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视角中的大世界

2022-11-10赵晶晶

文学自由谈 2022年5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大众作家

□赵晶晶

作为中国最高荣誉文学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从1997年首次评奖到今日,历经二十余载的时光,给文学界与广大读者带来了不同文体的优秀作品。舒晋瑜的《深度对话鲁奖作家》将七届鲁奖获得者作为采访对象,以谈论获奖作品为契机,不断深入了解获奖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路程及写作趣事等等。“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气和思想的深邃,也不仅传达了作家创作的心声和经验,而且也是一本具有重大文献价值的被白烨称为‘档案’的史料书,是研究和讲述中国当代文学必备的案头工具书。”谢冕在序言中对此书的高度评价,不啻站在当代文学史的角度赞誉舒晋瑜对文学研究的贡献。与其说这本极有分量的访谈录是位资深记者整理的鲁奖作家采访记录,不如说舒晋瑜作为一名专业文学研究者,采用文学史的视域梳理当代作家的发展轨迹,试图摸索他们的创作历程,进而触及真实而鲜活的当代作家群。

对于从事当代文学研究者来说,文学史料的贯彻是纵向积累的基础,而涉猎类似《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这类书籍或资料,则是横向蕴蓄的扩张。在普通大众看来,面对“海量”的作家作品或许是件“繁复”之事,甚至专业的阅读给许多读者造成接受困难,以至于一些富有生命活力的作品被掩藏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不但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研究资料,帮助文学研究者更为深入地拓宽研究领域,同时舒晋瑜广泛涉猎鲁奖作家的作品,不但满足了大众迥异的文学接受需求,还延伸了读者们的阅读视域,赋予了当代文学一种新的认知视角。

舒晋瑜“深度”的对话不仅体现在访谈的形式上,而且以一位专业文学研究者的视角,通过对话鲁奖作家,不仅接触到一些贯穿现当代文学时期的经典传统作家,也走进当下“炙手可热”的作家,还帮助世人认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文学创作者。《深度对话鲁奖作家》进入当代文坛经典作家的世界,进一步了解读者广为人知以外的创作者面貌,赋予作家们以新的色彩,促使大众带着全新的认识再次进入这些创作者的作品中。诸如作者在与史铁生的对话中,谈话内容涉及他的身体状况与“残疾情结”。尽管交谈的内容是以获奖作品为核心话题,但基于作家特殊的身体条件与创作风格,作者一步步引导史铁生讲述如何将自己的生命观呈现于作品中,促使大众重新认识了这位内心坚强、头脑中充满思辨的作家。无论史铁生的小说还是散文,除了带着沉重的生命质感,又不乏温度的书写。舒晋瑜的访谈将史铁生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大众对他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我与地坛》的悲切上,还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温情、《病隙碎笔》的真诚与《务虚笔记》的思辨等。

面对“中国第一编剧”刘恒的采访,舒晋瑜较为显性地展现了文学内涵。由于刘恒兼具知名作家与编剧的身份,与他的对话将文学的深度与向度又登上了一个阶梯。作者不仅熟悉刘恒的文学作品与剧本,还了解他如何在文学与编剧两个行业内自由切换,是什么因素促使并支撑刘恒在不同的职业内获得成功及成就感。访谈是从聊鲁迅开始,舒晋瑜探知刘恒如何受鲁迅影响及对鲁迅的评价,再转向谈论周作人提及的“戏剧性”。可以看出,舒晋瑜对文学史的纵横度把握得较为精准,既能历时性的梳理不同时期作家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又能共时性的对不同作家做横向对比。甚至以“戏剧性”的问题切入,引出刘恒跨界创作的话题。这种访谈模式与叙事方式,不仅体现出舒晋瑜的职业惯性,更重要的是作者将自身的专业性寄予在“深度”访谈形式中,以点带面地在文学史视域中考量作家作品。

作为一名资深记者,舒晋瑜以犀利的眼光捕捉当代文坛的动态现象,以采访对话的形式带领大众认识鲁奖作家群体,既把握了当代文学走向,又触动大众的文学心灵。作者秉持广阔的视野,不仅展现活跃在文坛作家的身姿,还将沉浸在文学殿堂深处的作家,通过访谈拉入大众视野。舒晋瑜借助对鲁奖报告文学获奖者的交谈,一步步揭开报告文学的面纱,并逐渐走进历史轴线上的作家,一方面体会作品的文学性,同时也领略到报告文学的使命感。作者在掌握每位作家背景的同时,试图挖掘作家交叉的创作历程及互渗的风格,呈现出多元镜像的作家群体。关仁山的访谈是从他的挂职经历开始,通过了解他的工作与生活经历,才能真正知晓为何关仁山的小说及报告文学关注重心集中在农民身上,“农民可以不关心文学,文学万万不能不关注农民。书写农民在大时代中的命名起落和心灵蜕变,是关仁山的一个想法,也是一个目标。”作者通过与关仁山谈论“农民三部曲”,探知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如何舒展社会使命,并以艺术表现力较强的文学形式呈现而出。

作者进一步了解关仁山类似于柳青的驻村经历,为读者展现出一位“土生土长”的“乡村作家”。这样的作家笔下书写的农村与农民才是当代乡村世界最为真实的表现,且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然而关仁山凭借报告文学获得鲁迅文学奖,关注并贴近社会现实的人生本态与创作惯性,促使他将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融会贯通,甚至带着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使命感进入小说世界,同时以小说的审美性渲染报告文学。“我非常崇敬报告文学作家。小说的写作手法,如果运用到报告文学创作上,会增强艺术感染力。”面对这样一位“接地气”的作家,舒晋瑜将关仁山的艺术互渗特征从单纯鲁奖经历剥离出来,为大众呈现出一位多元化的当代作家。通过全面感知作家的创作历程,舒晋瑜将文学界的无限广度通过丰富的作品展现在众人眼前,既充盈了文学史的发展,还给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学财富。

舒晋瑜以对话的形式走进作家的创作世界,不但进一步为大众展现了聚光的获奖作品,更重要的是挖掘作家所青睐但鲜为人知的作品。这种形象的呈现,避免了作家陷入某一种创作风格的窠臼,成为读者眼中“扁平式”的作家。与舒晋瑜的交谈过程中,一些作家不断流露出对自己其他作品的偏好,简单的访谈为读者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另一扇大门。所涉作家,十之七八,在五光十色的文字空间里,多有现代性的多副面孔和多元的创作风格,从而带给阅读者多姿多彩的愉悦。

舒晋瑜的“对话”内容建立在专业的文学话题上,同时又平易近人的解读揭去“神圣”作家的面纱,为读者呈现一个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形象,回到“人”的本体上,并且承载着温度与情感。在对话的过程中,舒晋瑜倾听作家讲述自己的创作经历,并将内心真实的声音颤动通过对话的频率输出。几乎在每位鲁奖获得者的访谈中,作者都会问到获奖作家在颁奖时的心情,看似闲散聊天的叙事模式,但每位叙述者都将各自内心真实的想法倾诉而出,甚至吐露遇见的“奇闻异事”。如作家东西谈论自己在首届鲁奖颁奖典礼中的见闻,李凖、史铁生、牛群同时出现在颁奖现场,画面感十足的趣味促使读者以寻常眼光来捕捉作家东西的身影。刘庆邦的《鞋》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简短而纯净的小说以全票摘得奖项。世人好奇的是农民、矿工出生的刘庆邦如何写出这篇近似唯美的短文,舒晋瑜带着世人的疑问深入作家的精神世界,探寻其创作经历,为世人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普通的刘庆邦。作家毫不遮掩地将个体经历投放到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他将年轻时的遗憾借用丰富的文学世界再次演绎一遍,或许是向家乡姑娘表达忏悔之意,也是平复自己的内疚之情。舒晋瑜平淡的访谈,展现出的刘庆邦不似作家,反倒将他还原到作品中的“那个人”,作家与作品在创作经历的讲述中融为一体。读者再次进入《鞋》的世界,带着长吁短叹的情绪一遍遍感叹农村男女青年单纯而无奈的情感。

舒晋瑜穿针引线般地访谈,不但实现了作家走下“神坛”的愿望,也成就了读者真正走进作家世界的心愿。多数作家是以读者为中心而进行创作的,或者说很在意读者感受。即便步入创作巅峰的作家,还是会一步步回落到平地上与自己忠实的读者交流,成为普通人中的一员,正如关仁山对农民的熟悉,才能在作品中如镜像般的呈现现实乡村状况。舒晋瑜的深度访谈关注作家的日常生活及精神世界,将走上领奖台的“文化明星”一一拉回到人世间,呈现出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形象,使作家群体以本真的面貌示人,从而与读者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关系。

《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以专业的文学水准为当代文学史构建了一个学术研究空间,丰富而广阔的文学作品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站在当代文学史的视角反观这本访谈录,貌似松散却是有序的记录,成为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助推文学史发展的动力。真实而敬业的作家群体不仅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还是广大读者阅读的目标。舒晋瑜准确把握他们存在的意义,不但充实了当代文学作家队伍,也为新一代作家成长提供了长远的方向。厚重的访谈录不但体现了作者舒晋瑜孜孜不倦的劳动量,还让世人感受到她对文学真切的喜爱与不懈的坚持,正是这份顽强的毅力与浓烈的情感,成就了读者在小视角中远眺大世界的夙愿。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大众作家
作家谈写作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大众偶像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辉煌与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