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田间学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中的应用
2022-11-10江苏省扬州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徐 敏 吴 飞 郑 伟/江苏省扬州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为适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新要求,扬州市积极探索农民田间学校建设路径,打造了一批具有主导产业带动、明确功能定位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三五”以来,扬州市先后对40家建设主体挂牌各级农民田间学校47个,其中部级1个、省级5个、市级12个、县级29个,特别是通过市县级田间学校的持续建设,使产业覆盖面不断扩大,培训功能不断提升。2021年部、省、市三级农民田间学校共承担了全市20%的农民培训现场教学任务。
合理规划布局。紧密结合各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按照就近就地方便农民的原则科学布局、合理选点,依托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高标准建设,将教室建在基地,课堂设在田头,使其真正发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产业末端教学场所作用。
规范建设管理。编制《扬州市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田间学校)建设方案》,明确田间学校运行管理办法、工作流程、组织架构、工作职责、学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建立田间学校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制度,把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管理纳入对县(市、区)农培体系的考核,对管理到位、运行有效的给予表彰和资金支持,对不发挥作用的实行退出机制,不断促进田间学校发展壮大。
提升教学水平。每年组织田间学校教师赴省内外涉农院校或名校进行系统培训,近年来共举办8期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培训班,参训师资达500人左右。同时,组织市级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和农民教育培训负责人前往省内优秀田间学校观摩学习。通过名校培训、异地考察、学习先进,更新了办学理念,拓宽了办学思路,提升了田间学校的建设质量。
培训成效
建设范围和主体不断扩大。在推进农民培训田间学校建设过程中,扬州市先后以宝应县、江都区、高邮市为试点,注重抓点带面,逐步实现覆盖全市。建设主体类型也不断丰富,其中在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田间学校的占37.5%,农业企业占37.5%,家庭农场占12.5%,农业园区占10%,村集体及其他占2.5%,实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全覆盖,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高度融合。
农村乡土人才迅速成长。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立足各地区特色产业,建设主体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在充分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实践教学、跟踪服务关键环节的过程中,其自身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田间学校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扬州市小纪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学校校长景东波被省委组织部等部门确定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扬州锦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学校校长王永阳、宝应县柳堡镇美兰果树种植家庭农场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田间学校)负责人昌霞同期被评为“三带”新秀;高邮红心旺食品有限公司农民培育田间学校校长王鹏在第二届全国农民教育培训论坛上被授予“全国百名优秀学员”称号;高邮市通邮电商产业园田间学校校长卞盛洁被评为巾帼创业之星、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
农民学员不断创新创业。田间学校转变了以往集中培训、外出实训的传统模式,建立起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培训在地头,课堂在田间,农人变专家,做给学员看,带着学员干,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高素质农民”的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了农技推广的活力和效能。参训后的高素质农民自主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如高邮鸿翼家庭农场李健超作为扬州市高素质农民创业孵化平台的操盘手,以手机为新农具,以数据为新农资,以社群电商为新农活,构建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供应网络,实现优质农产品从基地到餐桌的直联、直供,带动高邮、邗江、仪征等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多家,成为创新创业新农人,也被扬州市委组织部评为第四期“英才培育计划”培养对象。
发展建议
加大田间学校建设扶持力度。田间学校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经营主体自身的投入,各地农民教育培训职能部门通过培训项目经费给予一定的支持,扬州市对成功申报市级田间学校主体,也会给予一定的扶持资助。但田间学校的运行需要源源不断的软硬件投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更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依靠建设单位投入的同时,省、市应加大对田间学校的支持力度,建立奖励机制,开展省、市级示范性田间学校评选活动,扩大影响,促进田间学校的良性发展。
加强田间学校规范管理。制定与培训工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训前调研制度,对训前调研工作进行规范,根据学员生产发展需要,确定培训需求;学员管理制度,明确在田间学校培训期间对学员的管理要求,确保通过学习提升学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自身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制度,对培训期间的安全生产全过程进行规范,加强安生生产管理,确保学员参训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档案管理制度,对培训档案管理的职责要求进行规范,为考核验收、提档升级提供科学依据及参考材料。
丰富师资队伍结构层次。培养一批重实践、懂技能、接地气,能够激发农民主动学习、相互分享的“专家”队伍,分产业深入挖掘人才,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将农村实用人才纳入讲师队伍,发挥其长期在基层生产经营,随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优势。同时,探索建立农业科研单位与田间学校的对接制度,将专家请进田间学校,与学员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指导,逐步构建“专家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的多元化师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