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经济规划设计中地域自然特色的融合渗透思索
2022-11-10吴冬琴
□吴冬琴
(秦安县建筑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监督站,甘肃 天水 741600)
小城镇经济水平与总体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等政策扶持下,乡镇经济日益崛起,城镇化率大幅上升。近年来,小城镇的经济地位有所提升,人口不断涌入。为保障小城镇健康良好发展,需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小城镇是我国文明发展的良好缩影,仍保留着部分优秀特色传统文化。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工环境逐渐占据主体,尤其是在无节制开发情况下,小城镇空间日益膨胀,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和城镇形象。在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形势下,有效协调城镇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需融合渗透地域自然特色,推动小城镇建设趋向良好发展。
1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地域自然特色的融合作用
1.1 塑造特色城镇形象
相比于城市空间特征,自然环境是小城镇的主要空间要素,自然风貌是其主要形态特征,不同的自然条件形成具有特色差异化的城镇形象。在小城镇建设以及规划的过程中,大多注重对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展现,形成一定的形态规律。现阶段,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融合渗透地域自然特色至关重要,有利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塑造良好的城镇形象。在选址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地面形状和特征,基于对特殊地形的利用,可形成具有特色的风景艺术构图,构建小城镇的整体布局架构。以我国乌镇规划建设为例,通过利用当地发达的水系以及桥梁设施,构建出特色鲜明的水乡城镇形象。贵州省远古镇借助周围临山的地域特点设计太极图等城镇形象,利用地域自然条件搭建城镇景观,有效塑造了良好、独特的城镇形象。
1.2 丰富城镇内部空间
在小城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增加、建设规模扩大的趋势明显,促使小城镇空间逐渐向外部自然环境延伸。为保证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应注重二者的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要素,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空间环境,实现城镇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中,融合地域自然特色,合理布局城镇利用空间,依托自然特色和地形地势特征构建公共空间场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在实际规划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应利用当地的多种自然要素,丰富城镇中的公共空间资源。例如,利用河流建设城中河景公园,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的要求,在空间内部规划中采用与自然和谐融入的设计方式,根据地貌、气候、河流以及平原绿地等自然条件,设置敞开式公共空间,促使城镇与自然生态形成完整的环境系统。
1.3 调整小城镇产业结构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数城镇侧重轻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转型,虽然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但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工业排放污染、盲目开垦荒地、林地等,容易造成生态失衡等问题。在新时期,应积极调整小城镇的产业结构,通过融合地域自然特色的规划设计,优化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例如依靠小城镇的自然环境打造优质景观,结合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旅游业,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有效提升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实力。
2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不同地区自然环境要素存在差异,是形成小城镇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对后期发展的规划设计具有较大影响。我国小城镇在平原地区的规划设计中大多应用比较规整的几何布局形式,丘陵地区多顺应山势走向,降水丰富地区多构建室外连廊,北方寒冷地区采用高坡度屋顶等。在所有影响小城镇规划设计的地域性因素中,自然环境因素具有较高的地位,对于城镇发展的影响最大。相比于人文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应当在规划设计中重点考虑自然环境因素。
2.2 人文环境因素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各个小城镇的人文环境有所不同,但都是地域性特征的核心要素。人文环境是小城镇在长期发展和衍化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历史文化,经过长时间沉淀后,形成民族宗教、历史人文以及民俗风情等。人文环境与城镇居民的生活较为贴近,对城镇形象的塑造更加明显。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相关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地域性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设计方案中渗透当地的人文思想和特点,以此建设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相辅相成的自然景观。
2.3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一般指小城镇在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经济、社会等环境,直接关系到城镇未来的发展定位、功能诉求以及经济结构等。对于小城镇地域性特征的构建,需要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环境要素相结合。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应当从未来发展角度出发,利用前瞻性的眼光判断自然的演变。依据自然变化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始终保持二者的和谐性和统一性。同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产业发展方向、国家政策要求、市场经济变化趋势等,明确小城镇地域性规划的主题和特色。
3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地域自然特色的融合渗透特点
3.1 侧重利用地域自然特色资源
针对当前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对地域自然特色资源和要素的融合,对城镇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理性、审慎、客观的评价和分析,秉持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尽量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因此在实践规划设计中,为促使小城镇与地域自然资源的有机融合,应当充分利用地域自然特色的形态和格局,构建小城镇发展建设的骨架,在塑造特色形象的过程中妥善保护和利用自然要素。
在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的规划设计中,当地自然特色条件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面临水,城镇内共流经15 条河流,水乡氛围浓郁。在现代规划设计中,相关部门及人员对周边自然资源进行整合,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植物资源和水体资源。利用肖甸湖植物和水资源打造农业旅游产业,规范发展森林公园,深入挖掘农业资源和农耕文化底蕴,借助便捷的交通条件,设计一体化的生产休闲农业观光园格局,带动了同里镇的发展。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小城镇规划设计,体现地域自然特色,要重视对自然环境的综合考虑,推动自然特色与城镇发展融为一体。
3.2 依托地域自然特色塑造城镇形象
凸显小城镇的地域自然特色,应在规划设计中渗透更多的自然要素,融合自然风貌的主要特征,体现自身的形态规律,表现地形地貌的独特性。利用自然环境营造城镇的环境景观,进一步强化城镇形象,塑造公共空间。借助地形地貌对城镇街道、广场、公园等进行创新规划设计,重点凸显自然环境景观以及空间形象。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为进一步凸显城镇形象,相关人员需处理好城镇公共空间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科学设计城镇廊道、城镇界面以及城镇节点等,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形象。规划设计人员要强化城镇公共空间的特色,特别是针对绿地、广场等面积较大、人流量较多的空间,应利用自然环境建设具有开放性的空间形象,结合居民生活习惯融入地域自然特点,体现小城镇的形象魅力。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可依据建筑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的格局,合理规划公共空间。借助较为完整的皖南建筑风格,形成粉墙黛瓦、端庄秀丽的城镇开放格局。城市小城镇的形象与地域自然特色相统一,有利于推动未来向前发展。重庆市的城市规划设计是将地域自然特色融合渗透到小城镇形象设计中的典型代表。在实践中主张顺应山地河谷的起伏地形,形成“山城”的景观特色,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城市形象,形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地域品牌,推动小城镇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尽量减少对地域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后期具体道路以及建筑建设工程等会对地域自然环境产生影响。道路修建会改善自然道路走向,混凝土及砖石等就地取材会破坏当地环境。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开展工程所形成的破坏会维持数十年,甚至部分环境永远无法恢复原貌。在部分小城镇规划设计中,开凿公路时遗留下大量的石渣、高大树木等,不仅造成林地资源损毁,还导致占地浪费及环境污染等。在实践中,相关人员必须注重对地域自然环境的保护,推行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防止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应使用本土建筑材料,并且在制造、运输以及建造过程中使用能耗相对较低的材料。
除此之外,在规划设计中将当地自然要素与气候进行紧密联系,促使小城镇规划设计成果适应地域环境特色。对于新建建筑,应在已开发用地或者荒地上设计建设,严禁使用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景观用地,防止对环境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4 基于新时代下小城镇规划设计融合地域自然特色的发展趋势
4.1 借助地域特色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综合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未来对小城镇规划设计要求与地域自然特色有机融合,借助地域特色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健康、和谐发展目标,推动经济效益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
针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地域自然特色,指导和强化物质性规划,重点解决城镇空间的布局问题,促使其格局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规划。理性安排小城镇建设的顺序和布局,有效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资源。综合考虑小城镇的功能以及物质环境,利用形象思维对布局进行优化,依托当地自然景观和形态,将自然环境与城镇发展融合,促使生态设计与城镇规划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例如,利用小城镇周边的湖泊、森林、河流、丘陵、山地等,在满足宜居环境创设的基础上,理性优化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景观布置,体现地域性特色。
4.2 重视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融合
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为最大限度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营造良好的城镇宜居环境,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以及接近大自然的优势,建设生态型小城镇,推动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相融合。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为实现二者融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
首先,应当注重对现有生态系统的保护,遵循减灾防灾等要求,构建和优化自然环境。在建设开发规划中注重生态性原则。建设公众化、景观化活动场所、广场以及绿地等设施时,需要以环境工程学作为指导,优化城镇规划设计内容,确保生态化工程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重点利用地域特点以及可利用环境条件,基于小城镇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设置环境保护措施,规避规划建设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次,规划设计人员要考虑小城镇与自然环境的现状,节约能源,缓解资源不足等局势,促使人与建筑、自然形成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在规划方案中明确资源获取方式、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等。
再次,尽量减少小城镇产生的污染,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设计指导思想,重点对环境总体规划进行研究和优化,尽量减少建设中产生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等。在规划中注重排除高污染和重度污染项目,对废水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应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确保环境保护规划落实到位。
4.3 侧重保护地域自然特色要素和资源
现阶段,很多小城镇周边存在较为丰富的地域特色资源,例如成片森林、湿地、河流、特殊地貌等。在未来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会愈发注重对特色资源的利用,实现社会与自然的融合、城镇与地域的融合。
在未来发展中,针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以保护自然景观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为保护规划目的,科学构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此体现出总体规划的成果。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需进一步加大对自然风景景观的保护力度,不得随意破坏原有生态系统。深入挖掘旅游资源,通过规划建设风景园林等,将自然景观与小城镇融合发展、相互协调,既可发挥地域自然特色的资源价值,又能调动城镇发展规划,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在规划设计环节,相关人员需了解小城镇的发展演变,基于自然景观调查等综合规划,激发城镇发展活力。
5 结束语
针对小城镇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生态主义、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环保主义等原则。注重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发展自然环境因素,尽可能延续小城镇的发展脉络,以期打造生态城镇。在规划设计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综合考虑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趋势,侧重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依托地域特色自然环境,科学规划城镇空间和景观,在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有效制订具有协调性和统筹性的小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实现地域自然特色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