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重点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与突破
——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
2022-11-10解佳龙周文婷
解佳龙,马 妍,周文婷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重大。例如,作为先行者的中关村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2019年中关村的企业专利申请量达9.7万件,拥有企业发明专利120 880件,占北京市拥有量的2/3,并承担了全国1/4的“863”项目和1/3的“973”项目。然而,面对发达国家的科技打压和产业掣肘,部分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欠缺使我国产业链向高价值环节攀升时困难重重;加之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狭窄、战略位势弱化等问题频现,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均面临创新价值链被锁定的困境。即使是以光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两大产业见长的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武汉东湖自创区”),其重点产业集群也须在突破创新价值链锁定上下足功夫。因此,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和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结合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的方式和原因,并提出突破创新价值链锁定的建议,为提升国家高新区产业创新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1 文献综述
符合中国特色概念的自创区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高度吻合,而国外学者更多地将自创区理解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主要针对科技园区的价值创造、创新技术成果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还有少数学者针对中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园区内外高科技企业创新的有效性和产业集聚发展的相关问题。国内学者针对高新区或自创区的主要关注点以区域体系结构分析、创新发展、路径建设等方面为主,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展开研究的成果仅46篇,创新路径、创新效率和影响因素分析是讨论的焦点。例如:王崇锋(2012)探讨了国家高新区产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选择;李盛楠等(2020)和王松等(2022)针对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效率,分别提出了7种影响因素和7条路径;周文泳等(2021)从经济效益、知识产出、人员素质、创新结构等4个维度,构建了国家高新区价值链创新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储姗姗等(2021)运用两阶段DEA模型测度了高新区内不同技术类型企业的整体和分阶段创新效率,并构建了Tobit回归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关于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价值链的结合也有不同学者做出了解释:冯朝军(2017)认为,各创新主体通过价值链的联系可形成集群创新的链式发展模式;王利军等(2021)基于创新价值链模型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系统评价区域创新能力与发挥创新活动绩效关键作用提供了新视角。然而,价值链的锁定效应导致产业集群发展受到掣肘且不稳定,如产业集群中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品比较优势锁定以及中国制造产业全球价值链锁定。而吴泞江(2010)等针对产业集群锁定效应进行了路径构造的突破研究,为产业集群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综上可见,一方面,现有研究在产业集群和创新价值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从不同视角将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价值链进行结合,研究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另一方面,国家高新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发展模式,针对其创新价值链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足,且园区内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产业集群发展受核心技术缺乏与产业链不完善的制约,有关制度、人才等因素的深入挖掘也较为薄弱。本文以路径依赖理论和路径创造理论为基础,从价值链锁定方式的多重视角分析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塑造过程中的成绩与问题,揭示问题的现实表现及其根源,并提出突破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的措施建议。
2 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的锁定与突破
2.1 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优化升级的意义
2.1.1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前进。产业价值链将供给侧各环节经济主体与经济活动串联起来,通过产业链优化升级能够对供给侧的结构性创新供需失衡与错配进行适当的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产业集群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优化升级,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通过价值链重构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优化升级必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截至目前,虽然“三去一降一补”产生的效果使得供给的灵活性、有效性、优质性显著增强,但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企业短板依旧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优化升级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补齐短板来改善整个供给结构,从而更好地发挥“三去一降一补”成果的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前进。
2.1.2 实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既是紧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和全面均衡发展的迫切需要。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要解决的就是现有产业集群基础能力短板、产业链水平偏低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将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融合推进,有利于实现产业链现代化,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
2.1.3 培育和积聚创新性社会发展动力。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中等收入国家不仅受到高收入国家的高技术封锁,还与低收入国家存在低成本竞争,在双重压力和自身发展困境下,减轻中等收入国家的竞争压力迫在眉睫。除了外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外,内在发展动力不足也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和产业升级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目前的世界形势下,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攀升过程是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推进过程,即产业链的提升带动创新链的提升,以此推动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提前培育和积聚社会发展动力,即掌握和运用产业价值链创新发展的规律。只有及时应对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才能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2.2 路径依赖与创新价值链锁定
2.2.1 路径依赖的类型。路径依赖理论(Path Dependence Theory)是技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中用于分析技术演进及制度变迁的重要理论,即一旦进入某条路径,就可能对这条路径产生依赖。该理论常用来解释技术和制度为何长期被锁定于无效率状态,导致社会无法实现最优发展。按照路径的不同,路径依赖具体可分为技术演进中的轨迹依赖与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领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的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利用普遍流行的产品产生学习效应,再加上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使其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也更能获得人们的信任,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一项更为优良的技术却可能由于迟到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被“锁定”在某种被动状态之中难以突破。
从产业集群角度来看,不同的集群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而产业集群克服路径依赖的能力决定了其转型升级的程度。如果企业满足于从事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无法开发或掌握核心技术,并且技术劣势引发了产业链不完整、产业规模偏小等一系列显性表现,那么该企业在技术演进中更易产生轨迹依赖。同时,技术变迁机制也可以扩展到制度变迁中。一个产业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证明了制度变迁同样具有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沿着既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陷入制度锁定状态。而与制度变迁高度相关的人才、资金等方面也会由于锁定带来一系列隐性表现,在制度上形成路径依赖。可见,路径依赖理论强调在制度、技术等路径演化中,产业结构水平取决于地区技术水平与制度质量,因而在技术与制度的双重锁定下,显性和隐性表现可以为产业集群结构演进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提供解释。
2.2.2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创新价值链锁定。以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例,其形成和演进不仅具有传统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性特征,在技术经济与产业变革的新形势下,高新技术产业本身所固有的前沿性、创新性特征使其又具有相对不同的规律。具体来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演进来自创新价值链的延伸,包括技术开发与创造、技术成果转化、专利发明、高科技服务价值提供与售后使用价值维护和增值等,其均来自链条中各环节的价值创新和创造。
在产业集群演进过程中,随着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的不断深入,产业集群链条中各环节的价值创新和创造在区域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化愈发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布局主导产业技术体系,并采取技术转移内在化等措施,减少技术转移的效益外溢,维持其核心优势的垄断地位。产业集群发展一体化使得价值链各环节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分割并重新整合,这导致缺乏核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无法自主进行技术的创造与转化,从而形成一种被迫式锁定。例如,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缺乏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广泛运用,导致被长期锁定于全球创新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长期被锁定在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成果转化率的状态下,这不仅不利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容易导致区域经济水平的长期低下。因此,突破传统路径的束缚,摆脱被迫锁定的状态,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各环节的创新,是目前亟须实施的重要举措。
2.3 路径创造与创新价值链突破
2.3.1 路径创造及其作用。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一旦某个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技术和制度方面陷入锁定状态,那么该区域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也将逐渐衰退。当众多学者发现重新选择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的路径无法用路径依赖理论加以解释后,其就通过引入路径创造的概念来解决实际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关于路径创造理论,张伟峰等(2003)指出,路径创造是指企业通过动态地学习,在不断吸纳、组合、综合和创造新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新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新的技术发展路径的过程;Garud等(2010)则认为,路径依赖理论忽视了行为主体在路径发展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而实际上行为主体可通过有意识地偏离原有路径实现路径创造。可见,实现路径创造的本质是创新主体通过主动自觉的行为打破传统路径的束缚,摆脱路径依赖,达成创造性破坏,从而进一步分析路径选择的轨迹变化。
路径创造与路径依赖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创新主体是否主动做出了一系列行动。正是这一本质差异给予路径创造一种更具现实性的意义和作用。在产业发展正在进行全球布局、创新主体和创新层次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发展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一个地区的经济绝不是依靠一两个支柱产业就能长久发展下去,只有建立一个能不断突破原有路径依赖束缚、实现路径创造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才能保障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由于路径依赖涉及范围广泛,从其他更多方面探索路径的创造也非常重要。路径创造是突破固定产业掣肘的积极举措,是创新主体自觉追求更高层次发展的体现,为实现产业升级和价值链创新,增加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从而达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2.3.2 产业集群演进中的创新价值链突破。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劣势普遍处于全球创新价值链的低端,为了追赶国际技术前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利用自身巨大的市场,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大发展中国家依然没有走上技术革新的道路,反而陷入引进技术却无法消化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技术进步只是实现产业升级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而非全部。面对产业集群演进中的创新价值链锁定,以市场换取技术等措施对产业集群发展是不利的。要想打破目前被动锁定的局面,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方式突破创新价值链锁定,打破传统路径束缚,实现路径创造。一方面,产业集群内制造企业可通过外包方式将不具备竞争力的环节分离出来,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造,将竞争力建立在动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使自身拥有独特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同时加大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科技创新成果投入力度,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另一方面,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技术知识共享网络,使产业集群各主体与产业链各环节都能充分实现价值创新和创造,进而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用“技术+市场”来替代“以市场换技术”,在创新价值链博弈中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争取到更有利的地位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3 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表现
3.1 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009年12月,武汉东湖高新区被批准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以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产业为支柱,以各重点产业为载体,相继建设了光电子信息产业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园等八大产业园区,“一区八园”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随着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的全面启动,武汉东湖自创区在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国家科创中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强度。2022年2月出台的《促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支柱产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致力于打造全球顶尖的“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和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分别实现5 000亿元和3 000亿元的产值。其中,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围绕光通信、激光、集成电路、移动互联、软件创意及金融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及相关产业,不断完善创新产业链,打造创新产业集群;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于2008年11月开工建设,是中国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不断推进生命健康园建设,致力于打造集研发、孵化、生产、物流、生活于一体的生物产业新城。
3.2 武汉东湖自创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表现
3.2.1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的显性表现。第一,缺乏综合的产业配套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武汉东湖自创区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品数量差异较大且核心技术缺乏。例如,集成电路产业链条中的核心环节制造和封测还未达到量产,尤其在生产技术领域还存在明显不足和局限,导致相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集群效应不显著。手机主要由基本电子元件以及其他附加元件组成,受价格、质量、供货批量、产品规格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零部件供应商难以与终端整机制造企业形成配套,有且仅有少量低端附加产品可以成功配套,从而导致武汉东湖自创区手机制造产业配套率总体呈现较低水平。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相关产业短板突出,产业配套能力较弱,进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例如,我国手机制造业中芯片的开发难度较大,其主要依赖国外或者跨国公司的技术,这使该产业链上各环节无法全部集中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下游国家被迫锁定在技术劣势当中。
第二,产业规模偏小且自主创新成果不足。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国内并不突出,在世界光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中的占比更是偏低,与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尽管武汉东湖自创区光电子信息产业的产值连年增长,但规模达到百亿级的企业只有7家,而深圳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均已达千亿级销售收入。即便在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表现最佳的2001年,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也仅居全国电子行业的第36位和第37位。专利是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19年,武汉东湖自创区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4万件和1.8万件,相比中关村的9.7万件、5.9万件和张江的17.4万件、10.1万件还须加劲追赶。由于同一产业集群下不同主体规模差距较大,武汉东湖自创区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且许多新兴业态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成果支撑和关键技术支持,与其他自创区相比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显著。
第三,行业龙头企业稀缺且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我国光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融资、技术开发、标准制定、信息获取等方面能力不足,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较为稀缺。2021年光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评比结果显示,国内最早建立光电子信息研究基地的武汉东湖自创区仅长飞光纤一家企业入选(排名91位),其主要集中在光纤光缆的研究开发。同时,地区政策法规制定较缓慢且支持力度不足。自2009年武汉东湖自创区获批建设以来,时隔6年,旨在完善法制环境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才出台,且初期阶段并未达到显著的效果。武汉东湖自创区在政策制定中尚未将科技金融与市场需求进行精准对接,使得部分政策设计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在实践操作方面执行效率偏低、监管力度薄弱、政策间协调不佳,难以充分发挥最大效用。再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对新兴业态的关注与支持不够,使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产业升级目标难以达成。
3.2.2 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的隐性表现。第一,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新投入机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关村和张江的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人员人均R&D经费投入分别为38.08万元和40.88万元,而武汉东湖自创区仅为27.46万元,后者相比国内领先园区还有一定差距。同时,企业的R&D能力是自身市场竞争力乃至一国R&D能力的重要支撑。许多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将R&D视作生命之源,其早已是R&D经费来源与执行的主体,而中国企业与之差异较大。R&D经费投入不足易使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乏力,逐渐拉大武汉东湖自创区光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领先园区之间的差距,从而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在国家乃至全球产业体系中出现对外技术依赖的自我锁定,形成自我锁定的企业同样也无法很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见推动企业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任重道远。
第二,高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2020年,武汉东湖自创区有高技术企业1 631家,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分别有58家、222家和1 249家,中小微企业数占比96.4%,并且中小微企业实现总产值约3 757亿元,光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约17 444亿元,同比增长了275亿元。然而,武汉东湖自创区高科技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口问题,随着高科技企业群体的不断壮大,其对创新投入和技术开发经费的需求也将日渐增强。尽管大多数高科技企业拥有专利权和特许权,但金融机构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抵押贷款有特殊要求。相较于制造企业,将专利权和特许权作为抵押品充当固定资产的高科技中小企业缺乏明显优势,从而导致贷款不易。同时,高科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规模小、风险高、财务乱、管理差等问题,且高科技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很难适用较高的信用评级制度,无法满足银行提供贷款的要求,从而缩小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规模。
第三,人才建设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部分生产型特色产业和龙头项目对技能型人才、生产性服务人才需求较大,现有人才市场存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求。部分企业开拓外省市人才市场,这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成为企业的一个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武汉东湖自创区内企业对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的“两栖”人才严重不足,且企业内部人才培养周期较长,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旺盛的用人需求。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科研、生产、市场相脱离的体制不仅导致成果转化率不高,而且造成大量人才资源浪费。光电子信息产业既需要专业技能型人才、生产服务型人才和经营管理型人才,也需要行业技术专家和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目前人才建设体系的不健全使得该产业面临体量不断增长与人才缺口扩大的激烈矛盾,从而束缚了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所以,建立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政策、高等教育、人才引育三位一体的综合化体系,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3.3 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表现
3.3.1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的显性表现。第一,尚未构筑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武汉东湖自创区致力于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将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建设生命健康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作为构筑创新策源高地的努力方向与目标。然而,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原创性、引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缺乏,自创区对相关企业获得国家专项所立项的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配套支持力度不大,从而不利于生命健康产业市场主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产业集群内部价值链条的协调性较差,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受阻,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与沟通,不利于有效整合创新网络与共享关联组织群中的各类资源,从而限制了产业集群合作效率的提升。多方面因素使得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尚未构筑起原始创新策源高地,无法为产业创新价值链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第二,创新研发能力不足。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服务等领域。其中,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其他药品、医疗器械和农业生物技术的科技投入处于该行业创新研发的首要位置,因而对这些生命健康领域的旗舰产品进行生产研发是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相比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与发展速度,尽管武汉东湖自创区生物医药集群拥有独立的实验基地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但现有的实验室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所需的创新动能。同时,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不足,效仿国外技术的现象相对普遍,自主研发水平偏低。在资金方面,大型企业的创新资金相对充足,但科研人员和研发项目数量的限制导致资金利用无法最大化;中小企业本身资金投入少,自身实验条件不足,产品研发人员缺乏,更无法进行深度研发。此外,武汉科技教育资源丰富,但武汉并未将科技教育资源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现有的校企合作也多停留于就业、联名申报等基础层面,很少真正开展涉及实际科研技术的创新研发。因此,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在技术研发上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创新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从而造成该产业价值链在技术创新层面的低端锁定。
第三,产业提质增效速度较缓慢。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虽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诊疗等多领域,但存在规模小、不集中,缺乏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中小企业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尚未形成上下游的产业链条等问题。武汉东湖自创区生物产业基地始建于2008年,属于集聚力尚待强化的新兴产业集群。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集群无法发挥牵引、吸收与汇聚作用,同时由于核心产品不足,品牌效应及其产生的无形价值有限等都制约着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集群的成长。此外,集群内产业链和产业模式同化倾向明显,规划与分工不合理,产业模式同化与产业领域重叠使得集群内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困难重重,大大降低了产业提质的效率,影响生物医药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削弱市场竞争力,最终不能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第四,政策保护制度不成熟且龙头企业偏少。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尚未对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建立起成熟的政策保护制度。研发技术和产品专利均是助力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理应受到政策支持和政府保护。若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模仿或非法获得某项技术就无须付出惨痛代价,这就会导致整个行业追求便捷的获利方式,缺乏创新动力,企业科研水平的提升也将举步维艰。同时,大型龙头企业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经验可以为产业集群吸引大量忠实客户,接纳更多专业人才,并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指导。然而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医药产业集群虽是由龙头企业带领的模式,但龙头企业偏少,集群内企业不多且规模偏小。中国董事局网发布的2021中国最具影响力医药企业百强榜中,湖北省仅九州通和济川药业两家企业上榜,可见湖北省医药产业在国内竞争力较弱。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不足以带动整个集群,更无法有效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3.3.2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锁定的隐性表现。第一,缺乏良好的区域金融环境。生命健康产业具有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完全由企业自身完成投资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尚未建立起健全的融资机制,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现有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企业发展要求。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贷融资,政府给予的奖励与资助明显不足以支持中小微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并且在人员劳务、技术创新、市场推广、培训交流等方面均处于初创阶段的中小企业,其所需资金量巨大,若没有一个良好的区域金融环境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会产生较大阻碍。
第二,人才结构性紧缺且高校培养模式单一。当前,武汉东湖自创区的生物制品研发及生产、药物制剂研发及生产、细胞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疫苗研发及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型人才短缺,中下游技术、生产管理、医疗器械法规事务及市场推广等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才缺口。同时,较单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如生物医药复合型人才以及临床研究专业人员是生物医药企业迫切需求的人才。与美国高精尖医学人才培养的MD-PhD双博士模式相比,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仍停留在MD与PhD分别独立培养的阶段,培养时间长且交叉学习不足。此外,多层次人才体系尚未健全,对顶尖科学家或领军人才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与活力,不利于跨地区的人才流动与交流。
第三,对外交流与合作强度不高。目前,武汉东湖自创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拥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大部分企业主要从事原料药供应和药物合成业务。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度看重数字化指标,大量引入国内外医药企业集团,忽视了学习和培育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源与技术源,如专利知识和创新产品。现阶段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导致技术研发能力与创新能力薄弱,缺乏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此外,武汉东湖自创区生命健康产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深层次合作不多,国内外产业间难以根据产业优势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模式;各园区间及生物医药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与专业化分工水平较低,完善的竞合机制尚未形成,未能实现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重要目的。
4 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破锁路径
4.1 内部创新突破
4.1.1 夯实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也是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除了拥有市场主体优势外,重点产业集群还须迅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研发投入,才能真正突破产业集群创新价值链被迫锁定的困境。光电子信息技术是光子、微电子、通信、信息、计算机、机械和材料技术等多个学科的新兴边缘交叉领域,科研研究是支持光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生命健康产业中生物医药、生物医学、生物农业、精准诊疗、智慧医疗、生物服务等领域的技术也多从基础学科中衍生而来,因而对于重点产业的基础研究开发是推动创新研发的首要前提。同时,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提高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应积极协调各方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以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技术链为纽带,加强市场资源管理,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市场份额分享模式,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来提供资金支持和引进新技术。此外,要充分适应开放型市场带来的技术国际化趋势,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先进、适用且经济的技术,在引进的基础上学会吸收再创新,从而提高园区重点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4.1.2 核心技术培育打通“肠梗阻”。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产业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核心技术、品牌效应、销售市场等创造附加值的价值链高端环节,这也是对整个产业链控制力的集中反映。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核心技术的缺乏,导致相关产业存在发展短板,进而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要想提高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链的竞争力,就要培育和掌握独特的核心技术,补齐产业短板,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即逐步从简单的装配加工向核心部件的制造、研发、品牌经营和市场销售、技术许可、技术服务、专利及技术标准经营等高端环节推进;同时,还须提高企业的对外合作水平与层次,重点加强技术、资本层面的合作,而并非简单的代理加工和低端制造。培育核心技术可减弱技术掣肘带来的产业链体系中位置固化的消极影响,减少对于其他国家或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促进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4.1.3 完善多方协作的创新网络。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集群具有多学科交叉、产业技术群体性强、技术创新协同性高等特征,因而有效配置各类资源、加速产学研一体化、构建技术创新网络是提高其重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举措。首先,政府要利用产业政策进行引导,积极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网络。产业政策应积极引领创新要素向产业园区汇聚,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其次,政府要重视对行业及组织运行的指导,推动区域经济朝整体协同的态势发展。最后,高校与科研机构是科技研发的策源地,企业是创新发展的践行载体,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协作水平。因此,武汉东湖自创区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战略技术创新联盟网络,积极搭建各类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加快产业集群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以提升整体竞争优势。
4.2 外部力量支撑
4.2.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面对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最重要的是发挥政府在资金融通、科创投入、人才培养和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有利于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能力与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府支持与政策倾斜实际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政府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之间进行交流和协作,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推动产业集群整体化发展。
4.2.2 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首先,制定有关财政和税收倾斜的政策法规,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保障体系,拓宽融资渠道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根据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围绕武汉东湖自创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设立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的重点产业专项基金,通过基金招商方式布局技术研发、生产运营及商业化、海外创新项目引进和本土企业投资等,推进核心技术和前瞻技术的创新发展。最后,为企业融资提供大力支持,积极调动证券市场和风投机构的注资积极性,按照市场监管要求,加强对核心技术产业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的指导和改革,努力筹集吸纳社会资本,拓宽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4.2.3 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首先,政府应大力创新人才激励制度建设,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提高武汉东湖自创区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制定人才政策体系,对人才标准、引培方式、扶持政策、激励培养等做出明确规定,加大监督力度,确保人才政策落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长久活力。其次,企业应在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引进和培养上下足功夫,重视人才引育和科研队伍建设,积极寻求适用于科技型创新企业发展的各种智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再次,政企在人才引进和联培方面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和宽松的创新环境,培养一批达到前沿水平的技术、科研和管理人才。最后,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打造能“走出去、引进来”的多层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