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

2022-11-10蔡翔英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职业院校岗位

蔡翔英 许 洁 董 艳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办学理念的创新,更意味着办学目标、办学模式和培养方法的转变[1]。近几年,“牢牢把握教育质量生命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不仅关系到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而且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可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全面培养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能力。本研究旨在从项目教学法这一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具有的优势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以期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项目教学法与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项目教学法的定义

项目教学法是促进学生自我导向学习的一种创新教学法,常常表现为一套学习体验和任务。项目教学法主张学生通过一定的小组合作,解决源于真实世界中复杂、非常规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完成一项源自真实世界经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进而让学生逐步习得知识、掌握可迁移技能、锻炼思维方式及获得实践能力等。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用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

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体系有不同的见解。田玉鹏提出,高素质民航产业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科学管理能力、改革创新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协同能力等相交叉的综合能力[2]。柯勤飞指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体系同时涵盖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内容,在横向能力维度上,不仅具备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等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在纵向能力维度上,既能满足当前岗位的能力要求,更能适应未来产业发展对人才资本需求的迅速变化[3]。朱秋月认为,应用型人才应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业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4]。综合上述,本研究认为,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实践行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技术适变能力、岗位需求分析能力等。

(三)运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

1.倡导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充分发挥实践行动能力

应用型人才是融知识、理论于实践应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赋予学习主体更大的主动权,即使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也不应孤立学习主体的建构性,否则知识与应用必然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项目教学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积极开展探索,获得专业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教师有限干预学生的活动,仅扮演引导者和激发者的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2.开展团队合作,深入培养协同工作能力

协同工作能力是应用型人才走向工作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以小组团队形式开展合作,有效合作的团队能对项目进行深入探究,最终非常出色地完成项目,以培养学生自身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贡献自己的智慧。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能了解对方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相互启发,拓展自身的思维和视野,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终达成高水平的共识。

3.面向真实的工作情境,有效激发创新创造热情

项目教学法面向真实的工作情境,解决的是基于现实世界或真实情境中散乱的复杂问题,或完成的是一项源自真实世界经验且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随着问题的解决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问题情境如果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实际,就更能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让学习者对项目任务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其深入探究过程,激发创新创造热情。

4.强调多种技术相融合,不断提高技术适变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中融入与职业岗位相关的信息技术,比如全息投影、AR、VR等,为应用型人才走向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资源环境下,项目设计都可以融合多种技术,通过多种媒体去呈现问题情境,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相符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尤其在项目展示时,学习者可以将学习成果发布到网上,方便专家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从而提升学习者在不同的技术之间进行切换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对技术的适变能力。

5.对接职业岗位,明确提升岗位需求分析能力

应用型人才应当能够迅速适应岗位和行业的需求,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培养其对岗位需求的分析能力。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载体,将课程项目学习与企业项目结合起来,打破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之间的壁垒。学生通过完成既定的校企合作项目,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分析自身应当掌握的知识和能力。项目教学法打破学科式的课程组织方式,建立课程目标与岗位任务之间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与职业岗位对接,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走向岗位后对职业的需求分析能力。

二、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构建

(一)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属性,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引导学生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通过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来促进意义建构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学习)和行动的基础,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处于特定的情境脉络中;其二,知识是人们真实活动的结果,是表现在人们的行动和共同体互动中的一种社会建构;其三,学习是个体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并且积极互动的过程;其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清晰地表达理解,并不断反思。情境认知理论将个体认知放置于更大的物理情境和社会情境中进行考察,更加强调个人与所存在的学习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和情境的真实性。项目教学法作为情境化教与学的模式之一,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媒体去呈现问题,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探究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从而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面向实践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实践理论概念。布迪厄从关系角度出发,围绕行动者在哪活动、用什么活动及怎样活动三个问题进行阐释与构建,提出“场域—惯习—资本”框架[5]。布迪厄进一步指出,场域制约着惯习,惯习又建构着场域,资本的有效获取助推着落后惯习的破除和新惯习的形成,而新惯习的形成又有助于积累资本的增值[6]。根据场域理论,作为整个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属于教育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场域。教育场域与应用型人才场域存在深层次的关联性,由此,可用场域理论中的三大要素系统分析职业教育赋能应用型人才的理论逻辑。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而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惯习制约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构建着人才质量参差不齐这一特殊场域;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场域中的项目教学法同应用型人才场域的有机耦合,逐渐促成应用型人才新的惯习,构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特定场域。最后,积极资本的力量打破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的恶性循环链,从而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惯习,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构建

本文主要结合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实践经验,以及国家课程项目式重构的理念构建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7],该模式主要包括项目学习目标分析、项目准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学习环境六个要素,见图1。

图1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项目学习目标分析

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所需培养的能力为实践行动能力、技术适变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岗位需求分析能力。项目的学习目标应当以能力培养为标准,建立项目目标与岗位任务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分析项目中的岗位要求,进而培养走向岗位所需要的各项能力。

2.项目准备

项目的初始阶段应当对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进行分析。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要描述学生的年级、社会文化、态度、兴趣、动机和学习风格类型等,并界定学生能够使用的技术,以有利于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即选择的项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风格,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对学习环境的分析,需要确保学习环境具有可行性,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并实施项目。

3.项目设计

教师只有在项目学习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生具体要达到或提升的能力,才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评估方法并设计教学过程。在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情境化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中,有助于完成项目。在确定恰当的评价方式阶段,教师需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需要什么样的测试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证明学生达到了此次项目的目标。此外,规划相关教学过程是整个项目设计的核心,包括项目内容选择、学习活动设计等。

4.项目实施

首先,确定项目。教师是项目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发布相应的内容并提出驱动性问题。学生是项目的探究者,在网络平台参与项目的讨论,浏览教师发布的资料并初步感知项目,然后和教师共同完成项目的选题。其次,制订计划。项目教学法需要学习者组成协作小组,逐步完善项目学习任务,拟定项目总计划方案,共同完成项目活动。再次,进行活动探究。教师的角色为指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及时反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在作品制作环节,项目教学法的成果形式和职业教育相联系,可以体现数字化、富媒体性的特征。最后,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品情况组织相关的展示活动,包括展览会、辩论赛、汇报展示等。

5.项目评价

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提供多维度的评价工具,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评价内容,组织学习者、家长与岗位专家等多元主体进行项目成果评价,在评价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岗位专家参与评价,帮助教师有效判断学生的作品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以解决项目教学与企业实践脱节的问题[8]。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引入使得过程性评价成为了可能,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引导学习者结合项目实施过程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

6.学习环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背景下,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应当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进行,既有线上的自主探究环节,也有线下的协同工作。混合式教学环境可以带领学习者接触工作中所用到的技术,为提升学习者的技术适变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一)以项目教学法为导向,确定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行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技术适变能力、岗位需求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完整的行动模式,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发展。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项目教学法存在高度契合。在设置项目目标时,需要将上述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培养融合到项目内容设计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环节综合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上更要强化应用特色,通过项目教学制定符合本区域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划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增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人才支持。

(二)以项目教学法为载体,重视课程与岗位任务的高度匹配

首先,可以通过往届毕业生走进职场后的反馈信息适当调整项目内容,使之与社会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匹配。其次,邀请岗位专家参与课程项目的开发,通过与岗位专家合作,可以让岗位专家指导教师开发项目,科学分解项目过程,确保开发的项目可以与岗位接轨,增强项目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可以聘请岗位专家或相关企业的工作人员作为项目课程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开展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完成企业项目,或带领学生参加竞赛,学生在竞赛中拓展视野,提升应用型能力。

(三)以项目教学法为桥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重在企业能够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和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中,合作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项目式实践教学平台的方式参与到项目实践教学中,借助企业丰富的工程经验使得项目实践得以高效落地。要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公共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共建共享。此外,要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带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建设一批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好充足准备。

(四)以项目教学法为契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项目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与职业性,深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体现在项目学习的多个方面,在项目开展之初,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可以自由在网络平台下载资源进行查看。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进入虚拟世界做项目、交流讨论,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项目评价阶段,可以将学生的项目录成微课或发布在网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作品进行评价。此外,职业院校应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五)以项目教学法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项目课程,需要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完善教师能力结构,充分发挥教师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中坚作用。学校要根据项目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工作重点不同,将教师分为教学型、科研型、实践型三类,实践型教师主要承担项目化教学任务。二是邀请项目式教学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企业岗位专家进行实践指导,双向合力培训“双师型”教师,通过系统化的培训能使“双师型”教师独立开发和实施项目,全面提升教师项目建设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职业院校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