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2-11-10李娟魏甲彬杨宁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林地土地利用耕地

李娟, 魏甲彬, 杨宁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土地利用变化指人类通过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方式的改变,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1]。其具体表征为地表反射率和粗糙度的改变[2]、植被覆盖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3]、地表热量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4-5]等。土地利用变化的程度随着社会发展,范围不断扩张、强度不断加剧,对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影响更不言而喻。

SOM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有机化合物[6],包括土壤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合成阶段的各种产物[7]。SOM是土壤生物生命活动的碳源和能源[6],能提供生物生长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也能改变土壤的理化、热学及生物活性,对维持土壤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8]:一是对农药、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质有吸附降解作用[9];二是在缓和“温室效应”保证粮食安全方面具有潜在作用,可保持农产品稳定的产量[10]。而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时,SOM的自然合成与转化受到影响,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全球碳循环等方面也会随之改变。

SOM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当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干扰转换为农业生态系统后,土壤有机碳库在温带地区降低60%,在热带地区降低75%以上[11]。从宏观角度看,严重的土壤有机碳库缩减可影响“温室效应”与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从微观角度看,SOM减少,会导致土壤退化,耕作层变浅,土壤物理性质降低,不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因此,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SOM影响,可为土壤培肥和改良提供参考。

1 土地利用变化对SOM含量的影响

1.1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SOM含量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有三大类:农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12],其中与SOM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用地,且以耕地为主。耕地相对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其SOM的淋失具有典型特征:(1)土壤物理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水、热、气及生物活性发生改变,SOM氧化矿化过程加快;(2)土壤裸露后,土壤侵蚀加快,SOM淋溶过程也加快[13]。例如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紫色土的营养性退化,表现为紫色土中缺少SOM与氮[14]。由此,以耕地为参照,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SOM含量的影响。

1.1.1 其它农用地改为耕地

其它农用地改为耕地后,在传统的耕作条件下,SOM会降低,因为土地覆被发生改变,土壤裸露,SOM易淋失。例如,砍伐原始森林改为耕地过程中SOM含量降低[15],微生物活性降低,土壤矿化度增强[16]。草地开垦为耕地后有机质含量下降[17]。泥碳与湿地转向耕地后SOM含量下降。天然林转变为坡耕地后,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呈现出较大下降的趋势,次生林转变为农田之后,表层SOM含量降低了33.6%[18]。

1.1.2 耕地改为其它农用地

若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即退耕还草/林后,SOM含量会提高。因为林草地郁闭度较高,地上凋落物、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生物的数量及种类慢慢累积,有利于SOM合成,且土壤物理结构逐渐恢复,其水、气、热等情况改善,降低了有机质分解,两个过程促进了有机质的累积[19]。例如,退耕还草10年后,且随时间延长,SOM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另外退耕后植被恢复和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也会增加[20]。退耕还林22年后,SOM含量也明显增加,其结果与土壤的物理性质呈现显性相关[21]。

1.1.3 非耕地之间的转变

非耕地具体指草地与林地之间的转变,当草地转为林地后,植被恢复重建,土壤结构、水分和养分均会改善,有利于SOM累积,反之则SOM淋溶加快。非耕地之间的转变会引起土壤层SOM含量的变化,也会改变SOM的活性和稳定性。例如,草地活性SOM含量明显大于林地[22],而林地土壤团聚体碳和稳定性高于草地[23]。Murray等[24]也提出草地转向造林地有机质含量增加,李正才等[25]提出林地间的转变SOM含量也有明显变化,如次生林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SOM含量也会下降近48.5%。

1.2 土地管理方式变化对SOM含量的影响

土地管理方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农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上,不同用地方式其管理措施不同,对土壤物理化学结构影响的程度也不同。由此,从耕地、林地和草地三方面出发,分析土地管理方式变化对土壤SOM含量的影响。

1.2.1 耕地的管理方式变化

耕地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施肥管理、秸秆还田、耕作管理等。长期有机培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直接产量,也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在祁阳市红壤、吉林省黑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灰漠土三种农田土壤,进行长达16年的施肥对比中发现,有机无机配施能维持和提高SOM含量[26]。在江西省进贤县的红壤水稻土施肥试验表明,0~20 cm的表层土壤中SOM含量表现为单施化肥+早稻施绿肥+晚稻施猪粪+冬季稻草还田>单施化肥+早稻施绿肥+冬季稻草还田>单施化肥>不施肥,即以有机培肥(晚稻施猪粪)的方式有机质含量最高[27]。秸秆还田可以提高有机碳贮量[28]。在山西省忻州市玉米秸秆还田的研究中发现,9年后SOM含量增加0.09%~0.12%[29]。在陕西省三原县进行秸秆还田试验表明,由于有机质矿化量小于累积量,秸秆还田后土壤耕层有机碳贮量显著提高[30]。水旱轮作、水改旱、旱改水等耕作方式可以改变SOM含量。周期性的水旱轮作可协调SOM的腐殖化过程和矿质化过程,提高土壤肥力[31]。水改旱后,旱作土壤通透性增强[32],水热状况改变[33],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加快,SOM含量会下降。而旱改水后,农田普遍存在土壤酸化和土壤贫瘠的问题[34],由于改变了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的嫌气条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下降且变异大[35],SOM的输入过程受限,SOM呈下降趋势。例如,杨东方等[36]提出水改旱后,能引起胡敏酸(Humic acid,HA)含量降低,富里酸(Fulvic acid,FA)含量升高,土壤腐殖质中易矿化的SOM组分增加。

1.2.2 林地的管理方式变化

林地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采伐间伐期、采伐方式、伐区管理等人为因素。林地采伐后,可引起地上凋落物减少,郁闭度减少,土壤环境温度升高,根系分泌物及土壤生物活性加强,有机质矿化速度加快,SOM减少等,但适度的采伐及合理的伐区管理,不仅可维持土壤有机碳贮量、减缓林地退化,还可以保持林地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对黑龙江省帽儿山林场调查发现,间伐与未间伐林的土壤肥力差异明显,抚育间伐15年后,森林凋落物相对积累较多,且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质的释放和归还提高,土壤肥力相对未间伐林较高[37]。

1.2.3 草地的管理方式变化

草地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放牧方式、施肥管理等人为因素。这些管理方式均可改变SOM的输入与分解,影响草地的有机质平衡。放牧方式对草地的影响来源于放牧强度和放牧周期等,适当强度的放牧能刺激草地补偿性生长,但过度放牧或长周期放牧会抑制草地生长,降低生态系统生产力和有机质输入[38]。因此可以采取休耕、轮耕或者适当频次的放牧来维持草地生产力。施加有机肥有助于改善草地物理结构,有效增加有机质含量,但施肥也要考虑碳氮比,碳氮比过高肥效慢,碳氮比过低又会刺激有机质分解。因此草地的管理应采取合理的施肥方式。如马兴旺等[39]提出经过10年的草原修复,松态腐殖质增加,其次是稳态腐殖质,紧态腐殖质增加较少。

2 土地利用变化对SOM组分的影响

SOM组成、结构及存在方式十分复杂,有关SOM的研究总是与其分组特性联系在一起[40]。SOM组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从物理方面,根据土壤矿质在有机质稳定和周转中的作用,可按团聚体、密度和颗粒进行分组。其中,团聚体可分为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密度可分为轻组有机质(Light fraction organic matter,LFOM)和重组有机质(Heavy fraction organic matter,HFOM)[41];颗粒可分为砂粒、粉粒和粘粒。二是从化学方面,根据腐殖质类物质在酸/碱中的溶解性,分为FA、HA和胡敏素(Humin,HM)[42];腐殖质与矿物结合的紧密程度可分为3类,即松结合态、稳结合态和紧结合态。目前,许多学者采取物理-化学结合的方法研究SOM组分的数量与性质。

2.1 关于团聚体与化学分组结合方式的SOM组分研究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能发挥肥力和环境功能,不同土粒直径的结构单位[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的化学分组和性质不同。由表1可见,同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团聚体粒径,无论是耕地、休闲地还是裸地,HA和FA的含量大致趋势表现为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含量降低[40],其中粒径<0.053 mm含量最低;Bongiovanni等[43]也提出大团聚体HA和FA的含量大于小团聚体。这说明不同利用方式下,腐殖质表现一致,即随团聚体粒径减小,腐殖质的分解程度增加。另一方面,相同粒径团聚体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HA和FA的含量上来说耕地>休闲地>裸地,这反映大团聚体对土壤管理措施敏感[1],且随土地利用的变化,腐殖质可从大团聚体到小团聚体进行再分配。

表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Table 1 Composition of humus in soil aggregates under different utilization modes

2.2 关于密度与化学分组结合方式的SOM组分研究

轻组有机质的主要成分为动植物未完全分解的残体、微生物和矿质颗粒[44]。重组有机质为存在于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有机质[45]。由表2可见,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以施用有机肥的效果更加明显。另一方面,同种土地管理方式下,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LFOM和HFOM含量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同种土地管理方式下,腐殖质含量为HFOM>LFOM,说明HFOM为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碳库,也可以反映HFOM的稳定性更高[46]。HFOM中腐殖质的差异,窦森等[47]通过比较发现无论是松结合态还是稳结合态的腐殖质,其腐殖质组成均表现为HA>FA。

表2 长期试验土壤轻组和重组腐殖质含量动态变化Table 2 Dynamic changes of light group and reconstituted humus content in long-term test soil

2.3 关于颗粒与化学分组结合方式的SOM组分研究

颗粒分组与团聚体分组的试验方法不同,均可得到稳定的不同粒径的有机质复合体。由表3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从含量上来说,森林与草地表现为砂粒>粉粒>粘粒;农田表现为粉粒>砂粒>粘粒[48],该结论与赵兰坡等[49]的观点不同,赵兰坡等[49]提出SOM含量表现为粘粒>粉粒>砂粒,可推测该差异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分析粘粒、粉粒和砂粒中的腐殖质组成发现,HA+FA的总和表现为粉粒高于粘粒,且HM的浓度大于HA+FA[50]。

表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颗粒有机碳特征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3 结论与展望

当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时,SOM的自然合成与转化受到影响,SOM数量及组分均发生改变,所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有机质影响,可为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全球碳循环等方面提供参考。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主要分为其它农用地改为耕地、耕地改为其它农用地和非耕地之间的改变;土地管理方式变化主要分为耕地管理、林地管理和草地管理,这些因素均会影响SOM数量的变化。大部分研究表明其它农用地改为耕地后有机质会降低,而采取修复措施退耕还草或还林,有机质会逐年提高,且合理的土地管理方式能促进有机质的提高,但这些土地利用变化均属于静态的横向比较来对比SOM的变化,而忽视了动态的纵向时间变化,没有具体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跨度对SOM数量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长时间的方式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对SOM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而土地利用变化后SOM组分的也会随之改变,结合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方式分析对不同团聚体、不同密度、不同颗粒和不同化学SOM组分中SOM数量及特性的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方式的变化对SOM组分的影响。但由于物理分组与化学分组结合方式测定SOM数值存在不确定性,SOM组分的特征没有统一规律。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增加试验数量的方式来提高土地利用变化对SOM组分影响结果的精度。

猜你喜欢

林地土地利用耕地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五台县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基于“风险—效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识别与测度
土地利用变化与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研究
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军令状” 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Summer Is Coming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