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蔚《九华考异》研究
2022-11-10方明霞
方明霞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陈蔚《九华纪胜》点校及研究 ”(AHSKQ2020D204)。
陈蔚,字豹章,号梅缘,青阳人。修纂《安徽通志》《齐山岩洞志》,著有《九华纪胜》《九华考异》《梅缘诗草》等。陈蔚《九华纪胜》《九华考异》对九华山水名胜有翔实考证,辑存资料颇为丰富。他在《九华纪胜》序文中说道:
乾隆乙巳,予尝作《齐山摩崖辨》,嘉庆甲子,复辑《齐山岩洞志》。时吾友俞子澹川题词有九华望君归作志之,语予因作《九华考异》二卷。今山僧即以是志请。……莫不亲见确稽,旁参曲证,于是订讹补漏,征信阙疑,删其繁词,益以近事,历周两载,勒成一书,名曰《九华纪胜》,为二十一卷。
先有《九华考异》,再有《九华纪胜》,前者不存,所幸的是,后者辑存了大量内容,对此进行全面研究,一方面为研究九华地域文化提供史料,也是九华山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了解陈蔚的思想。
一、 《九华考异》在《九华纪胜》中的编排分布
《九华纪胜》一共二十一卷,分别是序、凡例、山图一卷、原山一卷、录记一卷、诗词赋三卷、诸胜十二卷、物产一卷、艺文一卷、杂记一卷。《九华考异》主要辑录在诸胜篇、物产篇和艺文篇中,其中诸胜篇中最多,共五十四处,分别是卷七两处、卷八五处、卷九三处、卷十五处、卷十一九处、卷十二五处、卷十三八处、卷十四三处、卷十五三处、卷十六三处、卷十七四处、卷十八四处。物产篇十七处,艺文篇四处。
一九华以峰胜,故分纪以峰为纲,凡岩、洞、泉、石、建置、人物、著作、摩崖,立于一峰者,随地著焉,其与溪、岭,仿此。
诸胜记载是以峰为纲,随之记载与峰相关营建、人物、作品等,如卷七介绍化城峰开端,随之引入《泛舟山浙录》和文人作品,接着依次介绍伏龙桥、甘露庵、定心石、龙池庵、半霄亭、望江亭、化城寺、芙蓉阁、太白书堂等,与之相关的记载、考证、诗文一一加以记录,如果有考证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先考证后诗文的顺序。如介绍李太白书堂时,先是详细介绍书堂位置和历史变迁:
李太白书堂一称太白祠,旧在化城寺西,龙女泉侧。唐天宝间建,宋嘉熙初,邑令蔡元龙更建于寺东。明永乐间邑人王友益、王逊纶重建,前立石坊,并置祀田。成化末,友益孙王道同柯志洪、吴献、僧德侃重修,隆庆间毁于火。万历五年,邑令苏万民即旧址重建,二十二年邑令蔡立身以旧制过隘,徒建东岩麓。天启三年,邑令李如桂又徒建下禅堂侧,其右有明方伯王一桢柱明精舍,今皆不存。
接着先后引用《太平寰宇记》《泛舟山浙录》《何壁记》《太平寰宇记》和顾志关于书堂的介绍,随后引用《九华考异》考证:
考异曰:李太白书堂,诸志皆谓创自唐,至宋南渡后为邱陇。予考《太平寰宇记》云:山中有太白书堂基址,是赵宋初,已为荒烟蔓草矣。而嘉熙间,吴梦祈《移建书堂记》有曰:书堂芜没殆百年。则绍兴以前岿然尚在,北宋时曾经重建,但岁月莫考耳。又按:天启三年,邑令李如桂建太白祠,以王柱明、方伯陪祀,其记云:旧祠当事者移置东崖,不佞,改建于禅堂之隙,其修复已非故处矣,而山志皆缺而不书。夫一书堂也,由龙女泉而化城东,而东岩下,而禅堂隙,徒迁不一,而废兴之可稽者如此,至若何蒲溪《九华记》又谓:仙人峰旧为李太白书堂基,今有甘泉书院。李公《郡志》亦曰:太白书堂在仙人峰下,而《泛舟山浙录》原注或谓书堂在半霄亭傍者,非今按仙人峰,即中峰也,距半霄亭不远,似乾道以前又尝徒建于中峰下矣。予世居九华南麓,春秋佳日载屐闲游,抵禅堂太白祠前,见三间古屋寂寞于颓垣落照中,未尝不流连感叹,以为经藏盛而书堂衰也,今三十年来,其遗基尽被缁流占为菜圃,求一破瓦残砖不可得,更足慨已。
之后,便是八篇诗文载录,先文后诗,吴梦祈的《李翰林九华书堂记》、王與的 《太白书堂记》、孙檖的《重建太白书堂记》、柯敬之的《李白书堂》、陈岩的《李白书堂》、柯暹的《李太白书堂》、王守仁的《李白祠》二首、张名标的《太白书堂》。
可见,在《九华纪胜》中,对于之前山志载录内容有存疑的,陈蔚都一一加以考证,附在其后,随后按照时间和类别,附上相应诗文。
二、《九华考异》在《九华纪胜》中的内容分类
《九华纪胜》中载录的《九华考异》相关内容,细细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产特点、产地、名称、用途的考证
《九华纪胜》物产篇主要记载了九华山特有物产,如黄稻粒、金地茶等。《九华考异》主要记载了相关物产的考证,或从物产特点着手,如介绍黄精:
考异曰:九华黄精有偏正之分,正精叶细,形如荸荠,串生十二珠。闰年则十三珠。偏精叶大,亦串生,惟形偏如姜,俗呼野生姜。
或介绍物产产地,如黄连:
考异曰:萧炳谓黄连出宣州,绝佳,《图经》云:黄连以宣城者为胜,青阳唐属宣州,则知九华黄连即岐黄家所谓宣连也。
或介绍物产名称由来,如七叶一枝花:
考异曰:七叶一枝花,一名重楼金草,一名三层草,见本草,一名蚤休见罗浮志又名紫河车,见庐山志,盖一物而数名也。
或介绍物产用途,如:
考异曰:香桂树为龟山六景之一,见郡志,故玉屏山旧有香桂树,至今人犹称焉,其实九华山谷间皆有之,按南方草木状及《本草图经》即箘桂,一名筒桂,交趾、浔州间制以入药者是也,土人惟取以为箸。
(二)艺文著作及作者的考证
艺文篇载录了《九华考异》内容四处,如对唐《九华山录》一卷(未著撰人)作者的考证:
考异曰:《九华山录》,宋初撰,《太平御览》已引之,其为唐人所辑无疑也,且《宋史艺文志》云:唐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又《九华山旧录》一卷,盖是录与应物山记并载于史而特以旧称,则其书尚在应物山记之前,虽无作者姓名,而为唐贤所著述断断然矣。郡志作宋《九华山录》误。
涉及沈立《九华总录》四卷的考证,主要梳理了沈立和程太古两者所著《九华总录》的区分和关系:
考异曰:沈太守、成介翁二人所编皆名《九华总录》,而沈先于程百七十余年,介翁殆仍其名而增辑之耳。
此外,更是根据《通志》《郡志》记载的史料和齐山摩崖等实地考察结果,认定《九华总录》作者沈立即《宋史》中记载的沈立沈太守,并以志证史,补充史料记载的缺失,得出《宋史》中缺失关于沈立在池州任职的记载这一结论:
考异曰:《九华总录》即《九华拾遗》序所云:沈太守撰总录于后者是也。按《通志》《郡志》职官表赵宋一朝池守姓沈者只郎中沈立一人,齐山摩崖、漫岩华盖洞名有太守沈立题名,皆为至和元年,则至和二年序称沈太守者立也。《宋史》本传谓立历知沧州、赵州、杭州、江宁府,不言志池州,盖传缺耳。
(三)诸胜中人文营建历史沿革的考证
诸胜篇载录《九华考异》关于人文营建历史沿革变迁的有五处,分别是李白书堂、广福寺、净信寺、延寿寺和忠孝节义祠。李白书堂梳理了书堂的初建、迁徙、重建的历史,经历从天宝间初建于化城寺西龙女泉侧,到宋嘉熙初重建于化城寺东,到明万历二十二年重建于东岩,到天启三年重建于下禅堂侧。再如:
考异曰:清隐《九华诗集》注广福寺云:覆缻峰下,注覆缻峰云:广福寺西。今观峰巅有石,欹如覆盂者,覆缻峰也。东协济祠在其东南麓,则广福寺应距此不远。俗以山西之平坦寺为广福寺,以平坦寺东之峰为覆缻峰,不思注云覆缻在广福西,非广福在覆缻西也。《江南通志》谓广福在峰下,后移山上,今平坦寺在峰下,与后移山上之说不符,则平坦非广福明矣,况周益公《九华山录》曰:山之东闻有广福等院甚佳,王文忠公《九华山房记》曰:宋子嵩营宅九华之东。不确可据乎。总之,寺经迁徙,久而遗基芜没殆尽,后人莫指其处,传曾多矣,然考沉机石清隐诗注:在广福寺侧,此指原寺而言,则是石必在山之东,且在山之下矣,断不随寺而移或谓石在西洪岭涧东则山之西矣,即谓石在净信寺上,则又山之上矣。其说岂足凭乎,故《新旧山志》及《九华散录》覆缻峰仍列于东,不尽改于西,亦阙疑也。若何蒲溪《九华山记》云:宝陀岩下五里,有幽谷为广福寺,此指徒建之所言耳。
陈蔚对广福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的考证,一方面依据陈岩的《九华诗集》《江南通志》等文献资料,认为广福寺不是平坦寺,另一方面又指出误认的原因在于“寺经迁徙,久而遗基芜没殆尽,后人莫指其处”,他还指出了新旧山志等文献存疑之处。
(四)诸胜中历史人物的考证
陈蔚《九华纪胜》形胜记载之余,对相关历史人物的存疑也进行了考证,例如对《顺治邑志》中记载的万历三十一年太后颁银重建化城寺史料加以考证,考证出太后是李太后(即慈圣太后),非陈太后:
考异曰:《顺治邑志》载万历三十一年,太后颁银重建化城寺。太后谓李太后也,俗为陈太后。考:陈太后为穆宗次后,隆庆元年册封,李太后为神宗生母,由宫嫔进至贵妃,万历元年上两宫徽号,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尊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慈圣好施奉佛,名山福地置寺颁经,邑志称重建化城者慈圣也,况仁圣崩于丙申,至是已八载矣,其为慈圣无疑。前此十四年颁赐藏经,敕曰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确有明文,非陈太后也。
(五)诸胜中自然景观地理位置的考证
对于自然景观地理位置的考证,《九华考异》也多有涉及。如:
考异曰:百丈潭源出云峰堂,由百尺箭而北流,嘉鱼池源出天柱峰,自龙游涧而东注,虽同归石船涧,实为二水共合流处,当天泰桥左,西距池数十步,南距潭里许。
此外,对于文献记载自然景观地理位置存疑的,如实说来:
考异曰:由雪潭沿溪上行,有四巨石峭立路隅,一巨石覆之如屋,明邑令庞公昌允所住之五石居,在广胜山中,应以此得名,但未知古屋之所在耳,或曰今芙蓉庵是当考之。
(六)引用文献的考证
《九华纪胜》引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对于文献资料存疑的,陈蔚加以考证,指出文献错误。如指出陈岩的《九华诗集》和新郡志关于茗地源地理位置记载错误:
考异曰:由化城寺东,踰华岭,渡溪曰闽源,为登天台者所必经之路。正当宴坐岩东,陈清隐《九华诗集》注谓在岩北,误闵公墓在宴坐岩西麓,新郡志载于闵源麓,亦误。
或以文献考证文献错误:
考异曰:花塘涧《九华诗集》注:言金地藏居住化城之时,寺僧尝置水碓于此,其碓非地藏所置也,新旧山志及郡邑志、目游集谓地藏尝置碓于此,皆误。
实地考察,加以逻辑推断,考证文献错误:
考异曰:碧玉泉上有仙人石,亦称窦子明醮坛,在九华少微峰北,隶青阳县,《江南通志》作石埭,误。
(七)形胜名称、真假的解读
《九华考异》中多处对九华山相关的形胜名称加以解读,不乏正确的阐释。如舍身崖的真正含义是指金地藏舍身空门,而非投崖身死:
考异曰:东岩俗为金地藏初至九华栖止之处,俗呼舍身岩,谓地藏舍身空门,如梁武帝三舍身同泰寺,陈高祖舍身大庄岩寺耳。古人皈佛谓之舍身,史云:二帝舍身,群臣以钱奉赎,表请还宫,果捐躯也。虽亿万,奚能赎哉!愚夫不晓此义,以投崖身死为得解脱。夫投崖可以解脱,地藏胡弗先为之,而犹坐化函中耶。
对于叠石塔,根据陈岩诗注的描绘,考证叠石塔的真伪:
考异曰:叠石塔陈清隐诗注云:在净居院前,双石旧寺基上,唐时置高丈许,奇而不仆,苏志云:唐时人叠乱石而成者。今寺前石塔微偏于西亭,亭直立,石皆方正,与奇而不仆,乱石叠成之说不符,乃寺僧重建者,非唐时旧物矣。
三、《九华考异》的考证价值
(一)体现陈蔚经世致用思想
从陈蔚的《九华考异》中,可以看出陈蔚经世致用的思想。考证是陈蔚秉承实事求是精神的自觉行为,对于之前文献存疑的地方,他亲见确凿,征信阙疑,这是修志传统的体现,是实用性的需求体现。
(二)文献与文化价值
《九华考异》对于九华山形胜加以考证,对于之前文献错误之处加以修订,保存了大量的文献史料,为后续九华山地域文化研究的开展提供史料,具备文献价值。同时,作为九华山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九华山文化,具备文化价值。
(三)现实价值
随着安徽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九华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九华考异》在拥有史料价值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价值,为当下乃至未来九华山修志提供借鉴,也为九华山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