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近郊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2022-11-10黄彩映谭北梅

山西农经 2022年8期
关键词:养老农村

□黄彩映,谭北梅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00)

农村养老作为我国养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资源、产业、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供应比城市更为薄弱,养老问题更加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位于城市边缘的近郊农村具有交通、潜在资源等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养老产业、养老服务提供等方面具有内在潜力。

1 我国城市近郊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而且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地区更为明显,城市近郊农村也是如此。

1.1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深

我国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深,可以从老龄人口数量和农村人口结构两方面来讨论,二者分别从量和质说明了农村老龄程度深的问题。

第一,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条件、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人均寿命不断提高,相应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2010—2020 年,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 个百分点。在农村老龄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相应的养老服务设施、机构、人员等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和配套,由于老龄人口增多带来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农村老龄人口所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更大。据统计,农村地区60 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所占农村总人口比例比城镇地区高出7.99%,这说明了结构性问题,也意味着农村年轻人要抚养更多老人,农村老年抚养比高于城镇地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国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有着更多就业机会,农村年轻人倾向到城市寻找工作并安家落户,这就导致农村的年轻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其次,很多农村劳动力虽然没有脱离农村户口,但是大多选择到城市打工谋取生路,人口流动规模大,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增多。

1.2 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深,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弱化趋势,因此需要加强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然而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却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养老保险保障能力弱。自全国农村推行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来,基本养老保险在覆盖面上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对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的实效还相对较弱。如2020 年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为每月174 元,远低于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平均待遇水平每月3 350 元。对于收入微薄、生活负担重的农村老人来说,这些养老金无法满足基本需求,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为养老保险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社会力量参与少,保障力度不足。

第二,医疗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农村已经基本构建起了医疗保障体系,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老人依然存在不少医疗问题。首先,农村医养结合困难。现实中,农村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为乡镇卫生院到养老机构定期诊疗,未能充分调动医疗资源,难以满足老人的医疗需求。其次,年龄较大的老人到医院就诊通常需要子女请假来陪伴,老人不想耽搁子女工作,到医院就医的意愿低,对上门医疗需求大。再次,很多农村老人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参加过体检,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对农村老人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早发现老人的身体健康问题。

1.3 养老资源相对匮乏

农村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因素,各种养老资源稀缺,与偏远地区农村相比,城市近郊农村尽管具有部分优势,但在现实生活中仍存在不少困境,未富先老现象突出。

第一,养老资金缺乏。就目前来看,城市近郊农村地区的养老资金主要来源是家庭提供和政府补贴,而农村本身经济发展就较落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政府养老补贴不够,最终导致养老资金缺乏。可见,不仅要从基础上加大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补贴的支持力度,也要引进社会力量的支持。

第二,养老设施提供不足。养老设施主要包括养老机构、社区老年活动室等。我国农村养老机构数量从2012 年的32 787 家减少到2019 年的15 932 家。与之相对的城市养老机构数量则不断增长,农村养老机构供给明显不足。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和健身中心等存在设施老旧化的现象,维护管理不到位,没有进行充分利用。

《2016-2022年中国有机农业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有机生产面积已经达到272.2万公顷,有机产品总值800多亿元。2016年,有机产品销售额与2014年相比增长20%。追求每一口的安心味道,正在成为更多百姓的期待与选择。

第三,养老服务人员稀少。据民政部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个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拥有持证社会工作者仅为1 人,城市近郊农村中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缺乏的现象更为严重,且这些服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差。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近郊农村养老发展的机遇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然要求农村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同时乡村振兴也为农村养老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城市近郊农村在实现乡村振兴中更具优势,要充分利用好,使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二者相辅相承,推动新农村建设。

2.1 资源获得的先占优势

城市近郊区农村是与城市联系最为密切、实物与信息交换最为频繁的地方。与城市距离近,更容易从城市获取各种资源,从而转化成发展的动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潜在优势。

第一,城市近郊农村更容易吸收城市溢出资金。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不少人把目光投向农村,想要在农村投资,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城市近郊农村距离城市近、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更能吸引城市投资者的目光。而这些投资中一部分投资于乡村产业,还有一部分则直接投资到养老产业,促进了当地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二,养老产业布局和发展成本较低。首先,相比于城市,近郊农村的土地租赁价格更低,养老产业的布局相对更为容易,可使更多资金投入到养老设施、养老服务提升方面。其次,相比于农村,城市近郊农村本身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各种养老配套设施前期就有建设基础,充分利用起来后就能减少部分建设支出。再次,由于交通较为便利,各种养老产品获得的成本低,近郊农村能以较低的价格、更方便地购买到相关养老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养老的质量。

第三,城市近郊农村有更多人力支撑。首先,城市近郊农村本身人口密度较大,劳动力较丰富,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招聘更为容易。其次,养老服务人员技能培训方便。在城市中本身就有不少的养老机构,部分养老机构积累了不少的养老服务经验,方便近郊农村的养老机构交流学习、组织服务人员参与培训,提高服务技能。

2.2 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

第一,产业兴旺为养老事业提供坚实基础。一方面,城市近郊农村是承接城市部分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部分不适宜布局在城市的产业转移到近郊农村,能促进当地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提高家庭养老的质量。另一方面,扶持本地特色产业也能促进本地年轻人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家庭养老的质量。同时,承接产业能把更多年轻人留在本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空巢”老人过多的现象。

第二,生态宜居提升养老事业的质量。美好生活是人民的共同向往,城市近郊农村不仅要有兴旺的产业,也要有美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环境不仅能让人身心舒适,也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美丽的乡村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能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养老,进而促进乡村养老事业的发展。

第三,乡风文明丰富老年人生活的精神世界。随着人口流动,农村年轻人大多选择到城市务工,农村“空巢”老人较为普遍。农村“空巢”老人大多在物质生活上能勉强自足,但普遍孤独感十分强烈,精神生活贫乏。乡风文明旨在和谐邻里,提供精神生活养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空巢”老人的孤独感。

第四,治理有效保障老年事业有序进行。任何一项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有序的外部环境,养老事业也离不开治理有效的乡村环境。有效的基层自治能让村民选出真心实意为养老事业作贡献的管理者,良好的基层党建能提升养老相关从事者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效的社会治安能保障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生活富裕为养老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生活富裕意味着乡村居民有更高收入,有更多资金支持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从根本上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另外,养老事业作为城市近郊农村所发展的一种产业,养老事业的兴旺也能促进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

3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市近郊农村促进养老发展的对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近郊农村养老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不小的挑战,要化挑战为动力,精准施策,积极拓展城市近郊农村养老新格局。

3.1 构建多元养老格局

随着老龄化日益加深,城市近郊农村原有相对单一的养老格局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要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构建多元养老主体格局。

第一,努力提高家庭养老的供给质量。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主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大力发展城市近郊农村经济,引进和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提高居民收入,使家庭养老资金充足。另外,要大力提倡敬老爱老的精神,使居民收入有效转化为养老资金,同时给老人带来精神慰藉。

第二,积极引进社会养老力量。城市近郊农村本身资源不足,但具有资源捕获的先占优势,可以积极向城市吸引社会力量来发展养老事业。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交通、地租、生态环境等优势,吸引城市居民到近郊农村来养老。另一方面,可吸引部分有资源的乡贤返乡,推动养老事业发展,还可鼓励本地乡贤投身养老事业。

第三,创新养老方式,发展互助养老。互助养老是指充分调动农村富余的老年劳动力资源,帮助提升高龄或健康较差老人的基本生活质量。通过在城市近郊地区推行互助养老模式,能以较低的成本有效缓解养老压力,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多地投入生产中,创造出更多养老资金,促进养老事业有效循环。

3.2 盘活存量资源

相比于农村地区,城市近郊农村本身就有一定的资源,有待进一步充分开发和利用,盘活存量资源。

第一,维护并利用好原有基础设施。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下,城市近郊农村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但设备维护不佳、设备空置的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要对现有设施进行创造性转化,把部分空置的公共设施转化为养老设施,如将社区健身中心部分更改为老年健身场所,将空置的集体房屋转化为老年活动中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老年活动设施的管理与维护,使之长久发挥作用。

第二,挖掘城市近郊农村资源潜力。首先,城市近郊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要促进土地流转,发挥出土地的最大使用价值,也能为当地居民带来额外收入。其次,探索农村居民空闲房屋改造为互助养老中心,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为互助养老提供了场所。再次,城市近郊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密集,劳动力丰富,要通过开展老年服务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合格老年服务从业者,发挥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

第三,发展“银发经济”。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给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养老需求也日益变得多样丰富,给老人提供优质的养老产品与服务,不仅能发展养老产业,也能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近郊农村的养老吸引力。

3.3 完善相应保障政策

城市近郊农村养老事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保障,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能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第一,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打破城乡壁垒,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发展,使城市近郊农村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条件,增强当地的养老吸引力。积极探索农村医养结合的制度,让养老机构的老人在安然养老的同时更方便、及时地就诊,满足老人上门医疗的需求。

第二,加大养老保险力度。就目前来看,大部分地区的新农保保障力度不够,各地区应结合当地的实际,适当加大新农保的保障力度。积极引进多样化的养老保险,由于新农保依靠财政补贴,保障力度有限,需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养老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事业。

第三,为新型养老模式完善政策支持。在构建多元养老格局的背景下,积极探索有效的养老新模式成为必由之路,新的养老模式若没有相应制度来支撑,必然是一盘散沙,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积极为新养老模式提供制度保障,如大力推行互助养老模式,推动互助养老发挥实效。

猜你喜欢

养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养老生活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养老更无忧了
瑞士人“搭伙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养老之要在于“安”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