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要修好“深入基层”必修课
2022-11-10刘晓川
〉〉〉〉〉刘晓川
作为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不可多得的理论力量,党校教师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汲取丰富营养,扎扎实实修好“深入基层”必修课,方能胜任这一光荣职业。
深入基层接地气
内容接地气,教学才能有活力,科研才能有底气。党校教师的教育培训对象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领导干部的宗旨意识和为民情怀是重要的教育培训目标之一。实现这一教育培训目标,前提是党校教师要清楚人民群众需要什么、盼望什么。因此,党校教师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坚持把增感情、连民心放在重要位置,在接地气中站稳群众立场,树牢宗旨意识,培养为民情怀。党校教师要多坐群众“热炕头”,让人民群众感到熟悉亲切,主动说心里话、讲心头事。党校教师要多开群众“火塘会”,坚持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学言学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群言群语”,从而贴近群众心灵、融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和所盼所愿。群众工作是一门学问,做好群众工作是党校教师的基本功。要充分发挥党校教师在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既传承好传统,又贴近基层实际探索新方法。要建立进基层的长效机制,从工作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党校教师挂职锻炼机制,经常到基层挂职锻炼,做到广下基层、真下基层、常下基层。
蹲点调研察实情
面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学对象,党校教师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扑下身子了解民情、掌握民意、摸清实情,洞察现实之本相、分析现实之本质、探究现实之问题,方能在讲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学员思考问题,做到言之有物。因此,党校教师必须锤炼调查研究基本功,围绕教学科研中心任务,以全面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为切入点,结合新时代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把广泛调研和典型调研结合起来,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数据,切实避免“浅调研”“伪调研”。党校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新时代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密切联系实际、精准发现问题,以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切入点,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确立所写文章或所讲课程的逻辑框架,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党校教师只有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方能提升教学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党校教师调研要增强点面结合的协同性,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全面了解和“解剖麻雀”结合起来,既全面了解基层现状,又透过现状深入分析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内在动力以及各种内在逻辑关系,由“点”推“面”,由“其然”分析“其所以然”。
融入基层聚民智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党校教师要把理论讲透、讲得通俗易懂,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就要在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及时更新和丰富知识储备。基层是最生动的课堂,群众是最优秀的老师。党校教师要善于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党校教师要带着尊重群众、甘当学生的情怀,保持“当好学生是当好先生的前提”的态度,谦虚谨慎、摆正心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心实意倾听群众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党校教师要保持深入群众、身体力行的作风,真正到现场去、到群众中去,融入基层、融入群众,做到既“身入”基层,又“心入”基层,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取得真经、增长才干、启迪智慧。党校教师要相信群众,怀揣敢于自省的勇气,以群众为参照,把群众当镜子,对待群众的批评既有包容的胸怀,也有改正的魄力,三省吾身,经常反省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不足,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
扎根基层强本领
党校教师修好“深入基层”必修课的落脚点是提高能力、增强本领。一是通过深入基层增强实践能力。作为党校教师,要多一点危机意识,少一点“混日子”倾向,自觉加强学习,接受基层锻炼,在基层锻炼中培养良好素质,取得工作实绩,让政治信念、党性修养、教学科研能力、道德情操全面成熟和完善起来。同时,党校教师要善于在复杂的基层条件下开展工作,加强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将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和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深入基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作为党校教师,只有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才能满足学员需要。党校教师要通过深入基层,将丰富和创新已有理论与探索回答学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在用理论说明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进而提高学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深入基层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和探究问题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是党校教师必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能力。党校教师要通过深入基层,对各类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实现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的有机衔接,进而体现出干部教育的鲜活生命力和实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