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献章岭南化的儒学精神探讨

2022-11-10陈向利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1期
关键词:岭南文化儒学岭南

陈向利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陈献章建立了岭南儒学史上第一个儒学思想体系,并自成一派,使得儒学在岭南得到了广泛传播。他的思想在儒、道、佛之间“自由穿梭”,通过“静坐”实现心灵的自由,从而获得体悟、修身,最终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代岭南学术思想,促成了岭南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岭南文化中构建起统一的文化认同,塑造了岭南人的理想人格,对近代以来的岭南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陈献章的儒学思想在岭南的形成和发展

儒学思想广泛传入岭南主要是在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西汉末年,陈钦、陈元父子是岭南儒学的开拓者。随着东汉末年移民态势发展,大量中原移民在岭南安居乐业,这批移民中相当一部分文化精英广泛传播儒家文化,包括刘熙、虞翻、士燮等人,他们在岭南设帐授徒著述,培育人才、移风易俗,为岭南儒学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改变了门阀制度下的人才垄断局面,使得岭南学士有了走向中央的机会。从韶关走出的宰相张九龄,被贬谪岭南的韩愈,以及宋代余靖,都是一代名臣,都因卓著的事功而闻名于世,他们儒雅高致、文采斐然、敢于直谏,是那个时期儒学本土化的名贤。

儒学在岭南真正蔚然成风当从明中叶陈献章和他的弟子湛若水开始。他们将儒学思想融会贯通,建立了岭南儒学史上第一个儒学派别——江门学派。陈献章的儒学思想充分吸收了程朱理学、道家思想的精华,提出心学哲学思考,通过道家的途径,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人生,从而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目标。

陈献章身体力行,倡导“静坐”“自得”,其思想在明初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弟子足迹遍布岭南各地,学成走出岭南的也不乏其人,这使他的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他长年居于乡间,改造风俗,通过收徒讲学,对岭南的文化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终成为一代文化宗师。明朝以前,岭南因为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文化发展滞后,但陈献章通过教书育人,使岭南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教学和培养学生方面,他喜欢以譬喻启发、引导学生,他认为圣人的经书、先儒的言行,必须玩味消化一番,才能使学习者得益。这种自由开放的学风,在他门下弟子中得到继承发扬。无论是和尚道士还是商人农民,他都会倾囊相授。他的弟子中广东籍占大多数,很多都不事科举,散落在各地乡里,教化一方,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学生有东莞林光、南海张诩、湖北李承箕和增城湛若水。湛若水后来继承了陈献章的衣钵,自成一家,与王阳明分庭抗礼。他的众多弟子在广东、广西、江浙等地创建的书院多达五十几所,从明朝开始,陈献章的思想便已成为岭南文化的脊梁。

陈献章是岭南地区唯一从祀孔庙的大儒,他的学说为儒家正统官方所认可,由此可见陈献章对儒学发展的贡献之大。从此,岭南精神也主要指陈献章的儒学精神。

陈献章岭南化儒学思想的特点

兼容性

所谓“兼容”是指兼收并蓄多种要素并能将它们很好地融为一体。陈献章学习百家思想,又能“自得”,融儒、道、佛于一体,援佛、道入儒,以佛、道释儒,兼容三家思想,又融合成一家,创立了岭南独有的学术思想体系,这在岭南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援佛入儒

陈献章在得到儒家思想真传的同时,与佛教禅宗思想也有很复杂的联系。禅宗思想重在求诸己,主张不假外物,甚至不立文字,只是听凭妙悟,顺应自然人性,这和陈献章的思想是契合的。陈献章早年的修养方式是独坐石棺之中冥想沉思,这显然和禅宗的修行方式相似。他不甚重视文字的诠释和解义,而是比较重视心心相印的“心传”。其弟子湛若水在《白沙子古诗教解》中就提到了陈献章的教诗之法,他从不对诗歌的意义作任何讲解,只是叫学生反复诵读,以求久而久之“自然悟入”。这种“心传”的方式和禅宗的修行方式相似。

2.引道入儒

陈献章思想深受宋代理学的影响,他的“以道为本”思想与理学的“以理为本”大同小异。他将道家的“道通为一”“通天下一气”融入理学,引道入儒,以阐述道无所不在、人与天地齐一的思想。他的理论源于正统理学,又不同于正统理学;不是道家,又富有道家的理论特色。其整个理论构架兼有儒、道两家的鲜明色调,以道治内,以儒治外,这种学术思路对于后世文人志士颇有启发性。

陈献章理论学说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揭示了岭南文化的特点,表明岭南文化有其自身的内在基因和发展动力。因为临近海洋,岭南虽然远离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一点也不封闭,反而极具兼容性和开放性。它既吸取了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精华,又不断地形成自身的特色,使得岭南文化独树一帜,而且愈加绚丽、灿烂。

自由性

陈献章学术思想的主旨是“静坐”。他在《复赵提学佥宪》中说:“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这一思想的实质并不在“静坐”这一方式本身,而在这一方式背后的精神旨归。它强调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即通过静坐,用系列的思维操作去把握对象;其所追求的是破除书本迷信,打破思想教条,挖掘主观潜力,进而达到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

陈献章思想在三教之间“自由穿梭”,重视感悟、体认方式,并将这两点归结在一起,也就是重视心灵的自由。他的自得、自然、自由境界,最终的价值都指向于此。毫无疑问,对心灵自由的追求是一种极为可贵的思想资质,有了这种资质,才会有视野的扩大、思想的解放、观念的突破。岭南思想文化这一重在自由的特征是思想解放的重要表现。在古代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它未形成开放的思想体系,但到了近代,特别是当代之后,社会不断掀起改革大潮,在岭南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背景下,它的特质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一旦和进步的、先进的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便走向了系统的开放,开始了思想系统本身的良性发展。这一点已被近代以及现、当代的岭南发展史所证明。

陈献章岭南化儒学思想的内涵

儒家把“修己治人”作为最高理想,倡导通过提升自身修养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也就是内圣外王。陈献章儒学思想因为融入了道家和佛家思想,所以与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精神有所不同。

内圣

1.用“心”实现“自得”

陈献章对学问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分,第一种是所谓的“不由积累而至者”,就是不用借助见闻积累的学问。此类学问无法通过言语来表达或交流,需要通过切身的生活经历,用心体悟。这类学问老师是教不会的。第二种是可以通过交流、积累而至的学问。这类学问比较简单,通过书本学习就可以掌握。陈献章更强调第一类不由积累而至的学问。他告诉湖北弟子李承箕,学习的内容其实是多样的,并不局限于典籍文章,还包括宇宙星辰、风雨雷电、草木鸟兽之类等感官所及的内容,这些也都是道之所化、道之所载。他认为这种“不由积累而至者”的学问从根本上来说是通过“心”去学习。这个“心”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自己去体悟,深思而自得之。

在他看来,为学不能只靠读书,求取本心的自得更加重要。我们不应让感官所能接触到的东西干扰自己,包括经典里的圣人之言。他始终认为,真学问的源泉在心里,唯有自己的内心,才是那“涓涓流水”的真正源头。他反复强调人的本心要超拔于尘世之上,摆脱一切有形的累赘、牵绊,唯有具备这种超越的心境,世界才是一个圆满自足、各得其所的美好世界。

2.用“静”养出品格

既然圣贤的学问不由师传,陈献章便只能自己摸索。他读遍诸子百家,依然未得真学。他认为书本上的道理深奥,自己的经历又足以让自己感受到圣贤的智慧,觉得自己与圣贤还有距离感。在长年累月的用功下,陈献章最终找到了最好的学习方法——回归内心,闭门静坐。静坐这一方式,使得他的思想不受束缚,能用心思考圣人的思想,获得顿悟,然后用圣贤思想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他把静坐的方法教给了他的弟子们,指出:“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若未有入处,但只依此下工,不至相误,未可便靠书策也。”陈献章的静与佛家和道家的静不同,他的静坐是寻找真理的过程,其静坐的目的在于养成儒家的君子人格。

3.用自然实现自我体悟

陈献章在晚年还喜欢讲“以自然为宗”。所谓自然,即心与理合一,一切都自然而然,不用人为造作。于是,躯体上的“小我”消失了,精神上的“大我”却与天地、四时一样,运化不息。陈献章年近古稀时,湛若水来求学,他告之以“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总之,陈献章在不遗忘而又不刻意间,不造作地让天理从心中流出。

4.将孝作为忠的前提

他认为忠与孝紧密相关,忠是孝的逻辑延伸,孝于亲是忠于君的前提,如果置孝于亲而不顾,忠于君便成为无源之水。他认为孝不能只停留在一时一事之上,应更加注重内在精神的沟通与感情培养。他自己日日陪在母亲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用心让母亲精神愉悦。为了朝夕奉养母亲,明宪宗赐予他官职,他却因要对年迈的老母尽孝而推辞不任。在他看来,孝于亲与忠于君同等重要,不能为了仕途放弃孝道,其虔心躬行孝道,感情深沉而执着。他始终坚持用儒士朴实、真诚、高尚的道德涵养约束自己的行为,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5.用勤奋实现进德修业

他给弟子的《戒懒文》中写道:“大舜为善鸡鸣起,周公一饭凡三止。仲尼不寝终夜思,圣贤事业勤而已……尔懒岂自知,待我详言之。官懒吏曹欺,将懒士卒离。母懒儿号寒,夫懒妻啼饥。猫懒鼠不走,犬懒盗不疑。细看万事乾坤内,只有懒字最为害。诸弟子,听训诲,日就月将莫懒怠。举笔从头写一篇,贴向座右为警戒。”他以尧舜、周公、孔子等圣贤为例告诉弟子们,圣人能成事业,重在勤奋。古人如此勤奋,现在我们怎么能偷懒。还以曹吏、将卒、母子、夫妻、猫鼠、犬盗等为例,细说偷懒的危害,同时告诫众子弟要听训诫,从日常做起,写座右铭为警戒。他告诫子弟立家的窍门关键在于自己,警示子弟要有自己的专门技能,那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外王

陈献章所处的时代,明王朝与外族之间的斗争相当激烈,官府横征暴敛,政治腐败,世风日下,百姓苦不堪言。他是个学者,虽没有进入仕途,但仍得古代贤者之薪传,不忘忠君爱国,经世济民,救时补弊。由于未入仕,他不能握权柄,出奇策,建德立功,但他仍尽自己心力,做有补于时的事。他以孔子为楷模,兴学育才,并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帮助地方官绅治理地方,勤政爱民,惠及一方百姓。

1.“爱国忧君”

他和传统儒家一样,认为人必须尚志,不管是否从政做官,都要有庇四海的雄心壮志。陈献章的家乡新会有一座崖山,曾经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元军将领张弘范率军攻打崖山,少傅张世杰与元军在海上决战,结果突围时兵败,又遇台风被溺死。当时的左丞相陆秀夫在崖山抵抗元军,结果被攻破,抱着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自此,南宋灭国。陈献章家离崖山很近,从小就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忠烈们以身殉国的精神使他感奋不已,使他萌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

陈献章报效国家的主要途径是开展教育。他认为,做官则报效国家,干一番事业;不做官,则在其他方面报效国家,服务社会。所以,他在经历了仕途挫折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潜心研究学问,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为社会净化风气,这和传统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社会要长治久安,就必须抓好“正风俗”和“得人才”两方面。而两者之间,又以后者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觉得教育具有“传道”“育才”“正风俗”和“治天下”的功能,所以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但国家要办学,地方要办学,而且提倡个人办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为国家培养人才。经过苦心经营,在广东培养了大批人才,据《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和《宋元明清书院概况》介绍,广东在宋代仅有书院26所;明代有168所,排在全国第三位。这种快速发展,与陈献章的努力和影响分不开,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直到去世的前一天,他仍然不忘恪尽君臣之礼。他一早沐浴更衣,穿好朝服,戴好朝冠,让弟子扶着,焚香向北,五拜三叩头,向皇上告别,以表达忠君爱国。从这些可以看出,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陈献章都始终豁达、爱国,不仅实现了他忠君爱国的愿望,还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2.“为生民立道”

陈献章的理想还体现在他的以人为本、廉政为民上。他生活在明王朝的转折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政局黑暗,苛税征敛,导致盗贼流窜,战争接连不断,再加上自然灾害,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因此,他希望能“为生民立道”。

陈献章继承了孟子的“养民”论,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当权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养护好自己的子民。在《谢雨文》中,他写道:“徒食七品之禄,以在民上,安能使阴阳和、风雨时乎?”他唯恐救民不及时,把惩治贪官视作急切事务,在《丁知县庙记》中道:“切于救民,急先务也。”他还认为贪官不仅残害百姓,而且妨碍法度实行,于是又在《与刘方伯东山先生》一文中说道:“弊邑民得免于盗贼水火之害,公一瓢酒之力耳。”又说:“贪官污吏侵渔百姓甚于盗贼,此辈不除,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窃谓傜法虽更,必痛惩一二贪黩,然后法行之可久也。”他还反复强调以民为贵的思想,在《复陶廉宪》中提出:“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得民之要道也。”传承他衣钵的弟子湛若水也继承性地提出“天下民庶,实为邦本”,这一观念在专政严重的明朝不啻直接向专制挑战,勇气可嘉。

陈献章儒学精神对岭南文化人格塑造的影响

明清以来岭南文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得益于陈献章学术思想的影响,还得益于陈献章对岭南理想人格的塑造。陈献章为岭南人塑造了一种不同于儒、道、佛的新型理想人格,那是一种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主体精神的独立价值体系。这种文化价值体系现已深深蕴藏于岭南人的日常行为之中,成为岭南人的价值来源之一,为岭南人提供了道德规范、心灵安顿和处世准则,在岭南文化中构建起了统一的文化认同。

儒道兼有的理想人格

儒家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内圣外王”。道家追求的是顺乎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合一。陈献章思想兼具儒家和道家,他主张通过自身修养,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洒脱而自得,进取而自乐。他“修身”的目的之一是“外王”,即爱国爱民,建功立业。与传统儒家不同,他“内圣”的目的除了“外王”以外,还包括追求人生之“真乐”,投身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实现思想和人身的自由。

独立人格

陈献章将追求人生目标与独立人格的塑造相结合。他20岁中乡试,21岁“中副榜进士”,但他始终没有考中进士。然而,他并没有因自己仕途不顺而失望、沮丧。当有机会被推荐和重用时,他选择谢官回到家乡,开门讲学,著书立说。尽管他在创立自己的独立学说体系时并不顺利,但他却能够坚持自己的理论,并最终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成一家之言。

正是陈献章思想的巨大影响,为岭南塑造了独立的理想人格,积极向上,不随波逐流,不为名利所束缚,敢于走自己喜欢的道路,并自得其乐。这种理想人格促使岭南在明清时期率先崛起,也为岭南近代以来伟人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岭南人之所以敢于顺应历史潮流、开放包容,并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与岭南人大胆、务实、独立、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独立精神分不开。这也体现了对陈献章塑造的岭南人理想人格的继承和发展。

务实不争的人生观

岭南特别是广府地区经济一直很发达,物产丰富,饮食、娱乐、养生休闲文化尤其发达。这样的生存环境为岭南人提供了多种生存、生活的可能,使得他们不必以仕途出身、以功名为事业,文人进士之心相对单薄。考察历史上岭南出生的仕宦,普遍存在急流勇退的风气,他们均淡泊功名,追求实实在在的生活。

陈献章一生淡泊功名,但“心无一日不在天下”。他选择归隐不仕,虽有客观原因,但在有机会入仕的时候,他却拒绝了。他不会因为自己身不在官位,就忘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既然不在官位,不如追求实实在在自如的生活。于是,他一心教育学生,教学生“四要”:“心地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这是他的为学方法,更是做人准则。

陈献章在《戒子弟书》中告诫家人:“大抵能立于一世,必有取重于一世之术。”警示子弟要通过扎实的学习,习得专门技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后来,广东人湛若水、郑观应、梁启超、孙中山、陈垣等都继承和发展了陈献章的思想,使得广东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无数岭南人更是凭着实干的精神,创新变革,壮志报国,通过实业救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岭南文化。

猜你喜欢

岭南文化儒学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新岭南文化引领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SWOT分析
《粤海风》与我的岭南文化研究
谈儒学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