、文明礼貌,还要引导他们去发展各方面的潜能,锻炼他们的勇气。我还培养孩子们的艺术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让他们用绘画、手工去创造美,最后让他们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用言语表达出来……老妈,你放心吧,现在孩子和家长都非常喜欢我呢!
7
说到这儿,龙拔二大妈忽然叹了一口气。
唉,跟儿子通话久了,不知怎么的,我更想他了。我真想去拉萨一趟看看他,也不知道我这把老骨头行不行。我有两个想法,如果我去了,身体受不了,儿子要担心;不去吧,又想他。做父母的就是这样……
说到这儿,我看见她的眼圈儿红了。
她站起身,走出门,站在晒台的青石板路上。
我每天送走最后一拨客人,总要在围裙上擦擦手,来到晒台上,遥望远方的山。我知道,在山的那头儿就是拉萨。
说完,她沉默了。抬起头,望着远山。
我不由得又看看她家的店名,那是刻在一大块厚木板上的——
爱在拉萨!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