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一定会喜欢周瑄璞

2022-11-10蔡小容

文学自由谈 2022年1期
关键词:胡辣汤秋生宝珠

□蔡小容

成都的一个姑娘,是报社的文化记者,有时在微博上跟我聊几句。她向我推荐周瑄璞的小说《日近长安远》:“以我对你作品的了解,你一定会非常喜欢周瑄璞。”我买来读了,果然是好,翻来覆去看不够。陆续又买她写的书。有的已经绝版,网店说一半瞒一半,把很旧的二手书发来,我也收了,用好看的挂历纸包好。发现一个好作者不容易。早些年出版的装帧水准有限的书籍,带着年轮般的感觉,令人珍惜,其间也包含着作者的成长刻度。

《日近长安远》,李敬泽评论此书说:“红尘远,天地近。一代人身经巨变,舍生忘死,拼一个一日看尽长安花。”他说的是书中人,我移作书外人的观感,此书繁华流动,令人目不暇接。这部小说写了跨度三十来年的人物变迁、社会全景、世道人心。文学早已不是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左拉的时代,小说不断提速,而时间具有内在规定性、外在相对性,三十年间从量变到质变,如何表现缓的累积、遽的突进?小说要写人,写出个体的特性,同时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宽广的地域中去写众生,写出普遍和一般,如何兼顾协调?能做到以上两点的作家不乏其人。这部小说还不仅于此,它另有一种温润的质感,格外动人。

长安是古代的西安。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河南和陕西,故事里的人们先后从乡土来到他们的“长安”谋取生活。我揣测,为了让意象聚焦于“长安”,小说里西安是实写的,另一个省会城市是虚写的,连地名都不出现,这恰好对应于小说构思的需要——西安的芸芸众生,要依托于实地去描摹;另一个城市,主要由人物在较抽象的层面掘进,在那些层面上,城市里的单位、人事、组织、机构,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所以地名完全可以略去。作者周瑄璞生于河南,在西安生活,这样的构思也符合她的实际,对她最有利。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书中的主人公是两位女性:罗锦衣,甄宝珠,由此分出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小说开始于三十五年前,这两个十九岁的乡村少女有着完全相同的起点,都是高考两度失利,在乡村小学当上了民办教师。起点之后,她俩的人生轨迹却不再对称,不同的性格和处世方式给她俩带来相应的境遇,两人渐行渐远,各自画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生图景。罗锦衣充分利用她的女性资本,抓住命运中的一切机会向上攀爬,获奖、转正、调动、升迁,进社、进县、进市、进省城,副处、正处、副局、正局,直到巅峰,再因一个必然中的偶然而跌落。甄宝珠单纯且朴实,温良恭俭,她也为生活搏尽了全部力气,辗转多个行业,却始终在社会的底层艰难生存。在构思布局上,甄宝珠占据了横向的“广”的一面,通过她的接触和视野,涉及到江湖百业,是社会底层的横切面;罗锦衣不断上升的过程则形成“深”的一面,这个深的最大表现在她的心理剖面,一个用身体开疆拓土的女性,她的内心有着剧烈的波峰浪谷,同时她也接触到社会中由低到高各个层级的人物,以点带面,画出若干截面,使这部小说的社会群像更加丰富。甄宝珠是普通人,罗锦衣是个别人,但也相当具有代表性;事实上这种人很多,只是程度不等,罗锦衣是被写到了极致。如此,普遍与特殊并存,共性与个性一体。

锦衣和宝珠,这两个人物我都很喜欢。罗锦衣在现实生活中是不会让人喜欢的,但作者贴着这个人物写,全程展示着她的内心世界,她的期盼和欲望,不甘与不忍,强悍和软弱,心机与憨直,全都合情合理,曲折委婉,贴着她的心是不会讨厌她的。从本质上讲,一个女人以身体为手段攫取她需要的东西,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是道德的败坏、是对规则的破坏、是对他人的掠夺,是不善良的;但在具体做人方面,作者又时时让我们看到她的良善。也许那是作者自己的良善,投射到了她身上。于是,我们看到二十出头的罗锦衣为了脱离土地吃上商品粮,在有目的地献身之前,身体里涌动着“一种代号为商品粮的情欲”;也看到四十多岁的罗锦衣,却不过曾经帮过她而现已退休的老局长的一再邀约——他在位时的其他女人全都断然拒绝消失不见了,只有她一个人念及旧情——不好意思翻脸,不想伤情面,怀着母性的仁慈和牺牲忍着不快来陪他。

但我更喜欢看作者写宝珠。宝珠的性格,“安分守己”四字足以概括,她的生活也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然而,它是多么有意思啊!还是作者的笔力太足,每一个细节都丰沛感人,饱蘸了生活的汁液,醇厚甘美。底层的生活,除了苦和累,也有甜,也有趣,人生本来如此。我津津有味地看了又看,看宝珠这三十多年,中国老百姓这三十多年是怎么过来的——

出身农家的姑娘,如果不能通过考学来“农转非”,就只能通过出嫁,嫁一个“商品粮”。话说得容易,实际上要试过了才知道,那是一条多么屈辱的路。婚姻要找等号,城里人肯找农村人的,都是条件太差剩下来的:二婚的、老丑的、残疾的、刑满释放的。介绍人心知肚明,不亲眼见过了这些人,姑娘不会死了这条心。连她娘都说了:“都是瘸的拐的,二茬三茬。咱这么多农村人,那么些排排场场的大小伙子,还不够你挑?”这一死心,就找着了一个“大白鹅一般洁净齐整”“全身散发着刚摘下来一刀破开了的菜瓜的芬芳气息”的农村小伙子秋生。秋生跟她见面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走吧,去县上。”“弄啥呀?”“买衣裳。”买衣裳,就是相中了的意思,宝珠虽然心有不甘,但仍是本能地迷恋上了他身上的气息。这是多么青春美好的一对儿呀!这也是命运给本分老实人安排的最大福分。秋生一表人才,聪明能干有担当,关键是爱她,把她当个宝一直到老。

因为一点差错,宝珠弄丢了教书的饭碗,秋生与她背井离乡,远赴西安去找活路。找什么活儿干好?听人指引,去康复路批发袜子摆地摊,再批发围巾手套、毛衣毛裤、棉鞋拖鞋,站稳脚跟后租下门脸房,卖服装。服装卖了六七年,渐渐不大好卖,也厌倦了磨嘴皮子斗心眼儿,就改行开饭馆。开饭馆起早贪黑,挣的是辛苦钱,开了五六年,两人落下一身病。

城市里汽车多起来,几乎每天都铺天盖地川流不息,两人找门道承包下一片路段,干起了停车收费。从早到晚,寒冬酷暑,彼此相携,跑来跑去地收两块三块的钱。哪行哪业,内中都是艰难,钱是挣了一些,劳累伤痛难言。我难以复述小说中至广大而尽精微的描写,而那句收束性的、淡淡的一句话将我击中:“疾速涌动的城市,坐在路边的秋生。”——这个秋生,是那个秋生吗?这个满面风霜、任人叱来喝去的停车收费老师傅,还是那个玉树临风、聪明活泼的小伙子秋生吗?这句话不动声色而情感万千,又像电影镜头,动与静结合,意味深长。

我真想问问作者,她怎么什么事情都知道?她知道高考发榜后有人顶替,她知道有人为超生丢掉公职。她知道城市里的无证小贩怎么打游击,她知道要托人找门路怎么送礼送什么礼。行业会议聚集起人的丛林,人们会上会下在展示、交流、传播什么;单位被举报,记者来采访,怎么找报社疏通、说话、撤稿;有一定地位的男人和有所求的女人,有一定职位的人和有所求的普通人,彼此怎么建立联系、合作、维持……作者都是知道的。她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那些国营企业,平绒厂玻璃厂搪瓷厂糖果厂,都倒闭了,城郊的厂区联合出租,形成市场,市场再派生出一条龙的各行各业。各行各业,怎么挣钱怎么运转有些什么明的规则暗的猫腻,她全知道,写得巨细无遗。

以秋生宝珠开饭馆为例——最初,盘下门脸来,想好了,就做他们家乡北舞渡的胡辣汤,配菜馍,纯正中原特色。他们满怀信心,要把家乡最有名的吃食带到西安来,完全按最地道的老法子做:胡辣汤,和好一大团面一点一点搦面筋、洗淀粉、炒好黄花木耳肉丁海带粉条等等各色菜,下汤一锅烩;菜馍,擀好皮、拌好馅儿,摊匀压实在火上一个一个慢慢踏,挪动翻面,七八分钟才烙好一个。胡辣汤一碗三块钱,菜馍一切两半各一块钱,出尽了力气耗尽了时间做出来的吃食,端给老乡尝让他眼泪流,可当地人并没有什么感觉。才做一个月,宝珠的颈椎就出了毛病,再也不能低头做馍。秋生接手来做,他脑筋活,动作快,要走量,速度跟上,跟不上了干脆去批发荷叶饼,不再自己擀面皮,也不再自己搦面筋,胡辣汤的配料也相应做些增减以降低成本,尤其是时间成本。在这一步步的变化中,他们以为顾客会有异议,但没有,自始至终没有一个顾客提出过异议,他们甚至从来都不在意。“哪里有真货呢?全都是仿制品、廉价货,每个人都急死忙活,只争朝夕,向批量要效益,向低价要效益,向速度要效益,谁会要求一个小饭馆卖多么实在的东西。”是的,就是这样啊,开饭馆的最初都实诚过,后来渐渐变了,不变的饭馆留不住,直到所有的饭馆都一样了。“你们老家那种温暖真诚的面筋,我们压根儿就没见过”,都是机器面筋;也没有什么手工面,机器压出来的就叫手工面。没有人能用手工拼过机器流水线,没有人能在潮流的挟裹中不被冲走。秋生给自己定了一条底线:面皮是批发了,面筋是机器了,胡辣汤里木耳黄花少了粉条豆腐皮多了,后来直接下袋装调料了,但他绝不往汤里加不能吃的东西,这汤他自己也天天吃。秋生啊,还有书里其他的人,没有一个是坏的,都很有人情味,这个小说的温润质感,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我都爱上了书里人们说的那一口河南话,或是陕西话,总之是憨厚质朴透着和善的话:“咦,咱老家的饭,咋都是不煎饥的?你看人家陕西人的饭,羊肉泡馍,锅盔,听着都实在”;“西安人做的胡辣汤,不中不中,不是这个味”;“咦,长哩可漂亮,穿哩可光鲜的人,都来吃哩”;“快咧一个月,慢咧俩仨月”;“甭熬煎”;“趴到家里,出死力掏憨劲哩”;“不管咋说,比趴家里强”;“后厢盖支起来就开业,市容来撵,后厢盖砰地合上,开着走咧”……合上书我说话都带出一句:“弄啥哩?”南边北边都说“干嘛呀”,能说出不同的腔调,这中原味儿的“弄啥哩”愣愣的好憨直(武汉则是生猛无比的“搞么事”)。

作者的心,有多厚道多善良,才能如此堪透世情,体察人心,包容一切。我从她密实无比的文字想到,她是多么像宝珠啊:人太实在,心太实,菜馍的馅儿她精挑细选精工细作,皮子擀得不薄不厚,摊得那么饱,踏在锅里一点点慢慢烙,费时费料,半个菜馍只卖一块钱。我感动极了——姐姐,你的料是人家十倍的多、十倍的好,你当然比不上人家赚得盆满钵满。我也仿佛看到自己,坐在那儿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磨,不计工本。《日近长安远》,这三十年间的时代风情长卷真是蔚为大观,作者的文字汪洋恣肆又精准独到,叙事状物传神毕肖,字里行间有情有义。其才力,可导演贺岁大片,叫好又叫座;亦可编剧春晚小品,博得满堂彩。

停笔,我要去读她据说更好的《多湾》了。

猜你喜欢

胡辣汤秋生宝珠
河南人的起床闹铃,是一碗胡辣汤
胡辣汤
温中散寒
“俺要一碗胡辣汤。”
你爱吃回锅肉,却要我做牛排
买椟还珠
酸白菜的滋味
大金鹿车子
马葬
我爸就是你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