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节生长的雄安

2022-11-10徐锦庚

党员文摘 2022年21期
关键词:片区新区测绘

徐锦庚

2017年4月1日,一则重大消息正式对外公布——“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取“雄安”,寓意深长:雄韬伟略,长治久安。

一晃,5年过去,雄安新区建设如何?怀着好奇,我踏上这片热土,邂逅了这样一些人。

李长友生于1971年,正值年富力强。他的搭档祁海涛,小他17岁。这支150人的队伍,平均年龄32岁。

李长友的项目在雄安新区容西片区。容西安置房建设共10个标段,中建七局四公司承建C2标段,李长友是项目的党组织书记,祁海涛是项目经理。

2021年1月2日上午,容西片区安置房开工。四顾两茫茫,哪处是C2?谁也说不清,只能靠手机定位。寒风如刀,大伙儿冻得直哆嗦,手机也自动关机了。为了标识地块,大家扛着铁锹,在四周刨坑插旗。脚踩在铁锹上,刚一使劲,人就摔个嘴啃泥——冻土坚硬,铁锹打滑。挖掘机也打怵,一铲斗下去,机身直哆嗦。好不容易挖开,冻土深达1米。

一个多月后,农历腊月二十九,C2项目部率先建成,第一个亮灯入住。

工期紧迫,李长友和祁海涛“压力山大”,从打桩到交付,仅18个月。这期间,要完成土建、精装、市政、绿化、道路等工程。为了抢工期,他们早上6点起,凌晨2点睡,每天只睡4小时,往床上一倒,就鼾声如雷。

绿色、创新、智能,是雄安新区的三大要素。即使在施工现场,也能初见端倪。在C2项目部,有智慧工地科技展示中心,工人在岗表现、有无安全隐患、车辆人员进出、机械作业状况,屏幕上一目了然。塔吊装载防碰撞系统,吊钩可视化,驾驶员对着屏幕就能准确操作。项目部还采用倾斜摄影,配备无人机,每天空中巡查,拍摄视频、图片。

施工现场人来车往,马达轰鸣。李长友说,容西片区最多时近10万人,容东片区规模更大,最多时有14万多人。

李长友带我走进样板房。“这里所用材料,都是一线品牌。”李长友说:“河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很高,连踢脚线与户内门、柜体的面板颜色,也要保持一致。对客厅窗户、楼梯护栏,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我很惊讶:“管这么细?”

“开始,我也不理解。”李长友说,“后来,我想明白了。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有时,一念之间的选择,往往改变人生。比如陈傲天。

陈傲天生于1995年,在武汉长大。上高中时,他顺口问表哥:“测绘专业好吗?”

“当然好。”表哥说,“将来你也考测绘吧。”

陈傲天心里一动:“考哪所学校好?”

“武汉大学。”表哥说,“那里的测绘专业,是全国最好的!”

陈傲天记在心里,高考时,他果然填报了武汉大学的测绘专业。

陈傲天迷上了测绘,大学毕业继续读研。

2018年底,陈傲天找工作时,看到一则信息:雄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招人,上网一查,觉得不错,遂投了简历。

笔试顺利通过,陈傲天到北京面试。

面试最后一道题,面试官提问:“在新区开展‘多测合一’,有什么优势?”

“多测合一?”这个陌生名词,让陈傲天如坠云雾。

出了考场,陈傲天有些泄气。成绩公布后,他名列第五,没希望了。

2019年4月,陈傲天接到陌生电话,是雄安新区打来的,说前面4人中,有一人放弃,他可以递补。

陈傲天有些惋惜:“很抱歉,我已在武汉签约了。”对方正欲挂电话,他突然说:“等等!让我再想想,好吗?”

“可以。”对方说,“不过,你明天得答复我。”

武汉测绘界人才济济,发展空间有限;雄安是新兴城市,大有用武之地。

陈傲天决定,去雄安!

2019年7月,陈傲天来到雄安。一张白纸绘蓝图,新区规建局举足轻重,配备多名副局长,均为挂职支援专家。

无巧不成书。陈傲天又与“冤家”打照面——在专家指导下,参与编写新区“多测合一”的制度标准。

陈傲天在市民服务中心办公,这是雄安第一座建筑物。在他的眼皮底下,周边的工地每天都带给他惊喜:雄安,犹如雨后春笋,一天一拔节,天天在长高!

很快,这座创新之城带给陈傲天更大的惊喜:不仅往天上“长”,还往地下“长”,将实现三“城”共存:地上城、地下城、云上城——

“地下城”,即地下分4层:浅层空间,包括商业、娱乐和人行通道;次浅层空间,以市政设施为主,包括管廊和物流;次深层及深层空间,以保护资源为主。

“云上城”,即拓展数字空间,国土空间的规、建、管、养、运、维,均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管控。

陈傲天也同生共长。现在,他已是“多测合一”行家,在培训班上从容讲授,为200多人解疑释惑。

“下一步有什么规划?”我问。

“我决定在雄安扎根,户口已迁来,马上就落户。”陈傲天神情自豪,“我是‘雄一代’呢!”

“俊楼果然住俊楼了,哈哈!”曹德仲打趣。

俊楼姓袁,河北省容城县城关镇白塔村人,后来嫁到大河镇南文村。膝下一对儿女,均已成家,四代同堂,其乐融融。万般皆知足,唯有一憾事:没住上楼房。

每回进城,看到漂亮楼房时,袁俊楼就挪不动步:“瞧这楼房,多敞亮!”

丈夫曹德仲发窘,拿话搪塞:“嘿嘿,一切都会有的!”

“嘁!天上还能掉馅饼?”袁俊楼撇撇嘴。

雄安新区设立后,南文村首批拆迁。老两口笑出声:“‘馅饼’真砸到咱头上了!”

听说回迁到容东片区,曹德仲隔三岔五往工地跑,眼看着挖基坑、立塔吊、起高楼,回家后美得不行,如数家珍,眉飞色舞。

拿到钥匙那天,曹德仲一家直奔和谐园。打开房门,眼前一亮:板楼结构,南北通透,全套精装修,还有地暖,双层窗玻璃,铝合金窗框。

“敞亮,敞亮!”袁俊楼嘴里念念有词,“我没做梦吧,德仲?”

去年11月,两人搬进新家。满屋都是新的——新沙发、新茶几、新餐桌、新冰箱、新电视、新空调。“好马得配好鞍。嘿嘿!”曹德仲直乐。

“住慣了农村,进城习惯吗?”

“环境这么好,还能不习惯?”曹德仲眉开眼笑,“你瞧,人在街上走,就像逛公园。每天晚上,我们都要遛一圈,享受享受。”

袁俊楼的名字,引起我的兴趣。曹德仲来劲了,眉毛上扬:“这名字取得好吧?俊楼果然住俊楼了,哈哈!”

“咋样?”袁俊楼有几分得意,“咱娘有远见吧?”

“哪是你娘有远见?是咱们幸运,赶上中央政策好!”曹德仲认真纠正,“从平房搬进楼房,从一房变成多房,我们是雄安建设的受益者!”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人民日报》)

猜你喜欢

片区新区测绘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