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本 绘就幸福底色
2022-11-10张逸龙
文|本刊记者 张逸龙
因脑出血导致肢体一级残疾的李明(化名)生活无法自理,家里依靠妻子偶尔打零工维持家用,而且还有两个孩子需要抚养。海曙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在救助对象名单比对过程中,发现了李明家的困难情况,主动帮助李明和家人申请低保等各项救助保障。如今,李明一家每年能领到各类救助金8万元,基本生活有了保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一年来,宁波锚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的目标,聚焦群众全生命周期需求,不断增加优享、普惠、便捷的公共资源供给,加快补齐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民生短板,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一幅幅温暖幸福的民生图景正在全市徐徐展开。
7月5日,海曙区石碶街道冯家小学暑期托管班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学生踊跃参与。 姚颖超 | 摄
教育资源提质扩面
每周一次的“同步课堂”,是鄞州区瞻岐镇中心初级中学学生最期待的课程之一。该校和鄞州实验中学组建教育共同体以来,双方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交流、办学资源等方面展开了深度融合、紧密共享。“同步课堂”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到偏远山区学校,助力山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教育是民生之基。宁波在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建设过程中,坚持群众所盼、教育所能、未来所向,以解决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为主攻方向,持续增加资源供给,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治理效能,努力打造“甬有优学”民生品牌。
2021年,宁波中小学(幼儿园)学位扩容建设项目共计竣工66个,新增学位约4.5万个;海曙、鄞州等7个区(县、市)教育共同体覆盖90%以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全市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比例达62.7%;在甬高校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2个;普惠性在园幼儿占比达92.8%,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3%;建设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16个;新增35个产业发展紧需中职专业、23个技工专业……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宁波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减”背景下,宁波中小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成功打造对象全覆盖、主体全协同、五育全融合、成本全公益、培养全链条的“五全”课后服务新模式。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1+X”形式提供基础服务(辅导完成作业)和拓展型服务(体艺等兴趣拓展课),建立起以志愿者、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五老人员等为主体的课后服务校外师资库。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后,宁波课后服务学生参加率达90.36%,教师参与率达95.24%,实现愿托尽托。
除此之外,宁波还将“托幼一体化”作为教育重点工作,推动幼儿园向“托幼一体化”转型,鼓励有空余学额的幼儿园开设幼托班,尽量缓解托幼学额不足难题。目前,全市有325所幼儿园开设幼托班469个,招收2—3岁幼儿9380名。为增强教育领域“托幼一体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宁波在全市新一轮学前教育发展计划中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以满足家长托幼需求。
健康事业稳中有进
2月25日,宁波市第一医院、海曙区第二医院的专家连同章水镇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在章水镇李家坑村卫生室门口广场开展高山巡回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活动。在现场,市、区两级医院14名专家,为高山老年人群免费提供颈动脉斑块筛查、前列腺癌筛查、老年性痴呆筛查、听力眩晕专科筛查、骨密度筛查、肺功能检查等服务,获得村民频频称赞。
自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建设以来,宁波围绕“甬有健康”行动,加快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奋力打造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标志性成果。
为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宁波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快县域医共体和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完善网格化布局,建立健全各成员单位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体制机制。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的80%号源通过网上开放预约,其中40%专家号源向基层优先开放;医联体和医共体内部153种慢性病药物匹配率达98%以上;全市县域就诊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稳定在65%以上,外转病人数量持续减少。
2021年8月,宁波在“浙里办”App上线“优享医护”应用,以满足老年人、新生儿、孕产妇及术后康复等行动不便、就医困难人群在家接受护理的特殊需求。该应用整合了全市200家医疗机构的护理资源,可提供鼻胃管护理、导尿管护理、PICC置管护理等49项护理项目。有需要的群众在下单预约后,医疗机构护士接单并提供上门护理服务。今年以来,“优享医护”已为1.2万余人次提供服务,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推进“甬有健康”行动的同时,宁波还聚焦“甬有善育”,健全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和托育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一方面,强化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整合婚前、孕前检查,加强产前筛查、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综合防治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等常见出生缺陷;另一方面,推进“家门口入托”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参与普惠性托育机构,解决“入托贵、入托难”问题。此外,宁波还迭代升级妇幼健康一体化平台,全量归集全员人口、妇幼保健、婴育服务等数据信息,做到数据实时导入、全域共享,实现孕前、孕中、出生、成长等生命全周期健康管理全程智控。
养老服务持续深化
“价格不贵,菜色丰富,不仅能吃饱,还吃得很好!”每天中午,鄞州区白鹤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送人员都会准时将可口营养的饭菜送到85岁老人陈文良的手中,这让他感到既方便又安心。据悉,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宁波已建设148个镇乡(街道)老年食堂和389个村(社区)老年食堂,共有逾2.3万名老年人享受助餐服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解决老年“吃饭难”问题,是宁波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打造“甬有颐养”品牌的重要举措之一。一年来,宁波聚焦老年人现实需求,织密养老服务网络,建强居家养老阵地,大力发展康养服务,基本建立起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
目前,宁波共建有养老机构264家,拥有机构养老床位6.19万张,每百名户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5.6张;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7个、居家养老服务站2792个,已覆盖所有镇乡(街道)和村(社区)。所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均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合作,44个老年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还具备全托护理照料功能。除此之外,海曙、鄞州等地还培育出一批优质的专业护理照料机构,为社区老人提供中短期全托护理照料服务。
在惠老政策方面,宁波按照突出重点兜底线、适度普惠保基本的原则,在实施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基本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清单。低保低边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和困难对象中的重度、中度失能老人以及80岁以上高龄老人,每月可分别享受45小时、30小时、3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宁波还为低保低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80岁以上居家老人购买老年人意外险,为8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50—800元高龄补贴,为低保低边、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困难老人开展每户1.2万元标准的家庭适老化改造。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
80岁的李老伯和老伴住在海曙区高桥镇,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正在上小学的外孙需要照顾。每当家里有人需要看病,接送孩子和买菜做饭的时间就会变得很紧张,老人对外孙的教育也是力不从心。“童舟共济”项目组人员通过走访得知李老伯家的困难后,当即为他对接了志愿者团队,为他提供陪医、接送孩子等志愿服务,同时也有专业咨询师为孩子的成长教育提供支持。
“童舟共济”项目是海曙区推出的一项困境儿童关爱成长服务项目,也是海曙区对“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自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建设以来,宁波聚焦困难群众,着力构建兜底有力、精准高效“大救助体系”,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据宁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浙里救”政务平台,宁波已实现困难群众14类救助保障事项“一件事”办结,救助惠民“一件事”联办率、探访关爱完成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100%。在浙江省2022年上半年社会救助工作综合绩效数字化考评中,宁波以12.55的总分排名全省第一。2021年,宁波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全域统一,率先完成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19项标志性工程中的困难救助“同城同标”工程。
今年1月,针对重度失能人员的居家医疗护理无法使用医保结算的政策短板,宁波在全国首创推出“医保家付”服务,将重度失能人员所需的PICC置管护理、导尿管护理、鼻胃管护理三项居家医疗护理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负担。
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最为朴素的期盼。在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同时,宁波还紧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这一目标,深入推进新市民住房保障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基本构建起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的新型住房保障体系。
今年,宁波在有效改善城镇户籍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公租房政策,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积极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试点。截至8月底,已为2.3万户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对符合条件的4182名一线环卫工实施住房保障;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6.42万套(间),提前完成省定5万套(间)的全年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