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TEM教育理念下职前幼儿教师培养困境及导向

2022-11-10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人才素养

李 静

STEM教育理念下职前幼儿教师培养困境及导向

李 静

(青岛滨海学院 教育学部,山东 青岛 266555)

高质量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幼儿教师是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大势,同时,此需求对幼儿教师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STEM教育致力于通过跨学科知识融合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也对传统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策略及评价方式提出挑战,面对传统幼儿教师培养存在的综合素养“堪忧”、融合知识“割裂”、体验式学习“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的问题,未来的幼儿教师的培养应该走向重融合性人才的培养、整合课程内容设置、协作与体验式学习并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以提高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与适应性。

STEM教育;幼儿教师培养;困境;导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核心目标和最终归宿。学习不再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和实践探索的有意义活动[1]。STEM教育作为从美国引进过来的新兴概念,需要让它走中国道路,承载中国力量,在中国化的道路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幼儿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发展性、未成熟性,这些特性是3~6岁幼儿成长中的关键特性。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包含着对学前教育及幼儿教师的关注,也提出了具有实质性的建议: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那么,把STEM教育融入到幼儿教师培养中,是改善幼儿教师素质、提升技能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新型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是一个相当重要、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STEM教育及与幼儿教师培养的关系

(一)STEM教育

在全球化进程中,知识更新速度在不断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国的诉求。基于此,美国政府率先推出了一系列STEM教育政策。STEM教育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教育,它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k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简称。当然,这并不是简单地将四门学科进行叠加,他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交叉的有机整体。STEM教育目标在于培养未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符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复合思维,并具有很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未来人才。作为典型的跨学科式教育形式,STEM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既保留每一门学科的特点,又可以使这些学科进行灵活地交叉融合,促进各个学科的发展[2]。从教学目标上看,STEM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即学生通过在真实项目中的实践,从多个方面对一个科学现象进行探索与思考,提升科学素养、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跨学科多元思维的目标[3]。总体来说,STEM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跨学科性为特点,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的整合性的终身受益的教育。

(二)STEM教育与幼儿教师培养的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4]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创新人才是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创新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专家学者们的重视。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的幼儿教师数量的需求还在不断增多。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幼儿园教师全员持证上岗”。但当数量骤增的同时,拥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应该注重的是数量与质量的并驾齐驱。虽说幼儿教师培养在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也在提升,但在知识大爆炸、知识更新飞速的时代,离创新型幼儿教师、高质量的信息化的幼儿教师还相差甚远。STEM教育具有具备跨学科、趣味性、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实证性和技术增强性等特性。[5]其学科的整合性与幼儿园强调教给学生整合性的知识有着强烈的相通性。

STEM教育给幼儿教师培养带来了冲击,幼儿教师是一种需要具备广泛知识储备、娴熟技能、较强综合素质的高尚且崇高的职业。我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从幼儿园开始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3~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采用游戏的形式教给孩子整合性的知识。目前来讲,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发展,只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出具备创造性、融合性特质的未来人才。传统培养模式下的幼儿教师培养已经不能适应飞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STEM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的载体,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二、传统幼儿教师培养遇“困境”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概念,人才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模式既要全面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实现这些结构所采取的最优化环节设计与最佳构成要素组合,还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构成要素与基本内容

(一)综合素养“堪忧”

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其中对幼儿教师提出了基本的要求。秉承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但对幼儿教师创新能力、科学素养及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求是欠缺的。另外,在幼儿阶段中科学素养还未被重视,科学素养是幼儿健康成长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素养应该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职前幼儿教师培养的实践中,往往更加看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种显性知识的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创新意识、探索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未得到重视,教师教育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专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最终定位是为学前教育质量服务的,是直接具有教育儿童、发展儿童职业性质的专业。那么,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仅仅采用独立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忽略综合素养方面的教育,这与全面发展的、全能型的幼儿教师培养目标相背离,是只关注专业素养而忽略综合素养的教育。这样的培养模式必然导致幼教师资人才综合素质的欠缺。在充满挑战的新时代,在倡导多方面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并重的时代,当前的职前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表现出滞后性,需要从STEM教育融合幼儿教师培养目标入手,从信息素养的渗透性下手,不断改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二)融合知识“割裂”

近年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议,引发了对教师教育模式变革的探讨。那么,随着信息化的凸显,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转型也已经被提上日程。“专业化”是高校幼儿教师培养的核心与价值导向。但事实表明,“专业化”的培养路径,势必会将幼儿教师职业窄化。通过职前教育,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可以得到明显提升,但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专业教育背后的整体性知识结构的割裂就尤为凸显。就当前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而言,过于注重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过于专注学科知识学习,忽视学科知识间的交叉与渗透。这些已造成师资人才专业化培养的“片面化”趋向。教师培养过程中知识学习整体结构的割裂是其根源所在,缘于知识学习对于技能提升、素质完善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跨学科、融合性知识的发展与未来人才需求是相对应的,高素质、高技能、高创新能力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出来具有创新意识的儿童。

(三)体验式学习“匮乏”

学习的本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过程的体验、探索等得出结论,而不是体现在试卷分数的结果上。在传统的高校教师教学模式中,课堂理论授课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此种模式中师生是“授受”关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教群体是否优秀与职前培养方式的质量高低是成正比的。虽然有的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了见习、实习的机会,但这种偏重形式的模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实践及体验的作用。真正的参与和体验学习,是在过程中经历、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深度思考的学习形式,不仅仅是对结果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够学会从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收获蕴含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的过程性知识,以便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质的突破。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密切相关。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必须对评价方式做系统设计,做到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目前,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断定学生对于某一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往往通过最外显、最直接的分数得知。大班授课的形式,很难能顾及每一位学生的高素质、高质量发展,作为教师的职责不是把多少知识灌输给学生,重要的是怎样才能让未来的幼儿教师们有兴趣、有恒心地对专业及自身成长一直追求下去,能否发自内心地喜欢未来的职业并且有欲望一直不断地学习下去,这些都是成为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特点。

三、STEM教育视域下幼儿教师培养导向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首次在《本科的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又称《尼尔报告》)中提出了STEM教育的纲领性建议[6],随后的文件不断充实和完善其STEM教育,这给我国各阶段教育的发展及未来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借鉴。基于我国传统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中的不足以及不能跟上信息化飞速发展脚步的现状,我国未来幼儿教师培养应该进行适当的转型。

(一)重融合性人才的培养

STEM教育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开展STEM教育要有明确的整合目标。STEM教育核心特点即跨学科性,这就意味着在幼儿教师培养上,不应该只是关注知识理论的学习及技能的掌握,而是把重心放在利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的相互联系来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整合能力。新型幼儿教师的培养,立足于STEM教育人才观的基础上,力求整合校内外资源,从优化育人环境、开发与应用课程资源、构建实践平台三个方面,突破幼儿教师培养的瓶颈,实现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二)整合课程内容设置,优化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培养目标相匹配。我国对创新性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做到以下四点:其一,必修课程比例应适当缩小。适当缩减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能力和发展的多样性,培养具有不同人格魅力的幼儿园教师。其二,选修课程比例应适当扩大。选修课程的开设与师资的学术专长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应挖掘高校师资潜力,开设多元的课程,培养幼儿教师综合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其三,课程开设应更加灵活。既要包含前瞻性的课程,同时也可以从学生兴趣、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学习内容细化出各门课程。其四,应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实践深度。课程开设既要有理论的铺垫,也更需要实践的检验,所以理论与实践课程应结合开设。

图1 融合性幼儿教师培养模式

(三)协作与体验式学习并重

协作性与体验性是STEM教育重要的特点,在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成功地开展体验式学习,关键是要创设一种有意义的情境,在具体的体验、观察和反思中来使体验得到升华。我国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教学形式,这与STEM教育中的协作性、体验性的特性不谋而合。具体举措如下:其一,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例如“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这门课程,完全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们模拟真实的幼儿园教学情景,让同学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刺激学生们对幼儿园教学情景的再现,激活在幼儿园所看到的情景,从而产生体验。其二,每学期安排见习,让学生深入一线幼儿园,使体验更深刻、更有深度。只有真正在一线岗位,有做幼儿教师的真切体验,才能够帮助学生创建和谐的师幼关系,提升学生们有意识地分析幼儿心理特点、处理突发教学事件的能力,这样也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教育与每一位公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国家的职责,同时也需要多方共同发挥力量来推进未来幼儿教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为了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可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具体措施如下:其一,立足于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对象的个性化和评价结果的全面化。为了保证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一套从学校外部到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其二,摈弃单一评价方式,构建“知行合一”的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评价。知行合一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用理实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和判断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泰勒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学家们曾经提出仅以课程结束时的理论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是不科学的结论。人的发展是渐进的过程,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有着不确定性的特点,为此我们应该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其三,采用双向评价策略。建立双向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情况进行评价。

未来幼儿教师将是庞大的教育群体,这类群体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创新意识直接决定着幼儿在人生发展的最基础阶段是否具备成为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需求的潜力。在追求质量结合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下,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培养方式及评价方式中“知行合一,理实结合”模式的重要性。

[1] 秦瑾若, 傅钢善. STEM教育: 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学科式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 2017(4): 67-74.

[2] 李雁冰.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运动的本质反思与实践问题——对话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Nashon教授[J]. 全球教育展望, 2014(11): 3-8.

[3] 傅骞, 刘鹏飞. 从验证到创造——中小学STEM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4): 71-78+105.

[4] 刘丹, 刘凤娟. 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10): 58-61.

[5] 余胜泉, 胡翔. 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4): 13-22.

[6] National Science Board. Undergraduate Science, Mathematics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EB/OL]. [2021-11-03]. https://www. nsf.gov/nsb/publications/1986/nsb0386. pdf.

Training Preschool Teacher from STEM Education Perspective: Dilemma and Orientation

LI 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Qingdao Binhai University, Qingdao 266555, China)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preschool teachers are the strategic tendency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Meanwhile, the training of preschool teachers is faced with the new challenges. STEM education is devoted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fusion, which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science inquiry abilitie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such as “unsatisfied” preschool teachers comprehensive quality, “split” integration knowledge, “shortage”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 “simple” assessment method. To face with it, traditional preschool teachers need to accept more challenges on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strategies and evaluation ways. Based on this, the future cultivation of preschool teachers should emphasize the following points as integ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collaborative and experiential learning, innovation, talent evaluation mechanism. Only in this way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eschool teacher training and adaptability.

STEM education; preschool teacher training; dilemma; orientation

G616

A

1009 - 2560(2022)05 - 0034 - 05

2021-03-2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高校数字化教学审视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式教学设计资源建设”(202102647017)

李 静(1988-),女,山东聊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幼儿园课程、学前教师培养。

(责任编辑 赵建科)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人才素养
人才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