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山巨源绝交书》探魏晋时期的绝交文化
2022-11-10陶群
陶 群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职教高地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课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育人的实践探讨——以‘大学语文’为例”(编号:ZJGD2021259)阶段性研究成果。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魏晋名士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绝交信,是嵇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二人绝交的故事在《晋书·嵇康传》和《世说新语·栖逸》中都有记载。我们一般将两人对比,然后赞颂嵇康清高、不慕名利,貌似把山涛想象成贪图富贵的世俗之辈。然而,如果全面、深入地分析文章,并结合同时代的其他绝交例子,就会发现对两位人物单纯的一褒一贬,这种判断过于片面。
一、聆听绝交书的弦外之音
从题目上看,目的十分明显,是为“绝交”;从行文看,文末也有“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的字样,似乎和题目相呼应。然而,这正是嵇康的高明之处,用一封绝交书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绝交原因——含糊不清
一般来说,绝交是一种主动行为,感觉对方不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对另一方有所不满。对此,我们可以先看看嵇康的《与吕长悌绝交书》。嵇康和吕安是好朋友,吕安的妻子被其兄长吕巽(字长悌)欺辱,吕安想把他告到官府,嵇康劝他为全家声誉考虑,家丑不可外扬,于是吕安便撤诉,但吕巽却一直耿耿于怀,不久之后居然倒打一耙告吕安不孝,使之身陷囹圄。文章先是简要说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然后表达自己的后悔之情,不该因劝阻吕安而害了自己的好朋友,最后说:“怅然失图,复何言哉!若此,无心复与足下交矣。古之君子,绝交不出丑言。从此别矣!临书恨恨。”短短二百余字,篇幅不到《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五分之一,但绝交之意溢于言表,如果不是囿于“君子”的身份“绝交不出丑言”,还不知会说出怎样难听的话,尤其是“恨恨”二字把悔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侧面表现对吕巽的不耻。
再看《与山巨源绝交书》,文中指责山涛的地方不多。第一段引《庄子》中“庖人”与“尸祝”的例子讽刺山涛羞于独自为官,第五段引“鹓鶵”与“腐鼠”的典故比喻自己不屑为官。对山涛唯一直接的评价是“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其实这算不上缺点,嵇康也没有指责,只是意在说明彼此之间性格不同。而且,历史上的山涛绝非贪图名利之辈,《晋书》中记载,他曾多次提出辞官,但均被皇帝驳回,皇帝很信任他,连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也会询问他的意见。其实,山涛只是处世比较圆融,既能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又不与世人结怨;既能明哲保身,又为百姓做事,张波认为这是“正始政治玄学与人生处世哲学的融合发展 ”,在那个风云骤变的年代,这也不失为一种智慧。而嵇康是宁折不弯的,绝不会向世俗低头。嵇康不愿为官的原因除了其放荡不羁的性格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妻子长乐亭主是曹氏后人,在政治上他也是拥曹的,而当时司马氏当权,他不满司马氏的统治,更不愿为之效力。
相反,文章的大部分内容是在说嵇康自己。第二段和第五段举了大量往圣先贤的例子,表明自己的仰慕之情,第三段和第四段则对自我的性格进行了剖析,“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表明自己的不羁和散漫,说自己“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不适合做官。明明是主动和别人断交,却如此大篇幅地说自己的“缺点”,莫非是自我反省?如果嵇康真觉得这些是自己的缺点,他应该充满愧疚悔恨,不仅不会主动和他人断交,更不会洋洋洒洒写成文字向世人宣告。因此,断交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
(二)断交结果——临终托孤
二人真的因此而断交了吗?《晋书·山涛传》记载:“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绍曰:‘巨源在,汝不孤矣。’”嵇康在临刑之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由此看来,他对山涛是有绝对的信任的。从一些文献资料中也可以看出山涛确实是值得托付之人。据《世说新语·政事》记载:“嵇康被诛后,山涛举康子绍为秘书丞。”《晋书·嵇绍传》也谈到,山涛选拔人才的时候对武帝说:“《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却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山涛不仅没有记恨嵇康的“绝交”之举,而且信守承诺,丝毫没有忘记故人的嘱托。因此,郑朝辉说他们是“绝交于江湖,相知于内心”。
(三)间隔时长——两年之久
文章第一段说“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也就是说,山涛举荐嵇康是两年前的事了,如果真是在这件事上对山涛不满,何必要等到两年后再绝交,更何况嵇康还说自己是个“遇事便发”的人。要让一个急性子等两年再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段时间该是何等的煎熬!
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嵇康写绝交书的目的并非绝交,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他真正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根据《晋书·嵇康传》中孙登对他的评价“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率性自然、不喜束缚之人,《与山巨源绝交书》很有可能是他想借此讽刺世人的虚伪。这些“不堪”“不可”的行为在一般人眼中是懒散不羁、傲慢无礼,但在那个囿于礼数的年代却突显出一种率真之情、淡泊之志,显得难能可贵。作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这是在向世人宣告,他不屑与之为伍。因此,与其说这是一封绝交信,不如说是一份宣言书,控诉他对世界的不满,宣告他与世俗的势不两立。
二、追溯绝交文学的历史渊源
除《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外,历史上还有很多绝交方面的文学作品。根据阮思雨的研究,绝交主题的文学作品从先秦的《诗经》就开始萌芽,以《谷风》和《伐木》为代表。其实这两首诗语言委婉、思想含蓄,表现得还不太明显。
要说以“绝交”为题的,可能要从东汉开始算起,在此不得不提朱穆的“绝交系列”——《绝交论》《与刘伯宗绝交书》和《与刘伯宗绝交诗》。其中《绝交论》对当时趋利的交友之风进行批判,范晔称之为“矫时之作”,对后来的绝交文学起到了标杆的作用。后来南朝宋刘峻有感于任昉家族衰落前后的人情冷暖,在《绝交论》的基础上又作了一篇《广绝交论》,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分为“素交”和“利交”,并具体阐述五种“利交”的类型,在当时具有针砭时弊、振聋发聩的作用。三国时期臧洪的《答陈琳书》也比较有名,虽未直接写明“绝交”二字,但表达了他和陈琳“本同而末离”的现状。又如《世说新语》中所载的管宁和华歆的“割席断交”,王恭和王忱因政治立场不同而断交,翟道渊因好友周子南劝其出仕而不再理他。
由此可见,《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写作并不是个别现象,而且我们可以发现,绝交故事和绝交文学在东汉到魏晋期间比较集中和突出。《中国文化概论》将文化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把“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细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称之为“心态文化层”,因此,我们把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绝交文化”,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一种审美情趣。
三、分析绝交风气背后的原因
马克思说过:“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个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的交往。”也就是说,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个人的行为离不开社会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绝交风气盛行,我们可以从政治、思想和社会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政治动荡
时局动荡,不同的立场让彼此分道扬镳。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短短三百多年间,历经了十几个朝代,几十个皇帝,难以想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的不安。普通百姓免不了受战争之苦,士人阶层亦如履薄冰,“是否出仕”“为谁效力”都是朋友之间的考验。
政治上的危机感和对自由的追求让当时很多清高正直的文士不愿为官,出于避祸的考虑和对高洁名声的追求也让他们不愿与为官的人沾上关系,甚至,他们不惜通过断交或发表断交宣言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思想活跃
随着政权上大一统局面的瓦解,儒学思想的领导地位开始动摇,以“老庄之学”为基础的“玄学”思想盛行,老子主张“无为”,庄子主张“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这种思想培育了“玄学”生长的土壤,对当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面临生死威胁的士人来说起到良好的心理慰藉作用。《晋书》在介绍人物的时候多次出现“性好《庄》《老》”或“长好《庄》《老》”的话语,说明老庄思想对魏晋时期的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老庄”思想总的来说比较消极避世、淡泊名利,不同于儒家的“独善兼济”,也比较注重个体感受,不太重交际,不同于儒家思想的“克己复礼”。《老子》中提到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无为”的思想、淡泊的态度和洒脱的个性深深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批士人,如嵇康、管宁等人以断交来保持自己的清高,刘伶借纵酒来逃避入世等等。
(三)人情冷漠
在“任人唯亲”的“察举制”选官制度之下,从东汉沿袭着一种急功近利、忘恩负义的交友之风。朱穆《绝交论》中提到“利,公轻私重,居劳于听也”,其绝交书和绝交诗就因故交刘伯宗升官显达之后薄情寡义而作。蔡邕的《正交论》中也谈了“其论交也,曰富贵则人争趣之,贫贱则人争去之”。前文提到的《广绝交论》正是刘峻有感于世风炎凉所作,他是南朝大臣任昉的故交,任昉身居高位时,“好友”们众星捧月般依附于他,任昉去世之后,家道中落,而此时正值故友得盛之时,然而任家几个孩子却流落街头、无人照管。刘峻目睹之后,发出了“败德殄义,禽兽相若”的呼喊。
除了外部的社会风气,还可能与当时人们喜好饮酒和服药有关,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
四、绝交文化的当代价值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特定的时代催生出特定的文化,魏晋这样动乱、复杂的年代滋养的是“魏晋风骨”的文化,一些性格刚烈、耿直的士人,通过“绝交”这样的方式和字眼表现自己不落流俗。深入探究以《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代表的绝交文化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首先,它教会我们思考问题。部分大学语文教材选用《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把它置于历史的维度去探讨同类作品,再去分析社会原因,如此一来完成的不仅仅是一篇文学鉴赏,也是在教会学生如何抽丝剥茧般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对于走出社会的人来讲,也可以学会从现象到本质地看待问题。
其次,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到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从王通《中说》“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再到欧阳修《朋党论》“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交友准则,古人的气节如高山景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深入挖掘古人的交友文化,理解古人的交友原则,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价值观,以“志同道合”为交友准则,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树立健康的社会风气。
最后,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今天的社会风貌是世世代代的文化不断传承的结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魏晋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绝交文化彰显的是孤傲不羁的文人风骨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文化精神,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像一盏灯,照亮中华文化的前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