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丽水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2022-11-10樊小波

山西农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山区红色农产品

□樊小波

(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丽水多山,存在着众多的山区农村。与平地农村相比,无论是农业发展还是旅游业开发,山区农村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山区农村大多处于偏远地区,有些还需经过盘山公路才能到达。农村较小,农业种植更多属于传统农业,农作物基本靠人工种植,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但也正因为山区农村靠山,能够远离城市的喧嚣,很多城市居民愿意到山区旅游,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因此山区旅游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山区具有人工种植农产品、丰富的生态资源等特点,可引入适合山区发展的创意休闲农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展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和本真的乡村风貌。若能挖掘当地经典的红色故事,实现红绿融合的稳定发展,也能丰富山区农村的开发形式。因此,结合丽水山区农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结合当前旅游服务业,从游客的休闲娱乐、走进乡村、体验农业等需求出发,创建自然与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型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山区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现状

纵观我国各地的休闲农业,已有学者结合当地产业园区的特点展开相关研究。郝育颖(2017)以河北省典型示范县——馆陶县为例,王楠(2018)以泰安市道朗镇里峪村观光采摘园为例,顾普天(2020)以郑州地区休闲农业为例,进行了相关研究。锋琳和王静(2020)以四川省雅安市的80 多个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景区景点为例,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的探究。王蕾(2020)针对云南省创意农业发展优劣势及存在的问题,总结探讨了体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促使了体闲观光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现如今,休闲农业也有多种不同的呈现形式。刘卫东(2019)以隆昌市为典型,分析了川中丘陵区发展休闲农业策略,认为可重点发展“种养+农业农村观光+消费”“种养+休闲娱乐+消费”“种养+文化体验+消费”3 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林雅彤(2020)提出农业应从单一生产功能向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功能拓展,打造一个“休闲农业+文化体验+高科技科普+创意教育+养生度假”的农业产业链。李洪深(2019)提出农业产业需将度假、养生、养老、运动、健康、医养等项目结合,囊括食、住、行、购、游、娱这6 大要素。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模式探讨上,但这些模式并不都适合开发山区农村,因此文章以山区农村为视角,探讨适合山区发展的新形式。

2 构建丽水市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丽水市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城市,各色各样的山区农村较多,为了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可结合农村独特的地形地势、现有农作物种类,开发多种特色活动和项目产品,探究集多元化为一体的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2.1 结合山区农村独特的地形地势

山区农村背靠山,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农村周边的景观,打造一个独具山区特色的旅游景点。山地若有流水的断层或凹陷处,可开发一个天然的瀑布景观;开发山区形状各异的石头景观,增设村庄休闲观光的地方。利用山上干净、可直接饮用的泉水,开发一个水池,辅以自然、绿色、生态、健康的理念,可专门用来为游客提供饮用水,当然也可在水流较多的地方建造一个游泳池,池子里的水是天然的、流动的,也更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借用山坡地形,可用较少的石料原料,建造较为坚固、耐用的滑梯滑道,同时增加其他一些娱乐设施,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和现代娱乐为一体的山区旅游乐园,吸引游客。

2.2 结合山区农村的农业产业

由于山上的田地大多为一块块面积较小、数量较多的农田,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不适用于山区农村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因而山区农业大多偏向于传统的人工劳作。山上有较多的野生果树,采摘果实基本都是人工,利用这一特点,可打造山区特色休闲农业。

2.2.1 打造种植体验园

种植体验园以种植蔬菜或采摘水果为主,主要目的是让游客亲身体验种植和采摘农产品过程中的乐趣。山区农田可通过租赁的方式进行种植体验,服务对象包括家庭、农林专业学生等有小规模种植需求的人群,这样一来家庭中的孩子、农林专业学生能全程参与蔬菜生产的全过程,体会生产粮食的艰辛。有些山区农村一到丰收季节,就有大量的果树可以采摘水果,如桃子、杨梅、橘子、柿子、野生猕猴桃等,基本要靠当地村民人工采摘,可将果树开放给游客自行采摘。根据采摘数量来计算成交价格,既能满足游客采摘的兴趣,又能在不降低收入的前提下减少村民的工作量。

2.2.2 打造饲养体验园

饲养体验园以观看和喂养家养动物为主,主要目的是让游客亲自体验饲养家养动物的乐趣,如鸡、鸭、猪、牛、羊等。大多数城市游客平日很少能接触到家养动物,参观饲养体验园可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孩子对动物世界的认知。当然游客也能顺道在当地购买一些需要的土鸡蛋、土鸭蛋、肉制品等土特产。

2.2.3 打造农产品展区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可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开设特色产品展区。产品展区可设置在农村的大会堂、宗祠等地,作为展示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通过陈列当地特色农产品,展示农产品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食用价值、制作过程,让游客感受当地饮食文化,感悟农产品的传统文化和魅力,提高对丽水美食的文化自信。

2.3 打造山区特色的商业小街

山区特色商业街非传统的商业街,没有过多的商家参与经营销售,没有过多的店铺供游客闲逛挑选,更多的只是当地村民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当地特色的工艺品或农产品为主,如龙泉宝剑、青瓷、红薯干、土爽面等。合理利用当地劳动力,现场手工编织或雕刻部分产品,如竹制品、编织篮、中国结、手工荷包等,会制作青瓷的村民也可开放制作青瓷的区域,游客可参观瓷器制作的过程,也可选择自己动手制作青瓷。村民自制的红薯干、杨梅干、土爽面、腌制腊肉等土特产适当放在各家门口进行售卖,标注价格,供游客自行挑选。当然,在商业街内也可引入如汉服、旗袍租赁服务和摄影服务等,让游客在大自然中享受拍照的休闲时光。游客在此可休闲、购物,尽可能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

山区村民本就生活在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农村,依靠种植瓜果蔬菜和饲养家养动物为生,打造种植体验园、饲养体验园、产品展区、商业街并不会影响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反而能为村民提供销售、展示加工手艺的渠道,进而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

2.4 丽水山区农村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为了能长久发展山区农村,与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长期合作是一个较好的选择。经过合作,村民可以通过企事业单位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企事业单位可以在农村获得一个稳定的供货点或生产基地。

2.4.1 与企事业单位合作

根据农业产业园的产品类别,可分别与不同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如种植的药材可与医院、药房等达成定期采购的协议,生产的农产品及其农副产品可与批发商、超市等零售商达成长期合作,定向、定时、定期输送山区农产品,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2.4.2 与高校合作

高校不同的专业有各自专业的特色,也有各自的需求,村民可选择与高校合作,吸引教师进村为农村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高校有些专业,尤其是高职院校,需要大量相匹配的教学场所,村民可为高校提供实训场地,从而吸引老师和学生进村助农。

高校农林专业需要借助现场教学,才能展现出专业特点,提高教学成效。校内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普遍较少,甚至没有,村民可与高校农林专业开展合作,创建农林教学区,既能为产业园带来人流量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为高校老师和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

高校旅游类相关专业,也需要旅游景点进行专业的实操训练。村民可与高校旅游类专业一起创建旅游业教学区,如导游专业,可让学生负责旅游景点、展馆等导游工作,既能解决山区旅游的部分工作,也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习的机会。

高校营销类相关专业,需要通过实际的产品售卖,才能感受、理解和掌握营销技巧。村民可通过与高校营销类专业开展合作,创建营销教学区。村民提供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营销专业学生可通过不同营销方式,如线下销售、线上销售、直播带货等,协助完成产品销售。

2.4.3 与丽水当地知名品牌合作

近年来,丽水市立足于自身的农业特色,相继形成了如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庆元的食用菌市场等专业市场,其市场规模和交易额位居全国同类市场前茅,成为丽水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丽水农产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如缙云麻鸭、姥姥家番薯片、百山祖香菇酱等,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大,进一步助推丽水农产品的销售。山区村民可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和农产品特色,与当地知名品牌合作,由村民提供农产品原料,由品牌商进行收集加工,或者村民纯手工加工的产品,如红薯干、香菇干、梅干菜、果干等产品,由品牌方协助收集和最后包装,以纯天然、纯手工、不添加防腐剂作为销售亮点,配上制作过程的图片和视频,以多渠道进行销售,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3 结合红色文化,实现红绿融合

丽水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所辖9 个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的地级市,革命历史悠久,红色资源丰富,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红色文化,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政府的指导下,部分地区已完成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如丽水松阳的王村口镇建立了革命纪念地、莲都新屋南乡建立了革命纪念馆等。虽然丽水是红色文物文化的资源大市,但在开发红色旅游业进程中相对滞后,开发利用形式较为单一,大多表现为参观、浏览、讲解等环节,缺少供游客留念的红色产品和回顾历史的体验项目,趣味性不够,吸引力不强,同时各处红色景点均以当地红色文化为主,缺乏与当地产业特色、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融合,以及各县(市、区)之间的联合。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实现红绿深度融合,也能从另一角度来提高山区农村的知名度和旅游业。

3.1 红色旅游发展

首先,应提炼“红色基因”,挖掘“红色历史”,总结“红色精神”,寻找历史人物的经典事迹,建设一个适合当地红色文化的基地,或与其他村、所在镇联合开发,实现一片式红色旅游。其次,丰富红色文化的展示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参观、浏览、讲解,还包括特别的体验方式,如与当地参加过革命的村民交谈,了解更多革命历史故事;与村民一起合唱一首红歌,感受当年革命期间的斗志昂扬;与当地村民一起吃一餐红军饭,体会当年的艰难困苦;与当地村民一起下地耕作,一起采摘,体验老一辈革命家生活的艰辛;穿上流传下来的红色服装或军装,想象自己为国为民奋勇拼搏的样子。可适当开发一些更有娱乐性的项目,让游客感悟红色文化,使其参与感和体验感增强,对此次的旅游更加难忘,进而传承了红色精神。

3.2 红绿融合发展

山区休闲农业的开发与红色文化的挖掘,不能单一发展,需要相互联合,如何实现红绿的深度融合,提高农村知名度,是后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可将红军饭与商业小街相融合,游客可在商业小街里点一份红军饭,与当地村民一同享用,商业小街的红军服可供租赁;体验种植园和饲养园不仅要让游客感受到生产养殖的艰辛,而且也能体验革命时期自给自足、一边下地干活一边抵御外敌的艰辛,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农产品展区可以展示当地特色农产品,还可以介绍革命时期特色农产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等,有助于游客更加全面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通过与高校合作,不仅为农村带来新的血液、新的发展,而且也能通过老师和学生将山区的红绿文化传递出去,从学生开始抓起,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 推进山区红绿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山区休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大多数农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配套实施跟不上,加上景点宣传不到位,导致较多游客不愿意去山区,甚至不知道山区可以游玩。想要持续发展山区农村的休闲农业和红色旅游,除了明确山区发展方向和开发项目,还需获得政府的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4.1 获得政府的支持

开发山区单靠农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依靠镇政府、县政府以及市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政府应协助引入山区开发的专业人才,大力创新发展山区农村,提高政策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一方面,政府要重视对参与经营山区农村项目企事业单位的扶持,并给予相关的政策补贴。对消费者也可发放相应的消费券,刺激潜在的消费者进行消费,也能从侧面对山区农村进行宣传。

4.2 加强山区农村的基础建设

基础配套设施不够、旅游经营能力差等都会限制农村发展,包括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由于山区偏远,大多数农村很少有公共汽车或巴士进出,甚至没有,游客须进行自驾游,因此要修建道路,实现村村通,解决农村的交通问题,还要建设特色餐馆,创建农家乐,游客既可选择当地食材就餐,也可以自带食材自行烹饪,解决游客的就餐问题。泥屋是山区农村建筑的一大特色,在修缮或建造时尽可能保留特色泥屋,改造和装修其他旧屋,融自住、民宿和酒店为一体,全方面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解决游客休息和住宿的问题。开发的自然景观、红色景点、商业小街、山区旅游乐园也需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保障游客在游玩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加强山区农村的基础设施,鼓励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

4.3 加大宣传力度

山区的年轻人大多都选择外出工作,山区常住村民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对于新兴的现代软件平台和互联网的使用率较低,对于信息时代的接受程度较弱,让村民自发通过互联网方式来宣传山区景点的难度较大,宣传不到位,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应协助推进家乡景点的互联网宣传,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转发传播有关家乡景点的照片、视频、推文等,平时也多跟同事、朋友宣传家乡的山山水水。可参与举办企事业单位的疗休养活动,欢迎各个单位到风景优美的山区进行疗休养,来扩大山区的知名度。同时也能与旅行社达成合作,推出山区一日游的旅游产品,尽可能多渠道、多方式宣传山区农村,吸引游客前来。

5 结束语

山区农村由于地理位置的问题,与平地农村或城市郊区农村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如交通不便、开发不全、位置偏远,但也正是由于山区远离城市,依山傍水,贴近自然,生活恬静,能够寻找自我,回归本真,山区旅游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市场。

通过对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加强对山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在不影响山区村民农业种植和生活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山区发展模式,改变山区传统农业的发展现状,加快山区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村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山区多样化发展,平衡城镇建设与山区建设。

猜你喜欢

山区红色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红色是什么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红色在哪里?
山区
追忆红色浪漫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