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老年群体短视频使用现象研究
——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
2022-11-10李艳萍
□ 李艳萍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原本传统的村庄形成了“离散化”“空心化”的格局,大量空巢老人留守家乡,而农村中老年群体匮乏的娱乐生活和寂静的精神乐园成为农村老龄化的重要讨论话题。伴随着短视频的出现和发展,新型的媒体形式丰富着网络世界,其便捷的操作和多样化的内容,缓解了农村中老人的生活孤独感,丰富了乏味的精神世界。在短视频领域,农村中老年人逐渐渐成为重度使用用户,成为新的用户增长点。种种迹象表明,抖音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正在重新建构农村中老年人的生活样态。
使用行为
在数字时代,短视频这一新型媒介形式借助其操作简便、内容丰富的优势快速蔓延到农村场域,农村中老年用户正逐步成为短视频应用的重度使用用户。在农村,短视频的使用甚至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成为农村中老年人的重要娱乐休闲方式。当然,农村中老年群体的短视频使用也有着不同的行为特点。
短视频平台代替了原本的传统媒体。对农村中老年群体短视频使用行为的观察中不难看出,短视频这一新型的媒介形式在农村中老年群体内部正成为新的媒介风尚。在现在许多农村家庭中,电视不再是中老人信息获取、娱乐生活的必要选择,抖音等新媒体正在逐步代替传统大众媒体在其生活中的地位,甚至在农村中老年社群内部形成了较为固定媒介使用习惯,即使用微信等即时社交软件的视频语音对话功能进行代际联系,使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满足娱乐和信息获取的需求。在农村家庭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不再是陪伴中老年人唯一的媒介,甚至被束之高阁少有人问津,中老年群体对于娱乐休闲和信息获取的需求正在被短视频应用所满足。
男女性用户的短视频使用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男女性用户对于短视频的使用习惯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在农村中老年群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据观察,在观看内容上,农村中老年女性用户更加关注娱乐性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类的内容,比如歌舞视频、亲子关系、家庭伦理等。以歌舞类的视频为例,区别于都市年轻人的流行歌舞视频,她们往往更加偏好于广场舞和对口型的视频。而情感类的心灵鸡汤和家长里短的戏剧化内容,也是农村中老年女性用户更多为关注的。农村中老年男性用户则更加关注周遭新闻、军事时政以及知识分享型的内容,女性用户将抖音充当娱乐工具,男性用户将其当作信息获取的工具。同时,女性用户比起男性用户而言更加关注社交,农村中老年女性用户主动参与网络社交和互动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用户,且女性用户更加注重在短视频上发布视频表达自我。农村中老年群体短视频的使用存在性别差异的背后,必然有着更为深层的社会原因。
应用使用水平停留在基础功能上,深度使用用户较少。受限于技术壁垒和认知水平,大部分的农村中老年群体存在认知水平有限、不懂得如何使用数字键盘且因年龄导致的视力不佳等问题,其对于短视频的使用暂时达不到深度接触的程度仍处于基础阶段,体现在对内容的单向接收、简单互动上,如双击屏幕点赞等。农村老年群体在使用抖音时存在明显的使用习惯,主要是简单观看短视频为主,而分享短视频的较少,亲自创作拍摄短视频的人更少。因此,从总体来看,信息社会形成的数字鸿沟并没有因为老年友好型新媒介形式的出现而得到彻底消解。抖音等短视频应用除了简单的基础功能外还有其他更为便捷的功能,却无法被这一部分中老年群体触及。
数字反哺,中老年群体跨越技术门槛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出现伴随着一定的技术门槛,农村中老年用户的新媒体使用水平低下,他们在新媒体接触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更加精通技术的年轻人进行“技术援助”。这样的代际反哺又被称为数字反哺,指的是信息社会中对新技术更加熟练的年轻子代对处于信息弱势中的中老年人传输新的知识,以帮助他们完善社会化过程。在农村,代际间的数字反哺是中老年人进入网络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智能手机的使用到对抖音这一媒介形式的接受,更进一步地如何使用短视频拍视频,怎样使用新的特效,怎样看观看记录等,都离不开代际的数字反哺。
使用特征
增强社会存在感:制造网络世界的在场。心理学家肖特曾提出“社会存在”这一概念,即相对于人际传播而言,在互联网的媒介传播中人的社交性、热情、个人信息和敏感性都有所削弱。不同的传播情境对于社会存在感的彰显效应也不同,尤其是对于农村中老年群体而言,短视频的视频传播的开放性比起以图文为主的传播模式更加具有社会存在感。对于农村中老年这一特殊群体,其本身的信息触达能力不足,借助于新媒体的传播技术,能够使得原本沉默的群体放大其社会存在感,并养成一定的媒介使用自觉性。短视频使用的便捷性,使得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中老年人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实现与社会的链接,在网络维度完成身份的建立,完成农村中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主体性的建立。通过对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制造网络世界的在场,促使媒介形象由“他塑”向“自塑”转变。
使用与满足驱动下的触网行为:内容价值与娱乐价值。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明确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自己特定的使用动机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受众并非是先产生了某种需求再去接触媒介,而往往是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产生并培养了固定满足某类需求的模式。农村中老年群体对于抖音短视频的深度使用过程,就是在不断满足其对内容价值以及娱乐价值需求的过程。
一、对内容价值的获取。从实用方面来看,短视频应用必然具有“好用”的功能。农村中老年群体借助短视频平台,基于地理信息位置的同城推荐,了解到了身边新鲜事、社会新闻、时政热点,在这个过程中增长见闻实现了与社会的链接;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接触到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内容,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个人技能。平台根据用户画像和使用习惯,推荐更多符合其兴趣的内容。热爱广场舞的农村中老年人会在使用抖音的过程中不断浏览相关内容,甚至利用短视频的推荐算法,将抖音用成了自己的教学视频软件。在这个过程中,短视频平台既满足了中老年用户的实用需求,也实现了娱乐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同时,短视频和电商的绑定,帮助中老年用户接触到更多的商品信息,实现便捷线上购物,抖音购物的形式同样具有实用价值。
二、对娱乐价值的获取。娱乐价值指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找到有趣的内容度过空闲时间,在使用过程中收获新鲜、好玩的愉悦感。抖音等短视频应用作为一个音视兼备的娱乐性软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看、好玩。抖音凭借简单的使用方式、通俗易懂的视频内容和“上头”的音乐,满足了用户消遣娱乐的需要。农村中老年人在抖音上看用户自制的情景剧、简短带有解说的影视剪辑等能够获取轻松和快乐,戏剧化的情景剧“好看”的模式满足了娱乐需求。同时软件本身也很“好玩”,农村中老年人在应用各式各样新奇的玩法中收获乐趣。丰富的音乐库、光怪陆离的特效、不计其数的素材等,都在使用层面上带给农村中老年用户新奇的体验,这些趣味性的素材也鼓励着用户参与其中拍摄同款,增强了农村中老年群体自我呈现的意愿。
社交互动:对现实人际传播的补充。短视频应用除了具备娱乐放松的功能,也具备信息、知识获得的功能,同时短视频应用也成为了准社交平台。农村中老年用户对于短视频的使用充满了对现实的关照和映射,是基于现实关系和兴趣的社交行为。
一、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化。据观察,农村中老年群体在使用短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现实关切。算法加持之下短视频平台能够呈现纷繁的众生相,但是由于用户使用习惯和偏向的调整,视频内容也会依据个人兴趣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农村中老年群体的短视频使用行为存在明显的地缘和亲缘偏向,抖音成为农村中老年群体的准社交平台。他们很少关心陌生人较强个人特色的UGC内容,他们只会去关注在现实中认识或者可能认识的人,并进行点赞、评论等互动。算法按照地缘和偏好将更多现实世界的“熟人”推荐到用户的观看页面,完成现实社交圈的网络化。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现实人际关系,实现了网络维度和现实维度的双重链接。
二、增加了现实社交的话题。中国作为典型的乡土社会,农村比城市拥有更强的人际沟通,农村中老人利用短视频进行的人际社交更多的是现实关系的线上延展,同圈层的媒介化接触是为了反向弥补现实人际交往的不足。随着农村中老年群体更多地使用短视频,抖音更是成为现实生活中彼此交流沟通的重要话题。他们在网上看到同社群的人并讨论同城周遭的新闻,在茶余饭后与邻里亲人进行沟通和分享,基于地缘和亲缘的“新闻”更是成为农村居民的新话题、新信源。他们常常以“我在抖音上看见XX”为开场白开始与他人进行沟通,增加了现实社交的话题,在一来一回中加强人际联系。
三、实现信息接收与生产的正向效应。抖音作为准社交平台,在完成现实关系网络化的过程中,用户的关注和粉丝基本上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在短视频平台的互动机制下,中老年用户在熟人社交圈中获得支持,在点赞和评论鼓励下有效建设和维护人际关系,寻求感情支撑和实现自我的认同,同时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给其他用户,通过自我展示得到他人认可,对于线上的社群内部之间也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在正向的反馈中,中老年用户从单纯的内容接收者逐渐演变为内容创作者,实现信息接受与信息生产的转变,使网络世界更为多元性。
问题与困境
数字鸿沟导致的使用障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体现在数字世界中不同阶层的分化,农村中老年用户在新媒介使用上存在难以完全攻克的技术壁垒。受限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他们对短视频应用的使用只停留在基础功能上,顺从地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克服技术难关,顺畅地进行内容创作仍然存在困难,技术和认知的壁垒使得许多农村中老年用户难以熟练地表达自我。
与农村中青年群体相比,农村中老年群体不仅在数量上仍然属于“信息弱势群体”,在媒介使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也与他们存在较大的差距。作为数字移民的农村中老年群体,他们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不足,且在以往长期信赖传统大众媒体的惯习下,往往更相信传统大众媒体的真实性。在对信息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农村中老年群体缺乏信息思辨的能力,而短视频中存在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以及视频和电商绑定的营销,信息真假难辨,商品良莠不齐,导致农村中老年群体极易暴露在虚假新闻和电商虚假宣传的骗局之下。目前来看,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正是农村中老年群体在观看短视频时最缺失的部分。
信息茧房导致的思维固化。农村中老年群体受限于认知水平,他们信息甄别的能力较弱,且在典型的乡土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群,更偏向于关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在农村中老年女性用户中,她们更关注家庭伦理、朴素的价值观、心理鸡汤等简单的说教内容,算法会不断推荐类似的视频,形成信息茧房,不仅不利于她们对社会形成全面认知,甚至会固化原有思维。短视频平台难以做到内容的严格把关,这些UGC、PUGC输出的观念往往带有偏颇夸大的色彩。农村中老年群体长期接受此类观念的输出是不断固化思维的过程,进而形成关于某种价值观和基本事实的认知强化,不利于对事件和社会形成正确的、全面的、客观的认知,也不利于推进农村中老年群体在信息社会的再社会化。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在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强调老年人健康、社会参与和保障。在当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缓解农村中老年心灵孤独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休闲娱乐设施严重不足、大批青年人入城务工的农村社会里,消解中老年人孤独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增加参与感。抖音等短视频应用的推广和使用,降低了农村中老年群体与社会产生链接的门槛,让他们通过短视频了解社会动态,与亲朋好友交流互动,丰富业余生活。新兴媒体不再唯独青睐于年轻一代,这种变化拥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时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彻底性。受限于认知水平,农村中老群体新兴媒介形式的使用和接触并不算游刃有余,仍存在着较多困难。
开发并推广更加适老化的应用,帮助中老群体进行网络参与、表达自我需要多方的协助和努力。在家庭中进行积极的数字反哺和代际支持,帮助中老年人完成再社会化进程;在社会层面,社会政策的出台营造友好的宏观环境;企业层面不断进步,开发更多关怀型、年龄友好型的产品。弥合数字鸿沟带来的社会区隔,是积极老龄化描述的理性未来,让走向人生下半场的他们,也能在信息时代搭上数字化的时代列车,满足其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