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基于黔南州瓮安县烤烟产业实践的思考
2022-11-10邱龙云
□邱龙云
(中共黔南州委党校,贵州 黔南 558000)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与地方有力执行的双重推动下,地处黔中腹地的黔南州因地制宜,落实开展乡村振兴工作。2020 年3 月实现全州10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在贵州省3 个自治州中率先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并于2021 年6 月11 日正式挂牌成立黔南州乡村振兴局及12 县(区)乡村振兴局,以优异实效呈现脱贫攻坚决胜战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黔南格局”。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现阶段,学界已经注意到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地方性探索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立足于黔南州发展实际,吴雪(2020)从加强顶层设计、立足企业主体、普及职业教育、加强文化开发4 个角度勾勒了黔南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路径。童岳嵩和刘霏(2019)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黔南州农村金融发展路径。雷德雨(2019)以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创新民族文化开发角度研究乡村振兴路径。岑剑(2019)立足于组织力量这一着力点,提出科学技术协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可以看出,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多管齐下。“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技术支撑,农村金融的推进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创新民族文化离不开新时代新媒体的宣传与传播。学术界有关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十分深入,但仍存在有待探索的空间。
第一,在理论建构层面与实践运作层面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现有的相关研究涉及面较为分散,部分文章内容重复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研究领域的不足。具体而言,对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更多从具体的现实路径开展,侧重于某一领域的具体阐述,同时基于地方真实案例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少,缺乏一定的经验支撑。
第二,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仍需对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实践进行讨论,以弥补理论分析碎片化、模型建构复杂化、路径走向模糊化等缺陷,力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乡村兴,民族兴。学术界与实务界均已注意到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意识到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的重要性。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体的实践路径千差万别,多样性路径的背后始终蕴藏着一套运转逻辑,这是乡村振兴路径探索的关键所在。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以具体案例为论据基点,探寻乡村振兴实践路径背后的内在逻辑与策略选择。
2 案例选择与描述
2.1 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本研究工作的基础。在中央和贵州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要求与指导下,黔南州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台诸如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等政策,众多成功的、富有特色的实践案例随之涌现,其中不乏运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例如黔南州瓮安县的烤烟产业、龙里县的刺梨产业与惠水县好花红村的高档苗木育苗产业等。通过梳理、分析有关案例发现,技术应用于产业振兴有着共同的运作逻辑,即技术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器物层面的技术,还是治理理念层面的技术,皆可盘活利于产业发展的多方力量。
根据研究需要,文章选择瓮安县烤烟产业发展为案例。第一,案例具有典型性。瓮安县烤烟产业中的上等烟比例较高,在产烟县中连续排名第一,带动了税收与农民收入,在“全省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效。第二,资料获取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出生并成长于瓮安县,一直较为关注家乡的发展,现工作单位与从事的工作性质要求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有必要深入地方实践开展调研工作,便于多方面、多途径地收集真实数据与资料,为研究提供充足的证据。
2.2 案例描述
技术到底如何赋能于产业发展?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全面了解瓮安县烤烟产业发展的实际,根据黔南州改革办刊发的交流情况说明得知,技术应用于产业发展是一项综合式的复杂系统工程,需以政府的行政压力传导、组织的调整以及制度的变革为基础。
2.2.1 注重政策文件的指导与保障
政策文件是发展产业的先行条件。瓮安县委、县政府依据中央、省、州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并出台适宜瓮安县烤烟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及方案措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为后续的产业发展理念建构与实际行动提供指南。为了更好地推动瓮安县烤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地出台了《瓮安县基本烟田保护办法》,旨在围绕乌江两侧,积极推进核心烟区、重点烟区建设,实现烟田由零星分布向集中连片转型升级,从低质量烟田向高质量烟田转型升级;随后出台了《瓮安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强调整合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政策和项目资金,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机耕道路、密集烤烟、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提高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除以上两项重大政策文件外,后续关于联动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等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进一步优化了烤烟产业发展基地条件。
2.2.2 推进组织制度的变革
组织结构与制度是发展产业的基础条件。为了充分发挥土地、农户与烟草公司的综合效益,推动烟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推进组织制度的变革。
第一,组织结构方面。合理设置岗位,构建扁平化管理层级与信息化管理模式。例如,将原来的3 个中心站拆分为13 个收购点,由县烟草分公司直接管理,采用定烟区包保方式,进行信息化管理,对全过程各环节进行公示。强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性,搭建技术平台,开展技能培训。例如,瓮安县珠江烤烟专业合作社组建育苗、机耕、烘烤、分级以及运输5 支服务队为全县烤烟种植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烟草系统内100 余名技术人员聚焦烟草产业过程实用技术环节,邀请著名高校及科研所专家开展技术服务指导与课题项目研究,确保烟农每年参加技术培训不少于两次。
第二,组织制度方面。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设立基本烟田保护区、出台基本烟田保护制度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建立完善工业主导、商业主体、技术协同、质量稳定的核心原料开发体系,提升烟叶均质化水平的市场竞争力。在烟草生产过程中,为了提升烟草的质量,应加大对烤房的改建力度。例如,出台烤房及设施管护制度,完善应急机制。积极探索“烤烟+”多元产业组合,全面推进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打造农业全链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引导烟农利用烤烟产业的轮作基本烟田、冬闲基本烟田和闲置基础设施,统筹烟叶产业与多元产业的配套设计、功能布局,大力推广“烟草公司+合作社+烟农”种植经营模式。
2.2.3 联结多层技术的嵌入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无论发展何种类型的产业,都要依托顺畅的道路、快捷的运输、良好的水电等基础设施。换言之,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瓮安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指出,为了提高烟区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必须坚持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机耕道路、密集烤房、育苗大棚等基础设施。在烟草生产环节方面,应立足于精细化管理服务,大力推广绿肥压青技术、绿色防控技术以及人力技术培训等,实施机械化作业、专业化烘烤等科学技术手段。在烟草销售环节,坚持市场化导向与品牌化运作,与较为发达的地区展开深度合作。
3 案例分析与发现
3.1 技术能实现对产业发展全过程的赋能
技术赋能产业发展以制度为基础,换言之,顶层设计是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的第一步。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各地乡村振兴局相继挂牌出征,各种配套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陆续出台,例如《瓮安县基本烟田保护办法》《瓮安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理办法》等。
从器物层面揭示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瓮安县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管理办法》要求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机耕道路、密集烤房等基础设施,推行良态、良田、良种、良法、良时“五良配套”生产技术,大力推广绿肥压青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等,这折射出一种现象,即在推动烟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前期的基础设施技术投入过程,还是烟草生产过程与销售环节,均以技术协同为基点,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推广技术实现烟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治理理念层面揭示技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组织结构上,合理设置岗位,构建扁平化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全过程参与到种植、生产和收购等环节。在技术人员培养上,组织内部技术指导人员到组到户开展技术和政策培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搭建技术创新研发平台与技术服务指导平台,提升烟民自身的技术素养。技术以多种形态嵌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政、商、研多元主体参与至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协同作用,利用技术建立信息辅助、共享与沟通的交流平台。
3.2 技术能实现对产业发展全过程需求的精准定位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在提升生产条件方面,为了提高烟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应及时且有效地配套完善水利设施、机耕道路、密集烤房等基础设施,大力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根据烟区种植面积合理布局,大力改建、扩建烤房,出台相关政策。在管理过程方面,合理设置岗位,将原来的3 个中心站拆分为13 个收购点后,交由县烟草分公司直辖管理,采用定烟区包保方式,设置烟叶基地单元工作站并配备烤烟客户经理。
人才是乡村振兴各体系的实施主体。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5 个具体实施路径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充分发挥烟草系统内技术人员的主体作用,组织他们聚焦于烟草生产各环节所需技术,实行网格承包,到组到户开展配套技术和政策培训,确保烟民每年参加技术培训不少于两次,提升烟民的技术素养,增强烟民的现代化意识,进而形成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创新思维。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智慧优势,适时运用好多形态技术,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至产业发展全过程,及时解决产业发展各环节出现的问题,让技术更好地赋能产业发展所需的力量。根据种植规模的大小,划分技术型职业烟民和管理型种植大户,依据不同的类别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全力推动烤烟高质量发展,助农增收。
产品销售是产业发展的检验环节。为了实现种植利益最大化,应在坚持市场化导向的原则下,搭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品牌化运作体系。在生产条件方面,运用多层次、多形态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方面,运用精细化管理技术强化生产服务,从而确保产品数量。在产品销售方面,探索定制化、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确保产品收益。
4 结束语
随着技术治理的纵深式推进,产业振兴愈发离不开对技术的运用。通过对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发现,多形态的技术贯穿于产业发展全过程,能够较为敏锐、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开局之际和努力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迈上了新台阶,积极发挥多形态的技术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是一项长期、艰巨但十分必要的任务,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携手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